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成都有家人类学餐厅,“我看到了,也吃到了”
春天,成都最温柔的季节,许多美好在城里发生。
某个午后,可能成都半数以上的人类学学者,从四面八方,坐着飞机、动车、出租车,拖着行李,源源不断涌入屋顶上的樱园,参加新书《个中滋味:人类学的田野饮食故事》的发布会。
还有一些美食爱好者、充满好奇心的城中人,早早地来到樱园,坐等巴望听人类学家如何谈吃,并对分享会后的长桌宴,充满期待。
01
人类学家的田野餐桌
自人类学教父马林诺夫斯基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确立田野作业的研究路径以来,大凡人类学学者都得走出书房,深入特定族群,以事实数据证实或证伪。
《个中滋味:人类学的田野饮食故事》中的110位学者也不例外,他们走到天南海北,参与到当地人的生活。
▲《个中滋味:人类学的田野饮食故事》
当他们的脚步踏入当地的那一刻,率先就会遭遇饮食——这种社会性的语法,结结实实地冲撞。
如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张光直先生所言:“到达一个文化核心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肠胃。”学者们融入当地的过程,不得不喝下一碗碗大酒,吃掉不曾吃过的“怪异”食物,经验不曾经历的饮食习俗,以身体感受和身体表述抵达当地文化的硬核。
▲《个中滋味:人类学的田野饮食故事》的编撰者与来宾
这种味觉的经验与挑战,使学者们无法客观,亦无法安身于文化符号装饰过的世界,只能如深陷多瓦悠兰的“天真的人类学家”一样,在一蔬一食的咀嚼中,或甘之如饴,或全然拒接,或痛苦适应地介入、观察与描述“他者”,也接受他者的“驯化”。
学者们将这些遭遇诚实记录下来,输出了“一种文字上具有生动可感受的味道,在文本中带着土地、人民和品味食物的”民族志作品。
个中滋味因自身所携带的饮食/文化观,散发出斑斓驳杂的光彩,其中的“Culture Shock”、真切感受,尴尬遭遇,奇妙体验,让人莞尔。
人类学祖师爷爷马林诺夫斯基的那句名言:我曾做过田野调查,我看到了,在此可修正为:我曾做过田野调查,我看到了,也吃到了。
▲分享嘉宾 彭兆荣教授
一听“学术”就头大的读者,无须担心,《个中滋味:人类学的田野饮食故事》丢弃了枯燥的概念,生僻的学术词汇,把学术化入一张张饭桌,一碗碗谷物粮食中,一口一口吃下粮食所包裹的地理、文化与习俗,读者只需跟随,有如跟随110位Deep Traveler深入当地,感受生物与文化的多样性,也触摸自身的边界。
如此,也就达成了此书的初衷。
02
餐桌、饭局与共食
既是人类学家的餐桌,自然少不了餐桌上的美食与共聚。
为此,屋顶上的樱园主理人熊燕准备了一席长桌宴。
具有少数民族风俗的共食传统,被精心复刻至城市繁华中心,一方花木繁盛的屋顶花园上,共食之人从具有身份认同的少数民族,换为一群有着类似学术背景的文化族群,也是一番蕴义丰富的风景。
这种智趣与滋味兼顾,美食与情感相联接的饭局,在樱园每年都有很多,且经多年实践与演变,已是非常至平常。
最为“豪华”的饭局,大约是2015年香港国际诗歌节·成都站方所晚宴。北岛、陈黎、彼得·科尔、艾棘·米索、多和田叶子、翟永明、王淩等诗人聚首樱园,诗人们酬酢其间,交换诗歌,喝菊花酒,品观音虾。
