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成都
其他
好听的音乐是「小」的
如果要给一个标准,张荐说好听的音乐是小的而不是大的。看起来大和小不在评价音乐的逻辑里,但他觉得小才会让人竖起耳朵倾听,因为离清楚的听觉还差一点,主动性出来了,听就会好听。和很多人玩“眼睛、嘴巴、耳朵”三选一的假设问题,张荐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前两个。“但眼睛其实特别混乱,你真正想进入的时候是要关闭眼睛的,闭眼听就知道是真好。”回想我在很喜欢的音乐现场,好像最享受的时候确实是闭着眼睛听的。声音越小,心情越好——这是佛机(Buddha
其他
黄菊:我的文字是胖的
几年前,偶然翻到公众号「行李」,喜欢,立即点了关注。字与句并不新奇,但饱蘸情感,像是万马奔腾的瀑布,经过悬崖绝壁后汇入小溪,水流就在那儿。和黄菊聊完之后,才知道,她的写作方式是:“如果条件允许,我会和采访对象一起生活一段时间,聊很多次天。之后再把素材放上一段时间,当不再因为扑面而来的信息一惊一乍时,才能写出那种长风浩荡一样的东西。”将心动汇成河流,一字一句流淌出来。文字也不只是字,声音、画面、空间……多向度的书写,让我在读黄菊的文章时能感到她笔下四周声与光的此起彼伏,微妙地涨落。每篇动辄一万多字或几万字的体量,对于老粉来说早已习惯。“去年整理一个人的采访录音时,我发现我们几次下来聊了81万字,我不是就某个新闻事件去采访他,而是希望去梳理这个人的生命历程,他到底是怎么长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当我在写文章时,没有别的考量,我只关心有没有把事情讲清楚,讲好了,是5万字就是5万字,是5千字就是5千字。”也因为这样,黄菊觉得自己的文字是胖的,也曾经想要学着写得瘦一点,瘦不下去,就胖着吧。今年,「行李」10岁,我约着在成都生活了多年的黄菊一起聊了聊。她的家里最多的是书和各种款式的地图,看着它们,你会想象她脑子里翻腾过的思绪,她脚底下踏过的道路,当旅行和写作在某个点上汇合,会是怎样的电光石火?黄菊旅行写作者人物访谈公众号「行李」创始人著有《荒野志》《寻隐记》《仿佛若有光》等未发表有的故事很漂亮,但我没找到动心的点,就不可能发表。相约去家里采访那天,黄菊提前到地铁口接我,再去拿了快递,一箱有机蔬菜,“你别看它们在箱子里这样,在地里时可好看了。”蔬菜来自黄菊曾经的采访对象,她为他们写下「行李」史上最长的文章《王成&夏瑞莲:大河恋「送菜」》。回过头来看「行李」的采访对象,他们几乎都是背对城市的人,或者是非知识分子,他们生活在乡野,或是把整个内心世界敞开给动植物世界,而非人类社会。这并非黄菊有意识的选择,“突然他(采访对象)来到了,而你会不会动心,这个动心也不是我能决定的,我的电脑里有一个文件夹叫未发表,里面有10多位采访对象,有的故事很漂亮,但我没找到动心的点,就不可能发表。”·2020年,黄菊在四川一座茶山上制茶期间YOU成都:这些未发表的采访对象,他们会生气吗?黄菊:你没有动真情,对方也能感受到,你选择的这些人并不是渴望被发表的人。事实上,我们渴望的是真正的交流。也许等到另一个时候,采访还会重启。YOU成都: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旅行的?黄菊:十几岁时,因为看了《湘行散记》而开始了所谓的旅行。我本科是在湖南上的,第一趟真正的长途旅行是从长沙去凤凰古城。沈从文的凤凰是从现实里抽取出来重新构建的,但眼前的凤凰也很迷人,你会看到人们现实的生活那种很生猛的样子。那个时候的凤凰酒店很少,还没有国际青年旅舍,我们就住在一户人家楼上,冬天从被窝里起来,就有热饭吃。后来回想,那是我心里最好的酒店,它是一个真正的活的,有人在的,有人情在的,有饭香在的地方。我们爬到南方长城上晒太阳,躺着睡觉,觉得好逍遥,整个长城漫无边际地蔓延开去。到现在我也会这样子,也会告诉我女儿,我们可以在任何安全的地方躺下来,把书包做枕头睡觉。后来,跟着一本书、一部电影,或者一个好听的名字,我在世界地图上做了20多年的旅行者。·2012年,黄菊在呼伦贝尔大草原采访牧民YOU成都:现在还会频繁旅行吗?黄菊:现在孩子在成都上小学,寒暑假的3个月,我们会出门旅行,其他的9个月我用来消化旅行采集的“猎物”,每天孩子上学后我开始写作。我们常常从家里走路到春熙路去吃一碗脑花面,这个过程未尝不是一趟旅行。我们走路,观察周遭,用体力、耐心、毅力,一直走下去。什么叫旅行?你走了一段路,这段路可以在任何地方,比如说从我这个地方走到厨房,这也是旅行。只要你心中所想能够把它变成一段旅途,它就是一段旅行。我早已经不分远处和现在了。·2019年,黄菊的喜马拉雅山坡寻访绿绒蒿之旅YOU成都:10年前,是因为什么做的「行李」呢?黄菊:这要从认识老赖开始讲起。那时我在重庆,有一次朋友来重庆看我,我去为他订国际青年旅舍。当时重庆只有两家,一家在南滨路,一家在磁器口。嘉陵江边的磁器口,冬天时水汽很大,晚上奶白色的雾汇集在江面上,像棉被。到了白天,雾是非常具体的,一丝一缕从江面飘到空中,慢慢拂过你的身边,飘走,再来一层,经过几个小时,抽丝剥茧一样,雾飞升到空中,磁器口就露出来了。我去的青年旅社叫纯真年代,一栋两层的木楼,推门进去,房子很深,吧台很小,吧台和后面墙上全是手绘的地图,吧台里边坐着一个人,埋头不说话。吧台旁的书架上一半是书,一半是杨德昌、侯孝贤等导演的DVD。后来才知道吧台那个人就是老板,他也是我现在的老板、朋友,我们酒店集团创始人老赖。那是我和老赖的第一次碰面。后来我去北京工作,和先生石头结婚,2014年决定离开北京。对我来说,北京是文化集中地,是舞台,但不是文化的生产地,而我们已经30多岁,应该变成文化的生产者。刚好那时老赖在雾浓顶遇见一栋屋子,想改成酒店,邀我们去长住。当时我在《中国国家地理》工作,前景光明,但我就想去那个村子里,因为我一直有个理想,给一个小地方写一本书,人类学称为民族志,我把它称为新的地方志。当时先生在北京开咖啡馆,刚要往上走了,但我坚持要去云南,他也非常支持,我们就离开了北京,当时我已经怀孕6个月。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民宿的进度延后了。我们选择来到成都定居,一是这里有很多朋友,二是觉得成都是中西部的缝合线,大门一样的。来了,总要做点事,于是开始着手做「行李」。号开起来,做什么?我毕业以后一直在做人物采访,就决定继续做。当时我给老赖提了几个要求,最主要的是不要管我,独立的传统从那时就开始了。老赖的酒店集团后来做得越来越好,但是「行李」基本上绝口不提酒店。就这样,「行李」做了10年。·采访嘉宾:怒族人金国YOU成都:如此庞大的采访量和写作量,会不会觉得很消耗自己?黄菊:不会,我觉得好幸福,爱是不会让人感到消耗的,爱只会互相滋养对方。大家看完我写的人物故事,可能不会记得什么具体事件,但会记得这个人的性情,他的生命状态。因为这也是我在采访过程中探寻的。我觉得真正塑造一个人的其实不是外来的知识,知识会包装我们,会武装我们,会美化我们,或者会异化我们。所以我采访了很多不读书的人,他们纯粹依靠本能生活和表达,他们的生命状态比我见过的许多厉害的读书人都更加完整,也更加吸引我。·黄菊在塞尔维亚采访做妈妈要做这么多家务活,写东西就变成了一个特别好的事情。重新回到路上,码表上的温度开始一点点上升,46℃、47℃、49℃……52℃!地面的强光和热风一起灼伤眼睛,几乎睁不开。同时,大风逆向袭来,一堵看不见的、宽几十公里的风墙拦着我们,连下坡都骑不动。前后左右,龙卷风一样的沙尘逐一靠近。我们找桥下、废弃房屋的墙根、交通牌投下的影子,找任何一个可以稍微遮挡太阳的地方,最后不得不躲进涵洞里。两小时后,再次上路,天气愈发热了,还有一个接一个的上坡。四月哭了。在热风里,一边绝望地失声痛哭,一边艰难地爬坡……去年暑假,黄菊带着8岁的女儿四月和15岁的侄女从敦煌骑行到西宁,路上她们发生了许多故事。黄菊在记录这次经历的文章里写道:自然的壮丽及危险,文化的多元及困境,这些一点点撞击着我,也撞击着四月。她在刚满四个月时踏上旅途,此刻八岁四个月,在路上走了八年。她对陌生地的开放度,对艰苦环境的耐受力,作为妈妈兼旅伴,感激之余,更多的是为她高兴。希望她带着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渐行渐远,直到自己变成道路。·骑车经过52度高温的沙漠·骑行途中翻越3900米的垭口今年暑假,她们将结伴骑行从成都到香格里拉,以这样缓慢、艰难、虔诚的方式,拜访一座又一座山。YOU成都:一年中,在成都做妈妈的9个月里,你的日常一天是如何度过的?黄菊:每天5点起床,先生和女儿还在睡觉,我坐在这里打坐,周遭都是昆虫的鸣叫,天慢慢亮起来,鸟儿啼叫,感到自己就像在森林里隐居修行的人。5点半,楼下会响起扫地的声音。今天,我也去扫了地,每扫一下都触目惊心,我觉得我扫的声音太大了。6点,开始给先生和女儿各做一套早饭。先生以前把工作停了,陪着我到处出差,给我们做饭,他做得太好了,有95分,我至少要做到75分。吃完早餐,我和先生一起送孩子到学校门口,我再送他到地铁口,他去工作,我回家,开启一天的写作。中午一般不吃饭,喝个茶,吃一点配茶的食物。睡20分钟午觉,起床接着工作。到了下午4点,我会出门跑步,不然没法带动一整天的工作。跑步前会提前准备晚餐的食材,5点半孩子放学了,接她回家。一直到晚上9点她睡觉,这段时间属于家庭。之后,继续写作。要做这么多家务活,写东西就变成了一个特别好的事情。写作时,有一团空气包裹着我和我的采访对象,和我在一块的,是写作中的他,那个时候其实是最幸福的。我早年会写一些很桃花源的文章,后来我不想那样写了,也不太能接受的片面的故事。·2024年,怒江,一个怒族人家的火塘边·2024年,怒江徒步YOU成都:对你来说,文字是怎样的存在?黄菊:文字就是我的命,似乎永远有个分身在观察自己。比如说,每次去接孩子,我会同时接四五个小孩一起回家,你在路上看他们手里的小花,有第三只眼在看着他们和你自己,第三只眼其实就是写作的眼睛。现在年龄渐长,就想应该合二为一,应该在此刻,但是做不到,我永远在想文字怎么写这个问题。有一个非常想写作的现场,我动心了,就要用自己的文字节奏写出来,这个事情才算完整。比如说,我们楼下有一排昙花,去年我仔细数了,有27朵,院子里有各种各样的花,这些都太好了,就等于用了另外一种比较慢的镜头在观察生活。从我家到孩子的学校只有600米,但因为停下来观察,这条路变得漫长,我每天都把它称为一段旅行。·2024年,一家人去黄山南屏看望采访嘉宾YOU成都:为什么喜欢用对话体写作?黄菊:喜欢用对话体,原因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每个人的语言有生动性,尤其是去采访少数民族的人,没有文字,所有的活力全部在语言里,那种表达是非常生猛的,对话看上去平静,其实埋了很多炸弹。对我来说,文字的技术层面和情感层面,如果暂时不能合二为一的话,我肯定选情感层面,因为首先没有人规定我是个写作者,我无非是和一个人交往了,而写字是我目前所擅长的,我只是记录一段人和人的情感。·2022年,在梅里雪山·雨崩YOU成都:通常你和采访对象保持着怎样的关系?黄菊:他们是我们整个家庭的背景。我的女儿跟我去过很多采访现场,我的先生是我的第一位读者,听过我所有的采访故事。这些采访嘉宾都变成了我们共同的朋友,他们会进入我们的生活中。YOU成都:如果孩子不需要在城里上学,你会选择过乡村生活吗?黄菊:我可以过乡村生活,也可以过城市生活,可以在任何地方。先生喜欢城市生活,他会觉得应该先给孩子选择一条大路,以后才能有选择小路的自由。我和他爸爸以前都是学霸,现在孩子上三年级了,我发现她不是学霸体质,我也花了一些时间接受。但她有很多我和她爸爸都不具备的品质,她的心比我们要松一些,有一种真正的平常心。·2024年,川西牧场徒步YOU成都:对你来说,旅行和写作哪个更重要?黄菊:首先必须走在路上,心有所感就想要写出来。如果写作和走路只能选一项的话,我肯定选走路,写作是走路的一个影子。“住在成都,我很喜欢逛菜市场,去买菜时,我说给我来点好的,菜摊老板会回:‘我这个就没得不好的。’我对我的文字是没有这样的底气的,我很羡慕他们,每个人都在夸自家的菜好,大声叫卖,热情地给你推荐什么和什么要搭在一起下锅,一起互相开玩笑,放声大笑,那种生机勃勃的场面特别迷人……”聊天中,黄菊常常就某个话题聊得刹不住车,拉她回来,她又会拐回去接着讲。她身上有种可爱的拙气,混着一点不管不顾的倔强,再加日复一日的勤奋,那就,不得了了。·2024年,怒江偏偏,她又是害羞的,害羞是她口中的高频词汇,采访时有第三个人在场,她会害羞;读自己的文字,她会害羞;被称为作家,她会害羞……“洞头列岛散布于东海大陆架上,有100+岛屿,那天我就穿着这一身去了其中一座小岛,后来太冷了,大概只有十五六度,我们在暴雨中走了5个小时,走完之后,我发现这个地方海岸线太迷人了,我要为它写一本书……”她又飘到新的话题上去了。·洞头岛就这样,黄菊继续行走,用胖的文字写着丝丝缕缕的情感,写着生命片段、道边风物,追寻文字的美,呈现复杂的真。她至今觉得自己还没有写出一部真正的作品,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一本书对一位作家,一栋房子对一位建筑师,都只是人生这个作品中一件狭义的作品,真正的作品只有这一件——你这一生活成什么样子。而她,又好好度过了今天。●
其他
何大草:我一直在写退缩者的人生
小杨老师任教的大学,坐落在北郊的一片坡地上。这是《坡地手记》的第一句话,何大草在心里琢磨了很久。于他来说,小说开头第一句很重要,语感和节奏对了,才能继续写下去。第一句的出现往往会花费不少时间,它给全篇定一个调子。锚定了,树干有了,后面的故事就生长开去。2018年的一个平常午后,何大草在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教完写作课,回到宿舍午休,脑子里早已在酝酿的小杨老师的故事开始渗出来,他拿出手机记下这第一句,再往后写了几百字,之后坐地铁时、在食堂吃饭的空当,他都拿出手机写,写到五六千时,誊到电脑上,慢慢写下去。除了第一句,名字也必须得想好。为什么叫小杨?“简单,杨也是一种树,朴素有力。它作为一种植物,有日常性,我希望在日常性里写出一种异常性。”《坡地手记》之前在刊物上发表过,何大草后来觉得还有很多修改空间,这个故事在他的心里也没有停止生长,于是前年底,他决定花几个月重写一遍。“修改了节奏、细节,删掉冗余,充实氛围。还把之前写的有关校园的短篇小说融了进来。把不同的枝桠放到一棵树上来,就成了一本由很多小树构成的大树。”5月2日,何大草收到这棵大树,身边的朋友也陆续收到,有些明确表示好,有些表示沉默。树种出来,果子结出来,是否灿烂,他很淡然。之前,我们已经写过《何大草的中场》《现在,何大草就想写一部好看的小说》,这次,我们再聊了聊。何大草祖籍四川阆中,生于成都,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曾就职于成都日报社、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以写作、讲授写作为业,兼事绘画。樱园何大草写作工坊指导老师。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隐武者》《刀子和刀子》《春山》、小说集《贡米巷27号的回忆》、散文集《记忆的尽头》等。披着世俗外衣的奇人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小杨老师是个淡人,这个时代的生活色彩越来越浓烈,但她的性格、处世态度,讲话的语调,都淡。她很难与人产生对抗,她是一个回避对抗的人。她从小就跟着老舅爷画画、写字,老舅爷最爱写的一个字就是顺,顺生、顺道、顺路、顺水……“过去有一位叫老先生写过一本书叫《顺生论》,这本书讲的是,对于生命来讲,活着比死要好,这是天命。快乐比痛苦好,这也是天命,天命如此,本性如此。顺着本性做,这就是生活之道。这很像她的处世哲学。”·何大草生活照小杨老师一直有个老灵魂,所以她会觉得吴爷很亲近。她的爸爸也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虽然也因为老实吃了亏。像家乡那条河一样流淌着的水样的人生,注定了她会有性格上的宿命感,她不会去争什么东西,也不去对抗,但在某个时候也可能也会爆发。她退缩的时候会很干脆,比如她因为质疑朱自清《荷塘月色》而得罪了一位权威教授,教授要她写检讨承认错误,但是过了3天她啥都没做,她觉得吃不了大学写作老师这碗饭了,开始另谋出路。她不会交出尊严。对于爱情,她也有自己的向往,她爱上骗子是因为在情感的温度中被软化。她伤心吗?肯定伤心,在很久以后,她导师的儿子反复喊她把骗子给她的罐子卖给他,说价格可以买一栋别墅,她也没有卖,她珍惜。·屋顶上的樱园发起的“寻找小杨老师”签售活动“你在文中写道,小杨老师的很多思考,也是你的思考。”“对,是我的思考,只不过她做到了我还做不到,她已经脱俗了,我还生活在世俗中,很佩服她。”“在写作的过程中,对小杨老师是一种什么情感?”“我觉得她是披着世俗外衣的奇人,很了不起。陶渊明生活在村庄里时,没有谁认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几百年后,苏东坡才发现陶渊明简直是古往今来第一人。小杨老师在往回后退缩的时候,实际上发现自己也在一步步往前,越走也就越有了力量。”·何大草为新书签名“你在文中写:我以为消极是很高级的。如何定义高级?”“社会当然需要积极奋斗的人,我并不否定那种积极,但是我个人来讲,会更关注消极的历史留白中的人物。留白不是空白,消极也不是躺平,小杨老师在退缩的过程中,她没有躺下,退本身也是一种行动。”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但何大草觉得,人往低处走,像水一样流动,也未尝不可。《坡地手记》于他来说是一种纪念性的存在,当了23年大学写作课教师后,他塑造了这么一个人物,把一直以来对生活的观察、经验放在小杨老师身上,“如果读者可以接受,我就特别高兴。”打一个新鲜的比喻很难何大草说过,自从开始绘画,他把很多浓烈的色彩放到画里面去了,文字就越来越简练。·何大草画作《掏耳朵》“现在到了你很满意的简练程度了吗?”“这个度在哪里,只有通过写作去探索,要到哪个地方为止,或者到哪个地方就是一个极限了,我现在还在探索中。看过一些有名的极简主义作家的作品,我觉得他们太简了,简到失去了水分,不滋润,要让人很费神地跟着他走才能读懂。我觉得小说还是要让读者喜欢、易读。”·何大草生活照这段时间,他在修改之前的小说,“出版社说要再版,我就想要修订。一边看,一边批注,才看了1/3,已经标注了100多个地方,主要是追求文本的干净、准确,要准确表达模糊的意义,语言本身必须是准确的,但表达出的意蕴等可以模糊。”何大草很喜欢萧红的《呼兰河传》,“写一个东西,看得到,如在眼前,那是好的;或者角度特别,有陌生感,也是好的。萧红是前者,我给学生讲这本书,讲一学期都讲不完。”·何大草画作《萧红》他还常常给学生举一个例子:海明威晚年在回忆录里写到,他年轻时在巴黎写作,落雨天,一位女孩在窗边写作,她的头发很黑,像乌鸦的翅膀一样黑,她的皮肤娇嫩,就像一枚刚刚铸造出来的硬币,很多年过后,我在重读高尔基的作品时,发现他也用过硬币这个比喻。可见,打一个新鲜的比喻如此艰难。·何大草画作《旧街下午》
