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阿哇的大理Eco House工地小记
又一篇来自大理EcoHouse志愿者参与后的感想文,
感受一下EcoHouse的真实与得来不易吧!
(本文长达5000字,一次看不完记得先保存哦!)
猫莎莎
关于作者
宋阿哇
吃素、零垃圾
不务正业的小中医
大理Eco House工地小记
想象中的大理Eco House,是水、热的循环,是节约粮食和蔬菜,是改造破烂,是学习当地建筑的生态理念,然而事实是:
因为水资源丰富所以没有刻意节约用水,老乡甚至戏谑道,“高原不浪费、下边哪儿来水”;
地处南方,日照充足,所以对热的要求不高,白天靠太阳,晚上靠正气(阳虚的北方苍狼表示有些承受不来);
吃不掉的可以喂鸡
+到处都可以堆肥
+健康最重要
+吃饱了不想家
四合一,导致消耗了过多食物;
我们工地干活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返工、落下进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亲力亲为。
还在意料之外的,是在Eco House点亮了很多新技能:点炉子,泥瓦活儿,使用电磨刀和电锯,还有开电动三轮,
是在短短两周与那么多人建立连接、与那么多新想法建立连接。
下面是来自大理Eco House的前线见闻。
站在村口,左手苍山,右手洱海
第一部
关于Eco House的
“Eco”
建筑 二手市场
生活点滴 分享会
Eco House的白族老房子大概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主体是木头,特点是隔音差,一只小猫咪跑过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房梁是木头,地板是木头,雕花门窗也是木头。木头老宅采光不好,总给人阴森潮湿之感,雕花美虽美矣,可漏风是致命伤,
所以Eco House多是将木头与玻璃结合;厨房的椅子是从邻居周伯伯家弄来的木敦子,浴室和卫生间的木门是房东拆下来的旧门,经过萱萱的打磨、刷桐油漆,晾干后投入使用;
老宅的墙面涂的是白灰和上稻草,稻草增加了墙面的延展性,使得不容易开裂;现代化的厨房是水泥建筑,目前还保持着原样没做处理,保留着粗旷的美感,缺点就是灰尘飞扬,永远扫不干净。
等我到的时候,搭建化粪池、太阳能热水器等这种“大活儿”都差不多结束了,剩下的都是搬运建筑垃圾、清理院子和刷漆这种“小活儿”。
拆下的旧瓦片上长出青苔,粗旷却有着质朴的美感
虽然院子不太大,但整理起来也够我们受。老房子拆下来的废木头、旧瓦片全都堆在院子里。
一开始没什么再利用的思路,从东边搬到西边,又从西边搬回去,就是舍不得扔。看着垃圾堆在眼前闹心得很,恨不得马上全都丢掉一了百了,
想起前一批志愿者小巴的话,他道出了我们所有人的心声:“这些在我眼里都不是垃圾,只是我还不知道该怎么用它们罢了。”于是就又耐下心来。
终于找到了出了适合它们的位置:瓦片被堆成了青瓦路,叔叔用结实的木头做了榻榻米,腐朽的木头则化作温暖夜晚的火光。
后来出去观光,看到有的店铺将瓦片摞起来做成了吧台,有的利用瓦片的曲线做成了屏风,都很别致,此后旧物改造的思路又更宽了些。
建筑 二手市场
生活点滴 分享会
晨光中艺哲开着二手电三轮
——“宝马”
Eco House很多东西都是二手市场淘来的,锅碗瓢盆烤箱洗衣机……能想象坐在马桶上时,艺哲告诉你马桶也是二手市场上搞来是什么心情吗?
