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澳门士多店主,带你一窥澳门近百年来社区生活风貌 | 走读城市计划

广西师大出版社 雅书品iRead 2022-07-28


有人说:“读书,是向内旅行。旅行,是向外读书,一个人的旅行能让你独立、勇敢,悄悄成为你自己。” 


国庆小长假,我们特别将读书与旅行结合,策划“作者走读城市计划”,从10月1日至8日,每天一位作家将带你走读一座城,重新认识一座城市,通过作者的眼中,了解城市的街景、历史人文以及那地道的美食。


今天,走读城市的第8站是澳门。澳门果栏街利丰便利店店主刘华光将为你讲述一段关于澳门士多店的故事,店里的各式各样的澳门城市旧物,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发展。对于澳门而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士多是邻里感情的交流平台,是纯朴城镇风貌的浓缩体现。



 缘尽情未了 

刘华光 口述

邓子峰 整理



“看着今天的利丰便利店,里面数不胜数的货品都记录着我们那些年的回忆。店面的上下左右各方都被各式各样的澳门城市旧物包围,其中包括各种已消失的火柴盒包装纸、鞭炮包装纸、月饼包装纸、旧报纸、旧海报、旧地图、明信片、戏票、当票等。”


盛行于二十世纪中晚期的士多


四百多年来,澳门一直是西方文明进入中国的窗口。自鸦片战争后,虽与博彩业结成命运共同体,但是小城的纯朴气质并没有因金钱的往来而被冲淡,传统的村镇特色仍然能够得到有效的维持,使得澳门的多元文化不仅表现在有形的城市肌理和建筑遗产上,也体现在无形的社会形态中,各种宗教文化、多元的族群、多样的建筑风貌、不同的饮食习俗、各异的艺术风情得以和中华文化和谐地汇聚融合。时至今天,古老和现代的元素共同塑造了如画的小城风光。一方面,人们可以沿着狭窄蜿蜒的大街小巷细细品味葡式风格与中华文化共生的建筑群,感受独特的地方文化和风土人情;另一方面,极尽华丽的博彩娱乐场所和世界一流的综合度假村也为小城添加了繁华的一面。因此,从翻天覆地的新建筑到含蓄优雅的小街角,共同塑造了澳门这个缤纷多彩的双面城。


士多,是贩卖各式零食、饮料、家居用品的小型杂货店,盛行于二十世纪中晚期,曾遍布粤港澳城市中的大街小巷,是澳门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年的士多,主要是满足小区居民的日常所需,为他们提供各种便民服务。此外,店主与熟客街坊之间更是形成了深厚的友谊,上至天文下至生活琐事,无所不谈。可以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士多是邻里感情的交流平台,是纯朴城镇风貌的浓缩体现。


属于你我他的利丰便利店



利丰便利店,位于果栏街38号A地下。与人流如鲫的大三巴街相比,一街之隔的关前街、果栏街、草堆街就像一个沉睡的老人,把那些有故事的老店一并封存起来。利丰便利店,不同于我们脑海中的士多印象,它是一家汇聚邻里记忆的小士多。在面积不大的店面里,虽然没有大型超市的多样选择,也没有连锁便利店的明亮装潢,相反只有昏黄的灯光、狭窄的过道、满满的层架,但是利丰便利店却是一条联系着澳门街中你我他的情感纽带。


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利丰便利店除了满载着果栏街的街坊情怀外,还将昔日小城的集体回忆重现在店里的每个角落,使得一件件铺满灰尘的记忆碎片能够重新拼合起来,诉说着那个时代的风采故事。


少小离家寻机会



我叫刘华光,1952年出生于广东梅州。二十多岁的时候,我在梅州娶了妻子,生了儿子,但心里一直希望到外面寻找机会,让家人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当时,听说澳门会比内地有更多的工作机会,而且收入也相对较高,因此,我曾经多次尝试申请来澳,但一直都杳无音讯。直至1979年,那时候突然实施大开放政策,我亦因而获得批准来到澳门。