其他
和植物说话,和喜欢植物的人说话
作为半i人,植物是我的社交货币之一,我可以和植物说话,也可以和喜欢植物的人说话。超级e人梦爷喜欢植物,纯喜欢,“它能很好地表达你的所有情绪,比如松可以迎客,柳可以送别。”作为植物装置艺术家、策展人,她看植物的角度不太一样,“经常会有人指着一株植物问我,这叫什么,我真的没那么博学,植物的世界太庞杂了。我看植物,往往会从它的雕塑性或者美学方面考虑,比如它能不能做成我的作品鹦鹉胸前的绒毛,它的韧性能不能延展更多。”以植物为媒介语言的植物装置相较于传统的艺术门类,更注重空间感和视觉效果,也更有延展性,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成为整个空间的点睛之笔,激活整个空间,因此也备受商业追捧。我想植物装置最大的魅力,在于既有植物本身的自然之美,也有人工处理过的秩序之美。·展览现场的梦爷“我在商业和艺术中间”2012年,梦爷还在上大学,就开始做公关活动公司,她那时就发现花艺绿植这块,没有更多创意造型上的选择,于是自己入坑开始学,“我可能跟大部分从事花艺赛道人学习路径不太一样,我一开始学的是空间花艺,会借鉴建筑的架构理念。”于是,我们看到梦爷的作品具有非常鲜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同时还具备非常震撼的内部张力与华丽时尚感。·梦爷作品《回应》做植造成都之前,梦爷便在昆明做了一场叫《鲲》的展览,作品风格非常梦爷,色彩跳跃、耀眼,造型大胆、新颖。·梦爷作品《鲲》从设计理念、材料应用、技巧技法、色彩掌控等方面,梦爷释放出属于自己的风格符号。“像《赛博鹦鹉》全部都是用植物材料做的,玉米皮、芦苇等,很环保。”·梦爷作品《赛博鹦鹉》几年前,梦爷第一次去了英国切尔西花展,被现场的作品深深震撼,回来后很快就和伙伴一起做了植造成都这个IP。“我们想要为公众带来一期一会的花植艺术装置年度大展,在不同的场域空间为人们带来焕然一新的自然美学体验。”·英国切尔西花展一年一度的“切尔西花展”是英国的传统花卉园艺展会,也是全世界最著名、最盛大的园艺博览会之一。由英国皇家园艺协会主办的切尔西花展创办于1862年。今年的展览于5月21-25日在伦敦举办,本届切尔西花展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注重花园的环境友好性,旨在保护世界的自然资源。做植造成都以来,梦爷说她从来不介意被说商业化,也从未觉得自己是艺术家,“我在商业和艺术中间,商业是亲密伙伴,为什么要去对抗呢?关键在于怎么理解商业,怎么顺势而为,然后也可以玩起来,这绝对不冲突。我们一直在做的是领先这个市场半步。”·梦爷作品《宇宙花园》《赢麻了》定义植物装置进入植物装置这个行业之后,梦爷和团队发现他们正走在一条很新的道路上,没有标杆可参考,没有经验可借鉴,“我们就向商业市场推出了植物装置这样一个概念。”·2024厦门《捕获·纤维艺术展》选择在成都创业,一方面是因为这里“植物嚣张”,更重要的是公园城市里的人喜欢大自然,对新事物接纳度高。“自豪地说,我是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推广大使之一哦。”飒爽的梦爷难得娇羞了一盘。·梦爷作品《中秋》
其他
在成都街头晃,晃出一番事业
去年9月,广州人黎卡斯(人称卡老师)来到成都,原本只打算旅居一段时间,没想到最近开始筹备起了工作室,有大干一番事业的迹象。在成都这大半年,她没事便和朋友出门刷街,准备写完100个成都商业文化关键词,比如,关键词6:
其他
纽约的琳达做着麻婆豆腐的梦
4月的一个周末,和莉莉丝一起踏着水泥地上斑驳的树影去赴一场brunch,在职业女性社群SheLeads的活动上,见到了作为分享嘉宾的Linda,白底红花的茶歇裙,轻声细语,普通话里夹杂几个英语单词。Linda是一位来自纽约的华裔漫画家,画风复古、轻松、可爱,看了让人开心。活动第二天我们又约了一次下午茶,原来她的成都话比普通话更好。“我明天就要回纽约了,我这次回来收集了好多菜谱,昨天还去了陈麻婆豆腐总店,花椒面放得真多啊……”4岁离开成都,小学、初中的暑假会回来探亲,这次则是时隔7年再次回来,除了看望亲人,Linda这次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收集川菜菜谱。她常常在网上看李子柒忙活做美食,在YouTube上看自贡厨师王刚做菜,也读英国作家扶霞写川菜的书,最重要的是,她在布鲁克林的家里每日亲自下厨做川菜。离开出生地多年,Linda以这样的方式思念家乡,也在红油辣椒、四川凉面、宫保鸡丁、蒜泥白肉……的包围下,修心养爱。Linda
其他
食客江树,从吃到吃
和江树约了鹤鸣茶社喝早茶,没想到9点过已人声鼎沸,选一处角落坐下,穿淡蓝色套装的嬢嬢过来点了茶,一盏茶15-35元价位不等,好些没吃早饭的,口袋里摸出一把花生或瓜子,讲究点的摸出中式茶点,和盖碗茶配成brunch,一喝就是小半天。聊天过程,江树抽了两支烟,害怕熏到邻桌大姐,特意换到了更角落的位置。他说自己抽烟不凶,也不上瘾,就是个习惯,大概和写作差不多。从2015年开始,他每天记日记,一年12万字左右,加上写剧本、美食,一年20多万字不在话下。但他并非职业作家,谋生之事占据一半时间。没有局的时候,他每天10点坐到工作室去,处理工作事宜、看书、写作,直到夜里12点。最近,他高频出现在朋友圈,一是他的微信公号「食客江树」今年更新稍微勤了些,陆续发了《肥肠的成都叙事》《成都的包子》《成都粥事》等,美食文化、美食典故、美食地图等都是他的胸中丘壑。二是,他组了个叫做“不割席,不拉黑”的系列饭局,网络不少人心和胃。江树讲,他做事的准则是有趣。我问怎么个有趣法,他答:“做事当然首先考虑安身立命,之后才谈得上意趣。人生苦多乐少,多趣好过无趣。”江树小说家、编剧、美食专栏作者食物的隐喻作为历史的切片,食物存在着更多隐喻。美食写作,看似门槛低,实则要在高手如林里杀出一片天地,拥有个人风格,并不易。许多人写作,一开始由美食入局,最后往往也以写美食结束,练达人生都在里边了。江树是由小说入局的,后来做编剧,也写美食专栏,写得越多,就对食物越好奇。这一好奇,连同食物背后的风土、经济、历史、人文、民族一并好奇起来。·江树做的盬子鸡,用一个叫盬子的炊具汗蒸而成,材料是腊肉、全鸡、白果、大头菜和姜,不加其他调料,也不加水。这些年,开传媒公司,拍品牌广告,做教育项目,安生立命之余,江树从未停止写作。从2015年开始,他每天都有记日记的习惯,记录当天的流水账,“因为我还是在写小说,很多年之后,我再要写这些的时候,日记很有用的。我会记录一些看起来莫名其妙,完全不重要的东西,比如说我今天买的一样什么菜,单价是多少。今天和谁吃了饭,哪道菜让我印象深刻,这道菜怎么做。”·日常减肥餐,红白豆腐乳皆是江树自制写了快10年日记,100多万字在电脑里躺着呢。除此之外,江树每年写几万字的美食专栏文章,“改小说改剧本,这就不好估,写了之后再推翻的情况常有,每年大概都会有两三部作品。”“今年我和朋友西西弗创始人薛野立了flag,要写20篇美食文章发在「食客江树」,目前已经写了七八篇了,估摸着是可以完成。”2023年前后,烧烤与包子在成都逆势狂奔。除了前述的老牌包子,外来的酒城小笼包、嘉州包子、南京灌汤包、千层破酥包、杭州小笼包、鬼包子也在成都谋得一席之地,另外本地的丁卤肉包子、老号无名包子、晶晶友味、汪记特味小笼包、哈笼包也各有拥趸。不像烧烤具有更多的社交属性,能一起吃包子的非亲即故。包子是碳水+蛋白质+油脂的完美热量组合,也意味着温情和安全感,事实上,没有食物能比包子更懂中国人了。——摘录自《成都的包子》,发表在「食客江树」江树说,写成都的包子、肥肠、粥、腊味……的这个系列,如果出一本书,他想叫《带一本书回成都》,“美食本身是社会学、人类学范畴的,背后有相关人文历史类的一些知识点,跟政治跟经济都有关联,所以我想把这些东西带进来。”·江油肥肠
其他
胡冰霜:活得高兴点儿
去胡冰霜家里,聊了几个小时,还吃了她家的饭。聊天时,许多想法,回来,一片荒原。录音变成文字,躺在电脑里,晾一晾,等风吹一吹,像刷完油漆的公园长椅。长椅未干这些天,陆续看了电影《可怜的东西》、小说《寻羊冒险记》,没什么共性,但带给我的感受莫名统一——我只是这有形世界的一名游客,一千个影子中的一个。看到小说里的一段话:但终归谁也没有出现,唯有风吹过草场,就好像草场成了风的特殊通道。风跑得很快,头也不回。仿佛在说因负有重要使命而需日夜兼程。这似乎可以作为胡冰霜40年职业生涯的注解。“学了这么多年,医学全科、心理学、哲学,也画画、写作,去了那么多地方,看了那么多病人,对人生还有疑惑吗?”“年轻时,觉得世界是白茫茫一片。现在,那些学到的、看到的、体会到的都成了一片片雪,落下来,堆积在心头,成为素材。雪有多大呢?当年困惑的,今天也未必晓得本质。但有一点我是肯定,就是人要动起来,要劳作,要亲近大自然。所谓动则生,不动则死。其他的,说不了,简直说不了。”胡冰霜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全科医生,先后至摩洛哥、摩尔多瓦、美国、保加利亚、蒙古等国从事临床心理治疗和全科医学研究与实践,并担任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专家。主要著作有《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变态心理学》《儿童智商测定与提高》等,主要译著有《现象学和拉康论精神分裂症:在脑研究十年之后》等。与病对话无果,但要继续了解胡冰霜是从《与病对话:
其他
一个怕鬼的人,居然不怕古墓
几年前,萧易在广元观音崖见到一处唐代石窟。一米见方的龛里,雕了一佛二菩萨,菩萨一高一低,其中一个还歪了。唐代石窟的常见形式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有的还会雕二力士。他想,也许这是一个财力不足的平民开凿的。当他看到龛楣上的五个字:永和公主造,当即震惊了。永和公主是唐肃宗的女儿、唐玄宗的孙女,她捐造的石龛竟如此潦草,简直不可思议。一瞬间,他仿佛穿越到了大唐天宝十五年(756)。那晚,月色清冷,城门缓启,71岁的唐玄宗带着皇室与随从逃出了长安。永和公主也在其中。离乱中,皇室也狼狈不堪。永和公主来到观音崖,想到这一路坎坷,愁绪满怀,就捐了一些钱,请工匠开了这个龛。·萧易与读者分享巴蜀石窟永和公主的生平,史书中少有记载。如果不是这个石龛,她在安史之乱中的离愁与困苦可能永远不会有人知道。带着这份好奇,萧易开始了巴蜀石窟的调查之旅。几年来,他走过广元千佛崖、巴中南龛、夹江千佛岩、大足宝顶山、安岳毗卢洞、泸县玉蟾山……他要寻找的,是各样供养人的信息。所谓供养人,就是出钱开凿石窟的人。巴蜀石窟堪称“中国石窟艺术的下半阙”,数量为全国之最。巨量的石窟后面是庞大的供养人群体,他们有皇室贵胄、地方大员、武将乡绅,但更多是无名的普通人。·《石上众生:巴蜀石窟与古代供养人》,广西师大出版社这些供养人的一生,曾在佛陀在注视下,如莲花般摇曳,喜怒哀乐一一呈现。萧易想要写他们,“因为他们跟我们没有什么区别。我们看到一千年前开的龛,或许一千年以后,人们也会看到一个叫萧易的人,写过一本开龛人的书。”这本书,就是《石上众生:巴蜀石窟与古代供养人》,从2016动笔,2020年完稿,2024年3月,历时8年,终于与读者见面。萧易作家、学者,出版《石上众生——巴蜀石窟古代供养人》《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空山》《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影子之城》《金沙》等专著。米仓道上的“失意人”十多年前,萧易第一次近距离观看石窟,是在丹棱县的一片果园里。那时是春天,桃李盛开,100多尊雕像就散落在花间。那是一个很有禅意的场景,但他只是觉得美和震撼。后来,他写了一本书《空山》,记录下当时所见。“现在再写,肯定跟20多岁时不一样了,你会关注一些微观的东西。比如米仓道上的小人物。”米仓道是古时入蜀的一条要道,与金牛道齐名。巴蜀地区最早的石窟,就分布在这两条古道旁。所不同的是供养人,金牛道多达官显贵,米仓道多寻常凡人。萧易觉得,米仓道上这些平凡人的故事,比金牛道上的更精彩。大唐开元
其他
卖肥肠粉,也可以做女王
●编辑丨Rain图源丨朱碧琼CONTACTS找到小都微信公众号丨YOU成都视频号丨新浪微博丨APPYOU成都小程序丨YOU在场小程序丨YOU在场小红书合作添加微信号YOUCHENGDUDU·
其他
人要成熟那么久,多天真几年
听朋友说起一支一家四口组成的很有爱的乐队,乐队名原汤抄手,爸妈都是人类学博士,于是怀着好奇去翻看了他们的视频号。爸爸张原是吉他手和幕后主创,妈妈汤芸是Keytar兼主唱,13岁的姐姐负责口风琴和竖笛,11岁的弟弟是鼓手。他们浅吟低唱,忘我又快乐。歌曲天真、敞亮、开放,是儿歌,又不仅仅是儿歌。评论的画风是:他们传递的不仅仅是音乐,还有爱。看完他们一家四口的温馨,好想结婚。一个有风的春日,我去到了他们家里拜访,那天,孩子们去画室画画去了,夫妻俩在家编曲,准备把一首歌改编为之前没有尝试过的雷鬼风。聊了很多,大部分时候是我在倾听,话语密实地落下来,不由得想:拥有这样的父母或是这样的老师,都该是多么幸运呀。原汤抄手乐队“原汤抄手”是一个天然的家庭乐队。父母是在大学任教的人类学者,小姐弟是在小学和初中读书的“学人类者”,对音乐诗歌与旅行探索的共同热爱,一家四口组了个乐队一起玩。写歌他们的儿歌是从生活里长出来的,是当下,但不会过期。一个触发的开关,一个动机,一个画面,一个词语,然后有了旋律,把旋律丰满,再填词,中文、英文什么更能表达就用什么,差不多一个下午,一首歌就诞生了。然后是一家四口一起的编曲时间,慢慢修改,细细打磨。现在,原汤抄手有60多首原创歌曲,足够装满几张专辑了。·快乐的一家第一首歌《Wake
其他
做陪诊师两年,不止跑腿那么简单
一个人老了,在目光和谈吐之间,在黄瓜和茶叶之间,像烟上升,像水下降。黑暗迫近。在黑暗之间,白了头发,脱了牙齿。像旧时代的一段逸闻,像戏曲中的一个配角。一个人老了。——西川1月末的一天,0到4度,雨夹雪,雪是仔细分辨才能看到的小颗粒,悠悠然飘在四川省人民医院门口的水泥地上,立马化掉。医院从大厅到手扶梯到每层楼的每一个门口,都人头攒动,穿过人群,来到4楼,我看到了已经排队半小时的陪诊师晏杨,一米九的他在人群里很难不被注意,站在他前面的爷爷是他今天的客户,他今天的任务是给爷爷脑梗多年的老伴儿取药。这位70多岁的爷爷是晏杨公司的老客户了,他们密集地聊天,主要是爷爷在输出,像一对爷孙。过程中,晏杨不时打开手机看流程,我问:“你们公司还会给出这么细致的流程讲解吗?”他笑答:“这是爷爷写的,之前是他的儿子来取药,他为儿子写了这个,现在儿子工作忙,就交给我们了。”我接过来一看,如此细致的流程啊。
其他
城市补完,为一条老街「补玩」