虽说工具齐全,但实在讲,搭建在二手物品的Eco House的让我有点担忧。
二手市场很赞,充满惊喜又减少了物品闲置,不过不得不说这只能是是锦上添花,而非治本之法:
二手物品跟打折一个道理,会给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感觉,诱惑我们选择差强人意的物品,而非心爱之物。
短期来看的确填补了功能空缺,可长期来看,因为并非心爱,所以使用时可能就没那么爱惜,最终导致物品使用寿命减短。
此外,一件物品从生产原料到我们手中,期间有很多的无法忽略的环境影响,要是认为纳入囊中的物品不想要了也可以通过二手交换而避免闲置,可能就会不顾需求全凭冲动消费。
选择闲置品本是出于环保,就怕反而鼓舞了购买行为。
总之,二手不等于环保,今后置备东西从其生产到使用,全方位思考可持续性,才能做出更Eco的选择。
建筑 二手市场
生活点滴 分享会
曹姐和阿哇的赶集装备
我们的日常是这样的:背着背篓去买菜,花卷馒头用盆买,打豆腐自带保鲜盒,剩菜剩饭邻居抢着要——喂鸡喂狗都好,果皮蔬菜直接扔墙角堆肥(就问住在楼房的你我们羡不羡慕!)
洗碗、洗衣服、洗脸、洗澡用的是当地餐馆炸薯条的油做成的肥皂,洗澡用的是太阳能,洗完衣服的水接着冲厕所,护肤用的是椰子油、杏仁油、蜂蜡、精油……不一而足。
不过必需坦白,Eco House有垃圾产生,并不能做到零垃圾,比如卫生纸。这边选择的是斑布,一款相对环境友好的竹子纸,可最外面的大包装塑料袋只能用作垃圾袋,最后和其他不可降解的垃圾一起扔掉。
除了从源头减少,我们几个对于避免不了的塑料包装都没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我们尽力而为,零垃圾是一条进阶路,难以一步登天,反正不能因为做不到完美就不做吧。
另外有意思的是看到身边人的改变。每次看到艺哲的父母很自然地拿着盆去买早点,我都会觉得很感动,慨叹为何我的长辈没有这样的“悟性”
——他们只有在我的坚持下会勉强拒绝商家殷勤递来的塑料袋,离开我的视野范围立马“为所欲为”,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借口:没带袋子但恰巧想买啦、带那么多东西出门啰哩啰嗦啦、受不了别人异样的眼光啦……
我跟阿姨聊天说:“您和叔叔真棒,这么支持环保”,阿姨说:“哎,也是受艺哲影响,再说,这本来就是对的嘛,虽然麻烦点儿,刚开始不习惯,后来就好了。”
大实话啊,一出门就带得着一大套家伙事儿,确实麻烦,但这是琐碎却必要的,难道因为麻烦就不做正确的事儿了吗?
建筑 二手市场
生活点滴 分享会
纪录片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里,夜晚百无聊赖,我们这群不甘寂寞的人自然不能闲着,最先想到的是观影会。
我到的头两个晚上大家一起看了纪录片Before the Flood,一群人围坐在藏式火炉旁,盯着小小的笔记本屏幕,如此沉重的话题,要不是有人陪着真的很难看完。
我们各自推荐了喜欢的纪录片和影片,约好以后每晚看一个,然而这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以后我们的吃饭时间越来越长,基本上吃完晚饭就可以钻睡袋聊天了…
(再到云峰村的朋友们能不能赞助一台投影设备和蓝牙音响
零垃圾Zero Waste
几天后迎来了志愿者萱萱,这个现在大一的姑娘践行zero waste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经验十足。她带着全套零垃圾装备给我们带来一场精彩的分享。
除了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出门五件套(手帕、饭盒、餐具、水杯、购物袋),她还用旧棉布T恤改造了多层手绢用来专门擦鼻涕.jpg,可见这个姑娘多有鼻涕(“鼻涕”在我们方言中音为“能耐”)。
生活态度
艺哲强烈安利泰国的PUNPUN农场,她和妈妈曾在那儿做过义工。我们看了三个Punpun农场创始人Jon Jandai的TED演讲,深深被他有钱就买地,不为赚钱而为改良土壤的精神感动。
我还学到了一种人生态度:生活其实很简单。必要的东西都不难获得:食物可以自己种;房子一个人就能盖起来,只有泥砖和稻草也能住的舒坦;二手衣服源源不断,破旧点何妨?
