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台大/清大/东海三校社会学系历年博士学位论文目录(2000~)
一、台湾大学社会学系
論文 | 作者 | 時間 | 指導教授 |
民主轉型過程中的國家與民間社會:以台灣的環境運動為例(1986-1998) | 何明修 | 89.6 | 蕭新煌 |
台灣的日常生活結構─對1980-1998社會經濟史的考察 | 裴元領 | 89.6 | 葉啟政 |
中國歷代的宗教衝突:一個衝突社會學的考察 | 鄭弘岳 | 89.6 | 孫中興 |
網路社會的神話塑造—政治經濟學的批判 | 毛榮富 | 90.6 | 葉啟政 |
虛擬社區中的身份認同與信任 | 黃厚銘 | 90.6 | 葉啟政 |
臺北近代都市空間之出現—清代至日治時期權力運作模式的變遷 | 蘇碩斌 | 91.6 | 章英華 葉啟政 |
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發展的社會學分析 | 陳家倫 | 91.6 | 瞿海源 |
臺灣傳統常民社會的明幽二元思維—從中元普渡談起 | 江志宏 | 92.7 | 葉啟政 |
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 | 楊弘任 | 93.07 | 葉啟政 |
創意」如何成為「商品」:論台灣動畫及遊戲產業的文化、工業與創新 | 蔡慶同 | 94.07 | 陳東升 |
土地契約秩序與地方治理—十九世紀台灣淡新地區土地開墾與土地訴訟的歷史制度分析 | 林文凱 | 95.01 | 柯志明 |
從深層到表面: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視覺模式研究 | 廖新田 | 95.07 | 葉啟政 |
社會變遷下蘭嶼達悟人精神失序之分析:現代醫療、文化建構、與受苦的社會根源 | 蔡友月 | 95.06 | 張苙雲 |
臺灣高科技產業的跨國技術學習創新網絡機制 | 田 真弓 | 96.01 | 陳東升 |
台灣婦女家庭地位研究—多維度家庭地位指標下的夫妻配對分析 | 簡文吟 | 97.06 | 伊慶春 |
從認同追尋到策略導向:雲門舞集與台灣社會變遷 | 吳忻怡 | 97.07 | 張茂桂、 陳東升 |
Nationalism in Refugee Casmps at the Thai-Burma Border: Karen People’s Struggle for Kawthoolei | 趙中麒 | 98.7 | 張茂桂 |
Reframing the Social:A contrib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ergentist Systemism | 萬毓澤 | 99.2 | 林端 |
棒球作為「原/圓夢階梯」:教育體制、文化創生與社會階序繁衍 | 林文蘭 | 99.6 | 謝國雄 |
兒童發展的風險治理:發展遲緩、監管網路與親職政治 | 曾凡慈 | 99.6 | 吳嘉苓、章英華 |
權利意志的社會學分析:權利論述、公民身分與社會理論 | 蔡博方 | 99.7 | 林端 |
肉體證據:西方巫術論述中身體觀念的歷史與知識轉折 | 林峯燦 | 99.6 | 葉啟政 |
土地改革與政權鞏固:戰後臺灣土地政策變革過程中的國家、地主與農民(1945-1953) | 陳兆勇 | 100.7 | 柯志明 |
「在地脈絡」和「跨國連結」:日治武裝與左翼抗日運動中的網絡 | 尤美琪 | 100.7 | 章英華、王甫昌 |
現代性的經濟想像:市場觀念在西方論述中的歷史與知識轉折 | 吳鴻昌 | 101.7 | 葉啓政 |
有緣社會中的民主─「結構行動」與「覺知行動」的雙重描述 | 劉定綱 | 101.7 | 林端 |
市場、國家與社會:從制度論探討台灣戰後壽險市場的發展 | 蘇薰璇 | 102.1 | 陳東升 |