去太古里,往往有两条路,坐公交落脚大慈寺路站,或者,地铁到春熙路站,手扶电动扶梯直通地面,裹进人群中等红绿灯过北纱帽街,也可不必见光只在地下穿行便能直达。这是大部分成都人以及游客来太古里的路径。太古里经由车像流水、马像游龙的大慈寺路和北/中纱帽两条交通干道呈现两个面向给大家:精妙冠世的皇家寺院、人流如织的现代商业街。太古里实有四个面,太古里商业街区连同大慈寺区域,格局颇为方正,四方接驳大慈寺路、北/中纱帽街、东糠市街、东顺城南街。其中,东糠市街、东顺城南街,是其不常给旁人看的两个面。得亏东糠市街上有马旺子,不然,大部分人不会涌进来体验、感受这条街以及张罗开的餐饮小店——如何用一碗小面、一客套饭给身在商业中心地带的打工人带去一丝宽慰。那东顺城南街呢?关于这条街,你的印象以及记忆又是什么?蜕变。为一条位于城市心脏的老街寻回神韵。东顺城南街,太古里隔壁的一条小街,一条容易被遗忘的小街,2023年年中,因为一场公厕展览“LOOP循环循环再循环”被打捞。这是联合A4美术馆艺术商店和设计工作室homework共同策划的一场与“循环之道”主题相关的“日常图像”群相展,这场展览使得这间公厕连同所在的东顺城南街亮相各社交平台,并成为打卡地。有人感叹:“成都,你真敢,在厕所里办展。”有人发出盛情邀约:“一起来这个厕所玩呀。”这也让我们开始注意到作为公共艺术计划发起者的L’EST。L'EST,是由一群热爱商业的年轻人组成的团队,十分低调,他们更新并运营着正在焕新的老街。L'EST,也是一条真实存在的街道,这条街便是东顺城南街——一条位于城市心脏正在“补完”的街道。过去,东顺城南街是团队上下班必经的一条路,而十年过去了,大家发现周围的镋钯街、天仙桥南路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直到2022年年底时,东顺城南街都没有起什么大变化。街道一端的老房子里藏着民间传统川剧团——百家班川剧团,菜市场是原来的菜市场,五金店还是原来的五金店,街头卖着馒头、包子、卤味等传统街边餐饮和小吃。在繁忙的市中心,这里还有一片不太容易被人看到的棚户区。置身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段,相比隔壁邻居们的“新”“潮”,东顺城南街显然过于“陈旧”了,而这份“陈旧”里保留着再难寻找、重构的“老成都”味道。L'EST团队正是瞅准了这一点,认为东顺城南街天然承载着成都本土文化以及街头气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其他城市都不可能存在与复制。通过这条街,成都人以及来到成都的陌生人可以用一种更贴近成都的方式走进这座城市,打开这座城市的另一面。因此,团队发起了“城市补完计划”,在保留成都街头气质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适合东顺城南街的新内容、新铺装,改善及提供更好的配套条件,在边边角角缝缝补补缓慢更新东顺城南街。“就是不想把原来的推翻了或者打破了。”对于这条执拗的老街,L'EST团队没有选择推翻重建,而是尊重城市肌理,甚至包括原生树木,来最大程度保留部分原生气质。所以,我们会看见意识浓缩首店、主打贵州酸汤的Mountain
其他
5年,她在病床前聆听百余位病人的生命故事
2022年1月2日,奶奶去世,这是我第一次直面至亲之人的死亡。2年过去了,当我和二明提起奶奶,依然红了眼眶,再聊,再红了一次。二明是谁?她鲜少出现在媒体的报道里,30岁开始接触到心理咨询,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她去做了心理志愿者,后来做精神障碍康复,2018年接触到临终关怀和安宁疗护,发现真如医生陆晓娅女士所讲,在应对如何临终这件人生大事上,非常具体现实的困境是,我们几乎像是“临终难民”。5年来,二明和她发起的壹生安宁团队一直以公益的形式参与到安宁疗护一线,帮助患者有尊严地离世,希望逝者善终,生者善别。安宁疗护又称临终关怀、慈怀疗护。世界卫生组织定义:是一种改善面临威胁生命疾病的患者及亲人的生活质量的方法。主要通过早期识别、评估和治疗疼痛及其他生理、社会、心理及灵性问题,预防和缓解患者的痛苦。(安宁疗护要落地,宏观需要政策法规,中观需要医院和社会构建出体系,微观需要集医、护、心理、社工、志愿者、跨专业人士的共同协作)还没见面前,二明就表示自己是社恐,见面后,果然,她讲话和风细雨,安静有力。你会不自觉被她的叙述打动,仿佛她是一棵树,中立,向上,蓬勃。“作为非医学专业人士加入安宁疗护团队,为重症病人服务的工作开展这么难,为什么一定要做?”“病房里色彩温暖,环境漂亮、干净、整洁,医生症状控制很好,护理做得也很好,一切都很好,但你站在门口往里看的时候,感觉和我们平日熟悉的鲜活生活不一样,时空有凝滞感。一想到我将来也会这样离去,我觉得我还是要做点啥。哪怕多一些人来看我,和我聊聊正在死去这件事也是好的。”二明心理咨询师,壹生安宁联合发起人壹生安宁致力于开拓多行业多角度的临终关怀和生命教育模式,通过服务、教育、倡导等方式,促进社会公众健康死亡观的树立,探索居家社区照顾和医院照顾模式,促进临终关怀社会环境改善。死亡咖啡馆“死亡、自由、意义、孤独,虽然我们现在表面上不讲这些东西,但是你的内心知道,这是终极话题,深深浅浅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2018年,在上海接受安宁疗护志愿者培训后,二明回成都开始找相关的工作。“那个时候能找的比较近的就是殡葬服务,刚好以前社工机构的老板的工作和殡葬相关,就跟着他做了大半年社区的活动,也做临终关怀。”·二明在方所2019年1月,做为助手,二明和上海来的老师在成都做了第一期死亡咖啡馆,“做完了有人过来问第二期呢,谈死亡怎么只做一期呢。”于是才觉得应该把这件事做下去,死亡咖啡馆活动就一期一期这样延续了下来。死亡咖啡馆2011年,伦敦开设了全球第一家“死亡咖啡馆”。此后,欧洲、美国和加拿大相继开设了近百家此类咖啡馆。后来全球陆续举办死亡咖啡馆活动上万次。我国第一次死亡咖啡馆于2014年9月21日下午,在北京77文创园的时差空间举办。死亡咖啡馆是一个没有特定主题或演讲者的公共沙龙分享活动,关于死亡的讨论和对话,直接且开放,活泼而深刻。在安全尊重保护隐私的环境里,无期待地谈论死亡。死亡咖啡馆唯一的目的是:增加对死亡的认知,以帮助人们充分地把握他们(有限)的生命。如今,壹生安宁的常设死亡咖啡馆每周四下午如期举行。“每次最少1人最多不超过11个人,保证每个人都沉浸参与,18岁以上对死亡主题有兴趣的成年人就可以参加。”·早期的死亡咖啡馆今年,他们开启了“死亡咖啡馆主理人淬炼计划”,希望更多素人参与进来,“因为我们相信每个人在自己内心深处,对于死亡议题,都有些话要说。希望有更多的人做死亡咖啡馆活动。”他们有一个梦想:为任何想要聆听死亡教诲、学习如何应对真实的死亡的人们,提供一个自由交流的时空。·参加死亡咖啡馆的人“有年轻人刚满18岁生日就来了,他们对死亡的探究比我们想象的深得多,他们读尼采,读海德格尔,从哲学角度去寻求。他们可能还没有经历过亲人的离开,但是对死亡话题或者说对生命的意义抱着本能的好奇。”同事@莉莉丝参加过一次活动,她的感受是:其实和陌生人谈论死亡很难坦然,我自己是警觉性很高的人,而且有明显的解离倾向。情况就是不能正确的感知该有的情绪,比如该悲伤的时候不会哭泣,该开怀的时候不大笑。去参加死亡咖啡馆算是自己需求的解决方式。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甚至只参加过这一次,并无全然信任与放松,还有我也怕自己,和其他人的谈论是一种情绪宣泄和知识交换。所以,我所交换的能量和卸下的压力是有限的。我把这样的结果,归咎于,在任何意义和场景下,我们都太少谈论死亡,谈论我们经历过的死亡经验。在这个经验上,我很推崇死亡咖啡馆,对于二明和她团队所做的艰难工作,深表认同和钦佩。他们在试图“撬”开大家畏忌谈论死亡的嘴和心。近百场死亡咖啡馆沙龙,一百多场安宁读书学习活动、生死观影会、安宁戏剧工坊,一百多场以死亡为主题的亚隆存在主义心理探索团体,二明和她所在的壹生安宁团队一点点让更多人参与到死亡学的讨论中来,以此促进临终关怀社会环境改善。·死亡咖啡馆近期报名海报病房不是孤岛“对于病人跟家属来说,他有些时候他们的情感是互相拉扯的,我们希望作为中间的桥梁。”“有个婆婆说,她晚上上半夜吃了药可以睡着,下半夜醒了,就会用眼睛反复去测算那盏灯的面积——她以前是做房管局测量工作的。我们日常的一天可能信息很丰盛,但对于她来说,只有那盏灯。”·为他记录故事,为她念《秋园》二明说,她希望自己和团队以及志愿者可以作为桥梁,将病房和日常生活连接起来,因为病房不能是一个孤岛。日常生活是一个人活着的佐证,医院里的老人很多都想回家,回到烟火的人世间的时候,人是鲜活的。“病人在医院身体可以被很好地照顾到,但支持到病人内心的种种不断剥离,他以前的身份没了,重要的家庭关系没了,熟悉的枕头也没了……”·握住她的手同时,他们也是病人和家属之间的桥梁。“病人和家属为什么要第三方来沟通?因为身处在那个情境下,有些时候他们的情感是互相拉扯的。”·陪他下棋心理咨询师去做这个桥梁,和普通人去有什么不一样?二明说,有心理咨询师、社工背景肯定很好呀,“举个例子,有一个婆婆到最后不太跟人说话,我们去的时候,就先拉家常,问她睡得好不好,最近做梦吗,然后梦境就能反应很多问题,再这样抽丝剥茧慢慢去聊。心理咨询师可以用一些专业性的技术,或者是职业的人格特质去跟病人待在一起,他们可以在谈话里捕捉到更多东西。”·被她摸摸脸蛋在病房的重症情景下,来自人与人的支持是贴近生命温度的。经过学习的每一位素人志愿者接近病房,陪伴重病的人,这行动本身就带着抚慰。目前,因为人力有限,二明和她所在的壹生安宁团队主要服务两家医院: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安宁疗护中心和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老年科的安宁病房。·邀请京剧团的老师为他们表演《苏三起解》说到未来发展,”我和我们团队特点长是干活,不擅长运营,不擅长推演一个可以容易推广的模式。对于我来说,如果这个事情不能去做推广,对社会就没有意义,就是自我感动。我当然也希望可以推进这个项目,跟医院或者基金合作,甚至商业化运作。”遗憾“我爱你,对不起,谢谢你,再见。”5年来,二明和壹生安宁团队已服务过百余位病人及家属,协助家庭开家庭会议、回应心理社会需求、精神需求、回顾自己人生故事……因为,获得安宁少有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病床入住多少病人,就有多少生老病死的故事在发生。释然不是没有遗憾,是觉得遗憾不再称之为遗憾。·二明在医院服务很多人认为疾病末期的时候,减少疼痛为主,治愈性治疗最好就不要做了。直到二明遇上他,一位爷爷,疾病发展让身体状态非常差。他开玩笑说:“不断的治疗让我的身体差不多要烤变色了。”他对二明说,他的人生有很多遗憾,没有照顾好孩子,没有为家人留下什么,但他认为不能被困难吓倒。那时二明知道了,这是一个人的选择。不向最后的困难妥协,跟疾病死磕,虽然他知道这一次不一定会赢。还有一位爷爷,他是早年的理科大学生,文笔很好,写过未出版的非虚构小说,心心念念着如果哪天能坐起来,就要给照顾他的人写一幅大字。直到疾病迅速发展,知道自己再也坐不起来。第二次去做服务时,爷爷笑着问二明:“身体不好了,有点难看吧。我能托你们一件事吗,能不能帮我联系捐献尸体?我活着的时候没有做什么,死了想要做一点事。”走出医院,二明的眼泪没忍住,但不是悲伤,“老人的精神力量到现在为止都在触动我。我能感觉到那种直面死亡的平静,那样的力量太强了。”真正意识到死亡终将到来,人才能真正和自己和解吗?还是在某些时刻,一些疑惑想通了就可以和解。获得这样的平静、安宁,有方法吗?二明和她所在的壹生安宁团队提倡和践行的是“安宁疗护之母”赵可式教授提炼出的“四道人生”——对处于生命末期的重要他人“道爱”、“道谢”、“道歉”、“道别”。翻译一下,就是在最后的时光里,能对TA表达“我爱你”、“谢谢你”、“对不起”、“再见”。我爱你,代表这个人非常重要,TA的意义感、价值感都被认可了。谢谢你,是更具体的某方面的肯定。对不起,是遗憾。再见,是好好告别。说这一声再见出来,就意味着要真的承认死亡是一个必然过程,准备告别,并学着适应离别后带着对TA的爱继续生活。·容易忘记,就频繁记录此外,哀伤辅导是安宁疗护特别重要的一块。一个人的去世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独的人”的事。在这世间活过的人和那么多人构成的情感世界不会因为TA的离开而即刻消散。哀伤尤其是沉重的哀伤会漫延,漫延到情感世界的很多人,也会形成代际哀伤被传递下去。二明和她所在的壹生安宁团队一直在为因为哀伤引起的困境做哀伤辅导。
其他
打怪的人生:从黑熊饲养员到巴西柔术教练
在天府广场旁的陕西街上,藏着一家“巴西柔术学院”。陕西街是著名的“戏服一条街”,跟着导航,路过一家家戏服店,就看到“成都巴西柔术学院”的门头。这条街很老了,楼也比较旧,以至没找到电梯口。走在灰暗的楼道里,脑中突然闪现叶问在楼顶教拳的画面。上午柔术馆没有学员,阳光照在墙上的奖牌、照片上,格外明亮安静。馆长石学良一个人在馆里。从最初的“柔术俱乐部”算起,这家柔术馆已开了12年,称得上西南地区巴西柔术的发源地,300多平米的场地,“在全国也算大的。”石学良成都巴西柔术学院创始人兼副教练、巴西柔术黑带
其他
川大旁的神秘茶室,大咖来了都要「刹一脚」
成都的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曾有刷屏的文章,介绍成都热闹的公共文化活动,盘点了大大小小、星罗棋布的文化空间,但无一例外,都忽略掉了一个非常特别且重要的地方——葭南茶室。这不能怪他们。因为葭南茶室虽是成都文化活动的先行者之一,但“江湖上”却少有它的传说。早在2014年,葭南茶室就开业了,它像一个遗世独立的高人,大隐隐于市,连位置都不好找。茶室位于川大望江校区南门外的一个居民小区内,出入有门禁,再经过弯弯绕绕的内部道路,坐电梯才能到达。活动经常在晚上,如果只去过一次,很容易忘掉复杂的路线。无形中,就筛掉了一些“缘悭之人”。·王掌柜在主持活动中都说文化是个圈,但葭南茶室老板王掌柜却很佛系,她几乎不参加圈内的任何活动,也不在意别人在做什么。有人怀疑王掌柜社恐。她说:“社恐怎么搞得起来活动!我只是不想被圈子束缚,有多大能量做多大的事。人家都说要抱团取暖,但我就是不太喜欢这个‘团’。”十年来,葭南茶室做了近500场活动。其活动的一大特色,是偏学术性,嘉宾来自世界各地,多为重量级,甚至顶尖的学术大咖。不禁让人好奇,这个藏于小区中的茶室有什么特殊的能量?捡来的嘉宾王掌柜泡好茶,收到一条微信:没有档期了。“糟了!本来想蹭人家的,现在蹭不到了,被人抢走了。”历史人类学家、北大历史系教授王明珂近期在成都出差,王掌柜想请他来葭南茶室做分享,一直紧盯着他的行程。她的大部分嘉宾都是这样请来的。最“随机”的一次,是几年前,王掌柜在川大做一个学术会议服务,摆茶歇时,俄罗斯某大学的一位教授路过,问可以喝一杯咖啡吗?“很搞笑,他不是参加那个会的,我说没问题,我俩就聊上了,然后就把他捡过来,做了一场讲座。”·葭南茶室的活动海报一来二去,来的人多了,学术圈都知道川大外面有一个轻松自在的地方,可以喝茶、聊天。很多人联系王掌柜,想来做活动,她都没有答应。对于嘉宾,她有自己的筛选标准:就是真正做学问的人。一些大热的学者,王掌柜也不喜欢。曾经,她想请一位知名学者来葭南茶室喝茶。“但一看,我的妈呀,这么火,天天像个演员似的跑场子,这一场那一场,营销过度了。他谈不出什么新东西,我不想凑那个热度。”而那些“真正做学问的人”来过葭南茶室很多次。比如英国历史学家、人类学家艾伦·麦克法兰。他是剑桥大学徐志摩诗歌艺术节主席、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终身院士。他关于现代世界诸起源及特性的比较研究影响深远。·葭南茶室的猫多年前,麦克法兰和四川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有一些学术合作,每年都会来成都。每次来成都,都会到葭南茶室喝茶。王掌柜还记得,麦克法兰荣休那一年(2019),在葭南茶室讲的话题是“我的学术人生”。之前,他还讲过尼泊尔,因为他在尼泊尔做了多年的田野调查。每次讲完,麦克法兰都会在嘉宾留言册写下热情洋溢的文字。王掌柜的“嘉宾名单”上也有一些想请而不得的人。比如项飚。很多年前,王掌柜读到项飚的书《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的技术劳工》,非常激动。这本书让她明白,全球劳工迁移,是怎么一回事。她给一个做IT培训的朋友推荐这本书。·葭南茶室的活动海报“我说你们现在做的就是二三十年前印度人做的事,还没有人家做得好,哈哈哈。那本书让我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印度穷人要集全家之力,供一个孩子去学编程?他可能连学都没上过,就会编程,因为华尔街需要这些人。金融危机之后,他们又被输送到澳大利亚。所以项飚最早的田野在澳大利亚,他去澳大利亚的时候也不知道要做什么。就是通过那种‘附近’的观念顺藤摸瓜……”谈起项飚,王掌柜滔滔不绝,两眼放光。“我欣赏他的才华,欣赏他的思考,深深地被他打动。不是说被某一个故事打动,而是被他的思想,或者说是做学问的态度打动。”曾经,王掌柜很想给项飚写一封信。后来,她把自己的想法跟人哗哗聊了一通,就不想写了。