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技、医疗与社会》期刊最新一期:COVID-19疫情中的科技与社会初探

        

作者:高行云

SOC荐文

《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第30期(2020年4月)

Taiwanese Journal for Studi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期刊封面


文章介绍


【專題】疫情渴望STS: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COVID-19)疫情中的科技與社會初探

……

本次共收入五篇文章,關照的面向包括科學知識的分歧與口罩的行動網絡、疫情下中醫的知識空間、社區防疫、跨文化溝通,以及全球健康治理。從疫情一開始,專家們議論紛紛,因依據的知識不同所提供的防疫建議也不同。

楊倍昌的〈在瘟疫中看見STS〉指出異質知識下的科學知識與社會行動之間的距離,並嘗試用行動者網絡理論(ANT, Actor Network Theory)來討論口罩作為一種技術物。在目前尚無COVID-19的疫苗與藥物且中藥的療效未明的情形之下,中國政府很快地將中醫藥納入防疫體系中,其意義仍有待考察。

陳柏勳的〈防疫下的中醫治療準則與知識空間〉指出,中國將中醫藥納入防疫體系,使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具有雙重疾病本體——生物醫學的與瘟疫的——且在中醫瘟疫的框架下,隨著不同中醫專家的臨床觀察而由濕熱轉為寒濕(瘟)疫。進入到人群中的防疫,是另一種複雜的動態,需要關注如何在既存的社會關係下將科學知識落實到日常生活中。

黃于玲、葉筱凡、洪儀君的〈能動的社區防疫網〉以WHO與台灣指揮中心對於社區防疫的相關指引為背景,進而以嘉義縣新港基金會的「健康生活共同體」為例,討論公民社會自發的社區防疫樣貌,特別是風險溝通、社會連結與照護實作的面向。防疫實作也涉及到邊界管制及「非我族類」的政治性。

趙恩潔的〈跨越社會身體:瘟疫蔓延時的跨文化溝通〉解析疫情下的文化實作,提供文化觀察,並指出戴口罩(或面具)的複雜文化意涵與實作。最後,相較於病毒隨人群全球複製並擴散的強大能力,人類疫情的全球治理卻困難重重。

陳嘉新的〈由COVID-19看全球衛生治理〉勾勒出關於全球衛生治理的主要文獻及其觀點,並從此次COVID-19疫情的種種,指出其中的不足,如世界衛生組織的失能,及國族主義興起使得某些「全球化」論述顯得相當可疑。

希望疫情告一段落時,我們可以帶著科技與社會研究的精神重新出發,開啟更多的討論與研究。

以下就是本系列的五篇文章,歡迎大家分享。

陳柏勳/防疫下的中醫治療準則與知識空間

陳嘉新/由COVID-19看全球衛生治理

黃于玲、葉筱凡、洪宜君/溝通、連結與照護:社區防疫網絡動起來

楊倍昌/沒有錯誤的分岐:行動中的知識

趙恩潔/跨越社會身體:瘟疫蔓延時的跨文化溝通


(原文刊载于:《科技、医疗与社会》期刊官网

http://stmjournal.tw/sts-covid-19?fbclid=IwAR3kCbCU03M7t1naNL4Rvff3iQ8fyuDnApZTxEsNVvwo0FqTrA1lIcQRz4c


期刊主編/陳信行    專題編輯/王秀雲      執行編輯/曾福全   文字校對/吳美鈴

本文將刊登於《科技、醫療與社會》,第30期,2020年04月出版

Taiwanese Journal for Studi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2020年04月, No. 30



SOC荐文| 这是Soioclogical理论大缸第422期推送




 疫情社会学推荐集合


理论与历史社会学复印资料(第7期/20年4月):

创伤记忆的社会学研究

看见社会,在瘟疫蔓延时

西方为什么低估了新冠病毒?一个后殖民视角的观察

成立一个追踪新冠病毒健康状况的国际联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