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水视点|Gay是否需要“门当户对”才能找到对的他?

C.Y 风潮WindTide 2021-06-2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对于一名Gay,我们不妨深度分析一下所谓“门当户对”观念,当然在异性恋中的应用可能更为广泛,然而,对于Gay来说却有着不同的意义。


先提出几个我的基本观点:
1.人和人是不同的。
2.世界本来就是不平等的。很多事情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3.事实上面对很多事情的哲学方法,“平衡”并不应该成为首选,不如试试“调和”。
4.一段好的感情,应该帮助彼此成为相对更好的人。即使这段感情结束,亦是如此。




1.基因:
门当户对还要涉及基因?在我之前的一些回答中已经通过分子人类学和遗传学表述了一个很重要的科学事实:作为一个生物个体,人类不同基因型之间会有不同的吸引程度。

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有的人喜欢熊,有的人则喜欢棱角分明的脸;有的人是喜欢白净的男生,有的人喜欢黝黑的男生;有的人喜欢肌肉男,有的人则喜欢伪娘;有的华人特别喜欢两广地区男生的脸型(原因就是其中混入的人种遗传学上表征不同),有的人则特别喜欢东北地区的男生(依然有分子人类学证据)。

所以说,人和人之间的吸引程度不同,其中生物作用、生物学原因是非常重要的。遗传学提供了“杂交优势”,好像就是在诱惑和你基因差异最大的人交配,以产下更优质的后代(对于Gay来说,我们有把握相信有一天男男生子确实是会实现的)。更不用提生物化学、神经递质的作用让我们产生了所谓爱情的感觉,同样,对于一些常见的心理疾病来讲,确实学界也主要是用相关神经递质分泌吸收减少的机制来解释。

那么论及基因,自然脱不了先天和后天因素。当然,我们都很明白,遗传对于基因的重要性。除了我们所熟知的某些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确实有家族性遗传的证据外,性格、气质类型、某些嗜好,都和基因紧密相关。

那如果真的要说“门当户对”,说不定还要对一对对方的祖宗三代呢!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喜欢上一个人,都很可能只是一种生物学作用下的“骗局”。

那么,这里我们就要谈到去认识自己的恋爱需求,你所想要的感情究竟是什么?在之前所作的较大调研(可查阅本公众号深水视点栏目中的调研结果)中:我们了解到了该调研对象中大多数Gay对于感情的未来期望是:一辈子和对方在一起,尽力生活化,最好可以同志婚姻。这里我想说的是,有一部分Gay谈恋爱就是在某一段时间段内,最后还是会和异性结婚(虽然近两年这种情况有所下降,但我们依旧不可以小觑同妻群体的存在,普适道德上应该谴责),因为身份认同的坚固程度问题(一辈子深柜),他们在没有和异性结婚之前作为Gay这段时间内的恋爱,很可能本身就是以身体需求为主,情感需求为辅的

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们必须明确双方的情感需求和对未来的情感期望,才开始一段关系。如果只是看脸,只在乎生物学因素的,那么明显就是生理需求而已,当两个这样的人撞在一起,对外也可以说是恋爱,也可以说是情人,也可以说是固炮,但放长远来看,情感收益和产生的风险是令人担忧的。

那么,针对“一辈子在一起,尽力生活化”这种情感期望,我们可以明显发现,想要一段好的感情,生物学因素虽然重要,但仅仅关注基因、脸、身材等生物学因素是不足够的,我们还必须要关注模因学因素。(模因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
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事物。)

那么下面让我们开始来讨论一些常见的模因学因素,然而以下每一个模因学因素对于一个人类个体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



2.家庭:
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起着重要而复杂的作用。父母的职业、学历、家庭成员的结构,对一个孩子的成长都会有影响。然而,若要谈起富二代和官二代,也并不是每一个富二代官二代都为虎作伥,也有相当有家庭教养的人。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拥有严父慈母。在例如笔者所处的今日经典的上海家庭中,母亲很有可能扮演的是一个女强人的角色,而父亲则很可能是一位非常居家而温和、上缴工资卡、回家做菜做家务的男人,这会对孩子心中的“男性”形象有所影响。比如,就我而言,我的父亲除了教会我一些战争知识、枪械知识(并且对我进行过一些射击训练)、做菜技巧、电器修理知识之外,从小就给我买大量未解之谜类科幻书籍(印象非常深刻是里面有很多人体自燃的内容……)导致了后来我本人严重的中二病和妄想症。

