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973年和1989年两访卢曼视频(字幕翻译/解说:郑作彧)

郑作彧 社会学理论大缸 2022-06-09

字幕翻译/解说:郑作彧

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


第一段播出于1973年,卢曼46岁,还是壮年

第二段播出于1989年,卢曼62岁,步入学术生涯的中后期





1

第一段播出于1973年,卢曼当时46岁,还是壮年


那时候卢曼与哈贝马斯著名的辩论文集刚出版(即1971年出版的Theorie der Gesellschaft oder Sozialtechnologie. Wasleistet die Systemforschung?),两人的争论在整个德语学圈引起非常热闹的讨论。虽然当时比起哈贝马斯,卢曼的名气相对没有那么响亮,他的系统理论也还在早期发展阶段(例如当时他还将“行动”视为社会系统的单位,但后来,众所皆知的,他用“沟通”取代了行动),但那时他已经累积了一定的实力,名声也正在急速攀升当中。访谈当中可以看到,还很年轻的卢曼观点表达还没有那么流利,访谈还需要不时看稿子;但他非常有自信、自信到几乎有点令人感觉到高傲的地步。


2

第2段播出于1989年,卢曼已经62岁,步入他学术生涯的中后期


在这16年当中,卢曼的思想借由1984年出版的《社会系统》,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也已经成为名震国际的社会理论大师。访谈中可以看到岁月在他身上的痕迹,更可以看到他的观点表达已经相当流利自然,年轻时候的傲气已经转变成一种平实的大气

 

另外,影片当中也可以看到,卢曼的书房在这16年当中,一方面整个布置、长相都没有变,但另一方面他背后的书架从明显还有一堆空格变成不但塞满满、书籍文献还多到摆满地上。还有卢曼名闻遐迩、但充满传说的纸片盒,其实在这部影片当中也有清楚的介绍。影片最后也看到他用打字机在撰写著作的样貌。这都让人得以窥探一代社会理论大师的工作幕后花絮,是一部非常有重要的学术影像资料。而且这部影片第二段许多旁白介绍,呈现了卢曼对生态和风险进行的一连串研究的当时社会背景,让人们更清楚了解他当时进行相关理论建构时,想对话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情境。而当时的风险生态危机,到今天其实在各地都还是不断发生(比如现在正在大蔓延的疫情),卢曼的许多说法到今天都还是很有参考价值。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我翻译到最后发现,1989年的访谈影片的编辑校阅者,其实就是1973年影片的那位访谈者。看来这位访谈者真是卢曼迷,16年如一日。


3

「活生生」的学术大师



除此之外,我一直觉得如果可以有一些这种有中文字幕的访谈影片,让人们可以简单方便地看到「活生生」的学术大师在聊聊他们自己的思想,也可以让社会理论的学习者更第一手感受到自己所阅读学习的理论思想的「生命力」,让理论变成一件很有趣的事。

 

不过,这部影片有点出乎我意料的是,有点无聊……一般我认为,许多深奥难懂的理论,如果是让理论家自己来介绍自己的思想,会比较通俗好懂,所以有趣得多。但卢曼我觉得没有这样。他聊的内容跟他写的文字没有太大差别,访谈简直像在上课一样。除此之外,就像影片当中也提到的,卢曼的理论有个很不讨喜的地方,就是他的理论没有价值立场。说好听一点,就是他的理论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客观而深层的观察;但说白话点,就是他的理论非常旁观冷漠,对我们生活的种种都冷眼以对,一种没有情绪的描述,甚至还会讽刺任何立场价值。就像哈贝马斯曾批评的,这样不过就是种很高深的废话。我老实说,虽然我认为卢曼的理论有无比的重要性、当中有许多洞见非常值得我们参考,任何对于卢曼的理论的忽视都是一种损失;但就主观喜好而言,我也并不特别喜欢他这种调调。他许多论点也我也觉得凭心而论,其实无法成立、站不住脚,没有说服力。

 

不过,很多时候一位学者是否所有说的话都很有说服力,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在学术思想上,是否有大胆创新的企图与勇气。今天,尤其是华语学圈,在理论思想上勇于大胆创新的情况并不多见,但这却才可能是使理论研究激发出蓬勃生命力的重要推动力。以此而言,卢曼的精神不啻给了我们一个示范,也是我们大家都值得参考的一种学术的浪漫。


周六荐士| 这是Soioclogical理论大缸第410期推送




 卢曼研究推送集合


卢曼著、郑作彧译:沟通的低概率性(附卡通解读视频)

有人拿卢曼的理论做经验研究吗?

德国社会学理论课程怎么教?2418份syllabus中的大家与热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