七八十年代的澳门,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城市。当时只要肯努力、肯付出、肯拼搏,必定能够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作为一个新澳门人,经过积极学习后,我很快便学会了广东话,渐渐适应了城市生活。还记得刚来澳门的时候,我是在卖草地街的裕兴隆米铺工作,天天骑着自行车送货,每月赚到四百元工钱,一年后加薪一百元。但是,这微薄的工资仅能解决我的日常生活所需而已。


富昌商店旧址


与妻儿分居两地四年后,我们终于在1983年团聚。家人来澳后,我们跟另外两户人家合租了一套三房一厅的房子。一年后,其中一户人家不再租下去,另一户人家又选择退租,我自己也没有本事再租下去,所以就选择离开了。当时,恰好看到报纸上有一则士多(富昌商店)的顶让(出让)消息,只需要一万多元,便可以把整盘士多生意接管过来。由于米铺的工资不多,要是只有我一人工作的话,是很难养活整个家庭的;同时,家里的孩子还小,妻子又不能出去工作。因此,如果可以经营自给自足的士多生意,那么照顾孩子和赚钱养家的任务就可以两不耽误了。经过审慎考虑后,我们决定把这家士多接管过来。


初尝创业滋味


1984年,我们正式接手富昌商店。富昌位于镜湖马路52号,面向消防局大楼,是一幢典型的前铺后居建筑物,估计是在六七十年代落成开业的。这间铺子面积很小,门口很窄,内部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士多店面,后半部分是原老板媳妇所经营的小型制衣厂。记得刚接手时,前半部分的租金是每月八百元,一段时间后,那家山寨制衣厂结束了,所以我便多加四百元租金,把整幢建筑物一并租下来;后来业主一直加租,最高时达一千七百元。回想起来,当年的新桥区真是很平静,没什么夜市,不像现在一天到晚都车水马龙,所以我就看准这个商机,宁愿自己辛苦一点,把士多的营业时间延长至凌晨,成为区内为数不多的晚间士多,成功吸引不少客人特地过来买夜宵。一直到九十年代,业主要把整幢建筑物收回重建,富昌商店才随之结束。


投入半生心血



1992年,位于果栏街38号A地下的利丰便利店正式开业。利丰,是按照上盖大厦的名字——利丰大厦来取名的。至于为什么叫便利店呢?与士多、商店这些名字相比,便利店是当时最时尚的名称,所以我亦希望新店能够紧跟潮流趋向,从而吸引更多年轻客人光顾。



时至今天,我们两夫妻已经与利丰便利店携手走过二十五个年头,虽然谈不上什么成功人士,但是我们两夫妻坚信只有勤力、节俭才能熬出今天的成绩。二十多年来,我们没有固定假期,每天坚持早上十点开门,开门后妻子便外出买菜,然后回家做饭。她吃了午饭后,就轮到我回家吃,吃饭后,下午再回来看铺;有空的话就在周围逛逛,看看有没有适合的怀旧货品可以收购,然后一直到晚上七点关门。


看着今天的利丰便利店,里面数不胜数的货品都记录着我们那些年的回忆。店面的上下左右各方都被各式各样的澳门城市旧物包围,其中包括各种已消失的火柴盒包装纸、鞭炮包装纸、月饼包装纸、旧报纸、旧海报、旧地图、明信片、戏票、当票等。这里的每件旧物都反映着澳门某个时期的城市发展情况,也诉说着一个个被岁月尘封的故事。



除了这些时代旧物,利丰还保留着不少传统士多的痕迹:门口进来首先是饮品柜,对面是雪糕柜;走进一点是烟柜,收银台前方就是小孩子喜欢的一些糖果、鱼丝、鱼片、妈咪面之类的零食;再进去就是其他古玩、旧书等。随着货品的数量日趋增多,我已经数不清店里有多少件商品,也没办法把它们好好分类,新进的食品饮料也只能随处摆放。因此,只能待识货之人来利丰慢慢“瓹窿瓹罅”(粤方言,指无处不到,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放过)地淘宝了。