也是从这儿起,我开始理解艺哲对学会各种生活技能的执着:Eco House里的大大小小——从三级水处理到砖瓦路,能DIY的全都自己动手,不惜时间精力,尽管有时因为经验不足所以最终产品质量欠佳。
相较之下,我总是因为不够专业、做不到完美而退缩,其实放手一试发现也不难。
艺哲一家三口身体力行告诉我什么叫行动力——手下的活儿不隔夜、想到的事儿马上办,以及什么都不必害怕的勇气。
不仅艺哲,在大理,我看到很多人的工作就是生活。
第二部
Eco House
以外的火花
Eco House是与外界建立连接的地方,
我们工地的文化建设搞得非常出色。
有朋自远方来
短途旅行 赶集
阿哇和阿迪
阿迪来自香港,退休两年,现在在四处旅行,受艺哲邀请到Eco House参观,我们大家一起包了饺子,几天后又一起游览了喜洲和海舌公园。
听他说现在在跟着一位老师学画画,过一阵子就要离开大理回家,所以每天的计划都满满当当,画画、拜访朋友,忙得不亦乐乎。
阿迪很细心,给Eco House的每个人都用心地准备了礼物,要带朋友去参观总会事先踩好点,脸上总是挂着暖暖的笑容。
六尺咖啡店
玎玎和她老公村长是丁克一族,原先在北京生活。
村长是北京土著,家就没出过二环,一次旅游到了大理,被大理的好风光勾了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功给玎玎洗脑,两人带着三千块就直接移民到了这边。
三千块在大理能撑好一段时日,渐渐的,村长在大理开始了自己的手串生意,把爱好发展为生意,“终于找到了自我”,玎玎则成为了家庭主妇。
在大理,很多人都是有故事的,按照村长的说法:我们是到这里写故事的。
玎玎被艺哲拉到Eco House做苦力,干活儿麻利快,实在得不行,回家都累瘫了。
那天边干活边聊天,我被她的达观洒脱吸引得牢牢的,她让人觉得生活so easy,怎么都自在,干啥都happy。
我和萱萱离开大理的最后一天到玎玎家玩,她家所在的一条街有很多新大理人,接近年根,一部分回老家了,留下来的要一起过年。
街上有家只有美式的咖啡店六尺,我们在那里晒太阳、聊天,舒舒服服地待了一天,梦游仙境一般。
(猫莎莎特别追问了一下,原来六尺是地方小的意思,这家小店据说六步可以走完
有朋自远方来
短途旅行 赶集
甜美可人的娇娇小妹妹
大水管
同村的小姑娘娇娇和她妈妈带我们去爬大水管,
那实际上是水库的输水管道,傍在山上,坡度堪比长城,爬的我们呼哧带喘,不过远眺洱海的景观也是一绝。
大水管的尽头是栋小楼,住着一个阿婆,负责看管水池,平日有些鸡和一只小狗作伴。
她在房子旁边开了一小片地,种着些豌豆苗和菜花,不过还是要几天下山一次,背上来生活物资。
山上清净,山下便捷,各有各的好,只是心疼阿婆一把年纪还得来来回回走这样的山路。
喜洲 依谷坐憩
我们到喜洲游玩,特地约了阿迪一起。
另一位喜洲本地人杨老师也难得能抽时间出来,愿意带我们四处转转。
杨老师对当地的白族文化十分了解,也十分痴迷,致力于用自己的方法将喜洲文化推广出去。
我们跟着他走街串巷,才知道古镇开发出的一条街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虽有些有情调的咖啡店和餐厅,但钻进四周一座座不起眼甚至有些破败的老房子,才听到真正的故事:
什么样的人怎样发的家,
耗时多久修建起一个宅子,
宅子几进,哪儿是给什么人住的,
木质雕花有何讲究,
壁画有何寓意,
老宅怎样被摧毁,后人辗转到了何方……
杨老师的讲解神采飞扬,我们仿佛看见了文人巨贾煊赫一时的情景,感慨万千。
叔叔在依谷坐憩的镜头里
压轴的是阿迪打工的咖啡店依谷坐憩,
