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VOCs治理行业这片红海有多红?

VOCs减排工作站 VOCs减排工作站 2021-04-15

VOCs治理行业这片红海有多红?红得已经不想干了,辣眼睛。

 

早在去年四月份,桑德环保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文一波就在清华大学演讲称很多人认为是朝阳产业、蓝海产业的环保行业已经变成红海,整个行业正逐步进入恶性循环的状态。 

举几个例子,比如,我国垃圾焚烧发电的价格已经从2002年的200-250/吨降到10/吨,但欧洲和美国的价格则分别约为100欧元和100美元。

污水处理报价也从5/吨降到了最低不足4毛钱/吨。当然,或许有人讲那是以前的老行业,竞争是必然,必须有这个阶段,但请问,一直低于成本价的竞争究竟带来了何种效果,甲方没彻底根治某类环保达标问题,乙方也没有收益,这些负面的结果多多少少还给了污染。 

现如今新兴的行业,土十条发布时间不长,但有土壤修复专家也表示污染场地修复行业一样如此。如近来国内一些调查评估单位雇佣probe进行土壤调查钻探采样的价格已经一路下滑到了约100/米。同时,有的国家钻探费用定额超过530元人民币/米,这还不包括钻机运输装卸和耗材的费用。在如此极低中标价的压力下,有的单位甚至在五金市场买来的水管上打眼,充作地下水监测井井管。这样做调查修复项目,工作质量和后果可想而知。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项目投标也不时出现低到让从业多年的内行人连呼看不懂、想不通的报价。

再来说说我们的VOCs治理行业,自2010年国家发布联防联控政策以来,VOCs相关的政策密集出台。如拿石化行业的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来讲,2013-2014年主要是试点,2015年逐渐全面铺开。试点期间LDAR项目是打包价,平摊到每个点位可做到200/点,现如今特别是山东一带,尤特别是按点位单点报价形式,最低已低至2/点,这是百倍的下降。

 再说说末端治理,光氧化、等离子及活性炭或其组合工艺满大街,已成了很多治理企业和被治理企业的法宝,集气罩镀锌管风机和烟囱一立,中间安装设备,整个管道布局和设备外观比家里装修还漂亮,是否实用,这个只有“他们”知道。加之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参与,都是达标排放。笔者去河北某县调研某厂VOCs废气治理,整个布局看似是那么回事,光鲜亮丽的大设备,打开设备一看,都是空的,过滤棉框后面加了几根UV灯(不是下图),一看合同整个交钥匙的工程造价2万出头。

焚烧,油气回收(溶剂回收),这类涉及部分技术含量的工艺,同样面临低质和恶性低价竞争问题。油气回收设备的防爆、设计风量和实际风量的猫腻,各种不同类型的设备琳琅满目,但真正能让用户放心用的产品的确很少。实用的设备在面临被其他资源型厂商在低质设备报价和相关费上不堪一击。 

网上的言论有一点很赞同,从近些年环保领域的技术突破情况看,价格如此滑坡式跌落的背景显然不是技术进步,而是大家都赚不到钱甚至已经赔本。而更糟糕的是,一些政府和业主则已经开始习惯并预期超低报价。 

有人讲,想脱离红海和恶性竞争而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技术革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是产业界最有可为之处。试问现有VOCs治理行业的技术有哪个还不成熟?成熟的标准是什么首先要搞清楚。国内的VOCs治理技术对比国外的真有天壤之别?或者是相比之下不成熟?显然不是。即使是军工技术整体上也没有天壤之别。我相信国外经技术革新的新技术很快会传入国内,这是地球村。

 面临问题才会迎来进步,刚开始的确是有红利期的存在,但在目前这个阶段如何突围更为重要,这不仅仅是第三方关于市场的问题,也不是技术革新和商业模式的问题,这些还不够务实。或许有人出言释义,这是行业必经之路,都有这个过程,哪个国也是该路数。但国内有些行业历经这么多年,真有质的改善吗?现在怎么不讲讲国外?

其实,环保产业是蓝海也是红海,务实地来讲,关键看各岗位的人是否真正想真心解决环保问题,而不是借环保之名,去实现各自的其他想法。这,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技术更新、商业模式、监管政策等等只是这条路上的铺路石。

 

                                                                               注:部分内容参考网上数据和表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