我也被王掌柜打动,“怂恿”她赶紧给项飚写邮件。我就是一个文化串串上周末,葭南茶室做了两场活动,一场宋瓷鉴赏、一场敦煌壁画临摹,讲者一位是川大物理学院的老师,一位是敦煌壁画彩塑师。听众的互动性很高,这是王掌柜希望看到的。她有意想做一些科学和人文的跨界,让大家来玩。比如物理和瓷器,历史和艺术、音乐的融合等等。“实际上讲瓷器,考古学家可能讲得更深,但不见得大家更爱听。如果带着大家一起鉴赏,信手捏来一些你的感悟,有不同的视角,这就很好。”以前那种纯文科的讲座,她是彻底厌倦了。有一次,在地铁上,她翻了一下公众号,讲市面上的一些文化活动,“说了一大段,不知道在说啥,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个人,没意思。”最近,她对宇宙、新能源感兴趣,已邀请了一个清华的博士来讲新能源。博士给了王掌柜一个大纲,她看了之后觉得有待改进,于是推迟了。“嘉宾讲的内容,我会跟他一起打磨,因为他不知道客户需求嘛,需求清楚了,他的分享会更有意思。”王掌柜有时候在想,葭南茶室真正的不同在哪里?她觉得是用心。“你不能把活动或者嘉宾title当一个噱头。请了人家随便定个主题就开始讲,那是不太负责的。其实我就是一个文化串串,不要把自己想得很高级,但你得把东西串好。”她也很想请一些不是那么有学术咖位的青年学者来分享。但他们的老师辈来讲得太多了,有时候他们可能会有一些压力。她对教育也感兴趣,想请高中老师来交流,“但现在高中老师压力太大了吗?没有太合适的。”·葭南是中式风格的茶室,也有咖啡每一个分享者,在葭南茶室讲完之后都会在题名为“鸿影心痕”的册子上留言。每页留言上,都有一张便签,简要记录着沙龙主题、主讲嘉宾、今日备茶、组织人员、活动流程等信息,以及葭南茶室的盖章,像档案馆里的资料卡。这是川大历史系教授缪元朗(著名历史学家缪钺之孙)的建议,“鸿影心痕”四个字也源自他的一枚刻章。葭南茶室的活动,仿佛是川大师生学术活动的一个延伸和一份编外档案。留言有中文、英文、德文、法文、日文、梵文,有些文字没人懂,王掌柜说待有缘之人来解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王东杰有一次来葭南茶室,翻看嘉宾留言,越看越有趣,于是用铅笔在旁边批注:“老麦(麦克法兰)还是挺重感情的呵!”“一群蒙面大盗”“看不懂”“错别字”……王掌柜觉得很好玩,原来平时不苟言笑的学者,也有可爱的一面。·葭南茶室的嘉宾留言册“鸿影心痕”我想再试一把王掌柜记忆中最“神”的一次活动,是一个德国波恩大学的哲学家来讲现象学。他说的德语,现场没有人懂德语。哲学家全程很陶醉,台下鸦雀无声。他毫不在意,完全沉醉在自己的讲述中。“大家被他的‘陶醉’所陶醉,哈哈哈。”这种好玩的,甚至有点无厘头的事情,最近几年越来越少。疫情期间,王掌柜尝做过各种尝试:线上活动、直播、录制视频,还远程采访了麦克法兰等人。但还是很难,很长一段时间,大概有两年多,她变得非常沉寂。·葭南茶室的共享书房“搞这个也发不了财。当然,我从头到尾没想过发财,要不然就早做不下去了。就是觉得没什么意思,尤其看到市场上大家都在做,有一些厌倦。”但现在,她好像又打了鸡血,变得活跃起来,觉得活动还是要做起来,要有交流才行。“你怎么想通了,又开始重启了?”“我想再试一把,这东西到底还能不能让我产生激情,如果不能,可能就真的会考虑其他的方向了。所以活动内容要调整,也不会把所有精力放在活动上,毕竟我们是一个文化公司,需要开拓其他的业务。”·著名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何崝为葭南茶室题的诗《九日寄岑参》2009年,王掌柜从川大历史系毕业,留校工作了一段时间,觉得办公室工作不适合自己,申请去海外教书。先去泰国,那是一所国际学校,从小学到高中都教。“很累,真的像民工一样,嗓子都说哑。”后来,她想去看看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是什么样,就去了瑞典。工作一年多以后,发现太无聊,2014年回到成都。她喜欢大学的环境,栖身于川大周边。学术生活的理性、深刻吸引着她,但她并不愿意成为其中的一员,她见过太多博士、教授,觉得他们“不快乐”,而自己是“干实事的人”。或许,这种与校园若即若离的关系,就是最好的状态。·葭南茶室的“鉴宝”活动王掌柜是天津人,有着北方人的爽快,喜欢网球、滑雪等各种运动。要不是脚受伤了,她现在应该在新疆滑雪。对专业学问,她有一种矛盾的心态。以前常她和朋友聊,你说历史学者,对我们有啥用?好像没啥用。“学问本身,在历史长河中可能有它的位置,但和我们的生活确实不能说息息相关。”她又觉得历史又很重要,“给人一种看问题的思维方式。说通俗点,就是解读材料、处理材料的能力。”所以,葭南茶室的所有事务,从活动策划到日常打理,都是王掌柜一个人完成,还算得心应手。毕竟,比起真正的学术研究,组织文化活动轻松多了。当然,她也受到过很多帮助,葭南茶室从创建到现在,很多系列活动,比如“学问人生,一位学者的学思历程”、“百工行”等,都是川大历史系老师辛旭的创意,与麦克法兰的结缘,也缘于辛旭。王掌柜喝了一口茶,突然说:“哦,我想起你刚才问的那个问题了,还想邀请谁?”“谁?”“万玛才旦。”“可惜没有机会了!”“是的,但我看过他的小说,真的是有才,我喜欢有才的人。”●
其他
20种街头漫步地图,款款漫步这座城
漫步一座城,认识一座城。认识成都有一百种方式,自西来的澎湃江水淌过都江堰,汹涌的江涛被驯服汩汩不息灌溉这片厚土,这时候的成都是沉稳的;暖腾腾的火锅把所有的“我们不熟”变成“我们熟了”,混合着烈酒把这座城市的热情流淌进心底,这时候的成都是沸腾的;慢条斯理的大熊猫萌动的一举一动悄然治愈着新朋旧友,一次次给予我们跟生活硬碰硬的底气,这时候的成都是可爱的。·摄影/王效缓步穿行这座有着2300年建城史的城市——成都,眼前变幻着百般风姿,而你我脚下的步子清晰而踏实,远近视野里的一切变得可见、可感、可触、可嗅。漫步成都街巷,与这座城没有距离地相拥。YOU成都联合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打造“到成都街头走一走——中秋国庆街头漫步热力地图”专栏,精心策划并推出人文、艺术、烟火、活力、时尚、生态6大类20种街头漫步热力地图,将中秋国庆双节400+场文旅活动网罗。在9月29日至10月6日,和你一起缓步追寻心所向往的成都,穿行在古与今、传统与现代间,感受充溢街头巷陌的万千气象。●
其他
成都独立书店,次第更新
铺天罩地的秋雨过去,成都独立书店以破竹的气势,迅速绽开了花,它们以智做高度,以胆做速度,从无到有,从这里飞向那里,像五鳍齐振的大鱼逆流潜行。时间回到4月8日,“2023成都独立书店市集”活动现场,我们曾以主题“今日不垮丝—为了让书店活下去,他们能有多努力”为引,与书店老板们聊了聊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残酷现实里各展拳脚尽最大努力与能耐将书店持续、健康地运营下去。🔗回顾《成都独立书店,凭什么能活?》彼时,一苇书坊主理人阿俊坦言,快四岁的一苇将迎来全新的改造。更早的2月,屋顶上的樱园主理人熊燕在官方微信号发出《公告|
其他
用「打游击」的方式策展
城市展览多元丰茂。踩着探展的节奏,YOU成都一直步履不停。毋庸置疑,策展角色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从传统博物馆到先锋美术馆,从社区咖啡馆到街头快闪,从大型商场聚落到策展型零售,策展钻进不同尺度的场景,从幕后到主角,成为典型语言。策展生态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们将为城市带来哪些改变?我们不敢贸然评论,正在试图向不同维度的策展人提问。第四期,我们来到了知美术馆,探访了展览“消失的展览”,并与策展人宁文聊了聊天。3位艺术家,4件作品,这是一场展览的全部。2022年4月,对于第一次走进知美术馆“消失的展览”的观众来说,这也是她或他看见的全部。同期,持续8个多月的“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8个主题版块囊括506件/组作品,17个平行展共890件/组作品,平均每一场平行展展出52件/组作品。先不论博物馆。的确,美术馆筹备、落地一场展览,花费的时间长则以年,短则以月来计算,展出作品的体量往往从数十件到百件不等,更甚者高达上千件。当我们习惯接受并享受“艺术之饕餮”,3位艺术家,4件作品,单是体量、规模上看,着实没有亮眼的数据来支撑、吸睛。作为观众,甚至有一种被挑衅以及被戏弄的感觉。2023年7月,“消失的展览”迎来第四幕,这次又撞期“时间引力——2023成都双年展”,同阶段,成都全城的艺术展览呈现喷发式状态,令人应接不暇。或许,正因体量、规模的悬殊、差异,使得“消失的展览”有了别样的新、奇风格——小巧、灵活、新颖,无论对艺术家、作品形式的选择,或回到最初是基于现实经费预算的考虑。宁文知美术馆学术总监、“消失的展览”策展人、艺术写作者。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和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Goldsmiths,
其他
那个拍苹果的张晓,开始搞收藏
瘦身菩萨、基金菩萨、英语菩萨、点赞菩萨、直播菩萨、广场舞菩萨、外卖菩萨……当几十尊菩萨的木雕作品、摄影作品汇集到一起,有人说这个展览应该叫:多个菩萨多条路。·图源/位必艺术空间事实上,展览的名字叫:多个张晓,多条路。这次展览是了解张晓有关乡村主题作品的一个窗口。从2012年,张晓回到故乡山东烟台海阳的台上村,开始拍摄跟自己成长经历和小时候记忆相关的作品,11年过去了,故乡的概念变得越来越大,“故乡”或“在地”的概念对他来说,是精神意义上的故乡。故乡,触着碰着,都是带刺的花。从自己生长的乡村,到全国各地的乡村,在跑了几百个乡村之后,张晓对于何为“乡村美学”,有了更多解读,“这种美学并不一定只存在于乡村,城市也有,它是经济发展下的特定产物,是这个时代最为直观的印记,也是人们物质基础发展和精神层面发展不协调的直接外在体现。我希望通过这样的作品,去提醒、去唤醒依旧存在于血缘里、历史里的美学方式。”·展览现场的直播菩萨、马甲线菩萨
其他
以20世纪中国书画为题,他交出了一个「共态时空」
城市展览多元丰茂。踩着探展的节奏,YOU成都一直步履不停。毋庸置疑,策展角色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从传统博物馆到先锋美术馆,从社区咖啡馆到街头快闪,从大型商场聚落到策展型零售,策展钻进不同尺度的场景,从幕后到主角,成为典型语言。策展生态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们将为城市带来哪些改变?我们不敢贸然评论,正在试图向不同维度的策展人提问。第三期,我们来到了广汇美术馆,提前探访了展览《共态时空:20世纪中国书画的视觉情怀》,并与总策展人王璜生聊了聊天。2017年底,比新年钟声先抵达艺术圈的,是一场轰动国内外的拍卖会:齐白石的《山水十二条屏》以8.1亿元落槌,加佣金9.315亿元成交,当年创下“全球最贵中国艺术品”等多项纪录。三天后,这件传奇艺术品将作为广汇美术馆的镇馆之宝,跟随开馆展,也是年度重磅大展《共态时空:20世纪中国书画的视觉情怀》,走进成都人民的日常。8个展厅全面开放,涵盖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等11位艺术巨匠,共计60位中国艺术大家的221件/套经典书画作品悉数亮相。大体量、高品质,且具备艺术史价值的藏品汇聚一堂,对于一场展览来说,似乎已颇具赢面。但在策展人王璜生看来,这还远远不够。众多优秀的先例在前,以20世纪中国书画为展示范畴,似乎早已不是新鲜话题。在他看来,一场好的展览,除了有好的展品作为支撑,还得从学术的高度找到具有新意的切入点,提出问题,并尽可能地通过丰富的策展语言,提升整个展览的可观看性和可读性。于是,抓住20世纪的复杂性,王璜生对艺术史进行了重新梳理,以艺术脉络的整体呈现与个案研究并列的结构为创新点,在1场大展中,隐藏主副线索、18个“展中展”。这样的方式,不仅为呈现、解读彼时的中国书画艺术史给出了更为多元的视角,同时,也为观众了解这段艺术史提供一种新的观看方式。王璜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协策展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广东美术馆馆长、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总统“骑士勋章”,“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中国艺术权力榜”“年度策展人奖”“年度艺术贡献奖”等。戳视频👇提前看展览烙印。“重回20世纪,向时代的情怀提问”雨后的城市天际线下,一座“漂浮的盒子”跃然于绿野之上,大面积的橙色,散发着活力因子,吸引来人打开艺术的宝藏。这,便是位于天府新区的广汇美术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为一座崭新的美术馆策展,本身就是一种挑战。摆在王璜生面前的,首先是它丰富的馆藏:超过500件/套书画,年份跨度逾越百年。*本次展览中,最早一件山水画是齐白石1894年的《龙山七子图》,最近的一件则是2018年高世强创作的六频影像《山水:云山六章》,时间上相距100多年,跨越了整个20世纪。其次,便是它庞大的空间体系:作为场馆规模全国名列前茅的民营艺术机构,广汇美术馆建筑面积超过7万㎡,主楼建筑面积达4万㎡,含8个恒温恒湿展厅,其中包括高达11米的单体展厅“G11”。要在如此庞杂的策展资料中独辟蹊径、攻克20世纪书画展览的学术难题,王璜生首先将自己的思绪扔回了那个轰轰烈烈的年代。“‘变革’还是‘改良’?‘革命’还是‘坚守’?”他提到:“面临现代化发展进程,20世纪的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存在着一种纠结情怀。”一方面,在西方文化强势入侵的背景下,接受巨大挑战的国族艺术不自觉坚守,甚至强化其“东方”“古典”意境与情怀;另一方面,其艺术表述的话语方式开始显现出“古典—现代”的混合性。西方与现代的艺术视觉方式,以社会性的教育与传播、风格化的形式与革新为潜移默化手段,日益培养着合乎时代的视觉表达系统。多重夹击之下,彼时的“中国书画”顽强地以“情怀”来转化“视觉”,寻求新的出路。强烈时代的烙印,为王璜生看向那段艺术史打开了新的视角,以此切入,便有了展览的议题——“共态时空:20世纪中国书画的视觉情怀”。整个展览的策展以“主线”与“副线”交叉呈现的方式展开:主线对20世纪中国书画的文化特征开启研究,副线围绕艺术大家个案进行展示。展览共形成了五大章节,即《山水卧游/河山壮志》《文心雅趣/人民情感》《写生意向/日常理想》《书道与书写》《跨时空对话》,分别对应山水、人物、花鸟、书法、当代水墨艺术五大题材及类型。前三章节分别配合黄宾虹、林风眠、李可染,傅抱石、张大千、徐悲鸿,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三组、九位艺术大家的个案研究。五大章节,实则包含9场对比展;三组个案研究,实则包含9场艺术大家个展。在此框架之下,王璜生和他的策展团队从馆藏中精挑了200余件/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出,并邀请了当代备受关注的水墨艺术大家潘公凯、刘庆和以及高世强的巨型作品,展开时代对话。值得注意的是,为探讨中国书画在现代性历史进程与情境中的现象与特性,共时的对比性结构,以及对词语的文化情怀与时代特征的考究,也一直贯穿展览。每个章节的名字,几乎都隐藏着“古典—现代”双重性与对比性,王璜生喜欢在历史与时代特定性语汇上抠字眼,反复研究、斟酌。比如,第一章的“山水”与“河山”,一字之差,却是时代的潮汐涌动,前者系中国古代自古以来的一种审美理想图式,而伴随着20世纪的动荡和苦难,后者作为一种新的精神关怀与象征,成了改造旧国画的艺术精神形式。*李可染
其他
地铁站里看达利,这很超现实
萨尔瓦多·达利,或许,是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画家之一。两撇上翘的倒八字胡,凝神紧瞪翻出一个令人战栗的眼神。达利,这位被誉为“超现实主义画家”,最后又被超现实主义团队除名的西班牙天才,其才华不仅限于绘画,他的创意触角延伸到了影像、戏剧、文学、雕塑、家具、服装等领域,放在今天是不折不扣的“跨界网红”。·《一条安达鲁狗》海报,图源/豆瓣电影1929年,超现实主义电影之父路易斯·布努埃尔和萨尔瓦多·达利跨界合作《一条安达鲁狗》,画面里一个男人用剃刀将女主角的眼睛划破,同时乌云划过月亮,这两幕留在了世界影史里。1970年代,始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珍宝珠棒棒糖(Chupa
其他
吴江涛:我为什么不能喊疼?