2018年《鱼翅与花椒》出版大陆译文版。作者扶霞来成都做新书发布会,她将行程的最后一餐,定在了屋顶上的樱园。
饭局上自是彬彬济济,宾客相欢,充满交融学问与艺术的氛围,但名为“无鱼翅,有花椒”的“椒宴”,特别夺目。一来宴会汇聚了樱园沉淀多年的菜品,二来为应和书名,特添几款突出花椒的菜式:花椒茶、清溪贡椒配卤牛肉、椒盐小黄鱼、鲜椒腰片和花椒糯米鸭。堪称成都食林盛事。
▲ 当日菜单与扶霞的社交发文
除开诸多文人雅士局,活动局、沙龙局之外,樱园还推出陌生人的饭局,也极为有趣,一方面,给陌生人创造同桌吃饭的机会,另一方面,饮食负载起扩展交流的意符与语码。
“孤独是必然的,好奇心可以击穿孤独在心底筑起的墙。即使终归是与自己相处,我们也要尽可能地看看世界。”
熊燕作为召集人,负责饭局的主题,设计食单,再公开招募入局。饭局因地、因时、因人而成立。
春季,明月村雷笋萌动破土时,春笋宴按节律上市;初夏,远在700公里外的凉山州木里县,正值菌种繁茂,便以木里土土特产入馔;同期,小龙虾上市,膏美肉嫩,必得做局设宴;冷淡杯的季节,“万物皆可卤”便是主题,中秋属于异乡人的局,10月的局归于重阳……
▲ 春笋宴食单
熊燕不时会把“权柄”交托给有想法和手艺的嘉宾。譬如,2020年第一位嘉宾杜博思,来自美国的历史学家,在成都新东方学习川菜。擅长土耳其菜的他,掌勺四道菜:麻婆豆腐、水煮肉片、鱼香肉丝和仔姜鸡。虽不知其味,想来便觉可爱。
▲ 饭局
分享食物、餐桌、共享食物是饮食人类学的核心概念;吃什么、怎么吃、与谁吃、用什么吃都是重大议题,同时也是社会产生,维持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形式,与建立共同体的依据。
以此来看,樱园的饭局,说小一点,是美食爱好者、特定同好与共食伙伴的聚会;往大处说,它可能在一席一席的飨宴中,不断建构起饮食共同体,勾勒出了整座城市文化结构的轮廓,并探索它们与更广阔的社会特征之间的联系。
饮食不简单,通过饭局,通过愿意一起共桌吃饭的人,它联络起的城市族群、社会情感,可能极其盛大。
03
味道的人类学博物馆
能撑起如此精良的文化饭局,必有美食托底,而樱园的菜式,有来自主理人旅行发现,有友人传授,有自创,而这些都经过7年,漫长的发酵、沉淀与扬弃。
贵州苗寨米煮鸡,樱园的家传菜,由西南民大杨正文教授传授。
招牌豆瓣鱼,少刺的裸斑,或草鱼,浇上樱园自创的发酵豆瓣酱炒制而成的鱼香味酱汁,鱼肉腴嫩滑美,酱汁出众的酸甜味型,既能辅佐鱼鲜,又可独立成菜。配上经典搭子:老面馒头,裹起酱汁,吸溜入口,已是老客的常规操作。
煳辣鸡,樱园当家菜。熊燕在贵州的一个四川人家里学到,多次试制以后,最终完美复制。土公鸡与煳辣椒合炒,配比得当,鸡肉软糯糍实,煳辣味直冲颅顶,食指大动。
▲ 煳辣鸡
鲜椒腰片,过于优秀,扶霞·邓洛普已将其收录至最新的《川菜》中文版中。有饭局老饕如此评价:
“腰片鲜嫩得要命,青春逼人,不容直视。椒色鲜明秀丽,椒香尖利敞亮,水溶性和脂溶性的香味相得益彰,又全不霸道,你谦我让地把腰片一片片托至盘沿箸尖。两片之间的空档,只容得下一声美好的叹息。”
木里羊肚菌炖鸡,羊肚菌来自成都700公里的外的木里,赏味期仅有春季两月,高山菌类最服油气,肥肥的母鸡炖起来,羊肚菌的鲜美就在高温和油花中绽放开来。
蟹焖鸡,仅在秋季供应的时令限定煲汤,膏肥肉嫩的大闸蟹不清蒸,别出心裁,与本地土鸡焖锅熬煮,两鲜相加,滋味悠长。
观音虾,是店中一位浙江籍墩子,在月度厨艺大赛所创。灵感源于龙井虾仁,虾仁换成了小河虾,龙井改用了铁观音。油焖河虾融入铁观音的甘醇,鲜甜清爽。
