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甲状腺结节会发展成甲状腺癌吗?这些预防措施你需要知道

e药环球 健康榨知机 2022-04-24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中国的甲状腺结节发病率普遍较高,周围有不少小伙伴被检查出患有甲状腺结节。近几十年来,全球的甲状腺癌发病率都在持续上升,据中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中国甲状腺癌将以每年20%的速度持续增长


甲状腺癌发病率的不断攀升,难免会让患有甲状腺结节的人担心。


那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有什么关系?得了甲状腺结节该怎么办?如何预防癌症的发生?来了解一下吧~


图片来源:123RF



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的关系




甲状腺结节是指甲状腺细胞异常生长,在甲状腺内形成肿块。据美国甲状腺学会估计,大约有一半的人存在甲状腺结节,且很多人都是在做健康体检时发现的。

 

这些没有症状的甲状腺结节,大部分都是良性的,不会癌变,对于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只有少数甲状腺结节是恶性的(约5%),即使是恶性,大多数的治疗效果也很好。所以发现甲状腺结节,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搞清楚它是良性还是恶性

 

良性结节和甲状腺癌具有不同的独特分子特征。也就是说,良性结节和甲状腺癌完全是两回事,如果确诊为良性结节,不要过分担心其演变成甲状腺癌,只要适度随访观察即可。


图片来源:123RF


一般有四种类型的甲状腺癌:

  • 乳头状癌:乳头状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占所有甲状腺癌的80%-90%,几乎所有的乳头状癌都可以治愈

  • 滤泡状癌:滤泡状甲状腺癌约占所有甲状腺癌的 10%,滤泡状癌较乳头状癌更具侵蚀性,易于通过血液转移,向全身多处播散癌细胞

  • 髓样癌:约 4% 的甲状腺癌是甲状腺髓样癌,甲状腺髓样癌通常会家族性遗传,因此患者需接受基因检测,以明确导致癌症的基因突变。

  • 未分化癌:甲状腺未分化癌约占甲状腺癌的 2%,最常见于老年女性。这种肿瘤生长迅速,通常在颈部形成巨大的疼痛性包块。它也易于全身转移。即使治疗,约 80% 的未分化癌患者也会在1年内死亡




甲状腺疾病可能和过度诊断有关




很多研究团队认为,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主要是因为诊断技术越来越发达,超声、CT扫描和核磁共振等检查可以在早期发现甲状腺疾病。但是,发病率的增加反映了诊断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于过度诊断的担忧。

 

2016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发表研究指出,1998-2012年间,中国87%的甲状腺癌都与过度诊断有关。过去十年来,医学界已经做出大量努力来减少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过度诊断,并尽量避免过度治疗:


  • 主流的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指南已经更新指出,无需对<1 cm的甲状腺结节进行活检以评估癌症对于小体积肿瘤,推荐甲状腺半切而非全切手术

  • 放射科相关指南也提出,对于横截面成像检测到的甲状腺偶发结节,减少过度检查;建议根据外观以及尺寸对结节进行分类以指导是否需要后续活检

  • 妙佑诊所(原梅奥诊所)和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Center)在内的全球多家顶级医院,以及不少指南目前已经建议,不要在无症状的个体中筛查甲状腺癌,并提倡对微小肿瘤进行积极监测而非立即治疗

  • 根据中国卫健委《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建议,只有高危人群需要监测筛查甲状腺癌。


图片来源:123RF


综上,目前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过度诊断目前学界出了努力以减少过度诊断。就算检查出有甲状腺疾病也无须太担心,因为大部分甲状腺结节都是良性的,不会癌变;就算是得了甲状腺癌,大部分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预后也会不错。


但毕竟没人想动刀子,该如何预防癌症的发生呢?




甲状腺癌的预防




定期筛查

上海市抗癌协会联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发布了2021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

1. 甲状腺癌筛查要同时进行甲状腺的功能检查形态检查; 

2. 一般人群: 

  • 目前没有用于甲状腺癌早期检测或常规筛查的标准试验; 

  • 临床颈部体检:20~29岁每2~3年1次,30岁以后每年1次; 

  • 颈部超声检查:30岁后每年1次(包括甲状腺、颈部、锁骨上); 

3. 甲状腺癌高危人群(见下图):颈部超声检查,每年1次(包括甲状腺、颈部、锁骨上); 

4. 女性孕前和哺乳期结束时:建议分别进行1次颈部超声检查。

图片来源:上海市抗癌协会


主动监测

美国甲状腺协会(ATA)在2015年发布的指南中说,主动监测癌症是合理的选择

妙佑诊所和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在内的多家顶级医院都认为,对于较小的低风险乳头状甲状腺癌,可以采取主动监测的方式