店内的旧物


今天的澳门,已经从昔日的渔村小镇,一跃成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之一。至于潜藏旧区的利丰便利店,只能默默地适应着城市的高速发展,期盼在繁华都市中谋求一丁点的生存空间。回想起来,我们起初是卖柴米油盐、方便面、零食、汽水等日用品。后来,在这条街经营的时间长了,我也慢慢地被街区中的怀旧氛围所感染,渐渐产生了地方文化认同,因而导致利丰便利店从昔日的传统杂货店转型为今天的怀旧士多店。


在我三十多年的士多经营生涯中,全盛时期是在九十年代,当时一天到晚都是做个不停的。尤其是下午放学的时候,店里窄窄的走道有大半个小时都是站满人的,附近圣玫瑰学校、利玛窦中学(圣洁中学)、教业中学、同善堂中学的学生们都很喜欢前来利丰便利店“打趸”(指经常到某处与他人聊天),经常与我“鸡啄唔断”(形容人一直在说话或聊天),分享校园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在受到小孩子喜爱的同时,我亦见证着一批又一批的小孩子长大成人。时至今天,他们偶尔还会过来光顾我,顺便交流一下彼此的近况,聊聊小时候喜欢买些什么,所以很多从小就开始光顾利丰的孩子,现在都跟我成为知心好友了。我想,也许因为我的性格比较孩子气,很多小孩子都跟我没有代沟,这也使得我们利丰便利店能够在澳门芸芸士多中突围而出。


潜能有待激活的旧区老店


回想九十年代的关前街,每天下午都是人山人海,那时候的繁华程度真的可以跟今天的大三巴、新马路来媲美。当时,整条街都是地摊小贩,就像今天的新桥天光墟一样,是一个极具市井气息的特色市集。加上临近澳门回归,那些准备回国的葡萄牙人,亦会经常过来关前街买点中国特色的纪念品。


踏入千禧年,地摊小贩被政府以维持卫生秩序为由全面取缔,整个关前街、果栏街、草堆街街区就开始一蹶不振,与一街之隔的大三巴街形成强烈对比。因此,特区政府近年都经常强调要活化旧区,将大三巴的游客分流至关前街一带。但是,从旧区中小企业的角度来看,成效真的一点也不显著。如果政府真的把工作落实到位的话,相信不用三个月就可以把整个街区活化起来。我曾经在讨论会上建议,由街坊会出面与政府交涉,允许重新在这条街摆设地摊,就像新桥天光墟那样对地摊进行登记、编排,管理起来,那么这条街便可以迅速回复昔日的繁华了。


缘尽情未了——利丰、泰利、富昌


富昌、泰利、利丰,这是我们两夫妻花了三十三年光阴岁月所换来的三家士多。虽然赚的钱真的不多,但是贡献大了,它们把我的三个儿子养大成人。现在他们三个都出来工作了,看着他们三个一步一个脚印地过着安稳的生活,我们俩已经心满意足。我们不奢求他们把利丰传承下去,只要他们的生活安稳、幸福,我们辛苦经营三家士多的心血也就没有白费了。


目前,传统士多正逐渐被超市、便利店等一站式购物点所代替;未来,士多行业终归是会顺应当今消费趋势,自然而然地被现代社会所淘汰的。我——刘华光,今年已经六十五岁,当我有一天真的退下来的时候,利丰便利店也会随之光荣结业了。


【相关图书】

《邻里杂货——澳门士多店主口述历史》

著者:林发钦 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澳门口述历史丛书”之一,主要由对十一位澳门士多店主的访谈整理而成。他们饱含情感的讲述,展现了“士多”(store)这一便利社区居民、联络邻里感情的载体从兴起到繁盛,再至逐渐衰落的历程。这些士多曾给社区居民带来诸多美好回忆,见证了澳门街区几十年来的邻里关系、街坊情谊,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澳门近几十年的历史变迁和经济发展。


“澳门口述历史丛书”:《一纸风行》《推不走的回忆》《龙环春秋》《行针步线》《旧区小店》《海岛民风》《小店忆旧》等。




互动一下 


充满人间烟火的南京

有你的哪些回忆呢

欢迎来留言分享

留言点赞数量第1 的书友

将获得图书1本






— end —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yujiang579



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