▲ 观音虾
酸菜炒汤圆,一道特别的小甜点。嫁给贵州人的湖南姑娘定居到了成都,当时在英国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在万里之外传授了这道菜。先油炸黑芝麻馅汤圆,再炒入酸菜,糯米酥脆松软中,夹杂解腻的酸味。
熊燕不是厨师,也不自诩为美食家,最多就是珍重粮食,爱吃爱谈吃,在“虽非调和鼎鼐事,却是当炉文雅人”路上,越走越远。
作为樱园的品控官与产品经理,她一直秉持身土不二、不时不食的饮食观。生活与脚下的土地合二为一、食在当地,食在当季的观念,严格地灌注每一道菜品,每一份食材之中。
花园长廊上悬挂的香肠瀑布,已是成都冬日一景;创制的发酵豆瓣酱,是店里的日常调料,也是供不应求的畅销品;自制发酵的酸汤,成就了招牌酸汤鱼;名为烈松的松芽酒,已申请专利。
▲ 樱园自制的香肠与烈松
在樱园,这些食材优质的自创品,概称为“礼物”,它既是心意的物化,也是情感的象征物。
2017年2月,看完《寻访千利休》的熊燕,起了创办“味道人类学博物馆”的念想:异中求同,寻找在食物中超越味道的情感关联。
多年艰苦经营,只得把这雄心按住,老老实实地从一份份菜品,一件件食材去维护最初的发愿。“味道人类学博物馆” 道阻且长,然而一家值得携带家人,推荐给朋友的花园餐厅,已深入人心。
04
从人类学餐厅,到一席文艺餐桌
但如果只将樱园仅视为一家餐厅的话,可能忽略了它充沛繁茂的精神面向。
在与人类学聊天的饭局中,熊燕重提7年前的念想——开一家人类学味道博物馆,并郑重官宣:樱园要做成一家人类学餐厅。
这份笃定,既有依据,又有担当。
自2016年年初,熊燕每日在公号上记录经营的点滴,几无断更。勤勉有如修行。
即便在2020年,71场活动在屋顶上的樱园举办,涉及诗会、新书沙龙与发布、画展、讲座、开放麦、聊天局、人类学观影会、短期与长期写作营、读书营、交流会、瑜伽、茶会、合唱团等诸多版块,且有声有色。
▲ 2021年 4月23日 桑格格诗集《倒卷皮》见面会
近些年,樱园进入出版业,熊燕做起了“文学经纪人”,推广本土优秀作家。同时,樱园也成为成都小书店的一块新拼图。按熊燕的话来讲,我们只卖签名本。其中迥异快活,溢于言表。
▲ 何大草的《春山》与《拳》左图:摄影/领唱 右图:摄影/好妈
饭局、沙龙、活动与书店构成一席鲜香满溢的文艺餐桌,而其菜单与菜色,温润熨帖,朴素灵动,勾连起大量涌动的文雅人士,细密地缝织起属于樱园的文化地理版图。
● ● ●
编辑丨懋林
图源丨樱园
参考书目
彭文斌 付海鸿 主编:《个中滋味:人类学的田野饮食故事》,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年。
尤金·N.安德森:《中国食物》,马孆,刘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彭兆荣:《饮食人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奈吉尔·巴利:《天真的人类学家》,何颖怡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CONTACTS
找到小都
APP丨微信公众号丨新浪微博丨今日头条丨一直播
小程序(YOU点咖啡/YOU成都)丨抖音(游成都)
合作添加微信号
YOUCHENGDUDU
· 欢迎把小都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