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PPT:政治与文化社会学实例精读(附209条文献目录精选)
以下是寒假班* 分支社会学前沿实例精读的第3-4讲精选。页底是课程大纲。
第3讲,政治社会学,先是介绍政治社会学的整体脉络,然后精读周雪光老师的文章,《通往集体债务之路》。这篇文章精妙、批判地分析了国家与社会关系,尤其是发展型国家模式。
在理解政治社会学脉络时,课程结合了政治经济学思路,从左派与右派思路分野入手,分别考察对“国家的自主性”有什么样的看法。
在精读周雪光老师的论文时,我们从文献综述+案例叙事两部分入手展开。
和前两讲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研究一样,我们精读案例,挑选优秀案例是为了学习什么呢?要尤其关注其中:
* 如何提问?
* 如何比较分析?
* 如何检验?
* 以及——案例叙事要用怎样的视角与语言?
第4讲-文化社会学
这一讲,我们从比较英国与美国的文化社会学入手,精读《中央银行独立性:文化符码与象征展演》这本书的第3章。
在精读这本书时,我们尤其会从分析步骤开展:用Yale大学强纲领文化社会学这一套框架,要如何一步步开展?我在最后会借用这个案例,总结“七步法”。
在随着故事和框架开展的时候,我们也尤其关注:好的研究,一定在研究设计方式更为严谨。
和前两讲一样,我们还有课程专属资料
《政治社会学百篇文献清单》和《文化社会学百篇文献清单》(实际109篇)。
政治社会学百篇文献清单 * 寒假班专属资料
包括六个专题。
我专列了一个“权力研究专题”,既包括Mann, Lukes等经典作家,也包括Mark Haugaard这样中生代、一直在权力研究领域深耕专研的学者。
鉴于精读课程,不可避免会有涉及不到各个领域,所以我把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上关于政治议题的综述文章(2000年以来)都打包整理出来,共38篇。
文化社会学百篇文献清单 * 寒假班专属资料
包括六个专题。
就我们精读的“强纲领”学派,我整理了37篇重点文献,既包括Alexander各个阶段的代表作、更一些简单点评,同时把他的众多学生(非常多,也包括刚去世的台湾社会学家黄金麟)中几个有代表性的,收录进来。当然,这里也包括一些批评作品。
同时,文化社会学书单
也包括一些新兴领域:文化与认知、文化与物质
1 课程大纲
第1讲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前沿:迈向真实的乌托邦
21世纪的社会学,还能再谈马克思主义吗?只能做理论与文本研究吗?不是。这一讲将以NYU等校社会学团队在巴西的参与式预算研究为精读实例,介绍以刚去世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E.O.Wright为代表的“真实的乌托邦”及其与马克思关于法兰西内战的联系。
这一讲结束后会提供“分支百篇文献清单”——这一领域20位优秀国际学者清单与100篇代表文献书单,便于同学继续拓展学习。
1. 分支脉络
说明:理解马克思的这个文本对于理解当代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至关基础;我的研究类似于精读实例中的参与式预算,对比拉美与中国的同异脉络与后果;Kentikelenis的文章是从布兰尼的“双重运动”角度入手,也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寻找社会学来源的重要支撑。Tormey等人教材中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困境的描绘,是见过最简洁和全面的。此书也有台译本。
第2讲 经济社会学:在地镶嵌与全球价值链
一提到经济社会学就让人想到找工作时靠不靠熟人这种“经济行动的嵌入性”研究。这一讲将推进“嵌入性”研究,进一步理解其悖论(过犹不及)与视野不足,发展全球视角——全球价值链。这一讲将通过对比阅读两派理论开创者的徒弟(格兰诺维特的学生乌兹和加里˙杰里菲的郑陆霖)的质性研究——纽约服装商的嵌入网络与全球鞋业的亚洲运营,理解其中的经济社会学分析的强与弱。不过,我非常建议也课前阅读加里˙杰里菲的介绍,不难读。
这一讲结束后会提供“分支百篇文献清单”——20位优秀国际学者清单与100篇代表文献书单,便于学生继续拓展学习。
1. 精读实例(内含分支脉络的梳理)(课上精讲)
