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会学论文选题自动生成器

高行云 社会学理论大缸 2022-06-09


文/高行云



吴肃然老师的短文《请用代码表把我埋在那些社会学题目里》启发,昨日看到台湾大学的毕恒达老师用“在线角子机”方式做成这种“论文题目生成器”。

 

不妨进一步,做个“社会学论文选题自动生成器”?


说做就做,成了!

 http://slot.miario.com/machines/159899

 (需科学上网)


像角子机一样,拉一下杆,三栏分别自动滚动,最后停止时出现题目,比如:

 

1. 我拉了第一下,出来我的毕业论文题目了!

《惯习理论视角下贫穷人群的民粹主义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可别说我开地图炮,不错的题目呀!

布迪厄的惯习理论,说的就是人们会形成“第二天性”,再生产当地的一些文化与象征力量。这个题目里,

——研究人群也有了

——主题也有了

——理论视角也有了

——数据来源地区也有了 

齐全! 



 

2. 我拉了第二下,这个社会学毕业论文题目了也不错呀!

《后结构主义视角下学前阶段教室中性别社会化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多么具体有力的题目呀!

研究性别社会化,但具体在学前教育阶段,又限在教室这个空间,还以讲求结构是破碎的、多元的、交叉的力量汇合为主的后结构主义视角。陕西省?革命老区,会有什么样的想象呢?!



 

 3. 我拉了第三下,这个社会学毕业论文题目了也不错呀!

 

《结构化理论视角下政策企业家与童工政策改革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可以想象,政策企业家是能动性主体,要游说与策略地说服政府如何实行政策改革。结构化理论正合适呀。



究竟这种设计怎么来的呢?合不合理呢?

 

第1栏词条的作用,是确定理论视角。

 

摘自Ritzer, George, ed. 2004. Encyclopedia of Social Theory. 1 edi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这是以社会学理论方向的百科全书。我将里面的词条都挑出来,删除了人名词条,保留了理论名称词条。但这些词条相较广泛,主要是大理论(如后结构主义)和重要的流派(如戈夫曼的拟剧论)。总共有近50个理论。

 

第2栏词条,是确定研究议题。

摘自美国社会学会各分会的近年获奖论文标题中的关键词

美国社会学学会有50多个分会,每年每个分会颁发最佳论文奖。我以经济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教育社会学、老龄化社会学等分会为例,挑出了这些获奖论文标题中的25个关键词。

 

由于这些论文的命名相对规范,所以容易从标题中识别出议题(topic)或者变量(如gender)。我也尽量以两个变量放在一起,用and连接。 

 

第3栏词条,中国大陆各省份名称

作为数据来源的区域。这些大家都知道会有哪些。

 

因此,最后生成的社会学标题是:

 

《理论视角+研究议题/多变量+数据来源》

 

当然,这是为了娱乐了。不过也并非不能正经使用。


如果把美国社会学学会的获奖论文的变量/关键词录入,会有近千个。理论视角可以更新到上百个。


如果学生对自己摇杆出来的选题有兴趣,完成可以按照上面的《社会理论百科全书》等理论工具书,那个词条来学习阅读,熟悉基础理论文献;再按第二栏的信息,找到美国社会学会学会获奖论文来阅读学习该主题的论文是如何做经验研究的。


自己的创意就是:

新的理论视角+ 重要的经验选题+中国的经验数据

 

理论衔接到经验数据,中间要选中特定的议题,这是有讲究的。

而理论为了下沉,也要再修改,或者衔接到其它理论,因此会发展出更为具体的一些理论。比如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到美国社会学家发展的“策略行动场域”论、从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到Robe Stones的“强结构化理论”。

 


究竟如何用好理论视角?如何衔接理论与经验?

既要读透原典,也要有经验研究(使用这些理论视角的)的范例在手上。


因此,我在五一开了一门课《活学活用当代社会学理论》就是为了这个教学目标。




课程大纲 

 

第1讲 当代英国社会学理论: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与港—深移民研究 

理论探讨:

Giddens, Anthony. 1984.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Outline of the Theory of Structuratio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ch.1.