与吴江涛认识大约有八九年时间。那时候我刚毕业,在朋友许仙人的撺掇、牵线下认识了她。彼时,我们总是一群人碰面、聊天,而她总是窝在丈夫身旁,不爱说话,板着一张看不出情绪的冷脸——我们喝酒,她就喝酒;我们看展,她就看展。如果要约吴江涛,跟她的丈夫说一声,她便会随行出现。于是,大家养成了相同的习惯,习惯把她的丈夫看做是她的传声筒,她像一个失明或失聪的孩童,需要丈夫的搀扶、照拂来连接沟通外部世界。我们天经地义地认为——这对夫妻宛如双生儿,不必分你和我。忘记前情提要,那时候,她有一个绰号:尾巴。外人并不了解绰号的来源、指向,很长时间里,我也认为这仅仅是一个俏皮的名字。再见吴江涛,她四十岁,我三十四岁,都是不太老、不太幼稚的年纪。她坦然谈论起学生时代遭遇的不公,职业场里的种种,以及婚姻带来的羁绊,脱胎换骨般,不再是当年畏缩在圈椅里的那个小姑娘。她绽放,妖冶又冷冽。吴江涛1983年生于四川眉山;2006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居成都。之前/每年年末,吴江涛都会发一次疯。谁都不知道她为什么会发疯,情绪失控,歇斯底里,她自己也不知道,一切都无来由。这,似乎,应该,是一种病吧?常日,在丈夫眼里,在朋友眼里,在别人眼里,她乖巧、贤淑。甜皮鸭,又要煮又要卤,得经过几多工序、手法,吴江涛照样能在家用一双画画的巧手复刻出来。如果朋友们来了,她还能用这一双手做一桌好菜。·2017年,工作室内。谁都不知道就是这样一个知礼知节的人,到了年底要砸锅砸碗、脏话连篇。诱因很简单,可能就是一句唠叨,吴江涛就会像一口起火的油锅,火燃了,浇进来的水遇见油,只会噼里啪啦四溅。说什么都没有用,在两人的关系里,丈夫也被这样的状况弄得无所适从。这周期性的发作,不是病,那是什么呢?吴江涛被认定有病,有抑郁症。她自己难以说明、解释其中原委,说不清道不明,只觉得奇怪。这样的情况下,她跟丈夫之间的撞击异常强烈。吴江涛跟丈夫同样是职业画家。时隔多年后,她说自己找到了症结——因为自我的压制、压抑导致了情绪的淤堵。而这份压制、压抑的根源来自家庭、工作等,源于身为女性要面临的内外部现实。·2017年4月19日,工作室·2020年9月8日,工作室曾经有一个朋友,告诉吴江涛令他惊诧的一幕,他看到艺术家在路边上吃街边摊,他无法想象艺术家居然可以把身份降下来去吃街边摊。吴江涛觉得关于艺术家的“想象”有点搞笑。艺术家也是人,他们是女人,是男人,跟普通人没有任何差异,要笑要哭要吃要喝要拉。·画《黑色》系列期间的工作室自然,她也不例外,和其他女性相同,她常常陷入一个普通女人深陷的囹圄。自己的痛苦,是一个普通女性的痛苦;自己的失语,是一个普通女性的失语,这也就导致了一个后果——她常常“被代表”。现在,吴江涛清晰地认识到了问题,她说她讨厌被代表,她就是她,不是谁的她。只是,那时候她说不出来。出走/临近过年的冬天,吴江涛悄然出走,奔向了青岛。本来,一位学妹要回老家,想请她来青岛照顾一下家里的猫咪。吴江涛去了,就不想回了。“其实,我已经做好了一些计划,冥冥之中下了决心,就等着什么时候时机到来。”过去以来,她被保护得太好了。毕业后,就一路开始画画,几乎没有太大阻力,没有经受生活的大风大浪,有,顶多也只算是生活的小冒险。这基本上是“80后”“85后”等共同面临的现实——长时间生活在一个城市,有师长们呵护着自己成长,遇到问题有朋友帮忙解决。这座城市,这里的师长,这里的朋友,天生就给予了自己许多营养。柔弱,柔弱得自己都觉得:什么都不缺。遇见问题,总有身边人的帮扶。吴江涛也有这样的感受,过去,她很少主动争取展出机会,更多时候是服从、听命,碰见想要抓住的机会从身边溜走,只是委屈。委屈之后是整个人的萎靡,时而高亢,时而颓废,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调节,加上那时候比较年幼,也没有强壮、坚韧到能自我支撑和消解。一座新的城市,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这样,可以跟过去讨厌的自己切割得明白。吴江涛的奔离一度决绝。“我已经下决定,把命耗上都得奔出去。”她说。吴江涛入驻了新的美术馆,这座美术馆在离青岛七十公里的海边,静谧且小,在新的环境里她建立起了自己的私人国度,因为一切的一切都是新的。大家对这位画家产生了许多的新鲜和好奇,因为没有人面对面见过艺术家。美术馆伙食团的保洁阿姨、保安叔叔成为了她的朋友,甚至于阿姨请吴江涛到家里做客,包饺子招待她。那是一段小小的蜜月期,属于她和这座陌生城市的。尔后,因为入驻出现了问题,吴江涛不得不离开。第一时间得知后,她立马回到画室收拾画板、颜料,没有人敢上前。不过,总有一些意料之外,收拾过程中,平日跟自己打交道最多的保洁阿姨过来帮忙的那刹那,她掉了眼泪。即将四十岁,忽然被置于一个巨大的陌生前,吴江涛开始真正意义上过生活,独自租房,独自赚钱,独自走在陌生的街道。归来/很多新画,就是在这个时期画的。对于创作,吴江涛有自己的不甘心,不甘心是因为喜欢。她为自己的作品制作了方案计划,拍照、编辑、整理资料。吴江涛把方案发给各大美术馆画廊组、策展人来跟他们聊自己的想法,跟他们求教,想找机会呈现自己的方案。在青岛的接下来三个月时间,她都在做这件事。以前,这是吴江涛不敢想的事情。策展人们会推荐他们的助理助手专门、认真跟她聊方案,她也得到了很多反馈。“以前我在成都根本就很怂,根本不敢去接触这些人。做了这件事才发现过去的眼光不对。怂的时候就没办法去跟别人讨论工作一样去正常交流。”人,自卑到一定程度就呈现出变相的自负。·2022,《黑色》系列尽管每天各种聊,每天把自己搞得很累,然而结果是基本上都没聊成。吴江涛没觉得这是严重的打击,她认为挺好的。曾经在生活里,在职业场里,在关系里的各种使她认为自己根本不配,认为自己够不着别人,久而久之,她感到害怕。这份害怕内化成她的一部分,藏匿在身体里,间歇性地点燃、引爆她。现在,吴江涛就是要做她的东西,她想清楚了,于是,她重回了成都。关于过往的作品,我非常坦诚地告诉吴江涛:“我不得不说,我想讲我真实的感受。”她点头,碰了碰我的胳膊说:“没关系,你直接说。”坦白讲,初次接触到吴江涛的作品,我并没有那么有兴趣。她过去的作品充溢着枝蔓、花朵等各种女性化的视觉符号,使我产生一种感受,女性似乎就应该是这样的,娇嗔、柔媚、纤弱
其他
怀抱纯真,是红花,也是绿叶
5月,名为《五月的诗与歌》的音乐会与文本朗读交互式演出在铁象寺水街远家快闪店的二楼举办了三场,10岁的刘栀子跟着妈妈看了第一场,在学校合唱团唱中低音的她,称其为一个圆润、优美的夜晚。·《五月的诗与歌》演出现场
其他
我在高定中心打毛线
认识汪圆圆是基于去年A8设计中心的快闪POP-UP——“躺个毛线”,她和建筑师张唐用毛线为城市打造了一处新奇的花园。·A8设计中心的快闪POP-UP——“躺个毛线”现场。后听说,她的工作室在城北的西部高级定制中心,初闻“高定”两字脑海里浮现的词语是:璀璨、舞台、秀场以及遥远、昂贵。无论如何,这足以引起我们的好奇。藏在城北的一座白楼里,对面为IN3Bean咖啡定制工厂店——西部高级定制中心不难找。·西部高级定制中心。40+位国际国内定制设计师,工作室不限于女装、婚纱、中式嫁衣、鞋包、礼服、西服、旗袍等服装品类。点名报数般,汪圆圆兴致勃勃带领我们走在更新过的苏式老楼阶梯上,脚步又轻又快,语调又欢又柔,挨着从楼下看到楼上,从楼上看到楼下。悉数看过了中心内各工作室,我们发现汪圆圆的工作室也不难找。极简主义为大潮的眼前,这位要“为世界种一朵花”的设计师,其工作室的外立面甚至都显得有点“叛逆”。就这样,我们跟着她的步调,走进了她的工作室,走进了她的一天。汪圆圆服装设计师,艺术设计学硕士,品牌主理人。设计作品被收藏或收录于意大利纺织服装协会、国家艺术基金、意大利VOGUE、Iconic
其他
为莫兰迪「退网」
城市展览多元丰茂。踩着探展的节奏,YOU成都一直步履不停。毋庸置疑,策展角色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从传统博物馆到先锋美术馆,从社区咖啡馆到街头快闪,从大型商场聚落到策展型零售,策展钻进不同尺度的场景,从幕后到主角,成为典型语言。策展生态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们将为城市带来哪些改变?我们不敢贸然评论,正在试图与不同维度的策展人聊聊天。第二期,我们继续走访成都市美术馆,与《光的诗——乔治·莫兰迪艺术展》的策展人孙晓伟聊了聊为大师莫兰迪策展的故事。孙晓伟从没有做过这样的展览。用46件作品撑满近2000m²的展厅,且全是小画幅,最大的也不超过100×100cm。幸运的是,这些作品时间跨度大,涵盖艺术家各个阶段的代表作,不仅有公众所熟知的静物,还有风景画、蚀刻版画和罕见纸本作品,包括一定数量的素描和水彩。小体量大空间,但类型的丰富性和稀缺性,已经足以构成乔治·莫兰迪在中国西南地区第一次较为全面的亮相。一场注定网红的展览,因为没有人不知道莫兰迪。但有时候,难就难在一个“熟”字。熟,意味着刻板印象,意味着偏见,意味着挑剔与分歧,更意味着舆论和聚光灯,继而指向策展人必须具备一定的创造力带来新鲜视角,同时还必须拥有足够的勇气接受多样评价,无论是质疑还是表扬。多声部的漩涡之下,策展人孙晓伟没有给出任何定论和回答,他打算反其“熟”而行之:首先,为莫兰迪“退网”,破除其广泛应用于各大营销场域的网红属性,交出一个“陌生”的意大利国宝艺术家。进而,提出一个曾经掩盖在万众喧嚣中,以至于人们忘记思考的问题——莫兰迪为什么伟大?孙晓伟成都市美术馆策展人,艺术硕士,主要从事现当代艺术的策展实践与研究评论,现工作生活于成都。成都画院特聘画家、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委员、成都市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艺委会副秘书长、成都市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退网。“将莫兰迪从「莫兰迪色」中拽出”开展前夕,孙晓伟刚刚完成一天的布展工作,望向展厅里菲利普·雅各泰的那句话,“这谜,须得从种种不同的角度趋近,须得极尽天真”,疲惫之余,竟然有些潸然。他将之作为展览的尾声,致敬莫兰迪,也送给到此一游的观众。莫兰迪的确是个“谜”,并不在于高深的理论和某种观念上的复杂,反而在于他的单纯,将自己封闭在屋子里画画,日复一日,像僧侣一样画画。这与世人印象里的网络热词“莫兰迪色”,几乎就是一对悖论。近年来,伴随着时尚、家居行业的宣传,莫兰迪色和莫兰迪设计大火,但无论是莫兰迪色还是莫兰迪设计,都不等同于莫兰迪。*当我们对比莫兰迪色和莫兰迪绘画的颜色,也会发现有所差距,它更像是一种低饱和度的色彩关系,而不等同于莫兰迪作品中的色彩。剥下网络效应的外衣之后,孙晓伟突然发现,公众对莫兰迪本身的了解太过缺乏。纵使是美术史也不够全面,它们大多将之归为静物画家,这并不能概括他的全部,莫兰迪艺术的维度更加广博。莫兰迪可能是意大利历史上唯一一个链接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家。孙晓伟更加认同这个说法。在漫长的创作时间里,莫兰迪一方面从传统的湿壁画中吸取经验,另一方面曾经参加现代主义实践,后来虽然逐渐远离,但双方的观念都对他造成了深远影响。我们常听人谈论塞尚伟大,高更伟大,那么莫兰迪为何伟大?厘清这个问题,孙晓伟打算先为这位艺术家“退网”。即以“陌生化”的策展语言,将莫兰迪从网络效应的刻板印象中拽出。展览以《光的诗》为总标题。光,既指时光,也指莫兰迪艺术中对光的表达;诗,既是趋于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在地化表达,也是莫兰迪绘画中的诗性。在展览中,它们不仅营造着整体的空间氛围,也作为动线节奏的调度。相较于色彩,它们显然是更加陌生化且新颖的角度,但又是莫兰迪艺术表达的重要元素,终将指向他所追求的永恒性。*比如,他作品中常常出现的那条乡间小道,画室里从不抹去的尘埃,瓶瓶罐上叠加的颜色,还有展厅里的三幅永不凋谢的假花,都是他追求时光永恒性的体现在此统领之下,展览划分“彼时的遥望”“不朽的目光”“可知的世界”三大板块,并未遵从惯常的时间顺序,而是按照题材进行划分,分别对应风景、静物、蚀刻与纸本。有意思的是,孙晓伟以莫兰迪的风景画作为开篇,而非观众更加熟悉的静物画,他坦言,“风景画往往是被人们所忽略的一个题材,对于了解莫兰迪来说,这部分无比重要”。陌生化的方式,带来一种引人入胜的效果,它类似于某种挑衅,在无形中激发、逼迫观众回应——“没有莫兰迪色呢?”“怎么和我了解到的莫兰迪不一样?”“哦,原来如此。”他想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强化莫兰迪自身观察世界的方式,因为他的艺术经历、艺术思考都建立在其上,而它们,也可以成为我们观展和了解莫兰迪的通道。编织。“整个展览的设计主题,就是「望」”有了基本的架构,便是策展语言的重新编织。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感觉,一圈逛下来体验感极近丰富,但其实整个空间只有46幅作品。46幅作品,说少不少,但全是不到100×100cm的小体量画幅,要在2000m²的展厅中为其找到恰到好处的位置,是门技术活。这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孙晓伟想让观众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中欣赏莫兰迪。基于这样的考虑,“整个展览的设计主题,聚焦于一个字——「望」”。在此基础上,孙晓伟和他的团队进行了视听、光影、媒体装置等多方面的设计。望,首先是时间的回望。莫兰迪是个大器晚成的画家。1956年,他从博洛尼亚美术学院退休,方才迎来创作的高峰期,我们熟知的瓶瓶罐罐也大多产自此时。而他创作方式的特殊性在于时间的覆写和色彩的叠加。于是,孙晓伟采取了倒叙的方式作为每个篇章内部的时间线索,从相对晚期的作品回溯至早期,方便观众从标识性更强的作品理解莫兰迪。望,作为空间装置的语言,还是窗。展览的第一个篇章,有两幅风景画占据了整个展厅,内容分别是方达扎与格里扎,莫兰迪两个画室的所在地,一个为城市,一个是乡村。在这两幅画中,我们除了能看到当时博洛尼亚的风景,他对塞尚的追随,对光源的淡化之外,还不能忽视的一个重点便是窗。莫兰迪一生仅有两次出国,剩下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呆在方达扎与格里扎的画室里画画,可以说,这两扇窗,是他沟通外部世界的桥梁。于是,孙晓伟对空间进行了大量的镂空设计,既呼应莫兰迪沟通世界的方式,模拟其创作环境,也希冀观众在望向前方的同时能够回望、看到画与画,文字与文字,以及画与文字之间的关系。而说到关系的呈现,又不能不提到诞生“望”的另一种策略:对比。内容的对比,年代的对比,视角的对比,相较于其他,对比似乎是一种更加精确的互望和对话。比如,整个展厅中有三种文字分别代表三种视角。两种手写体,一是莫兰迪的自我表达,二是菲利普·雅各泰在《朝圣者的碗钵》中对他的评价,我们常常能看到两种文字之间的呼应,就像是画家与诗人间来了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另外一种,便是更为客观的馆方语言。多种视角的叠加,为观众理解孤僻的莫兰迪提供了更加立体的描述。当然,望,还需要距离。或许观众并没有感知,但这场展览作品间的物理距离其实普遍较大。孙晓伟说:“除了巧妙应对了大空间小体量的策展困境外,物理上的空间预留,还可以帮助建立精神空间。”距离带来的回望,也体现在了光影氛围上,比如,A2展厅整体偏冷色,但当我们走到下一个展览回望,会发现它又呈现出偏暖的色调。也正是因为诸多“望”的魔法,整个展览最后变成了一个感官的开放空间,从前言进入,没有问题,从尾声进入,倒着观看,也行。涟漪。“策展不是回答问题,而是提出问题”这次展览,其实是个巡回展,成都站之前,上海站和深圳站已经有所呈现,但孙晓伟不想做艺术的搬运工。光是字体颜色,他就试了三次,第一次80%的灰,第二次降到了60%,第三次55%,最后选择了55%,一种和莫兰迪蚀刻画颜色最为接近的灰。*白色花瓶里的花,1928,蚀刻一场展览,不可避免地带有策展人的主观烙印。孙晓伟说,它不仅是作品的展示,更是艺术的再创作,而作为策展人毋庸置疑拥有展览方向和展览方式的决策权。“每一个标点符号的排列,都是精心设计的。”他提到了策展人与展览本身的高度合一:“一旦从众多繁琐的线索中选择出一种,所有的文字、设计和内容都将围绕它展开。”他习惯在策展工作开始前,查阅艺术家的年表,快速获得信息点,进而感性了解他的一生;接下来,便是回归作品,包括拓展性的阅读和资料收集,逐渐形成展览大纲。而这一次,不仅涉及到英文,还有意大利文,他们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翻译,只为了竭尽所能地呈现一个真实、且准确的莫兰迪。