查看原文
其他

《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3期




目 录


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的若干重大问题

冯颜利(1)

多元文化视域下全人类共同价值生成的辩证逻辑分析  

韩 升  王晨曦(13)


党的建设研究


容错机制何以有效运转?———基于“主体—内容—程序”三重维度的分析

陈 朋(29)

新时代党的领导法规的政治性分析及规范进路

庄德水(39)

新时代党内法规建设的价值取向———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王立峰  孙文飞(56)


基层治理研究(主持人:颜昌武)


象限治理:应对基层治理模糊性和碎片化难题的策略选择

周振超  黄洪凯(70)


国家治理转型与基层减负悖论———基于近年来基层治理实践的考察

王向阳(83)


城市治理研究


构建应对重大突发风险的城市韧性民生保障机制

容 志  陈志宇(95)

整体智治:我国超大城市治理的目标选择和体系构建

蒋俊杰(110)



政治学研究


法治化、“缝隙社会”与国家建构

陈军亚(120)

数字治理中的权力控制与权利破茧

姚尚建(130)



乡村振兴研究


乡村文化建设“造形”“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逻辑

汪 宏(141)



英文摘要                                                                

(151)



文章摘要


1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的若干重大问题


冯颜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冯颜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的若干重大问题》,《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3期。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彰显了一系列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些问题日益成为理论界广泛关注和探讨的热点。要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要深入研究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密切相关的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与现代性、西方现代化模式、党的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五个文明协调发展、全人类共同价值等10个方面概念的核心内涵及其相关的问题,全面系统研究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及实践要求,以便从理论和实践双重视域全面系统准确回答一系列具有重大主体性和原创性的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和世界之问。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共同富裕;共同价值;主体性;人类文明新形态


2

多元文化视域下全人类共同价值生成的辩证逻辑分析


韩 升  王晨曦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

韩 升 、王晨曦:《多元文化视域下全人类共同价值生成的辩证逻辑分析》,《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3期。


【摘 要】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一体化发展进程在体现世界历史发展基本趋势的同时,也正面临着文化多元化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其生成过程中内蕴着世界多元文化差异化发展的辩证逻辑。全人类共同价值对文化差异的承认蕴含着对文化普遍性与文化特殊性的辩证超越,在聚焦人类共同关注和实现人类共同目标中彰显了协同共生、和谐共在的世界历史发展主题。推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生成与实现,需要融通世界文化普遍性与各国文化特殊性,从生发基础(理性与感性相协调的交往辩证法)、生成原则(自我与他者相协调的承认辩证法)、生长空间(统一与自由相协调的共同体辩证法)、生存保障(国家主权与国际公权相协调的世界秩序辩证法)等方面加以深度展开。

【关键词】多元文化;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一体化;共生共在


3

容错机制何以有效运转 ?

——基于“主体—内容—程序”三重维度的分析

陈 朋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引用格式

陈朋:《容错机制何以有效运转 ?——基于“主体—内容—程序”三重维度的分析》,《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3期。


【摘 要】容错机制承载着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使命,也是推进现代国家治理的制度保障。当前,亟需关注容错机制的实践应用和效能提升等现实议题。基于此,亟需从明确容错主体、容错内容和容错程序这三个维度来推动容错机制的有效运转。就主体维度而言,要通过明确执行落实部门,推动当事人积极主动申请、引导公众树立良好心态来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就内容维度而言,可以从错误的类型和错误的尺度两个层面来界定可容之错的范畴;就程序维度而言,可以从错误识别、错误评估和错误处理三大环节入手形成科学合理的容错程序。

【关键词】容错机制;国家治理;干部激励;问责;效能提升


4

新时代党的领导法规的政治性分析及规范进路

庄德水

(政治学博士,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研究员)


引用格式

庄德水:《新时代党的领导法规的政治性分析及规范进路》,《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3期。