(中译本)安东尼·吉登斯,2016,《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纲要》,李康、李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案例:

Stones R, Botterill K, Lee M, O’Reilly K. 2019. One world is not enough: the structured phenomenology of lifestyle migrants in East Asia.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70(1):44–69 

推荐阅读:

Archer, Margaret S. 2010. “Morphogenesis versus Structuration: On Combining Structure and Action1.”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61:225–52.

Piiroinen, Tero. 2014. “For ‘Central Conflation’: A Critique of Archerian Dualism.” Sociological Theory 32(2):79–99.

Sewell, William H. Jr. 1992. “A Theory of Structure: Duality, Agency, and Transform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8(1):1–29.

 

第2讲 当代法国社会学理论

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与中国新闻界研究 

理论探讨:

Bourdieu, Pierre. 1989. “Social Space and Symbolic Power.” Sociological Theory 7(1):14–25. 

中国案例:

Lei, Ya-Wen. 2016. “Freeing the Press: How Field Environment Explains Critical News Reporting in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22(1):1–48. 

推荐阅读:

Fligstein, Neil, and Doug McAdam. 2011.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Strategic Action Fields.” Sociological Theory 29(1):1–26.

Krause, Monika. 2017. “How Fields Vary.”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69(1):3–22.

Benson, R. 2005 ‘Mapping Field Variation: Journalism in France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R. Benson and E. Neveu (eds) Bourdieu and the Journalistic Field, Cambridge: Polity Press, 85–112.

(中译本)罗德尼.本森,2017,《图绘场域变量:法国和美国的新闻业》,罗德尼.本森、艾瑞克.内维尔编,张斌译,《布迪厄与新闻场域》,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3讲 当代美国社会学理论:

阿博特、生态过程理论与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研究 

理论探讨:

Abbott, Andrew. 2016. “Development and Difference. Pragmatism and the Social Process.” European Journal of Pragmatism and American Philosophy VIII(VIII–2). 

中国案例:

刘思达,2017,《割据的逻辑: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生态分析》,南京:译林出版社:第1章(“中国法律服务市场三十年”)。

Liu, Sida, and Hongqi Wu. 2016. “The Ecology of Organizational Growth: Chinese Law Firms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22(3):798–837. 

推荐阅读:

Abbott, A. 2016. Processual Sociolog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ilterdink, Nico. 2018. “Driving in a Dead-End Street: Critical Remarks on Andrew Abbott’s Processual Sociology.” Theory and Society 47(4):539–57.

孙宇凡、蔡弘,2018,《项目制的边界:生产、异化与制度建构:基于L区的“社区民生”政策过程的分析》,《甘肃行政学院学报》第6期。

 

第4讲:如何活用理论家与发展理论贡献? 

理论探讨:

Stinchcombe, Arthur L. 2005. The Logic of Social Research.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2.

(中译本)Stinchcombe, Arthur L,2012,《社会科学研究的逻辑》,台北:韦伯文化,第2章(“差距是因果推理与方法的核心”)。

Bouzanis, Christoforos, and Stephen Kemp. 2019. “Residuality and Inconsistency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ocio-Theoretical Systems.” Sociological Theory 37(3):282–92.

唐世平,2018,《观念、行动和结果:社会科学的客体和任务》,《世界经济与政治》第5期。 

中国案例:

孙宇凡,2017,《捍卫意识形态正当性:天命—正统与明清易代》,《清华社会学评论》第8辑,第60-86页。 

推荐阅读:

Wagner, David. 2007. “Theoretical Research Programs” edited by G. R. Ritzer. 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Sociology Oxford and New York: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4984–87.

Swedberg, Richard. 2014. Theorizing in Social Scienc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ouzelis, Nicos. 1995. Sociological Theory: What Went Wrong?: Diagnosis and Reme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ch.1-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