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商鞅銅方升的歷史意義
上海博物館藏商鞅銅方升,又稱商鞅銅量。
其在度量衡制度史上的意義,是明擺着的,以至被列入中學歷史課本,學人也論之者衆。
但除此之外,這一方升銘文中“十八年,齊䢦(率)卿大夫衆來聘”所體現的重大歷史意義,卻不大爲人關注。
這個“十八年”,是秦孝公十八年。清人雷學淇在《竹書紀年義證》中曾對這一年份的轉折性意義有如下論述:
惠王之敗於齊、秦,此盛衰一轉關也。顯王二十五年前(德勇案:時值秦孝公十八年),魏最強,敗齊勝燕,侵楚拔趙,魯衛宋鄭之君而朝之,且率泗上十二諸侯朝天子於孟津以西謀秦,爲臼里之謀欲復興周室,豈不勝哉!及彭喜言於鄭君以敗其盟,而惠王亦侈然自放,乘夏車而稱夏王,此所以動天下之兵而子申、子卬遂皆糜於鋒刃矣。自是而齊威奮於東夏,秦孝起於西陲,東帝西帝之勢,即成於此日矣。
這就是商鞅方升銘文中“齊䢦(率)卿大夫衆來聘”的歷史背景,這是一個歷史轉折的關頭,這也就是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這件商鞅方升的重大歷史價值所在。
敝人正在撰寫的《商鞅的封地在哪裏》一稿,會適當論及相關歷史問題,但更全面的論述,尚須留待他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