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这古代文人的生活,一天天闲的!
中国古代的文人,曾拥有过一种诗意雅致的生活。他们建造别致的庭园,坐拥湖光山色,亭台错落,廊檐深深;他们在月下饮酒,在花前品茗,在雨中默默伫立,在风中凝眸夕阳;他们与老僧谈禅,与名妓联诗,吟诵清丽的辞句,谈论古往今来的高士逸人。他们悠闲,但不空洞;细致,但不颓废。隔着岁月的河流,远远望去,他们的这份雅致,好似一幅朦胧而美丽的图画,令人景仰而迷醉。
历史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文人在生活美学上渐达极致。古代传统文人有“九大雅事”:焚香、莳花、寻幽、品茗、听雨、赏雪、候月、酌酒、抚琴;明代沈仕的《林下盟》也提出了文人生活十供,即“读义理书,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这种看起来雅致而简单的生活,在今人的眼中却几乎成为一种奢侈的享受。
现代社会里,也许再也难以再现这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今天,《古画风雅》作者苏三公子将带你梦入诗词书画,通过一幅幅书画,一首首古诗词,我们将真切地看到,我们曾经拥有过这样从容淡定、风流洒脱、浪漫自由又真实鲜活的生活方式。
此事只关风与月
——雅事
内容节选自《古画风雅》
文 | 苏三公子
焚 香
宋人吴自牧在笔记《梦粱录》中写道:“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其中,焚香是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他们将焚香作为修行的一种途径,在心烦意乱之时,焚一缕馨香,温和甘美的香气就足以令人平心静气,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灵台空明的境界。宋代“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曾说:“天资喜文事,如我有香癖。”他亲手制作的“黄太史四香”——意合香、意可香、深静香、小宗香,在中国制香史上十分有名。苏轼更是香事的“骨灰级”粉丝,他调制的“雪中春信”,据说是古代最美的香之一。相传他为合出这种早春梅花初绽时的香气,整整等了七年,直到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正月初七一场春雪突至,他吩咐爱妾取999朵梅花的花心之雪,置于御赐的羊脂玉碗中,再将其他香料加入,才终于炮制出“雪中春信”。他建“息轩”,在轩中焚香静坐,并题诗曰:“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说焚香静坐有养生健体之功。焚香静坐,这大概便是马远的《竹涧焚香图》所描绘的情景。
宋 马远 竹涧焚香图纨扇页
到了明代,焚香已是清雅之事,文人在读书、弹琴、作画、习禅、雅集时焚香,表达一种精致的生活情趣与艺术审美。高濂著《遵生八笺》中写道:“幽闲者,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性。恬雅者,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情。温润者,晴窗拓帖,挥麈闲吟,篝灯夜读,焚以远辟睡魔,谓古伴月可也。佳丽者,红袖在侧,密语谈私,执手拥炉,焚以熏心热意,谓古助情可也。蕴藉者,坐雨闭关,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爇,香霭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高尚者,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爇,香雾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秽。……”焚香能满足各种人物的不同需求,又可达到各种境界,焚香之雅由此可见。
莳 花
莳花即栽花。所谓“侍花如侣,读花如人”,莳花源于古代文人以花言志、以花抒情的生活方式。清代文学家张潮说得透彻,“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牡丹令人豪”。古人爱花、栽花、作诗咏花,还留下了很多关于花的趣闻妙谈。晋朝大名鼎鼎的美男子潘安,曾出任河阳县令,他在全县遍种桃花,成为一时佳话,遂有“河阳一县花”的典故;北宋诗人林逋,终身不禄,长住山上与梅花和白鹤为伴,自称“梅妻鹤子”;陆游“插瓶直欲连全树”——恨不能将整棵梅花都插到瓶里供己欣赏;黄庭坚将水仙视为“凌波仙子”,倾心不已。
