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去了夫子庙,你才能品味真正的秦淮小吃
有人说:“读书,是向内旅行。旅行,是向外读书,一个人的旅行能让你独立、勇敢,悄悄成为你自己。”
国庆小长假,我们特别将读书与旅行结合,策划“作者走读城市计划”,从10月1日至8日,每天一位作家将带你走读一座城,重新认识一座城市,通过作者的眼中,了解城市的街景、历史人文以及那地道的美食。
今天,走读城市的第3站是南京。“微南京丛书”《漂泊在故乡》作者薛冰将带你走一遍南京夫子庙,感受其独特而真实的烟火气息。那些生活中的小细节,城里人的小习惯,以及老南京的一砖一瓦、一桥一路,都是属于这座城市最独特的印记,也正是令人依恋之所在呀。
夫子庙
文 | 薛冰
一九八三年春天,我被借调去南京市文学讲习所,为函授学员编教材,编辑部就设在夫子庙青云楼二楼。前后一年时间,每日在夫子庙、贡院街进进出出。
青云楼位于贡院西街的西侧,当时临街通道的门额,写的是“人民游乐场”。这条通道原是学宫的北甬道,现在已没多少人弄得清楚,都当成游乐场的东门了。因为大成殿在南京沦陷时被日寇烧毁,四十余年没有重建,殿基连同学宫、东西市场、庙前广场,便被辟为各种民间游艺表演的场所,间杂着手工艺品、旧货文玩的摊铺。我小时候,到夫子庙逛游乐场、吃茶点,是令人期盼的大事件。青云楼坐北朝南,是夫子庙建筑群屡经浩劫而幸存的历史建筑之一,据说始建于明代,初为三层,太平天国战乱中遭毁,同治年间重建为两层,楼上藏书,楼下供科举考生阅览,檐下高悬“青云楼”横匾。民国年间,南京通志馆曾设于此,一度易名“徵献楼”。
青云楼西邻,原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崇圣祠,其时被改作小剧场,称梨香阁,门额“梨园”。泡茶听戏,算是夫子庙戏茶厅的一缕余脉。当年多是民间小班的越剧、扬剧和淮剧,演员在台上卖力地唱念做打,观众在台下旁若无人地韶,他们享受的其实只是那一种氛围。冬春天寒,时或有演员提着戏装下摆直奔南面的厕所,仿佛从古代穿越而来,路过的游客看得一惊,转过念头便不免失笑。
梨香阁前真的有一棵老梨树,春天满开白花。梨花谢尽石榴红,旁边那棵石榴也有上百年了。西边还有几棵高大的老槐树,南对明德堂,北向尊经阁,都是幸存的历史建筑。明德堂的匾据说是文天祥写的,令人肃然起敬。两层的尊经阁略显破败,后来因为要建秦淮区文化馆大楼,就被拆掉了。
站在文德桥上,可以看到南岸的乌衣巷口,清一色寻常百姓家。有小径东去,迤逦通向白鹭洲公园,便是名闻遐迩的大石坝街。北岸贡院街临河一线,是新改名萃园的秦淮小公园,红廊蜿蜒,高树浅草,野趣盎然。沿岸河房,高低错落,各具姿态,而都有阶梯下达水面,使人可以遥想旧时灯船与河房的互动,那才是“桨声灯影”的真实内涵所在。萃园东北端的出口,开向龙门街,迎面孤零零的明远楼,是江南贡院建筑群最后的遗存。数十年大张旗鼓“打倒孔家店”,龙门街早成一片杂货店,街口那座两层楼,“永和园”的仿古牌匾,气势远胜于明远楼。
文德桥
上了贡院西街,第一家名小吃,便是清真蒋有记,专售牛肉锅贴和牛肉汤。朝东两间门面,店堂不深,贴后墙一面大灶,砌入两口大铁锅,锅里常年熬煮着高高堆起的牛骨架,清香满街飘逸,引得过往行人无不注目。临街一条长案板,是包锅贴用的,一片面皮中包进多少牛肉馅,谁都看得清清楚楚;两座大炉,一是煎锅贴的平锅,一是煮汤的深锅,牛骨汤至此再经料理,加入肉片,方成美味牛肉汤。狭长的锅贴煎炸透黄而不焦,面皮薄而不破,馅肉多汁带卤,吃客络绎不绝,门前常见人排着队。
蒋有记的近邻,是莲湖甜食店,专以玄武湖产莲子做甜点。莲子熬得烂熟,加上桂花、果料,清香四溢。光吃莲子当不得饱,幸而还有糖粥藕、糖芋苗、桂花夹心小元宵和五色糕团,都是该店的当家名点。有趣的是其店招,初时自右向左只写两个大字:“湖莲”,往往被人念成“莲湖”。店家也不计较,后来重新装修店面,索性就叫莲湖甜食店了。