因为,作为一个公共美术馆的策展人,需要兼顾艺术性与普及性。这就要求策展人首先站在公众的角度,继而再加入策展人的理念。在他看来,我们似乎从来不缺好的艺术家和作品,“但如何以一种更加恰当的方式,兼顾更多人的方式进行呈现,是最难的”。这就要求策展人,不仅要握权,更要放权。而他们放权的对象,便是观众。近年来,美术馆策展网红化的话题大火,在孙晓伟看来,美术馆其实从来不排斥网红,因为网红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一个展览受欢迎程度的佐证。他说,在我们讨论这个话题时,或许可先回到一个前提——美术馆的公共性。从开展至今,莫兰迪展览一共吸引了20万观众到场打卡。“它向任何人敞开,在不违法公约的前提下,任何人都有欣赏艺术品的权利,以及拥有他欣赏艺术品方式的权利。而现阶段美术馆的责任,就是邀请更多人走进、参与,将把美术馆和看展本身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他们在策展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公教合作,就连导览文字都根据语言系统的区别做了成人与儿童两个版本。同时,伴随着公众审美的提高和策展物理空间的延展,一场好的展览,它所触及的内容不应该止步于展厅,更为重要的是,还得考虑让观众“带走”点什么。孙晓伟将之称为“涟漪”。但“涟漪”不是通过策展语言直给的,而是来自于观众自己的感官。他指出,“策展不是在回答问题,而是提出问题”。比如,在提到莫兰迪作品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关系时,只是抛出了巴尔蒂斯的那句,“莫兰迪是最接近中国绘画的欧洲画家”,而没有给出任何结论。那么,莫兰迪到底有没有从宋画中吸取灵感?他到底有没有看过牧溪的《六柿图》,宋徽宗最爱的“天青色”?这便是“涟漪”。它可以是一个研究题目,是一次颅内涌动,它可以是一场短暂的思考,一点点感动,又或者一张照片。重要的是,它闪过你的心流,勾起水纹。“平凡处总有涌动和不凡。”这是孙晓伟最想对莫兰迪说的一句话,从拿到这个展览开始,他无时不刻都处于与大师对话的过程,正如他讲,在众多线索中,他最终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呈现莫兰迪。那便用各种策展语言编织下去:他叫莫兰迪,出生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是个画家,他不仅画瓶瓶罐罐,还画风景,和蚀刻版画。他一生只出过两次国,一次为塞尚,一次为办展,除此之外,一直在画画。他看过亚平宁山脉的绵延,托斯卡纳的艳阳……愿你从中寻到一扇窗,抵达他。展览信息《光的诗——乔治·莫兰迪艺术展》4/26-6/18(周一休)天府美术馆A区,A1-A3●
其他
「新文人画」的成都叙事
不知何时起,成都有越来越多的作家拿起画笔开始画画,他们不以画技见长,而是更注重绘画中思想的表露、情感的表达,由此画出兼具内涵意境与观赏性的作品。艺术家何多苓将这样的绘画称之为“新文人画”。新文人画区别于传统文人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绘画在宋朝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熟阶段,当时开创了中国绘画新的审美特点,也形成了新的绘画风格——“文人画”。宋代文人的画学思想主要在于对“平淡天真”和“自然观照”的探索研究。如诗人翟永明所说:“文人画这个说法是对应于古代院体画的概念,也许用于今天的状况并不完全精确,素人画可能也不精确。当代架上绘画的形式已经非常多元,有很多街头艺术家或素人在创作。作家与画家也许只是使用的工具和材料不一样,在大的图像时代的背景和跨领域创作的风潮下,作家跨界绘画和艺术家使用文字创作会越来越多,不仅仅是在成都如此。”新文人画,新在表达的内容、方式,也新在作家们的多维叙事形式和抒情倾向。但同时,根植于成都土壤的他们,所具有的独特风格、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人画呈现出某种遥接关系。无论如何,新文人画在成都的兴起,是成都艺术圈越来越被人重视的一个现象,这对丰富艺术创作是十分有益的。如资深媒体人、艺术家李中茂所说:“这些人,有各自的文化和知识背景,同时又比较少某些专业的框框,创作状态也很自由,因此呈现出更加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但文人画的作者们也有较大的短板,就是表达愿望的强烈与表现能力的矛盾,因此,文人画同样要注重技术技巧的学习,提高表现能力,才能达到更高水准。文人画是自由的,但也不是完全随心所欲的,如何达成这个平衡,是文人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翟永明:写作是呕心沥血的绘画是身心愉快的
其他
男人三十玩说唱,也是福
相较于站在聚光灯前被人所知的rapper们,身处幕后的制作人也是福(叶师傅)确实隐秘了些。社交网络上搜索他,大多是和其他人名或作品绑定在一起。小老虎、PO8、马思唯、派克特、JONY
其他
为「读不懂」的黄宾虹策展
城市展览多元丰茂。踩着探展的节奏,YOU成都一直步履不停。毋庸置疑,策展角色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从传统博物馆到先锋美术馆,从社区咖啡馆到街头快闪,从大型商场聚落到策展型零售,策展钻进不同尺度的场景,从幕后到主角,成为典型语言。策展生态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们将为城市带来哪些改变?我们不敢贸然评论,正在试图与不同维度的策展人聊聊天。第一期,我们走进成都市美术馆,拜访了《与天地精神往来——黄宾虹艺术研究展》的策展人曹筝琪娜。为黄宾虹策展有多难?曹筝琪娜和她的团队花了6个月的时间,读了30多本书,拜访了8家博物馆、档案馆和图书馆,写了10万字的学术资料。最终,它们在展厅内仅呈现为70件文物和3万字的大纲。太多的取舍,在于策展人的“炼金术”,他们需要在无比庞杂的内容中筛选最为核心的部分,剩下的,都将隐形、转化为策展语言。这场名为《与天地精神往来——黄宾虹艺术研究展》的展览,特别之处在于不仅通过策展,让不同维度的观众与艺术家、作品产生链接,更在于以美术馆的方式完成了一次文物性质的策展,且以强烈的在地语言,相对系统呈现了一位宗师级别老先生的艺术生涯。4月26日开展至今,这场展览一共吸引了18万人走进展厅。流量虽说片面,但终归是个正向的答案。它告诉我们,美术馆走向网红的背后,策展的创新,也是公共美术馆必须履行的责任。曹筝琪娜曹筝琪娜,成都市美术馆策展人。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四川省美协策展委员会副秘书长、理论委员会委员,四川省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美术师,成都市评协美术专委会副主任。破看,那则剪影。“不只动线,我的思考也从这里开始。”午后青空,天府美术馆A区的中庭雨帘包裹,一则剪影伫立,天地方圆,仿若有光。远远望去,玻璃壁上还有“群山”呼应,视觉调动着通感,一晃神,但觉“群山为他而生,他为群山而生”。若不是常客,定要误以为是美术馆的建筑造景了。而这,其实是年近古稀的黄宾虹在都江堰写生时的场景。“早上,光从入口倾泻;下午,渐移至出口。”刚决定做这个展览时,还未拿到展品清单,曹筝琪娜就想好了,这里,将作为整个展览的起点:“不只是动线从这里开始,我的思考也从这里开始,我想把老先生放回到天地之中,而不是局限在展厅里”。美术史上,黄宾虹的一席之地赫然,他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画坛墨神”、“千年中国画史上的最后一位宗师”。但同时,这位画家长期遭受误解,诸多复杂性使得他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基本上便等于三个字——“看不懂”。传统书画材料的脆弱性,加上灯光、湿度、安保等各方面的硬性条件限制,让他的作品几乎与裸展无缘,层层“玻璃”阻隔之下,本就晦涩的艺术语言更加难以吸纳普通观众。因此,想要系统性地策划一场属于他的展览,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不仅考验美术馆本身的条件,还需要强大的策展语言。于是,策展先行,成了项目开展的底层逻辑。曹筝琪娜和她的团队决定“以美术馆,而非博物馆的方式完成一次有别于传统的‘破’”。他们从《庄子·天下篇》提取了“与天地精神往来”作为展览的总标题,打破大师回顾展常用的时间线索,通过不同理解角度构建展览的四个章节。从“传统”“自然”“世人”三个角度展开对黄宾虹的全貌理解,并突出“入蜀”版块,拉进成都观众与大师的距离。破,首先是惯性思维的打破。虽说是艺术研究型展览,但不只着眼于艺术成就的展现,而是将黄宾虹放入时代的洪流,展示属于那一时期文人的综合形象,从根本上的溯源去厘清他艺术观念的形成过程。比如,走入展厅,人们首先看到的不是黄宾虹的画,而是他所写的《古画微》。这是一部专门阐释中国古代绘画的通史性著作,黄宾虹别开生面地从上古三代开始,对中国三千余年的绘画史进行了经验性的总结。难能可贵的是,现场以相当体量的空间,用亚克力UV+灯光的形式对书本进行了全文展示,每一处文字都清晰可见。同时,展厅里还陈列了黄宾虹对古文字的钻研,包括他自己写的篆书、品评,所收藏的古文字和古印等,这些不仅是珍贵的史料,更是他认为书画同源、践行师古知新的见证。破,还是“观念秩序”的打破。通常,展览喜欢以艺术家或研究对象年表作为“开场白”,但曹筝琪娜却将这个“惯例”挪到了最后,取而代之的是几段简要的生平概述。这样的处理方式目的在于为观众的观展负担做减法,很显然,冗长的年表不便于观众进入展览。这种秩序的打破在一二章的衔接处也可见一斑,她使用了一盏切片灯对《临唐六如停琴观瀑图》进行了轮廓勾勒。这是一幅黄宾虹临摹唐伯虎的画作,有意思的是,这幅画的评级并不高,属于二级文物,却在空间上享受了比很多一级文物更为突出“优待”。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想打抱不平了,所以,为啥?原因在于画上的一句话,“余临摹宋元名画三十年,始拟遍游山水以参其趣”(浅翻译一下:我临摹别个30年了,要去游山玩水来个沉浸式参悟)。从师古到师造化,这幅画在展览逻辑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再次说明了“策展先行”的底层逻辑,在展览框架之下,传统展陈秩序被打破,所有展品都为主线服务。守重返1932,入蜀。“愿你爱上嘉陵江的月,青城山的雨。”黄宾虹难以读懂,并不是今人的难点,早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误解已经产生。在西方文化盛行的风气下,从民族精神中研习笔墨之法的黄宾虹如同传统中国最后的一座孤峰,人们惊呼,那些“墨团团”、“铁线线”深奥晦涩。于是,今天看来宗师级别的人物,在80岁方才迎来他人生中较为完整的首次书画个展。为了让世人消除观展障碍,当时的展览发起人傅雷写了篇《观画答客问》。天府美术馆的展览将这部分内容呈现了出来,并进行了当代语境的翻译。那么,今天的策展团队为了让人们读懂黄宾虹又做了哪些方法论上的创新?答案是场景营造。其实,在当今的语境之下,场景营造并不是什么新鲜词汇。而曹筝琪娜和她的团队在进行这方面的考量时首先拿捏到了一个字——“守”。他们在现场设置了“雨淋墙”“月移壁”“青城坐雨”“隔院听琴”等体验性的场景装置,守,是灵感取材皆属黄宾虹的绘画精神来源。这部分场景,基本集中于展览的二三章节,其中有个重要的背景,便是入蜀。对于四川观众而言,感官上的亲切,容易产生共鸣,而过于熟悉,同样也会带来感官上的疲倦,因此,极其考验策展团队对在地化策展语言的创新。相比于具象的表达,曹筝琪娜主张更加抽象的方式。1932年,69岁的黄宾虹应友人之邀入蜀讲学,从上海启程,历时52天抵达成都。途中,曾体验到月移江岸山峰的虚实明灭,这成了他后来反复绘制夜山的重要启发。他说:“我从何处得粉本?雨淋墙头月移壁。”在“月移壁“装置中,策展团队利用两个展厅之间的空隙,模拟出了船过三峡的感觉,同时再现了“瞿塘夜游”的意境。曹筝琪娜多次向团队强调,展览中“不出现特别中国的元素,但要营造特别中国的氛围”,“不要做一个老气的展览,而要做一个古气的展览”。这其实涉及到对国风的理解,在她看来,国风不能单纯地归结于某个具体元素,而在于精神上靠近和提炼。因此,她在策展过程中,还采用了不少手绘。守,还在于对策展节奏上的克制。不迎合潮流,进行更加符合展览的策划设计。1933年的春天,黄宾虹在青城山遇到了一场雨。对他参悟积墨法有着重要意义,他曾感慨道:“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画意浓。”在这个场景设置中,有人建议使用当下时兴的数码媒体创造更加沉浸式的炫酷效果,但团队最终还是选择了一种“慢”的方式。那场春雨的氤氲,或许只有静坐才能体验,眼前是水波流动,耳畔是自然之声,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在视听之外,还进行了嗅觉场景的营造。仔细闻,前调带点茶叶、佛手柑的清香,中调为橡木苔、橙花、红橘,尾调是茉莉、木香,策展团队将之命名为“雨后青城”的味道。每30秒喷出一次,不是每位观众都能感受到,曹筝琪娜说:“就像每个人去青城山都不一定能遇到雨一样。”从入蜀的事实,到艺术观念的变化,在地化策展手段的运用让我们于生动的场景中,相对清晰地读到了四川之行对黄宾虹绘画的影响。变逛展还为了qio稀奇?“我是一个摆渡人。”一直以来,为黄宾虹策展都是曹筝琪娜的夙愿,但完成这样一位老先生的系统性展览谈何容易?与当代展览的策展不同,这类展览更加依赖于磅礴的文献资料,也正是因为此,我们在展览中能看到黄宾虹的书画,能看到他所收集的、创作的文献,也能看到大量后人对他的研究。近年来,曹筝琪娜对策展人身份角色的认同发生了改变,曾经,她更注重在展厅内的话语权,而现在,显然随着策展边界的拓展,策展人也必须走出展厅,履行更多关于社会资源统筹的职责。她说,“我就是一个摆渡人”,将众多研究者的成果综合聚集在一场展览中。在安徽博物院与四川博物院馆藏作为主要支撑外,展览还获得了各种社会机构和个人的“场外援助”。比如,成都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整理资料时,发现了一本黄宾虹的《蜀游杂咏》,封面有他题赠给邓只淳的款识“蜀游小草献上,只淳先生一笑”,有意思的是,为了防止杂志上的广告植入,黄宾虹用了一张他在四川收集的巴蜀图文古印附着其上。这本小书极大可能是第一次公开展示,生动地再现了他当时在四川的社交圈。·蜀游小景四屏,为黄宾虹入蜀时本地名流的唱和,也体现了他的社交圈黄宾虹晚年的《山水图册》在展览中受到很多专业人士的欢迎,也是曹筝琪娜在这次展览中极力推荐的一件作品。展品虽然是安徽博物院提供,但却戳有浙江博物馆的鉴藏印,文物流变的背后隐藏着黄宾虹身后的收藏和研究故事。同样,陪同黄宾虹入蜀的吴一峰先生家属亲自送上了《入蜀纪游》,中国美术学院给出了有关黄宾虹的最新研究成果……令曹筝琪娜感动的是,在她为经费和署名发愁时,中国美术学院老师的一句“学术为公”,他们期待象牙塔里的研究成果能够与公众之间建立链接,获得更为公共的沟通渠道。现在,他们刚刚举行的学术会议内容,正与黄宾虹的那句“向世界伸开臂膀,准备着和任何来者握手”一同放在展览的尾声,供公众阅读。说到公众,又不得不提策展人与之的链接。策展之所以需要创新,在曹筝琪娜看来有一个先行条件,即公众审美共识的提升。过去人们来到展览,以接受教育为主要目的,又或是把展览当成看稀奇的全民课堂,而现在,看展的目的多种多样。有人来这里找喜欢的作品,有人在最新的研究成果中寻找下一步的研究课题,有人纯粹为了享受一个美好的午后,而策展,为不同维度的观众打开可能性。破,守,变,藏着策展语言的创新,也似乎呼应着黄宾虹的艺术创作精神。很多人看不懂黄宾虹的画,说他画得不像,殊不知,他画的不是画,是画论,是他心中的物像。古人讲木石心,指向坚定不移的意志,而在他师古,师造化的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到这样传统精神的流淌。曹筝琪娜说,绘画是宾翁的表达方式,但他并不只是以画面为表达,而是以选择什么方式绘画来完成表达。那么,策展呢,面临时代的洪流,又该做出怎样的选择?与天地精神往来——黄宾虹艺术研究展4/26-6/18(周一休)天府美术馆A区,A9-A13●
其他
成都,扶霞回来咯!