 

医生建议的主动监测计划,是每6个月对肿瘤的大小进行超声检查,持续两年,之后每年进行一次检查,这样医生可以了解肿瘤增长的速度。


预防肥胖

研究表明,年轻人的体重指数(BMI)上升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风险增加显著相关,肥胖患者即使接受了手术,术后复发或者局部残留的风险也会更高。不过,肥胖和驱动甲状腺癌风险增加的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项发表于甲状腺领域权威期刊Thyroid的病例对照研究显示,BMI较高的甲状腺癌人群中,BRAF突变的发生率更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肥胖可能导致越来越多侵袭性甲状腺癌”提供了潜在机制解释。因此,干预肥胖有助于降低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减少辐射

避免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和放射性尘埃接触史。辐射是甲状腺癌最重要的环境危险因素,人们更可能接触到的辐射来源是CT。儿童时期接触到的CT检查与甲状腺癌的关系更密切。研究表明,3次CT扫描的低辐射量会在小鼠中促进癌变细胞(cancer-capable cells)生长。

 

碘摄入适量

甲状腺激素的产生需要我们摄取足够量的碘,碘摄入不足可能会增加甲状腺功能减退的风险。但是碘摄入过多可能会引起甲状腺功能低下,导致由碘引起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对于碘缺乏区而言,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会增加,补碘可能降低甲状腺癌的风险,但也有研究显示补碘可能与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增加有关

 

碘的来源广泛,如海鲜(包括海藻和鱼)、粗杂粮、面包、加碘盐等等。虽然目前在大多数食品的包装上,都没有加碘的标签,但咱们大部分人都摄入了足够量的碘。(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人每天摄入120微克的碘,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分别摄入230 微克/天和240 微克/天。)

 

别吃槟榔

研究报道,槟榔会引起口腔癌和食道癌,中国海南的百岁老人嚼槟榔与甲状腺结节的出现有关。虽然没有发现槟榔促进甲状腺结节转变为甲状腺癌的直接证据,但槟榔可以导致甲状腺滤泡细胞退化,降低T3(三碘甲腺原氨酸)、T4(甲状腺素)水平。这可能与甲状腺癌有关,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图片来源:123RF


适量吃菜

十字花科类蔬菜(如西兰花、包菜、紫甘蓝、叶芥菜等)和豆制品是饮食中最常见的致甲状腺肿因子(goitrogen),可以导致甲状腺肿。

 

健康地吃十字花科类蔬菜固然有其好处,但长期过量食用可能会导致或加剧甲状腺功能减退。研究表明,在甲状腺功能正常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人群中,食用过量的大豆与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的轻度升高有关、与游离甲状腺激素的水平无关。它们富含的硫代葡萄糖苷(glucosinolates)等物质,会干扰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多个通路



总结




虽然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但这可能是因为诊断技术逐步提升。如果被检查出患有甲状腺结节,首先要弄清楚它是良性还是恶性。良性的甲状腺结节建议定期筛查、主动监测、预防肥胖、减少辐射,健康生活、合理饮食、增加运动、合理疏导不良情绪。


推荐阅读

中国各地,甲状腺癌过度诊断比例有多高?权威数据发表《柳叶刀》子刊

甲状腺癌所有主要亚型,中国发病率都增加!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表全球发病趋势

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要紧吗,该怎么办?

甲状腺癌一定要手术吗?听听顶级医院怎么说


参考资料

[1] Kim, J., Gosnell, J. E., & Roman, S. A. (2020). Geographic influences inthe global rise of thyroid cancer.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16(1), 17-29.

[2] Adalberto Miranda-Filho, et al., (2021). Thyroid cancer incidence trends byhistology in 25 countrie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The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ogy, DOI:https://doi.org/10.1016/S2213-8587(21)00027-9

[3]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4] Thyroid Nodule Size Irrelevant When It Comes to Malignancy. Retrieved Jan 8,2019, from 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907128

[5] David Fernandez-Antoran et al., (2019), Outcompeting p53-Mutant Cells in theNormal Esophagus by Redox Manipulation, Cell Stem Cell, DOI:https://doi.org/10.1016/j.stem.2019.06.011

注:本文旨在介绍医药健康研究进展,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e药环球」微信公众号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欢迎扫码关注e药环球微信公众号,我们为您带来靠谱和前沿的好医新药全球资讯。


 About us 

e药环球 | 药明康德团队打造

点“在看”,分享健康新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