贡院西街南口,与贡院街交角处的新奇芳阁,可谓占尽夫子庙的地利,素有“龙灯头”之誉,又新翻修了店面,上下两层,摆放数十张茶桌。新奇芳阁的茶点品类众多,最有名的是两组:麻油干丝配鸭油酥烧饼,鸡丝面配什锦蔬菜包。至于他家的茶,倒没给人留下什么印象。什锦蔬菜包尤见特色,出笼时于热气蒸腾间,可见面皮上现出斑斑翠绿,人称“翡翠包子”,入口鲜香清爽。其馅料或用荠菜,或用青菜、菠菜,必取鲜嫩,择洗洁净,以沸水烫至八成熟剁碎,再掺入芝麻、木耳丝、香干丁等,加小磨麻油拌匀,旋包旋入笼,面皮发酵、蒸工火候,均须恰到好处。这话说来简单,实则要把握得毫厘不差,绝非易事。
沿贡院街东行,不远便是六凤居,葱油饼堪称一绝,豆腐脑别具风味。贡院街与龙门街交角的永和园,更是名重一时的百年老店,以烫干丝和千层油糕、蟹壳黄烧饼脍炙人口,当年南京做酥烧饼的店家众多,独永和园烧饼有“一口酥”的美誉。老城南人最可心的下昼,便是将酥烧饼掰开来,趁热蘸着小磨麻油,细嚼慢咽,回味不尽。
南京的小吃,之所以俗称茶食、茶点,因为初始是在喝茶时用的点心。老南京爱喝绿茶,茶碱刺激会分泌过多胃酸,俗话说“伤胃”,因此喝茶时吃些小点心,是符合养生之道的。南京人素有“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习惯,早晨坐茶馆品茶吃点心成为一道风景。民国年间,夫子庙一带茶馆多达数十家,明里暗里相互竞争,茶点遂越臻精美,且各有拿手品种。天长日久,茶点小吃竟喧宾夺主,成为某些茶馆的主业。而烧饼、包子、锅贴、糕团、煮蛋等,单吃未免有些干噎,所以店家又为食客准备了汤点,形成南京小吃“一干一稀”相搭配的特色。当然茶是定会有一杯的,只往往闲置一旁,成了摆设。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可说是夫子庙茶食经营最为兴盛的时期。五六十年代市民经济条件拮据,且政治运动不断,能有这份闲情逸致的人不多。“文革”期间茶馆、茶食均被当作“四旧”,必破之而后快,于是茶馆“革命化”为早点店,一律改做大包子、大馒头,配以豆浆、稀粥、咸菜。南京素有俗话:“人大笨,狗大呆,包子大了一肚子菜。”此时却成为一种荣耀。七十年代末,随着夫子庙灯市恢复,茶馆复业,所幸各种技艺传人尚在,茶食也得以重整旗鼓。其时市民心情舒畅,经济渐趋宽裕,兼之旅游初兴,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使得秦淮小吃的声誉,广为传播。
午饭后散步,逛得多的是金陵路。当时的夫子庙小商品市场,不但有各种时兴物件,也有诸多地方特产,景德镇陶瓷、宜兴紫砂、惠山泥人、杭州折扇、黄杨木雕、竹编器具……再往东走,便是花鸟虫鱼市场。认认花木,逗逗画眉,挑几条金鱼,抱个玻璃鱼缸回家,都是赏心乐事。
贡院街上的永安商场是南京的百年老店,与中央商场齐名,七十年代小姑娘结婚买衣服还首选永安商场。夫子庙青年商场是另一种景观,当年是南京青年自立创业的典范。从业者都是待业青年,懂得年轻人的心思,经营的多是全国各地的新品名品,得风气之先,而价格又不是那样高不可攀。这样的时髦远比经典名牌更有吸引力,年轻人不买东西也喜欢去逛逛。
【相关图书】
《漂泊在故乡》
著:薛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按时间先后逐个记录了作者近70年来在南京生活和工作过的十几处地方,如汉西门、新街口、夫子庙、清凉山、丁家桥、肚带营、秦淮河等地。它们散布于南京的城南城北、城东城西,每一处都与作者特定的人生阶段紧密相关。而对每一处的记述也都打上了个人记忆和相关历史的烙印,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南京某一时空的城市印记。本书虽是一部微型的个人生活简史,但同时也折射出了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变化和生活在其中的普通人的情感历程。书中亦有南京名画家的手绘插图,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对比来反映个人心路历程和时代变迁中的细节信息。
【更多荐读】
《纸上金陵》