古人爱花,更将花当作点缀生活的诗篇。唐代诗人李白曾与众兄弟在春天的夜里秉烛夜游,他们坐在盛开的桃花树下饮酒赋诗,“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这样的生活,令人不由感叹“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北宋年间,翰林学士范镇在宅院里建造了一座大堂,堂前种植荼蘼花架,每年暮春时节繁花盛开,宴宾客于花架下,当有鲜花坠落酒杯,持杯客人就必须满杯饮尽。有时微风拂过,落英缤纷,满座皆醉,这,便是历史上梦幻一般的“飞英会”。尤求的《春宴图》便取材于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明 尤求 《春宴图》
明清时期,文人修建书房讲究栽花,《菜根谭》中把“栽花、种竹、玩鹤、观鱼”列为幽人清事,读书之余,栽花种竹,以此来修养身心,赏心悦目,劳逸结合。
清代禹之鼎曾为“四王”画家之一的王原祁的山水画在有清一代享有崇高的声誉,生活也十分风雅。他曾为自己画了一幅肖像,图中王氏手持茶杯,端坐于榻几上,欣赏着面前精心栽培的丛菊。菊花是“四君子”之一,代表“凌霜飘逸,特立独行,不趋炎势”的世外隐士形象。对菊花的欣赏,成为君子自得其乐、儒道双修的精神象征。画中陈设造型简洁,有设色典雅的桌榻、摆放整齐的书册画卷和盛开的盆菊,点明了画家的爱好和雅兴。
读 书
中国人自古便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唐代王贞白说“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宋代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明代于谦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而宋代皇帝真宗赵恒,更是御笔亲制《励学篇》昭告天下:“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竭力提倡读书的风气,成为千百年来读书人的励志名片。
古人读书,有“苦读”,也有“雅读”。金圣叹有言:“红袖添香读闲书,乃人生一大乐事也。”“雅读”讲究读书的环境与氛围。看看明人的书房设计就知道“雅读”之讲究,不但要有“临山傍水,茂林修竹,陋室茶香,香炉紫烟”的雅景,还要陈设古砚、水注、笔格、笔筒、镇纸、花尊、鼎炉、古琴、挂画等雅品,在其中研读典籍、翰墨丹青,简直乐在其中,陶然心醉。
刘松年 《秋窗读易图》
读书为人带来心灵的丰盈与宁静,排遣世俗纷扰和烦恼。王禹偁在《黄冈竹楼记》中描绘了被贬黄州后的读书生活,“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刘松年的《秋窗读易图》描绘的似乎正是这样的场景,水畔树石掩映之下,书斋门窗敞开,主人在窗前展卷沉思,一书童侍立一旁。
读书累了,便可如《梧竹书堂图》中所画人物一样,躺坐于竹林之中,凉风习习,闭目养神,休憩片刻。如此静谧画境,不便惊扰。
候 月
月,是中国最古老浪漫的意象,承载了古人对太空最美好的想象。对着明月,张若虚写下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集纳了春、江、花、月、夜五种最动人的景致,独享“孤篇盖全唐”之誉;对着明月,李白孤独而豪放地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对着明月,张九龄怀念远方的故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简简单单的海上、明月、天涯几个词便构成雄浑阔大的动人景象……
马远《月下把杯图》
马远的《对月饮酒图》画出了诗人豪迈中的孤独,那亘古的寂寞,开怀畅饮下掩隐的怅然若失。且举杯对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他的另一幅《月下把杯图》则充满了温情。右上角宁宗皇后杨氏(杨妹子)亲题“相逢幸遇佳时节,月下花前且把杯”,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节和内容。当其时,正是八月十五中秋之夜,一轮圆月高挂空中,良辰美景之际,多年不见的好友来访,共同把酒言欢,便是人间乐事。
寻 幽
寻幽,出自唐代李商隐的《闲游》:“危亭题竹粉,曲沼嗅荷花。数日同携酒,平明不在家。寻幽殊未极,得句总堪夸。强下西楼去,西楼倚暮霞。”解释寻求幽胜,也就是在大城市待腻了想去寻找一个世外桃源。寻一处名胜古迹、名山寺院等地方,风景秀美,环境清幽,或只身,或三五友人,访览古迹,感怀时事,觞咏唱酬,称为“寻幽探胜”。
