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深水视点丨2024上海多元社交场所生态:变迁、挑战与展望
“上海现在变得没意思了。”这样的说法在近期的同志社群中屡见不鲜。当提及上海的多元社群社交场所,不少熟悉这座城市夜生活的朋友都明白,它们如同城市脉络中的闪亮繁星,瞬息万变,有时璀璨夺目,有时沉寂落幕。特别是在2020年后的大环境变动中,一些曾备受追捧的多元人群聚集地,例如390、LG、Reborn等著名夜店,纷纷落幕。这些场所通过独特的夜间娱乐体验(比如蹦迪与社交互动),吸引了众多爱好者。然而,它们在同行间制造的激烈市场竞争中遭遇了困境,尤其是在一系列因为同行举报而产生的密集法规执行活动中(包括例行检查、防疫措施以及防控聚集政策)的压力下,该类场所的运营愈发艰难,使得多元人群原本就不多的专属休闲娱乐空间变得谨小慎微,笼罩着不安情绪。虽然具体的举报真实性仍有待核实,但不可否认,这种同行业不良竞争的状况加大了这类社交场所的生存难度,收缩了性少数群体的社交空间。这里同时引出一个关键议题:上海的“同志友好型社交场所”是否面临一种矛盾状态——在仅限周末开放并尽力避免过度竞争的前提下,它们能否维持稳定的营收来支撑日常运营?多家长久以来深受多元社群喜爱的酒吧宣布歇业。为此,淮海路商圈内出现了两家坚持多元社群友好理念、不过度彰显特定身份标签的新晋酒吧,至今仍在运营,尽管如此,它们同样经历了严格的监管考验,也依旧反映出行业内不良竞争风气对本地多元社群的潜在影响。现在留存的多家多元友好型酒吧以宁静优雅的清吧为主,尽管客户群体与追求动感派对的消费者有所区别,但在当前环境下,同志友好的清吧依然承受较大经营压力。与此同时,服务于特定社群的浴室也因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需要,逐步淡出市场,如鼎临、联邦、夏威夷等品牌告别上海舞台。这些浴室不仅是社交场所,更是同志群体分享心声、建立友谊的空间。然而,当部分年轻同志转向普通洗浴中心时,个别不当行为导致了一些负面新闻,这对整个社群的形象产生了不利影响,并促使了对所有公共场所行为规范的严格监督。在当前严格的疫情防控要求下,人群聚集活动的管控是必要的,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如今的上海,依旧会有一些更为谨慎低调的洗浴场所继续服务于性少数人群。上海同样拥有类似北京牡丹园、深圳荔枝公园的户外社交场地,一些隐秘的户外公园或绿地成为了性少数群体在疫情期间与之后的重要社交场所。他们在公园里轻松交友、闲谈漫步,营造了和谐安宁的社交气氛。不过,任何可能带来不良社会效应的情况发生时,相关部门都会加强对这些场所的治安管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个别人因心理困扰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失控行为,往往成为户外场所的舆论焦点,并引起了公众的注意。在公园等公共场所进行社交固然可行,前提是要做到自我约束,维护良好的社会风气,不引起公众误解。至于某些特殊的、不太适宜公开讨论的社交形式,在当前的法制与卫生环境下,并非理想的社交选择。而诸如同志主题旅游、KTV私人酒局、家庭式私人桌游聚会的数量,则在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为社群提供了新的互动渠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情况决定社交需求的具体实现。在现实面前,人们期待着一个既健康安全又包容多元的社交平台,一个能充分展现个性、增进理解的多元文化交流空间。然而,在经济大背景下,特别是在2023年上海经历的人口流动变化中,这样的社交场景如何稳固并持续发展?又有多少社群成员愿意投入其中,付诸努力,并希冀获得相应的回报呢?无论如何,面对当前的经济现实,无论社群还是商家,线下社交场景都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性少数人群的活动范围也相应受到了局限,甚至开始向一线城市以外的地方扩散。虽然前方道路可能曲折漫长,我们寄望于更多对于改进社群生态的伙伴加入到上海多元社群的建设行列中,共同努力,构筑一个更具包容力和生机活力的都市未来。让我们坚定信念,相信在这幅城市未来的壮丽画卷中,彩虹般的多元色彩定将再次绚丽绽放。扫描以下二维码加入我们的上海多元社交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