扶霞坐在台上,聊起她吃过的菜(比如干烧牛筋、芙蓉鱼肚),嘴里吧嗒吧嗒的,好像有口水要流出来。台下的观众也心领神会,笑呵呵地望着她,一副“沉醉”的表情。大家不断抛出各种问题:扶霞,你吃过螺蛳粉没有?吃过毛鸡蛋吗?会做短视频吗?伦敦找得到豌豆尖不?每个问题,她都认真回答,台下笑声一片,气氛轻松活跃。时隔三年半,扶霞再次回到成都,为新书《寻味东西》做分享。这是一本研究中西美食的随笔集,不仅“好吃”,而且好笑,其中的一些篇章,令人喷饭捧腹。·《寻味东西》成都分享会,方所书店,扶霞与译者何雨珈、译者李昊对谈比如《“鞭”辟入里》,讲她为朋友烹制鞭菜的故事。很多读者表示,“看完笑抽了。”当然,这些“笑”果,一方面来自扶霞的英式幽默,一方面是因为“文化冲突”。不过,这些“冲突”只对普通老外有效,对扶霞而言,早就脱敏了。她什么“黑暗料理”都吃过。蚕蛹、青菜虫、生猪皮、鱼唇、鸭舌……甚至考古遗迹里的食物残渣。在土耳其,她被邀请去一座2500年前的古墓,复原当时葬礼上的盛宴。她正思考着如何做出一顿符合史实又不乏想象力的饭,一个科学家带来了一点出土的食物残渣。扶霞把它放进嘴里,竟尝出了藏红花的味道,“非常清楚,我很感动,一辈子都忘不了。现在我的厨房里还有藏红花,每当看到它,我心中就充满了敬意。”扶霞·邓洛普(Fuchsia
其他
专访张国华|一座理想之城,要有「理想」,而不是「理想主义」
我们如何预见一座城市的可能?当你手握咖啡与邻桌侃侃而谈时,当你钻进小书店听一场分享时,当你正在某场市集的摊位上抓取灵感时,或许,并未曾意识到我们的城市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据新出炉的《2022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止2022年底,成都常住人口已达到2126.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1699.1万人,城镇化率为79.89%。摄影/王效从农业形态到工业先导,再到生态文明,我们的城镇化模式无疑正在进入新的阶段。那么,超大型城市、同时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成都应该如何继续保持吸引力?又该思考哪些新的方向?前些日子,我们与中国城市中心总工程师博士、教授、高级规划师张国华相遇成都麓湖生态城,聊了聊这座城市的机遇与可能。张国华中国城市中心总工程师,国土产业交通规划院院长博士、教授、高级规划师。社会兼职主要有:中国城市交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专家、信息社会50人论坛成员。研究方向包括新空间经济理论和新制度经济理论、“产业·空间·交通”的新型协同规划技术体系、城市群和国家中心城市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综合交通枢纽整体规划设计、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规划、TOD综合发展、智慧城市规划和智慧交通规划、基础设施投融资等新型城镇化领域。01/从拥有2100万人口的成都到麓客向往的麓湖:人,才是一座城市的主体晚春的雨淅淅沥沥,喜欢在夜晚悄悄袭来。我们见到张国华教授时,正好在一个有雨的夜晚,地点约在刚开业的麓坊中心B馆。车经由龙骨桥拐进,夜幕之下,那个叫做「光之冠」的艺术装置浮现在建筑群之间广场上空,成为一个明亮的标志。这是张国华2023年第一次到成都。疫情前,因为城市规划师和研究人员的身份,他最少每两个月就要到访一次这座城市。这一次,他刚刚完成了一天对麓湖生态城的考察。谈及此次的成都之行,他讲,当你进入一座城市时,每一个街区、每一处商业氛围、环境品质乃至每一条慢行道,都反映着它的品位,“而成都,无论老城区,还是天府新区、东部新区,包括这次的目的地麓湖,从大的战略到小的细节,都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当前,成都正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公园城市,不仅是对生态空间的追求和营造,更是一座城市从“产城人”到“人城产”发展顺位的思路转变。麓湖所在的天府新区,是公园城市的首提地和先行区。作为不少人心中的“神盘”,麓湖本身就是一座公园,它曾提出“人,才是一座城市最为核心的土壤”。一座城市对人的充分尊重,与张国华的研究不谋而合。他指出,新的城市化模式下,“人”才是职住行发展的新方向。那么,“人”为什么重要?张国华表示,新的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首先要充分理解城市作为一种高度复杂的经济体带来的三大效应,即基础设施的共享效应、产业链条的匹配效应、知识信息的化学效应。而当城市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又会带来三大法则,即经济增长的超密集法则、基础设施消耗的亚密集法则、交通出行的简单法则。”*经济增长的超密集法则,即人口规模每扩大一倍,人均生产效率提高15%至30%。基础设施消耗的亚密集法则,即人口规模每扩大一倍,人均消耗的基础设施成本降低15%。二者一正一反,将达到30%至45%,显然,在相同的时间长度,人口规模更大的城市意味着更加高效的生产效率、成长速度和工资收入。交通出行的简单法则,即在出行成本可以接收的情况下,人们会选择更加快捷的出行方式。他指出,新一轮的人口抢夺大战中,像成都这样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正在建设都市圈的超大规模经济体,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处理好三大效应与三大法则,无疑意味着新的机遇与方向。*刚刚出炉的人口数据显示,成都人口比2021年末增加了7.6万人,增长为0.4%。据《成都统计年鉴2022》,这是2000年以来成都常住人口增量首次跌破10万“门槛”。有人说,成都的人口增量迎来了一个坎儿。但即便如此,在常住人口超2000万的城市中,这座城市的常住人口增量仍然排名第一。摄影/王勤02/以思想交流和信息交换为主导的新阶段每个人都不再是一座孤岛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为了生活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留在城市。”正如古希腊先哲对城邦的想象,今天的我们也一直探索着“理想之城”的模样。在张国华看来,一座“理想之城”,要有“理想”,而不能“理想主义”。他从就业、住房、公共服务、出行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尤其提到了创新对于一座城市的重要性,“是否能建立起一套具有破坏性的创造力,并能生成新想法的体系,是我们城市面临的挑战”。在他的研究中,也一直强调对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创新型服务产业的人群重点关注。为什么关注创新?或许,我们可以从美国新经济地理学家乔尔·科特金那个关于知识分子的有名论断和Garfield社区的「6%理论」获得一些启发。*乔尔·科特金:“知识分子选择在哪里居住,人类的智慧就在哪里聚集;人类的智慧在哪里聚集,最终人类的财富也会在哪里汇聚”。*Garfield社区「6%理论」:一个地区只要吸引6%的创意的人才,人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入。有意思的是,张国华分享了他考察期间在麓坊偶然看到的有趣见闻——“和对的人一起工作,而非流程控制他们,我们因而建立起富于创新精神和自律精神,自由和负责的企业文化”,这是一句麓坊中心某新开店铺员工培训的内容,很难让人不对这里的创新精神产生信心。当然,创新是需要空间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阶段,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商品交换为主导,进入知识文明和生态文明阶段,城市发展的主导功能转变为思想交流与信息交换,从而为创新提供土壤。谈及此处,张国华提到了「73855定律」,其核心是创新型产业聚合以及线下空间、线下交流能够产生的巨大效应。*73855定律: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内容在谈话中只占7%的影响,其他38%是声音、音调、音量等,这是显性的知识,而还有剩下55%的隐性知识来自于肢体语言,诸如眼神、气场、情绪。剑桥的下午茶喝出了60多个诺贝尔奖,以华尔街、硅巷为代表的模式在500米街巷内聚集着全球最顶尖金融从业者。所以,当我们再提到“太古里自由”,成都咖啡馆的爆炸式增长,天府之国茶馆文化的新变时,还能只谈成都人的安逸和休闲,而对其中的创新可能性视而不见吗?而聚集了A4美术馆、寻麓书馆、天府美食岛、水上剧场等众多业态的麓湖,无疑也正在构建高质量的思想、文化、艺术交流平台,他们的“群岛计划”呼吁岛屿之间的链接,每个人在这里都能做一名麓客。“一个人一生取得的成就,并非取决于工作8小时之内,更多取决于8个小时之外。”张国华谈到:“成都在进入新阶段已经呈现了很好的开始,接下来应该思考如何通过政府和市场、社会以及各方力量一起促动局面形成更大的波涛,带领城市进入更加高质量发展阶段。而麓湖,在围绕临水空间打造娱乐场景和社区文化时,也应该思考如何产生更多的思想交流。”03/破除服务供给的「悬崖」麓湖以及更多新区那些看不见的可能性当前城市新区还有没有新的发展机会?张国华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前提是破除服务供给的“悬崖”。在张国华看来,“当一座城市的创新活力与人才的思想交流频率成正相关时,出行距离将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缩短出行时间。”同样,就服务均衡而言,“我们应该强调的是以中小学教育和医院为代表的公共服务的均衡”。以麓湖为例,它位于成都“双机场”相对中间的位置,同时,地处天府新区核心区中心商务区板块,天府大道城市南拓发展轴,是成都都市圈区域驳接的重要节点和形象门户。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一体两面的生态与生产的关系:比如,十年造湖的“麓湖模式”,一方面实现了良好的水生态,一方面通过各种业态和消费场景的叠加实现生态价值的转化。再比如麓坊中心,以约5万平商业+13万平公园的配比形成具备公园城市特色的非标商业。同样,它的各种常态化的、推陈出新的活动、节日营造、市集场景、社群分享……都让它不仅仅局限于居住功能的房地产项目,还是一个假日目的地、新兴消费体验中心,甚至是前沿生活方式与思想文化社交中心。正如张国华坦言,各种优势的叠加,使之成为“一个值得让所有人把「8小时之外」‘浪费’在此的地方”。在某种程度上,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思想、文化高度,决定了城市发展的高度。而无论是一座城市,还是一个人,所谓的取得的成功,都不是今天能看到的东西,而在于那些看不见的东西,那些看不见的,即成长性和可能性。
其他
土摇来了,快把门抵住
去年,编辑部的李可以就推荐我听一支叫把门抵住的乐队,耳机一戴,嗯,很土,但不油,甚至还有点上头。今年初夏,我约着和许久不营业的他们摆了一下。把门抵住如今有7位成员,3位吉他手,轮着上。主唱九虎、鼓手毛毛、吉他手大狮、吉他手黑师傅、吉他手田阿姨、贝斯手曾师傅、萨克斯/和声/电吹管大飞,他们最近的状态是,不演出,不排练,不出新歌,各自忙着当老板/当社畜搞钱。乐队在网络上流传的歌也不多,也就10来首,一张半专辑的容量。但,他们没垮,还在,天天在「把门抵住商务会所」的微信群里叫嚣着要支棱起来。他们出圈的歌以四川话为主,讲述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比如《午夜的情歌》《张哥请我吃火锅》《正规堂子》《征婚启事》等等。网友一针见血地评论道:“好土,好油,但是土油得很自然,甚至有点红浪漫,有种‘大哥没文化但大哥爱你’的霸道感。”我问词曲作者、贝斯手曾师傅:“怎么做到又土又不油的?”他答:“多读书。”把门抵住一支奇怪的乐队成都摇滚界的“泥石流”土摇,土到极致就是潮贝斯手曾师傅、主唱九虎、吉他手黑师傅都来自眉山市彭山区,18岁就在彭山组乐队一起玩。“那时我们在一个琴行演出,每个暑假,琴行有一大波在外地上学的学生会回到县城,我们几个就会把大家组织起来,听我们唱歌。唱完,一人斗20块钱,去吃宵夜,买酒喝,那个时候就那个样子。”·主唱九虎2016年,鼓手毛毛、吉他手大狮、萨克斯/和声/电吹管大飞加入乐队,把门抵住正式成立,名字来自当时很火的美剧《权力的游戏》,里面有一句经典台词hold
其他
JahWahZoo,在成都玩雷鬼
当快乐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我们或许可以加入雷鬼音乐的行列轻松寻到它的存在。在看了两次JahWahZoo的现场后,这样的想法冒了出来。一个周五的晚上,我们挤进潜水艇看了一场JahWahZoo演出。小小的空间里如夏日暴雨前般闷热难耐,但伴随着慵懒惬意的声音与节奏,不适感主动让步于身体给出的诚实反馈开始摇晃起来。几乎是在几秒钟之内,一种久违的、纯粹的快乐来得陡且实在,让人下意识地朝身边耳朵感叹一句:真的好快乐。又一个周六的凌晨,临江西路河边上,刘越从乐器包里抽出一张“JahWahZoo·家吧·十六周年”演出歌单给我,我说了声“写句祝福呗”,他便迅速写下四个字:开心、快乐。“祝福很简单,因为咱们乐队就是开心、快乐。”在社交平台搜索JahWahZoo,“快乐”同样是观后感里的高频词汇。它像一个答案,更像一把钥匙,似乎能打开属于这支雷鬼乐队所创造的全部回忆。JahWahZooJahWahZoo来自成都,由9位经验老道的乐手组成,他们戏称自己是“雾霾雷鬼”却又骄傲地唱着“阳光最灿烂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他们生发于成都地下音乐场景,从麻糖、家吧、鼓吧到三圣乡,在新的音乐浪潮中飞速成长。01/一支耍出来的乐队JahWahZoo,一支生长于成都的雷鬼乐队。翻看资料,已成立9年。以2019年为线,他们之前的演出记录,除了一次全国巡演,更多在音乐节演出。出于雷鬼音乐的小众属性,加上过去3年按下的暂停键,这支乐队主动或被动地呈现出低调的状态。·2016年,三圣乡,JahWahZoo在春游音乐节现场作为一个不怎么听雷鬼音乐的人,之前从未注意到他们。刚刚过去的四月,他们在潜水艇十周年、2023春游音乐节、家吧十六周年演出现场,以一周一演的节奏频繁出现后,一种时间属性上的旧,耳目一新的新,让人讶异成都原来还有这样一支雷鬼乐队。再没法忽略。·图为JahWahZoo潜水艇演出、家吧演出、春游音乐节演出现场,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和乐队约着见面那天,我在电梯口背了十来分钟乐队成员的名字:刘越&刘玄(萨克斯)、文剑锋&刘潇轶(吉他)、李晟(贝斯)、陈凯(鼓)、陈征(小号)、王雨龙(键盘)、赖永丰(主唱、键盘)。到达现场时,又解锁了新的角色,詹姆斯(调音师)。他们形容自己是乐队方阵,我也很少有采访对象是“一桌人”的经历。人多,算得上这支乐队的一大特点,自然,这也意味着好耍。·有被笑到的合影一张谈及乐队成立的原因,“耍”这个字占据主要地位。2015年,都是朋友的乐队成员们,常混迹于贝斯手李晟开的「鼓吧」,每天晚上,一堆人就在那儿听音乐、喝酒、耍jam。玩到开心不想结束时,有人便提议,那就做一支乐队吧。用贝斯手李晟的话来讲:“大家在一起太好耍了,并且jam很挑人,就像聊天,没有共同语言就没法合在一起。”几个同频的朋友能合在一起搞音乐,算得上可遇不可求。于是,像小朋友一样一起耍一起闹的状态,有了一个正正经经的名字:JahWahZoo。02/在没有大海的地方做雷鬼音乐国内对于雷鬼音乐的讨论屈指可数。近年来,作为普通观众,对雷鬼音乐的粗略记忆,更多来自于参加了《乐队的夏天》,以“原住民、雷鬼、金曲奖”等关键词被提及的MATZKA(Mr.Woohoo乐队主唱);和频繁吸引注意力、将云南本土音乐与雷鬼结合的KAWA乐队、三跺脚乐队等。当聊到JahWahZoo乐队的2018年全国巡演,乐队成员分享了他们的观察:“观众数量南方比北方多、海边比内陆多。”如果说台式雷鬼、云南雷鬼的发展有其天然土壤,戏称自己是“雾霾雷鬼”的JahWahZoo,则将反差感拉满。·已发布的专辑、EP封面第一次看到乐队简介里那句:“他们终年生长在成都,身边没有大海,在这个鲜有阳光却充满着爱和包容的城市里做着属于自己的音乐。”总觉得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委屈”和好笑。那么,为什么选择在成都做一支雷鬼乐队?·日常排练照一群人在「鼓吧」听雷鬼音、玩雷鬼的比例高是影响条件之一。而究其根本,无论是被誉为雷鬼之父Bob
其他
园游集,制造快乐的游乐园
第一次看伍若尧(江湖人称小5)的画,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快乐,就像什么都无所谓一样快乐。大面积明亮纯色不要钱似的啪啪往画布上扔去,色彩与色彩衔接自然、跳脱,画面上的每个角色都有一个红脸蛋,憨嘟嘟地伸出手把明媚的情绪递给你。与画对视的那段时间里,不背负未来,是一段透明的童真时光。于是我从电脑上看画,到跑到小5工作室去看画,快乐加倍。·现场看到这个60*62cm的《春节游园会》长卷,很震撼(看完卷回去花了很长时间)小5的工作室叫园游集,位于都江堰灵岩山下,两层楼带院子,加起来600平的使用空间。天气好得不得了的那天,我们驱车一个半小时去到了大门花哨的院子。·大门就是这么花哨在制造快乐的游乐园里,我们采摘了一些快乐,想要无端在草地上跑一跑那种快乐。园游集AMUSEMENT
其他
坐标金堂,他在30000㎡的老厂房里办展
最近一场位于金堂四川锅炉厂旧址举行的展览抢占了小红书、微信朋友圈份额,几十公分至八米高不等的巨型油画画布霸占了老旧、空荡的空间。前来看展的观众在30000㎡的厂房空间里,抑或穿梭,抑或停留。随着东升、西落的太阳,散碎的阳光铺洒在狂放、迷绚色彩凑成的画作之上,作画的人、观展的人显得渺小又孤寂。
其他
成都独立书店,凭什么能活?
刚刚过去的周末,天气好极了,一年一度的成都独立书店市集似书的海洋,人似鱼群穿梭其间。一个个人就像一条条独自发光的鱼,沉入书海,鳞片闪闪发光,以此,确认自己、发现同类。许多到现场的人,都发出同样的疑问:成都怎么这么多书店啊?怎么这么多买书的人啊?这场市集,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在市区这片不大的空间里,一群人,在短短两天里聚在一起,书店老板们半天卖出去的书抵平时半月,买书人拖着行李箱来选书,买完就席地而坐,迫不及待开始看。分享活动现场,台上台下连成一片,站着的坐着的人,一起望向星空。于是这片小天地,有比平常多出一倍的星星,人们以一种低频共振的方式「小声喧哗」,时间因自己的富有而停止。1.因为人与人的羁绊记住你就是所有人,所有的人都是你。——乔伊·哈乔毫无疑问,如今我们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了,去书店,读纸质书,似乎有些笨拙,有些缓慢。但,来到第三年的成都独立书店市集现场火爆异常,“嗨呀,挤都挤不进去”。资深媒体人张丰第一天逛完市集,就写了一篇《独立书店市集中的“成都主义》,他写道:很明显,大部分书在网上都能买到。在这里买书,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参与到一种公共生活中来,获得某种认同感。因为所有的书,都是那些独立书店精选的,这种“选择”成为商品的一部分。这也是独立书店的真正价值所在。独立书店,本质上并不是书店,而是一种“独立”空间。它所卖的,不管是酒、咖啡还是书,都是主理人独立人格的一部分,一种价值观。那些大型连锁书店,管理者是“店长”和“经理”,是一种职业,没有哪个店长会认为书店是自己的,店里也没有任何个人风格。而独立书店的主理人,核心竞争力是自己的性格和主张——它必须是特别的。独立书店是一个“媒体”,也是一个“人的延伸”。在现场,买完书,或是在二手书摊交换到梦中情书的人,立马以各种姿势看了起来。书到读时才有光,人在读书时更有魅力。在现场,有人聊到碰巧在读同样的书,哇,那简直就像立马认了个远亲。让人想起约翰·伯格在《本托的素描簿》所写的那样:今晚可能正在椅子上阅读《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巴黎郊区的某人,在上述意义上,也许已经成了我的一位远之又远的远方表亲。在现场,舞台上下并无遥远的距离,聊到起劲时,谁都可以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在现场,买书或不买,聆听分享或充耳不闻,高谈阔论或沉默不语,都是合理又和谐的。我们在美好的天气里,出门,为书而来,寻求一点人与人的联结,就这样简单。2.因为我们需要浪漫我站着望向这颗晚星,只要它还望着我。——莎拉·蒂斯黛尔据“2021三联人文城市季”数据统计,成都共有633家书店;当年的《成都市全民阅读指数报告》显示,实体书店和阅读空间超过3600家。其实,经过这两年,早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从书店数量来看,成都的卖书人与买书人一同营造了这座城市的浪漫。在书店市集第一天分享活动中,几位独立书店的老板从各自的角度,解读了开书店这件看似理想主义的事。
其他
在成都考古中心,狠狠地学到了
灿烂的午后,脚步总是闲不住的。尤其,春天的午后,阳光挂在屋檐角折叠着坠进了办公室。拂的风、飘的絮……万事万物长满了叽叽喳喳的嘴,唤我出门去。这个幻化无穷的季节,空气里俨然有了微热的温度。悬于天地间,分外轻盈、空置,我想一切的舒服跟安逸都拜好天气所赐。鉴于成都人对太阳的深执,专业逛展的我择来择去,最终选了一处清静之所。那就是,成都考古中心。搜索高德地图,肉眼可见成都考古中心左靠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右临四川博物院,都在青华路一条街上。小都步行到这里才发现在打围修路,影子都见不着,心头难免打起退堂鼓来。有人说,青华路凝结了成都人的诗性和灵气。浣花溪——杜甫草堂——四川博物院,这一带区域在唐代还是湿地,转眼到了21世纪为成都沉淀了“水气淋漓”的历史雅韵。成都考古中心落脚在这里,不能不说是契合。不过,眼前没有惹眼的建筑群或者空间,小都比较难想象这里竟然藏着西南地区规模最大、设施设备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城市考古平台。绕过围栏,随着工作人员走进了河畔的侧门,小都才感觉入了“局”。正大门的玻璃橱窗里镶嵌、陈列着镇馆宝之一——成都矛。2016年底出土于成都蒲江飞虎村的这支青铜矛,上面两个篆字“成都”。它和1985年雅安荥经出土的“成都”铜矛共同把“成都”城市称谓的历史提前了200年。这仅仅是“见面礼”。·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的笔记必然,在成都考古中心文物宝贝不会少,随着脚步的移动,小都我发现这里不单单是一个文物展陈馆或者博物馆,考古中心把文物工作者考古的一系列流程和问题清晰地搬到了我们的面前。问题一:考古人究竟在考什么古呢?“考古”,这个词最早见于北宋吕大临的《考古图》,指通过收集古青铜器、解读石刻碑碣来正经补史的金石学。而现代意义上的考古,由西方引入。咱们的考古人呢,主要通过挖掘、研究遗存来发现过去、解读过去。欸,那啥算得上是“遗存”?小都翻了翻资料了解到:考古遗存分为遗迹和遗存。①“遗迹”,是指房址、灰坑、窑址、水井、墓葬、城墙等众多不可移动的人工遗留;②“遗物”,则涵盖陶瓷器、铜器、铁器、金器、玉石器、漆木器、骨角牙器、纺织品等大量可移动实物。像考古中心的一面墙上就挂着考古人们在作业过程里通常会使用的工具,从再日常不过的探铲、毛刷,再到探测仪、无人机等。这面墙的陈列,似乎为“神秘莫测”的考古人祛了魅。中心还原了考古作业现场,考古人田野发掘时候的样子活灵活现地摆在了小都的眼前——有的在测量,有的在拍照,有的在记录。小都好像一脚误入了考古发掘现场,生怕把他们惊扰了。万年千年前的遗迹、遗物或整或零埋藏在厚厚的土层,它们被挖掘出来的时候,是散碎的、包裹着砂层、泥土。专业考古人面对一大堆宛如“废墟”“破烂”的遗迹、遗物,它们可能是陶片、碳化的种子,该如何科学地分门别类?因为田野发掘后,出土的遗物需要按照一定技术要求进行整理,比如:遗物的清洗、拼对、修复、检测、分类登记、拍照等,结合发掘记录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把考古资料转化成成果。·陶器从包裹着泥土、清洗到最终修复的演示过程像空间的另一侧摆放着破碎的瓦片、泥土、骨骼的一面陈设墙给小都进行了简单、明了的科普。问题二:借助什么样的方法整理归置遗存?信息的获取实际上有赖于所处时代的科技、技术等因素。咱们的考古人会使用多种科技手段最大程度获取信息,同时,运用其他人文科学理论在淹没的历史里头寻找蛛丝马迹。01
2023年4月4日
其他
我给陌生婆婆爷爷洗澡
三月,我们仍将持续关注女性群体。去年,以“创作者”为关键词,我们与这座城市设计、音乐、摄影等领域的女性创作者(张唐、吴卓玲、邓筱、黄悦、吴为)展开了一次对话。这次,我们将以“职业”为切口,来点不一样的观察。她们生活在我们当中,却鲜少为人提及站在岗位上的样子。她们的职业或许本身就属小众,也或许,因为普遍的认知和环境悄然“隐匿”。就好像,我们每天在工位上等着外卖小哥,但“外卖小哥”这个称谓,显然让一大批送外卖的女骑手们悄悄隐去了。对,我们就是想找到她们,她们的职业,她们的身份,她们的话语,她们的故事。她们是Promoter、脱口秀演员、VJ、MOCer……今天,聊聊一个特殊的职业——助浴师。*助浴师助浴,起源于日本的一项养老服务,为老人提供专业洗浴服务的新兴职业。助浴师群体的兴起,纾解了银发人群的洗澡难题。这份职业并非只从事为老人洗澡的基础工作,它具有严格的标准。从业人员必须拿到国家颁发的护理员资格证,才能上岗为老人们服务。周娜助浴师,福乐加综合养老创始人。采访前,我们没有听过“助浴师”,无意中通过首漾官方微信发现了这个特别的职业。那是一次线上直播分享,助浴师来自北京,于是乎,编辑部开启了讨论——成都是否有从事这份职业的人员?结论是,成都应该没有吧,尤其没有女性助浴师,因为帮助老人洗澡需要上下抬动,毫无疑问这是一项体力活,作为女性真的可以吗?
