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忱:希望VS绝望——再谈《肖申克的救赎》
希望VS绝望——再谈《肖申克的救赎》
文/亦忱
毋庸讳言,因为绝望是人生最致命的毒药,所以,用希望来规划未来,可以让一个人在走向坟墓的旅途中,减少弥留时刻的痛苦。
记得好莱坞大片《肖申克的救赎》在1994年与《阿甘正传》PK时,输掉了奥斯卡奖,也许与此片试图用虚妄的希望取代绝望,是一部令人一眼就能看出的假悲喜剧有关。
相信所有看过《肖申克救赎》的人都知道,蒙冤入狱的银行家安迪在沙堡监狱服刑19年,仅仅靠一把隐藏在《圣经》中的小锤子,洞穿了“600年也不可能戳穿的狱墙”(阿瑞语)而成功越狱。这种离谱到挑战普通人智商的故事情节,可能是糟蹋希望这个美好大词的败笔,才导致此片与奥斯卡奖无缘的原因。
不错,记得七年前写《肖申克的救赎》影评时,曾在题为《“有希望才危险,希望会把你弄疯”:漫谈<肖申克的救赎>》中如此写道:
——“有希望才危险,希望会把你弄疯。”这话不是我说的。我永远不会拥有如此高度的概括能力,把一种真正的绝望情绪,表达的如此简洁和传神。
——我也丝毫不怀疑《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大片的故事纯属杜撰:虽然肖申克监狱确实真实得令人心悸,黑人囚犯阿瑞、瘸老头阿布,严酷的狱警海利和冷血而又贪财的典狱长诺顿等等片中人物,可能都不会缺少生活中的原型。但是,我却坚信不疑认定,唯独片中完成了自我救赎使命的美国英雄安迪,是个USA牌的“高大全”人物。此人不但在美国,估计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绝对不可能在人间出现的人物。因此,我甚至猜想,当年这部影片虽然获得了七项奥斯卡奖提名,却最终在和《阿甘正传》角逐时功亏一篑,没准这个原因就是其真正的软肋。
——但是,话又要说回来,戏剧演绎的东西虽然永远比不过生活的精彩纷呈,经过戏剧提炼的东西毕竟可以高度浓缩社会生活的精华,从而把那些需要你一生才能穷尽的人生奥妙,得以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中展现在你的面前。这就是我愿意看过又看,并一而再地咀嚼《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的原因。
上世纪知名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怎么说来着?
——“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
网友们若想知道我在七年前写的影评中说了什么,愿意看的请移步看看《“有希望才危险,希望会把你弄疯”:漫谈<肖申克的救赎>》(点击标题进入),或点击这个链接亦可:
https://mp.weixin.qq.com/s/PrPgOhIZeMewj07eK6_YLQ
(2022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