郑陆霖,1999,《一个半边陲的浮现与隐藏:国际鞋类市场网络重组下的生产外移》,《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35期,第1-46页。
2. 推荐阅读(穿叉讲解)
吴介民,2019,《台商、广东模式与全球资本主义》,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说明:Gary Gereffi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已经成为世界银行、商学院的重要理论。Jennifer Bair是这一派的中生代最强音。请留意,她对于嵌入性与全球价值链的比较理解也没有早于郑陆霖。相较于Bair更擅长从在地社会—全球产业间关系入手,吴介民对中国广东的台商三十年研究,更关注到国家的角色,而这也是全球价值链与嵌入性理论的共同不足。
第3讲 政治社会学:发展型国家命题及其反思
自从20世纪80年代社会学重新重视“国家”研究(如国家自主性),政治社会学又迎来了新生命。但是,伴随着文化等社会学兴起,政治社会学最经典研究既是颇有政治经济学色彩的“发展型国家”——国家如何通过制度激励产业与社会发展,也在于其自我批判:国家到底能带来发展还是灾难?这一讲将通过经典文集《找回国家》回顾这一波研究的底蕴,但以精读精析周雪老师对发展型国家的批判性质性研究——如何一项村村通工程让有的村庄背负了集体债务?
这一讲结束后会提供“分支百篇文献清单”——20位优秀国际学者清单与100篇代表文献书单,便于学生继续拓展学习。
1. 分支脉络
Evans, Peter B., Dietrich Rueschemeyer, and Theda Skocpol, eds. 1985.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1.
(中译本)彼得·埃文斯、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西达·斯考克波编,2009,《找回国家》,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一章。
2. 精读实例(课上精讲)
Zhou, Xueguang. 2012. “The Road to Collective Debt in Rural China: Bureaucracies, Social Institutions, and Public Goods Provision.” Modern China 38(3):271–307.
(中译本,有修改)周雪光,2012,《通往集体债务之路:政府组织、社会制度与乡村中国的公共产品供给》,《公共行政评论》第5卷第1期,第46–77页。
3. 推荐阅读(穿插讲解)
孙宇凡,《当中国老板遇上菲律宾海关:分赃的政治经济学》和《庄园枪声与棉兰老岛的冲突政治经济学》,观察者网
https://www.guancha.cn/TMT/2019_05_12_501220.shtml
说明:解释日本奇迹是发展型国家兴起的基础所在,但是也需要更有全球+历时视角:为什么非洲失败了?后奇迹时代的日韩台湾是怎样的?美国是不是“隐形的发展型国家”。我自己在菲律宾的工作,也深刻地理解到东南亚的国家建构方面的问题。
第4讲 文化社会学:耶鲁大学的强纲领学派
理解了耶鲁大学亚历山大提出和发展的“强纲领”理论,能读懂文化社会学旗帜刊物American Journal of Cultural Sociology一半的论文。为了衔接上面的经济与政治社会学,这一部分将特别以德国中央银行的实例精读,理解在政治与经济的张力之间如何维持“稳定文化”。注意:这个范例的中译本很糟糕,我会把译错处逐一挑出,敬请学员注意。
这一讲会提供“分支百篇文献清单”——20位优秀国际学者清单与100篇代表文献书单,便于学生继续拓展学习。
1. 背景脉络
Jeffrey C.Alexander著、吴震环译,2008,《文化社会学:社会生活的意义》,五南图书,第11-32页(第1章“文化社会学中的强势纲领:结构诠释学的组成要素”)。
2. 精读实例(课上精讲)
卡洛·托尼亚托(Carlo Tognato),2018,《中央银行独立性:文化密码与象征表现》,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第3章(“德国的稳定文化)。
Tognato, Carlo.2012.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Cultural Codes and Symbolic Performance. Palgrave Macmillan.