有一些心理学研究否定了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心理特质方面的东西(比如独生子女是否会更自私)。但对于一些观念较为传统,基因遗传学知识不够完善的Gay来说,非独生子女可能会减轻他们在所谓“传宗接代”上的压力,而对其身份认同及出柜行为有影响。

再者,单亲(父母离异/丧亲/再婚),甚至孤儿,或者名存实亡的父母夫妻关系,对一个个体的影响也可以查阅相关心理学研究。但若是说到父母真的是因为某些不可调和又不违背道德的因素离婚,真的不应该让整个家庭受到异样的眼光。(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发达国家的离婚率的上升。)当然,这种对于单亲家庭观念上的一些东西,有时候很可能是一种群体心理,这就和之后的地域、教育等模因学因素互相作用了。

3.地域:
当然没有任何地图炮的意思。当讨论的地域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出现一些地域黑的“刻板”印象。

地域确实有其文化特征。不然为何这么多文学艺术、甚至科学的流派是以地域来命名的呢?

一个从小就活在信奉契约精神和等价交换原则的大都市的Gay和一个从小生活在做什么都靠人际关系甚至连村长都是“土皇帝”的村庄里的Gay,能一样么?尽管我们知道后天可以改变很多东西,但是很多心理学研究表明,童年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是巨大的。

有时候地域会决定很多其他因素,比如饮食习惯、生活习惯、语言习惯等等,但我们更关注的会是一种文化特征(譬如在刻板印象中的:上海人的精明/温柔的小男人/契约精神/海派文化,温州人的会做生意之类的)和一种“群体心理”。

当然地域问题还涉及到资源分配的不均匀,所以说很多事情本来就是不公平的。

4.时代:
说实在的,80后和95后,肯定很多三观都是不一样了好吗……
我读小学五年级的小侄子,最喜欢看的节目是暴走大事件,语出全是网络流行词汇,不知是好是坏……

有些代沟,是存在的。

5.教育:
法国学者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对教育是这样阐述的:


(应试教育制度)的危险性在于这一制度以完全似是而非的心理学观点为基础,认为只要通过认真学习教科书就可以提高智力。这种观点导致人们努力去加强那些来自书本的知识。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毕业,年轻人只学会了如何记住课本上的知识应对各类考试。由于只知道死记硬背,年轻人的判断力和个人能力被搁置在一边。教育让他成为了书本的奴隶。


你看,我看了这本书,我收到了这本书的信息,我吸收了部分观点。而我又听了《Last One的号哭》,《再教育》这样的歌,我都快变成社会主义朋克——教育之敌了。

其实我这也是被教育了啊。

我们说到教育不如直接说模因传播,信息的传播与吸收好了。所以其实书影音-语言什么的,对一个人的三观构建影响也是很大。

说回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我拿来五个真的差不多的人的理想模型:
A给他上个哈佛,B给他上个复旦大学,C给他上个普通一般,D给他上个三本,E给他上个大专/高职。

你说毕业了之后本来差不多的三个人会有多大的不同?
我们必须认清在某些方面,传统的教育资源/平台/氛围,真的有区别啊。

当然,除了学校,其他因素也很重要,很可能D成为了最有钱的人,A学个哲学专业自杀了,B自己很辛苦地创业钱可能没D多却非常充实,C只是个平庸普通的小职员,而E却可能是活得最开心的人。

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啊,不是每个人的大脑构造都适合做学霸,不是每个人的心性都适合“不努力就去死啊”,不是每个人都学得进去啊。

但是现在我觉得开心就好啊,而每个人产生开心的阈值也不一样啊!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哦人家弄个奢侈品包包开心,我和爱人路边吃个辣肉面说不定开心程度比他高呢,因为说不定我喜欢的包不贵啊……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我们是否有这种“秉受快乐的能力”(儒家《论语》观点,所以这又是一个教育上对你的知识结构基底部“基本哲学”观点打基础的东西了)。

门当户对之于教育,所谓表象上的追求学历,追求名校,其实关键在于双方的“需求”,在于是否能有制造“共同话题”的潜力,和对于未来生活在一起舒适程度的预估。

不过说白了,只要是开心,如果不产生大问题(这个如果没有统计学意义),为什么一个大专生不能和博士生谈恋爱呢?