治理底層女性:日本殖民性治理與被治理者的政治(1895-1937) | 梁秋虹 | 102.7 | 柯志明 |
台灣職業結構與勞動市場轉型的動態分析-1978-2012 | 張宜君 | 104.7 | 李瑞中 |
勞退新制的制度分析:行動者與生活世界的文化觀 | 張育誠 | 104.7 | 范雲 |
專業人士在勞動市場中規律與混亂的事業軌跡:近代歐洲職業足球員社會地位流動 | Thijs Velema | 104 .6 | 蘇國賢 |
綠能科技與在地使用:台灣太陽光電的社會技術網絡分析 | 陳惠萍 | 104.7 | 吳嘉苓、曾嬿芬 |
文化與商業的雙重邏輯:台灣圖書出版產業的發展與變遷 | 李令儀 | 104.7 | 曾嬿芬 |
網狀的鑲嵌,隙狀的充填:人與社群媒介的嵌合傳記 | 余貞誼 | 105.1 | 林鶴玲 |
救命仙丹、健康食品或生計靈藥?靈芝的科學、市場與療效政治 | 安勤之 | 105.1 | 吳嘉苓 |
二、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姓名 | 畢業年度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張容嘉 | 106 | 客家想像的全球多樣化:浮現與蛻變 | 張維安 |
吳慧卿 | 105 | 社區行動與健康照護:台灣論人計酬制度的社會學烏托邦 | 吳泉源 |
劉清耿 | 105 | 把生命交給市場:台灣汽車安全技術中的政治、市場與文化 | 吳泉源、謝國雄 |
夏傳位 | 104 | 台灣的新自由主義轉向:發展型國家的變異與挑戰 | 謝國雄 |
蕭信彬 | 104 | 保護或支配?身心障礙保護工作中的象徵角力 | 李丁讚 |
王梅香 | 103 | 隱蔽權力: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文學( 1950-1962 ) | 姚人多 |
李宗義 | 102 | 災後重建與社會韌性:九二一集集地震與五一二汶川地震的住宅重建 | 張維安、林宗弘 |
郭瑞坤 | 100 | 博物館渴望「現代」:一座台灣科學博物館的歷史、政治與社會組織 | 李丁讚 |
三、东海大学社会学系
姓名 | 畢業年月 | 論 文 | 指導教授 |
蔡銘雄 | 107.03 | 英格蘭社會之轉型,1600 -1694:社會資源可移轉性 | 陳介玄 |
李晏佐 | 106.06 | 尼采到底有多後現代?——從與哈柏瑪斯的論爭中尋找答案 | 鄭志成 |
薛珍華 | 106.06 | 債券市場中信評機構之正當性 | 陳介玄 |
賴書婷 | 106.05 | 非營利組織轉型成為社會企業的路徑分析 | 高承恕 |
潘榮飲 | 106.01 | 秘密的社會如何可能?論清代秘密結社的社會連帶 | 黃金麟.黃崇憲 |
鍾有良 | 105.06 | 文化現代化與大學治理:清末以來知識分子的大學論述 | 趙剛 |
黃靖嵐 | 104.12 | 國家、文明、飲食:自國家形構觀點考察明治日本之肉食變遷 | 黃崇憲 |
刁曼蓬 | 103.07 | 專業治理與台灣金融社會之建立(1949~1989) | 陳介玄 |
徐瑋瑩 | 103.06 | 舞,在日落之際:日治到戰後初期台灣舞蹈藝術拓荒者之境域與突破 | 趙剛 |
黃昱珽 | 103.01 | 走出台灣民主的「悖論」:民族主義與民粹主義的挑戰 | 蔡瑞明 |
施聖文 | 102.06 | 劃界的政治:山地治理中的傳統領域,1895-2005 | 黃金麟 |
林宛蓉 | 102.06 | 電子零組件通路商在中國的新機遇 | 高承恕 |
洪士峰 | 102.05 | 合法、合理化非法與非法:台灣典當交易的社會學分析 | 蔡瑞明 |
黃宏昭 | 101.07 | “消費、身體、生命政治:鴉片與中國救亡現代性 “ | 朱元鴻 |
巫麗雪 | 101.04 | 執誰之手:台灣教育婚姻配對的社會學分析 | 蔡瑞明 |
戴盛柏 | 101.01 | 一黨專政的方法論導引:改革開放後中國宏觀調控轉型發展系統的建立 | 高承恕 |