沈周《虎丘十二景图》
画家沈周是个旅游达人,他喜欢交游,但是因为“父母在,不远游”,只能徜徉于吴中地区附近的湖光山色中,顺便画上几幅实景山水画,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旅游拍照,于是留下了《苏州山水全图》《吴中揽胜图卷》《虎丘十二景图》等许多山水画作。
在《虎丘十二景图册》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令人备感亲切的视角,仿佛看到沈周在闲游于虎丘的时候用“相机”留下的一张张“随手拍”。剑池、千佛堂、五对台、虎跑泉、竹亭,等等,一处处灰顶白墙的建筑,一棵棵参天古树,一同组成了七百年前的虎丘。山间一角楼阁,二三文士相与交谈;山石古松间掩映着古寺佛阁,游人拾级而上;一处开阔平坦的平台,游人三三两两散坐其间,山风穿过凉亭,树叶沙沙作响……七百年前的沈周,用他手中的“相机”(画笔),从他文人情调的视角,将他寻幽览胜的真实所见记录下来,似乎在为当时的游客介绍虎丘的游览景点,帮助他们按照图卷上的线路正确地、快乐地游玩,简直是一套虎丘寻幽指南。
赏 雪
雪景之美,人人向往之。
想知道雪景有多么迷人?明代张岱《湖心亭看雪》带你领略:在雪夜“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看那“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样的天气里,还有“痴似相公者”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拉余同饮”。这篇文章后来成为经典的古代生活美篇,读之令人神往。
唐寅作品《柴门掩雪图》中,雪后的大山银装素裹,万籁俱寂,一位隐士正在山中屋舍内伏案读书。画中一人正行走于雪中,似乎是被前面酒家飘出来的酒香吸引,又似乎要去拜访山中隐居的朋友。作者自题:“柴门深掩雪洋洋,榾柮炉头煮酒香。最是诗人安稳处,一编文字一炉香。”这样的雪天,燃香、煮酒、读书、访友,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和诗意。
萧晨《踏雪寻梅图》
冬天梅花盛开,踏雪寻梅也是古人下雪天爱干的事。宋代吕本中的《踏莎行》写“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清雅有味;曾几喜欢将“雪后梅花盛开折置灯下”,在万物凋零的冬天,还有红梅养眼,正是“窗几数枝逾静好,园林一雪碧清新”。清代画家萧晨的这幅《踏雪寻梅图》里描绘的便是这一雅事:只见山中一片白雪苍茫,一棵梅树屈拔而起,一位老翁持杖而来,昂首观梅。雪中梅花之美,大概正如卢梅坡所说,“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与雪互相映衬,愈显风流雅致,而梅花也践行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执着。踏雪寻梅,不仅仅是追寻一段美景,更是古代文人对自身品行高洁的一种期许吧。
孙温 《红楼梦之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对文学作品中关于踏雪寻梅的描述,印象最深的是《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中,提到天降大雪,妙玉的栊翠庵中有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宝玉前去乞回几株红梅;又提到贾母“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马上爱不释手,一定要惜春将这一场景画下来。白雪、红梅,加上红衣美人,简直是一幅绝美的图画。
对 弈
围棋最早见于春秋时期,许慎《说文》曰“弈,围棋也”,《论语》中说“不亦有博弈者乎”。棋盘虽小,却玄妙多变,见仁见智,包含天地阴阳、王政、兵法韬略等玄机。所谓棋局如战场,黑白双方运兵布阵,攻占御守,斗智比勇。于是古人常用下棋来消遣娱乐,一方面锻炼全局考虑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强自己的谋略意识。南北朝时期玄学兴起,文人学士以尚清谈为荣,因而弈风更盛,下围棋被称为“手谈”。宋代《棋经十三篇》中说“博弈之道,贵乎严谨”,既要有出世之大略,又要有入世之细谋。
《荷亭对弈图》
在一幅元人的《荷亭对弈图》中,夏日池塘边,敞轩水榭,绿柳掩映。水榭中,两位高士正在全神贯注地对坐博弈,另有一人一手支起身体侧卧床榻,似乎在疲惫小憩中仍意犹未尽,不忘观战。
唐寅《溪亭对弈图》局部