著:由国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按时间先后逐个记录了作者近70年来在南京生活和工作过的十几处地方,如汉西门、新街口、夫子庙、清凉山、丁家桥、肚带营、秦淮河等地。它们散布于南京的城南城北、城东城西,每一处都与作者特定的人生阶段紧密相关。而对每一处的记述也都打上了个人记忆和相关历史的烙印,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南京某一时空的城市印记。本书虽是一部微型的个人生活简史,但同时也折射出了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变化和生活在其中的普通人的情感历程。书中亦有南京名画家的手绘插图,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对比来反映个人心路历程和时代变迁中的细节信息。
《金九在南京》
著:张元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抗日战争时期震惊中外的虹口公园炸弹案开篇,引出金九其人,进而深入考证了金九在南京的主要活动,以及以其为代表的韩国临时政府在中国的抗日活动,从而折射出抗日背景下的一段中韩关系史和中韩两国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历史。全书以宏大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着重于对历史细节的描述,虽属微写作,但完整而有系统,史料翔实,生动可读。
《复成新村的陈年旧事》
著: 张元卿 / 尹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一本关于南京历史文化的通俗学术型著作。作为“微南京”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其秉承了该丛书“由小处着手,书写南京的历史文化”这一宗旨,从南京现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少数几个老街区之一——复成新村的门牌号入手,对新、老门牌号进行考证和对应,对每幢建筑的原主人身份进行调查和确认,并结合大量珍贵的史料和馆藏资料,挖掘与老街区相关的名人足迹、陈年旧事,还原老街区的民国风貌。
阅读本书,对于深入了解民国时期高档社区的历史生态,丰富对南京历史文化的认知都有积极的作用。同时,本书由老建筑的门牌号码作为切入点的这一新颖的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在乡野调查中的“张冠李戴”情况,对历史文化研究者和建筑历史考证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代水工汪胡桢与南京“新村”建设》
著:尹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一本关于南京历史文化的通俗学术型著作。其从著名历史人物之一——水利专家汪胡桢入手,挖掘了其水利专家身份之外的另一重身份——房地产精英。本书以大量的史料为基础,梳理了汪胡桢在南京“黄金十年”建设时期组建的乐居房产公司及其开发的房产,并重点对其中的几个“新村”进行了调查探访,从建筑本身、所涉人物及历史事件等方面还原了这些“新村”的旧貌,一定程度了反映了南京民国时期的繁华一面。
阅读本书,对于深入了解民国时期社区的历史生态,丰富对南京历史文化的认知都有积极的作用。同时,本书以公司(乐居房产公司)及个人(汪胡桢)为研究对象来展开调查,为城市历史研究又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城市历史研究并不一定非要从“宏大叙事”的角度展开,从点到面,或许更能还原历史真实。
互动一下
充满人间烟火的南京
有你的哪些回忆呢
欢迎来留言分享
留言点赞数量第1 的书友
将获得相应图书1本
— end —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yujiang579
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