【摘 要】党的领导法规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具体制度表达,为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提供重要制度保障。在政治价值方面,党的领导法规的政治基础在于党的领导地位,构成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核心内容,提炼党的领导实践成果,实现对内效力与对外效力的统一。文章对29部代表性党的领导法规进行分析,认为在文本形式方面,党的领导法规适用领域可以分为绝对领导领域和集中领导领域;制定主体可以分成单一主体和联合主体,其中党政联合发文是一种党的领导的政策表达形式,体现党对国家的领导权;责任机制采取专门方式和条款方式加以明确,制度特色在于党政同责。在运行机制方面,现行党的领导法规对决策议事协调、请示报告、集体决策等运行机制进行规定,这些机制是党的领导的具体化,体现党的领导的集中统一性。对照党的全面领导原则,当前党的领导法规建设在政治标准、制度覆盖面、制度规范化等方面存在不足。要完善党的领导法规制度体系,推进新时代党的领导法规建设,应着力实现党的领导法规的政治性、实践性、系统性、法治性,建立健全党的领导法规体系。

【关键词】党内法规;党的领导法规;党的全面领导;政治性分析


5

新时代党内法规建设的价值取向

——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王立峰  孙文飞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

王立峰 、孙文飞:《新时代党内法规建设的价值取向——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3期。


【摘 要】新时代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等党内法规的出台,党内法规建设迈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的道路,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必然蕴涵着完整的价值取向。新时代党内法规的价值取向在结构上具有多层性,在意指上具有特指性,需要进行理论阐释。只有明确党内法规的价值取向,才能充分发挥出党内法规的制度实效,从而有助于促进依规治党的实践发展和党内法规体系从“比较完善”走向“成熟完善”。文章在回顾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制度文本的扎根理论方法梳理出党内法规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政治价值、法治价值、民主价值、正义价值和效能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党内法规的价值问题研究,对于依规治党的实践和党内法规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党内法规;价值取向;新时代;依规治党;扎根理论


6

象限治理:应对基层治理模糊性和碎片化难题的策略选择

周振超  黄洪凯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

周振超、黄洪凯:《象限治理:应对基层治理模糊性和碎片化难题的策略选择》,《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3期。


【摘 要】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对夯实国家治理根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受制于基层政府权能和资源有限的双重约束,基层治理实践存在信息不对称、权责不清晰、政策执行不畅通、治理活动“内卷”等模糊性和碎片化样态,造成基层政府超负荷运转。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将“象限”概念引入基层治理场域,以关注度和复杂性为参考坐标,将基层治理中所要处理的事项进行划分,分别归入强关注度强复杂性象限、强关注度弱复杂性象限、弱关注度弱复杂性象限及弱关注度强复杂性象限之中。通过构建象限治理结构,利用不同象限实现对基层治理纷繁复杂事项的分类和清晰化处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破解模糊性治理、碎片化治理、基层干部无效忙碌等治理难题。

【关键词】基层治理;模糊性;碎片化;象限治理;基层减负


7

国家治理转型与基层减负悖论——基于近年来基层治理实践的考察

王向阳

(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引用格式

王向阳:《国家治理转型与基层减负悖论——基于近年来基层治理实践的考察》,《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3期。

【摘 要】秉持“国家治理转型”视角,基于“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的二重分析,研究发现:当前各地基层干部反映强烈的基层负担,并非基于工作内容增加而产生的实质性工作内容,而是源于工作形式完备要求所造成的文牍负担等部分不合理性工作内容。国家治理转型的当前阶段,目标设定权上移,多中心工作并行,常规工作正规化,形塑了基层治理事务结构转型;监督权下行的结构性失范,导致了大量不合理性基层工作内容。匹配实质性工作内容密集下沉而出现的这类不合理性工作内容,具有结构性和依附性特征,决定了短时间内基层减负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国家治理转型的有效推进,尚需探索出一条治理目标、治理资源和群众获得感高度统一的正确道路。

【关键词】基层治理;国家治理转型;基层减负;多中心工作;监督下乡


8

构建应对重大突发风险的城市韧性民生保障机制

容 志  陈志宇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

 容 志 、陈志宇:《构建应对重大突发风险的城市韧性民生保障机制》,《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3期。


【摘 要】加强重大突发风险环境下的民生保障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准。重大突发风险往往会造成市场、政府和社会三维资源配置失灵,任何单一的保障体系都无法满足海量的日常生活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产生了四种资源配置方式:市场化配置、社区化配置、统一化配置和兜底化配置,并相应形成赋能市场型、规范团购型、统一保供型和兜底保障型四种民生保障模式。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和保障模式都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既有相对优势,也有一定风险和不足。因势利导,用好政策组合拳是攻克难关、突破困境的重要原则。从长远来看,进一步“补短强弱”,从市场供应链、政府统筹和社会共治三个方面建立韧性民生保障系统是提升城市风险治理能力的基础和保证。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突发风险;应急管理;民生保障;韧性