3. 推荐阅读(穿叉讲解)
说明:第1篇文献有个老译本,新出英文本可再参考。Smith是Alexander早年也最出力的学生,将强纲领理论放在人文与社会科学(不仅是社会学)的文化研究脉络定位。第2篇综述了这一派的发展,其它文章包括亚历山大近年的再研究(更加强调社会权力、物质性)以及他的学生McCormick(也是演奏家)通过钢琴比赛的研究呈现布迪厄理论与强纲领间的比较。我在公众号之前推送过关于切诺尔贝利事件的文化创伤研究,也均是这一派的应用作品。
第5讲 历史社会学:从方法论困境到时间性解套
历史社会学与文化社会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学最有整体批判性的两股分支力量,但是历史社会学遇到的质疑也最强。这一讲将首先回顾方法论部分的质疑(如Small-N问题),再从时间性理论角度反思如何做“历史”的社会学。精读的实例会是提出“事件时间性”的休厄尔的代表作——在攻占巴士底狱中发明革命。考虑到时间原因,方法论讨论以苗延威的综述为核心。这篇综述对2000年以前的讨论整理得很完整。
这一讲结束后,会提供这一领域20位优秀国际学者清单与100篇代表文献书单。
1. 背景脉络:方法论困境
苗延威,2013,《历史社会学的方法论争议》,《社会科学论丛》,第1期,第99-147页。
2. 精读实例:时间性解套(课上精讲)
休厄尔,2010,《历史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章(“三种时间性”,无需读最后的支持性案例)和第8章(“在攻占巴士底狱中发明革命”)
3. 推荐阅读(穿叉讲解)
可参考我之前写的《课程大纲:历史社会学十八周》,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结合组织网络、民族国家、资本主义,拓展社会史与历史人类学视角,最后回到存在论的反思。当然也欢迎关注我的即将上架新书《历史社会学的逻辑:双学科视角下的理论探索》(四川人民出版社)。
第6讲 质性方法论前沿:关系民族志及其批判
这个寒假课程的大多研究是质性方法,因此最后以该方法论为结尾。我们将精读大家可以都已经读过的经典《扫地出门》为实例,并以作者自述的“关系民族志”为理论文本,对比理解一种不做实体化、封闭的“X村”、“X公司”、而是做“关系的”质性研究,会是怎样的。
这一讲结束后,会提供这一领域20位优秀国际学者清单与100篇代表文献书单,便于学生继续拓展学习。
1. 精读实例与背景脉络
马修·德斯蒙德,2018,《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Desmond, Matthew. 2014. “Relational Ethnography.” Theory and Society 43(5):547–79. (这篇文章是对上一本民族志的方法论脉络的总结)
* 由于是方法论课程,所以课堂精讲重点是会放在第2篇。
2. 推荐阅读(穿叉讲解)
说明:第1篇文献全面回顾了质性研究在社会学中的历史(比教材上写得更有历史感得多),第2篇文献是本周精读的理论基础,作者Emirbayer也是Desmond的导师;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大佬Burawoy批评了Desmond研究,会在文中讲解。最后,Emirbayer的教学与研究深受芝加哥学派影响,因此最后以轻松些的方式,回顾下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Howard Becker在20世纪70年代于西北大学任教时,是怎么开展质性研究的教学的。
2 导师介绍
孙宇凡, 笔名高行云,爱丁堡大学社会学博士生,同时被兰卡斯特大学和谢菲尔德大学社会学博士录取,中欧大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硕士全奖项目录取,先后毕业于台湾中山大学和安徽大学社会学专业。
* 获得“2020年台湾社会学会硕士论文佳作奖”,是自创办以来首个理论研究作品获奖。
* 作品发表在《清华社会学评论》、《社会理论学报》、《社会学评论》、《社会发展研究》等刊物,独著出版《历史社会学的理论逻辑》(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年初出版)、合著出版《听与说 社会学电邮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发布电子读本《Sociological理论大缸四百期精选集》(2020)。
* 致力于公共社会科学活动:自2016年创办微信公共号平台《Sociological理论大缸》以来,现有5万+人订阅,也在“学术志”等平台开设在线课程、在“706青年空间”开办线下课程,新办网刊《理论与历史社会学复印资料》(2019年10—),每月转载介绍近年的好书新文。
* 先后在党政部门、政策智库和跨国公司从事一线和管理工作,历任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社会体制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助理研究员、派驻广州南沙经济开发区政策研究室、丰源(邢台)特种纸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以及该公司投资的马尼拉麻纤维工厂项目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