四四方方的白色房子被一片农田环绕,旁边是笔直的公路,再远望是巍峨的苍山,
透过狭长的取景窗看出去,一帧一画都像是电影镜头。
最惬意不过看着风景,喝着咖啡,坐着聊聊天。
师太和邻居周伯伯
南诏保和寺
南诏保和寺是我村附近有名的景点,刚好邻居周伯伯有空带我们上山。
一路听伯伯介绍南诏保和寺景观,给我们讲村里的本主传说、曾有什么仙人来过,哪里修了路、哪里水流改了道,如何养花草以及农家的收成,
还有什么时候有人来爬苍山,最终没走出来……活脱脱一部云峰村村史。
到Eco House一定要去拜访一下周伯伯,他一定超级开心,记得替我们大家带好。
有朋自远方来
短途旅行 赶集
这是
“香橼”
三月街集
赶集实在是太好玩了!
三月街从苍山半山腰直着延展下来,一副要一头扎入洱海的架势,全场大概有3里地的样子。
三月街集号称“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开集时街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货物:当地的蔬菜水果、药材、腌渍食品、衣服、背篓、农具……,男男女女背着竹篓子,装满了新鲜食材,有的还怀抱着一只鸡,人头攒动,叫卖声络绎不绝。
在这里,葛根不再是“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概念,而是半米长、色乳白夹带棕色纤维的新鲜实物。
很有趣的是,在老乡的嘴里葛根、雪莲花、香橼、佛手……什么药材的功效都是止咳化痰。
(三月街顾名思义,每年三月初三为庆祝白族节日,在街上赶集,为期一周。平时每周一次赶集。)
柴米多&翠田
柴米多一月一次的大集怎能错过?
我们带上zero waste装备直接在那里解决午饭。
人工湖旁边的大草地上搭上了棚子,有的摊前面已经开始排队,食物、手作,还有乐队蓄势待发,
然而不料……当天妖风肆虐,好好立着的篮球框都被大风吹倒了,才到手的好吃的分分钟凉透,和身边人说话要靠喊的,嚼着东西不敢张嘴,生怕嘴里的食物残渣也被刮了出去。
自带饭盒打的素豆腐包
于是乎我们尽快解决午饭,逃到了隔壁的翠田餐厅。
呼啸的风声被阻拦在外,只是窗前的水池起着波澜,
从二楼的窗前望出去,好一片希望的田野。
从翠田餐厅2楼望出去
结语
一次次奇妙的出行与相遇,一顿顿美味的特色与家常,穿插在体力劳动之间,使人觉得日子过得飞快。
EcoHouse是工地,更是栖居地,是个收获新技能,结识新朋友,得到新领悟,建立美好连接的风水宝地。
期待什么时候再回到梦一样的大理,回到神奇的EcoHouse
(那时候EcoHouse估计已经不是工地了)
和昔日的工友们一起,大家把没说完的话说个痛快。
关于大理EcoHouse
一个位于大理的白族院子
我们希望从
建筑 就地取材&节能
生活方式 零垃圾&极简
饮食 素食&自给自足
文化 社区文化&分享经济
让你看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
了解更多大理EcoHouse:
参与大理EcoHouse
招募中,即将额满
大理Eco House志愿者招募!
二期:2018年3月15日 - 4月15日
三期:2018年4月15日 - 5月15日
志愿者需要至少有2周或以上时间投身Eco House项目,和我们同吃同住!
每期人数:3-4人
具体报名方式请参考:大理EcoHouse志愿者招募
也可以后台留言
或微信联系艺哲
欢迎关注 Eco House可持续的绿色家园
一个有梦想有笑声有爱和希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