李翠蓮 | 100.11 | 組織成功採納新制度的機制–以竹科和加工區廠商的職能招募制度為例 | 熊瑞梅 |
劉鎮評 | 100.1 | 銀行在台灣中小企業主財富創造與傳承所扮演之社會意涵 | 陳介玄 |
趙偉 | 100.06 | 臺灣台中的義工活動 | 陳介玄 |
吳翰有 | 100.06 | 從「飛地」到學習型區域:地方制度與外資帶動的蘇州經濟轉型 臺灣台中的義工活動 | 王振寰 |
黃書緯 | 100.01 | 城市全球化與國家的再疆域化:台北與新加坡的比較研究 | 王振寰 |
陳惠敏 | 99.01 | 管理「不良」:偏差治理、書寫自我與生命政治——一個女子監獄的民族誌研究 | 朱元鴻 |
林亦之 | 99.06 | 台灣IC產業技術的追趕到創新:組織間網絡的分析 | 熊瑞梅 |
陳迪暉 | 99.1 | 全球零售變革與資本主義支配結構轉型:以台灣面板產業為例 | 高承恕 |
徐偉傑 | 98.7 | 台灣財富管理體制的形成及其社會基礎 | 陳介玄 |
魏少君 | 98.7 | 治理的藝術:轉型中的台灣財政體制 | 王振寰 |
謝志龍 | 98.6 | 家庭內的隱形不平等:手足成就差異的社會學分析 | 蔡瑞明 |
蕭旭智 | 98.6 | 「非理死」:死亡政體與生命政治的現代轉換 | 朱元鴻 |
楊金柱 | 98.6 | 混血的現代性:冷戰體系下的台灣軍隊(1949-1979) | 黃金麟 |
侯武勇 | 98.6 | 私有化的實踐與困境:台灣國防航空科技公司的社會學分析 | 高承恕 |
陳仲偉 | 98.5 | 日本漫畫400年:大眾文化的興起與轉變 | 高承恕 |
張正霖 | 98.1 | 再現後社會主義中國 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女性形象、性別敘事與國族再現:1980年代迄今 | 趙彥寧 |
莊致嘉 | 97.7 | 解析台灣勞動市場的回報取得:教育、在職訓練與工作年資的影響 | 蔡瑞明 |
柯朝欽 | 95.12 | 例外狀態的統治與救贖—論阿岡本(G.Agamben)的兩種例外狀態模式 | 朱元鴻 |
王之相 | 95.11 | 中華民國現代國家基本結構的成全 | 趙剛 |
陳建州 | 95.1 | 平等化與分化的過程:教育成就性別差異的流變型態與影響機制 | 劉正 |
何彩滿 | 94.6 | 代工組織轉型的結構限制與機會-以寶成集團為個案 | 高承恕 |
吳宗昇 | 94.6 | 資訊-知識與市場結構:台灣股市的社會學分析 | 高承恕 |
張國慶 | 93.6 | 金融全球化與後進投資銀行–台灣證券商海外承銷的組織能力分析 | 陳介玄 |
吳挺鋒 | 93.6 | 財政政治的轉型:從威權主義到新自由主義 | 趙剛 |
黃玟娟 | 91.7 | 技術與性別-不同晶圓廠的勞動體制 | 王振寰 |
周芬姿 | 91.6 | 性別、族群與階級之社會區隔:排灣族婦女的婚姻、工作與經濟生活 | 成露茜 |
林大森 | 91.7 | 台灣技職教育轉型的社會學分析 | 蔡瑞明 |
陳美智 | 91.1 | 台灣加工出口區經濟統理結構的形成與轉型 | 熊瑞梅 |
紀金山 | 91.1 | 師資培育制度轉型與實踐的組織分析 | 熊瑞梅 |
方孝鼎 | 90.7 | 台灣底層階級研究:以台中市遊民、拾荒者、原住民勞工、外籍勞工為例 | 朱元鴻 |
陳敏郎 | 90.6 | 「企業文化」與「企業生活言行」文化慣習與企業經營之間關聯的一種社會學思考 | 陳介玄 |
劉子琦 | 90.5 | 歷史時空與資本主義邏輯-台灣中部地區機械產業的發展與轉型 | 高承恕 |
趙蕙鈴 | 90.4 | 夫婦檔企業經營與家庭關係的轉變:以台灣中小企業研究為策略 | 高承恕 |
張和然 | 89.7 | 台灣企業組織能力內涵之研究 | 陳介玄 |
侯念祖 | 89.7 | 以工匠為師:對鹿港小木工匠的經驗考察 | 趙剛 |
(Sociological理论大缸第3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