明代唐寅则把“对弈”的场景放在山林之间。图上题识:“围棋白日静,举袂清风吹。神机众未识,妙着时出奇。我老天宇内,白雪凝鬓眉。坐阅几输赢,历观迭兴衰。古今豪杰辈,谋略正类棋。局终一大笑,惊起山云飞。”讲述了对弈之乐在于,一盘棋局便可把胜负成败、古今兴衰掌握于手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简直其乐无穷。细看画中,山重水复,山石雄奇,江岸有人赏景,江中有人垂钓,其乐陶陶,无不反衬出溪亭对弈之悠然自得。
雅 集
所谓“雅集”,就是三五知己文友找一处山林泉水,带上琴棋书画,预备好佳肴美酒,聚在一起,一边饮酒作乐,一边吟诗作对,一唱一和,尽显风流。古人崇尚“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文人雅集,既是他们交流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方式,也是名士风流的象征和标榜高雅、崇尚雅致的真实写照。史上著名的文人雅集有西晋石崇的“金谷园雅集”,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雅集”,唐代的“十八学士”,北宋王诜的“西园雅集”,元代顾瑛的“玉山雅集”,等等。这些雅集,大多由于参与的人物、事件以及流传的字画等而闻名于世。
宋 《十八学士图》局部
其中“十八学士”的传说广为流传。唐太宗李世民曾在长安建“文学馆”,收聘贤才,将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等十八人并称为学士,“优以尊礼,予以厚禄”,还可以“享用五品珍膳”,又命令画家阎立本为十八学士画像,是为《十八学士写真图》。十八位学士常常聚在一起讨论政事、典籍,或者一起弈棋、作画,其待遇之优厚,行为之洒脱,使得时人敬仰不已,被视为神仙中人,称为“十八学士登瀛洲”。由于这个典故,历朝历代都有名家画过十八学士的题材,其中都将“琴棋书画”作为最主要的内容。琴棋书画又被称为“雅人四好”或“文人四友”,唐代张彦远曾在《法书要录》中描述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历史记载,郭若虚于熙宁四年(1071)奉命接待辽国来使,辽使问:“南朝(北宋)诸君子颇有好画者否?”郭答:“南朝士大夫自公之暇,固有琴棋书画之乐。”
这幅《十八学士图》绢画传为宋代刘松年所作,描绘了十八学士(实以当时的社会文化艺术名流聚首雅集为蓝本)聚在一处优雅的庭院中抚琴、弈棋、读书、作画的情景。琴中有情韵,棋中有天地,书中有乾坤,画中有诗意,琴棋书画既是古代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也是他们之间往来酬和、抒发性灵的独特方式。
琴棋书画也好,风花雪月也好,古人都讲究一个“闲”字,他们将闲情寄于清雅的意境之美,有了闲,才有了以上这些专供消遣的雅事。而如今,现代都市中,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繁华喧嚣,古人那份闲情逸致已离我们远去,唯有留下的这些美好的画作,沉淀为时光印迹的诗篇,留给我们诗意的畅想。
本 期 图 书
作者: 苏三公子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1-3
本书甄选90多位艺术巨匠的近200幅传世名作,全面覆盖中国古画品类和知名画家,系统梳理了仕女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古画品类的演变脉络。在对各品类作品进行赏析之余,作者深入到古画情景之中,结合历史背景,解读画面背后的社会意义以及画家的创作意图,同时佐以相关的诗词作品、名人逸事,并挖掘出其中所刻画的花事、茶事、渔隐、抚琴、博古、雅集等古代生活细节。
这是一部全面了解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优质读本,更开创了多维的视角,带你发散思维,找到自己进入古画世界的专属通道,重温千年时光,领略古画魅力,细味古人雅趣。
相关荐读
1. 90多位书画名家,近200幅匠心佳作,一本书为你多维解读古画魅力
活动推荐
— end —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yujiang579
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购买一本全面了解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优质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