6.生活习惯:
来说说饮食好了,唉你两个人以后要住在一起,总归要一起吃得惯吧……
然后,饮食其实对性格什么的也有一定的关联……

说说生活习惯,我就碰到过因为不改“袜子和内裤”放在洗衣机里一起洗而分手的基友……不是作,是因为这其实是一种对于长期建立的基本观点的挑战……

不过还真有人喜欢脚臭狐臭的气味呢……

那么话说,你喜欢出门前在脸上涂三层粉每天要敷面膜还要化妆和爽肤水补水的男生?还是喜欢三天不洗澡不洗头不洗脚甚至忘记刷牙的男生呢?

7.社会身份:
我是想说明我恋爱会不考虑某些党员/教徒而已。

8.社交:
你的朋友圈子非常重要。

其中有一些心理学研究提示了很多夫妻之间和谐度和“相似度”密切相关,那么这个相似度很多时候指的是三观的契合。然而交朋友的话却不一定要和自己三观契合的人交朋友啊,但是作为朋友的这份友情肯定是要有一些“原因”让你们产生友情。

好吧其实我是想说“等价交换”的。

但是我认识的一个牧师朋友(我不信教)在教堂里抽着烟感叹道:轧道很重要(上海话:交朋友很重要)。

群体会改变一个人。
社交有一部分作用是通过他人来反思自身。

说不定作为一个Gay你明天就和一群人姐妹相称一起涂上卡姿兰,说不定你明天就回和一群身材控一起去健身,说不定你和一群基佬在召唤师峡谷相见。

Whatever,怎么样都好,你开心就好。

9.经历:
有特殊经历的人是会不一样的。

看到过一段话:


中国社会的变动导致了实践环境的变化,也导致了行动理由的变化。我们正在参与一场我们自己之前从未参与过的游戏。你可以选择继续迷迷糊糊,继续谴责这个社会变得礼崩乐坏,郁郁而终,也可以选择通过反思想清楚自己的原则和生活究竟是什么。曾经那些决定我们生活的外在力量逐渐衰弱下去,但这些曾经的力量在我们内心中造成的影响却不会随着这些力量的消失而消失。


做个屁民也没什么不好,做个有远大理想的人也没什么不好。



10.其他
《貯水槽の亡霊》唱得好啊:

抱着疑问活到今天
一生憎恨着其他人
缠绕束缚者身体的亡灵
没错,就是我自己啊


然而,萨特说过:“他人即地狱”。


知乎有一个回答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话:

作者:涛吴  如何理解萨特的「他人即地狱」?


他人的目光影响我的自由意志,左右我的选择,这令我痛苦,尤其是有时候在他人的影响之下做出违背心意的选择的时候。而我将别人视为“非我”、“他者”,“我”和“他们”的区别,界定什么是“自我”的范围。所以,如果没有他人,我就不会是现在这样的我,但是现在这样的我因为他人而存有丧失判断和自由选择能力的危险。


很多人只是找不到活着的意义/借口罢了,如果你有100个自杀理由,请有100个抵抗它的理由,那么还能苟活,但是你要是有了101个不自杀的理由,请珍惜那多出来的1个。

说不定它能让你开心。

然而,说回门当户对,如果把所有的标签都数据化,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三体》里的庄颜之于罗辑,科幻剧《囚徒》里的女主之于男主,我们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去找到那个和你理论上匹配值最高的人,如果给我一个团队,一个天才程序员开发者,我也能够实现。但是有些东西是现阶段难以数据化的(比如每个个体的基因序列)。

当所有的所谓数据都匹配,才是真正的门当户对啊。
只进行部分匹配其实意义并不大。

说到底其实,所有人说不定,都在将就呢?

别毁了自己的自由意志就好。


说到这里,又想说,不如桌游。


风潮WindTideLGBT社交媒体

长按二维码识别或标题下方公众号名称

风潮WindTide 关注我们


愿我们拥有彼此,不再孤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