9

整体智治:我国超大城市治理的目标选择和体系构建

蒋俊杰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


引用格式

蒋俊杰:《整体智治:我国超大城市治理的目标选择和体系构建》,《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3期。


【摘 要】我国超大城市正面临治理要素庞大与能力不足、治理场景快速变动与治理模式变革滞后、社会形态的异质性与治理模式单一、社会问题的跨界性与条块分割、城市治理精细化的要求与传统管理的模糊性等方面的突出矛盾。整体智治从整体性治理、智能化治理和全周期治理三个维度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撑。实现从人工巡查到智能识别、从粗放管理到精准治理、从被动处置到主动治理、从条块分割到部门协同、从经验决策到科学决策的有效转变是我国超大城市治理的目标选择。构建横向互动、纵向贯通、数据共享、流程优化的新体系,探索形成智能化、精准化和全周期的整体智治新模式,是我国超大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推动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整体智治;超大城市;数字化;全周期


10

法治化、“缝隙社会”与国家建构

陈军亚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陈军亚:《法治化、“缝隙社会”与国家建构》,《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3期。


【摘 要】法治是现代国家的基本要素,它与国家形态的演进、与现代国家的建设进程密切相关。秦以来郡县体制的确立解决了因地方分封而形成的国家权力的多元分散问题。作为国家意志体现的法令从“中央政府”发出,经由郡县体制而到达地方,实现了“法令一统”。但这个“一统的法令”并未穿透地方进入社会。从法治视角看,传统中国是一个国法疏漏甚至缺失的“缝隙社会”,这一社会表现为无法所及、法外难及、有法不及、及而不力四种样态。运行于社会之中的特殊主义的地方性规则与普遍主义的国家规范之间的矛盾和张力导致了“缝隙”的产生。认识这一传统中国的社会形态才能理解当下国家建构的法治约束,也才能理解法治建设和国家建构的方向和重心。

【关键词】法治化;法治建设;国家建构;“缝隙社会”


11

数字治理中的权力控制与权利破茧

姚尚建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姚尚建:《数字治理中的权力控制与权利破茧》,《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3期。


【摘 要】数字社会进入了持续性的“数据+算法”阶段,数字权力的约束成为必需。信息茧房的形成说明数字权力并非仅仅基于数据,而是更多基于算法。客观存在的算法偏差辅之以个人的权力偏好,最终施加于算法之上并使数字个体作茧自缚。在这一背景下,算法主导者的权力偏好,将加密这一自我封闭的组织结构。在数字治理中,遏制数字权力成为必需,全流程控制的“数据铁笼”寄托了这一技术想象。数字个体“作茧”的过程同时是数字权利流失的过程,在数字权利缺位的前提下,“数据铁笼”这一以权力监督权力的数字制衡机制存在不足。数字权利的价值在于承认算法的分布性与可控性,并在此基础上干预算法:通过算法关闭遏制个体权利流失,限制信息筛选使民众逃离“茧房”,通过数据流程控制使官员敬畏权力。

【关键词】数字治理;数字权力;数字权利;算法偏差;“数据铁笼”


12

乡村文化建设“造形”“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逻辑

汪 宏

(伊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引用格式

汪 宏:《乡村文化建设“造形”“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逻辑》,《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3期。

【摘 要】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乡村文化建设包括乡村物质文化的“造形”和乡村精神文化“铸魂”两个要素,承载着传承文化基因、引导思想渗透以及强化政治意识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造形”和“铸魂”均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乡村文化建设领域的体现,但其角色和作用不同。“造形”在乡村文化建设中起基础性作用,“铸魂”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二者在乡村文化建设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上分别表现为美化环境“造形”与美化心灵“铸魂”、文化繁荣“造形”与文化熏陶“铸魂”的辩证逻辑关系。

【关键词】乡村文化建设;“造形”;“铸魂”;思想政治教育


《理论与改革》投稿网址:llgg.cbpt.cnki.net

           微信号 : scdxqks                   

      ● 扫码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3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