其他
耍乐高把自己耍成一个MOCer
三月,我们仍将持续关注女性群体。去年,以“创作者”为关键词,我们与这座城市设计、音乐、摄影等领域的女性创作者(张唐、吴卓玲、邓筱、黄悦、吴为)展开了一次对话。这次,我们将以“职业”为切口,来点不一样的观察。她们生活在我们当中,却鲜少为人提及站在岗位上的样子。她们的职业或许本身就属小众,也或许,因为普遍的认知和环境悄然“隐匿”。就好像,我们每天在工位上等着外卖小哥,但“外卖小哥”这个称谓,显然让一大批送外卖的女骑手们悄悄隐去了。对,我们就是想找到她们,她们的职业,她们的身份,她们的话语,她们的故事。她们是Promoter、脱口秀演员、VJ、MOCer……今天,和我们聊天的是MOCer
其他
一位剑桥人类学在读博士和她的田野
一个月前,三圣乡敦壩上演了一场话剧:《正义陪聊团》。这部剧的编剧、导演、演员都是敦壩的“资深观众”。演出当天,所有演员才第一次聚齐,而且还自己改了台词,各自拿到的剧本也不一样。看过彩排的人说,不要抱过高期待,毕竟都是“杂牌剧组”。这是敦壩的最后一场活动,提前做了预告:自由参加,无需报名,只需每人带一份菜或水果。“一人一菜”是敦壩的传统,大家一边吃吃喝喝,一边把活动搞了。我带了一份酸萝卜老鸭汤,去敦壩“赴宴”。两排长桌摆满了各种美食和酒,大家都在认真地吃喝。吃在敦壩是件重要的事。经常,活动进行中,有人在发言,有人端着抄手或炒饭在边上吃,也有人聊着聊着去喝杯酒或抽支烟。这让活动显得轻松随意。话剧比想象的好,演员不断忘词,大家还是报以掌声。气氛一如既往的随意,没有太多伤感。主持人风哥说,“将以新系列‘杂牌剧’第一部剧的首演,向敦壩道别。”因为房租到期,敦壩,这家从诞生起就知道“只会开580天”的酒吧,在办了200多场文化活动后,终于谢幕。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见证它的最后一晚。大概来了两百多人,有从重庆、遵义来的,也有从北京、上海、广州来的,最远的一位,是来自英国剑桥的灵子。这位剑桥大学的人类学在读博士,其实是敦壩“自己人”,她曾在这里做了18个月田野调查,兼活动主持人。去年底,她离开敦壩,回剑桥准备毕业论文。朋友们为她践行,热闹地聚了N次,还搞了告别仪式。大家确信,这一别就是“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灵子临行前,灵子说,一年半后见!没想到,不到两个月又见面了。2月中旬,灵子闪现成都。她说是被剧本打动的,“看上去很好玩”,一查机票就回来了。实际上,她可能没有真正离开敦壩。当看到敦壩已经拆得只剩骨架,园子也显得荒芜,“想到这里度过的日日夜夜,还是有点伤感。”
其他
李俊,「室内艺术家」来到公园
上一次去李俊工作室是在2017年的春天,他住在一环路一个老小区的顶楼,楼下是工作室和卧室,楼上是光线充足的书房和厨房。2008年到2011年,他在家养4年灰尘,拍摄出《无常时》系列,获得了第五届三影堂摄影奖大奖。2014年到2015年,延续“存在与消逝”的主题,拍摄出《物影》系列。现在,他依然住在那里,工作室安在别处,依然重视作品的逻辑推进,几年磨一个系列,往日的锋利感少了一些,生活态度更加积极。不同于以往宅在工作室的拍摄,这一次,他的新作品均拍摄于公园——城市里最容易抵达的自然。他为它们命名为《何处是眼?林中不见赤裸的柏拉图》。·荒诞抽象,残酷具象
其他
VJ Mian:平静地做一些很酷的事
三月,我们仍将持续关注女性群体。去年,以“创作者”为关键词,我们与这座城市设计、音乐、摄影等领域的女性创作者(张唐、吴卓玲、邓筱、黄悦、吴为)展开了一次对话。这次,我们将以“职业”为切口,来点不一样的观察。她们生活在我们当中,却鲜少为人提及站在岗位上的样子。她们的职业或许本身就属小众,也或许,因为普遍的认知和环境悄然“隐匿”。就好像,我们每天在工位上等着外卖小哥,但“外卖小哥”这个称谓,显然让一大批送外卖的女骑手们悄悄隐去了。对,我们就是想找到她们,她们的职业,她们的身份,她们的话语,她们的故事。她们是Promoter、脱口秀演员、VJ……今天,和我们聊天的是VJ
其他
喜剧宝贝普拉斯,又凶又真
三月,我们仍将持续关注女性群体。去年,以“创作者”为关键词,我们与这座城市设计、音乐、摄影等领域的女性创作者(张唐、吴卓玲、邓筱、黄悦、吴为)展开了一次对话。这次,我们将以“职业”为切口,来点不一样的观察。她们生活在我们当中,却鲜少为人提及站在岗位上的样子。她们的职业或许本身就属小众,也或许,因为普遍的认知和环境悄然“隐匿”。就好像,我们每天在工位上等着外卖小哥,但“外卖小哥”这个称谓,显然让一大批送外卖的女骑手们悄悄隐去了。对,我们就是想找到她们,她们的职业,她们的身份,她们的话语,她们的故事。她们是Promoter、脱口秀演员、VJ……今天,和我们聊天的是脱口秀演员普拉斯。一般来说,讲段子需要自己给自己热场,也就是说让观众快速消除敌意。但普拉斯似乎不用,圆乎乎的肉脸,圆乎乎的眼镜,中气十足的湖南口音吼上一嗓子,甜憨感自带观众缘。但她才不是什么甜心,「冒犯」起来凶得很,谁都知道她爱骂人。生活里也一样,随时都在抛梗,也经常在「攻击」别人。
其他
她,是PROMOTER
三月,我们仍将持续关注女性群体。去年,以“创作者”为关键词,我们与这座城市设计、音乐、摄影等领域的女性创作者(张唐、吴卓玲、邓筱、黄悦、吴为)展开了一次对话。这次,我们将以“职业”为切口,来点不一样的观察。她们生活在我们当中,却鲜少为人提及站在岗位上的样子。她们的职业或许本身就属小众,也或许,因为普遍的认知和环境悄然“隐匿”。就好像,我们每天在工位上等着外卖小哥,但“外卖小哥”这个称谓,显然让一大批送外卖的女骑手们悄悄隐去了。对,我们就是想找到她们,她们的职业,她们的身份,她们的话语,她们的故事。她们是Promoter、脱口秀演员、VJ……*PROMOTER
其他
春苔会,川西坝子的超级市场
好快乐啊!故事的起因是这样的,平日里本人就爱往周边跑耍,但对本地生活与民俗不甚了解,却因机缘增加了去青城山赶场的频率。春节后的第一个周末,得知2月18号,太平镇要办三年都没办成的春苔会,引发了本人的强烈兴趣。春苔会是什么?春苔会,也叫春台会,更有别名朝会,是每年清明前后民间举办的大型民俗活动,更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已有百年历史。主要由迎神赛会、百姓游乐及备耕物资交流等组成。迎神有城隍出巡、放五猖、捉旱淋、赏孤恤贫等仪式,伴随彩台、花灯等游行。成千上万的百姓届时来观赏文娱、杂技、川剧,走亲会友等。备耕不仅有农具种子花木交流,凡生产生活所需均可在此购置或贩运,尤以土特产品、地方名食为大宗。春苔会是川西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有惩恶扬善、扶持弱小,保护一方平安等社会意义,且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活跃农村经济、促进社会和谐。每年会期吸引陕南、陇南、川西、川南各地的商贩、艺人前来贸易、献艺,会期至少三天,有时半月,与会人数有时一日达十万之众。简单来说,就是大型乡村综合市集,包括但不限于文创、书籍、农资农具、美食、文艺演出及互动游戏等项目。也就是说,成都市内几乎所有市集的影子都能在春苔会被找到。去年一年,本人作为市集参与者,主办方工作人员,也算见识了不少成都市优秀市集,现在一场巨型市集摆在面前,这好奇心还得了?咱就是一个,冲!为了尽快加入市集,本人选择头天抵达青城山,可在前去的路途中被告知,因为三年都没有如期举行,今年的市集体量空前扩大,车辆已需要绕道而行。而第二天,真正到了现场,我才明白什么叫空前盛况。从地图看是这样的:而实际上,是这样的:5小时才逛得完的市集暴走2万步放在日常也是相当炸裂休息日早起,放在平时是万万不可能的,但春苔会让我做到了。8点出门,下午3点逛完,期间并没有歇脚也并无可歇脚之处,就是逛,但真的太有意思了。市集嘛,大概就是吃喝玩乐,农资农具、花卉种子我们倒是用不上,但乐子总是有的,且听我细细道来。○吃喝各地摊贩齐聚一堂,讲究的就是一个大融合。长沙的臭豆腐,香港鸡蛋仔、老北京手工糖,全国小吃大统一,光是看招牌就已经足够好笑。空腹出门,不到5米就会有一个小吃摊位。淀粉肠、铁板鱿鱼、铁板豆腐、烤苕皮烤面筋等等夜市食物在此比比皆是。从其他场镇来的小摊卖着米花酥,现场炒制真材实料,不怕吃亏上当,童叟无欺。以前过年才买到的米花杆,现在也常在城市不少小街出没,但日常吃着总觉得没味儿,好像必须要浓缩到这样慢速发展的乡土地上,才能吃出童年的味道。亚麻籽烤酥,一种打着健康名义横空出世的副食,也在现场有现磨工艺展示,长条中空的造型怎么看怎么像呀!土豆,年轻人又怎么能受得了这样的诱惑呢?买下它的瞬间,我似乎看见了未来我去领鸡蛋的模样。玉米饼、豆腐串、糖油果子成了安心稳入款,价格呢也十分合理,没有要被烧的迹象。倒是甘蔗,继去年底围炉煮茶风后,身价一度暴涨,到春苔会时价格已回稳,15元一根包削包切。对于长时间行走逛会来讲,是随身水壶一样的存在,销量也是稳坐前排,只是再走几步,10元一根的出现,不晓得会不会“让早买早享受”的用户心服。早先我们还有些拘谨,觉得小摊上的东西不好下手,时逾午时,步行带来的体力消耗屏蔽疑虑,土家酱香饼、烤羊肉串、糖葫芦换着花样来。味道嘛,放低一下标准线还是很好接受哒~○玩要说觉得春苔会好玩的,还得是小朋友。这里有5个以上大型充气蹦床,就是有城堡有滑梯那种,有旋转塑料马,有气球射击,有套圈圈,有碰碰车,有陆地吊绳蹦床,有小型过山车,有大型秋千......名字都是我乱取的,但和游乐项目八九不离十。卖得最好的单品是过气明星冰墩墩,最能让家长和小孩都心平气和的项目是涂石膏玩偶,最让孩子心碎的是刚买的气球飞上了天,成了其他眼里的不明飞行物,最时尚的搭配是小蝴蝶充气翅膀。不夸张的说,这里就是乡村迪士尼,你爱的星黛露、玲娜贝儿,春苔会全都有。而80后90后,作为已经长大的小朋友,这样久违的童年味道扑面而来,多少有些致幻,在集体欢愉中做健美体操,我承认,这样的时光为人带来的快乐很难得。做回小朋友,把好奇和好笑都开到最大,打不过就加入的办法是提升欢乐的不二法则。○乐放下包袱,春苔会没有都市丽人,也没有社区rapper,但可以有脱口秀演员,有电子音乐人。比如,在春苔会里最大赢家其实是音响。几乎每个摊位都会带的音响,里面播报着摊贩为自己产品定制的文案,极具诱惑力,极具说服力,人群中再夹杂这一些氛围组,产品就很好卖出。这样的例子发生在卖刀的,卖碗的,卖锅的,卖香料调料的,卖眼镜的身上。而卖家具的不用喊,因为「不好搬」就直接设了一大门槛淘汰了大部分用户;卖车的不用喊,因为广告打的够大铺的够多,也不能试驾就给你看看;卖花草树木的也不用喊,识货者来淘尖儿货,路人买个新鲜,甚至于,光秃秃的树枝给不懂行的人来看就像开盲盒,长大了才知道是什么货色。能喊出来的都有梗,有梗的还接得住观众的随机提问,反应能力不亚于开放麦选手。那卖电子琴的一般也置身事外,偶尔逮住几个过客来个现场展示,“5分钟包教包会”,教的是「东方红太阳升」,加的是那beat,新中式电子音乐人,达到了市集有DJ的配置。不仅仅在青城山成都周边处处是春苔会的舞台去青城山的那个周五,路过温江踏水镇时,一条明亮到底的小路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猜测这是温江的春苔会。次日返程时的依旧热闹、水泄不通让我们再次确信,这就是春苔会。在温江,看得见的销冠应属发光气球,几乎人手一个。牵着过马路,翻荡在小吃摊的白烟中,价格肯定不贵,摸得着的快乐人人都要有。在雅安也有,名山区蒙顶山镇的春苔会叫「“春暖梅景,花好相约”梅花观赏季暨春季旅游美食购物季」。整体视觉也精致,以两岸四周的梅花粉色为主视觉,空中吊挂花串,地上也有地毯,显得整洁光亮了许多。不变的是,春苔会上总有「套大鹅」这样的项目。20元5个圈,一般人不会玩,想想就套不中的,那转变思维,套个快乐,围观的人总比消费的人多。一旦有人加入,周围的路人就火速上前,观众比主角开心,花20块钱买一大群人的开心,多划算啊。此外,春苔会在崇州、郫县、邛崃、大邑等地区均有进行。都江堰地区的春苔会还剩5场,想快乐,就去逛逛吧。●
2023年3月4日
其他
李天杲:嗨呀,有点红
最近,李天杲代表“明堂唱片”获颁WSJ出色(华尔街日报中文版)「2022-2023年度出色音乐人」,“嗨呀,有点红,咋回事嘛,哈哈哈哈”。去年,他和音乐频道HOPICO主理人周杨一起制作了原创音乐综艺「爱小声」,“一直想做这样的节目,去年就做成了,像是心愿得到了回应。”上高中的时候,李天杲趴在高中的课桌上摸鱼,他想要一个明明亮亮的放音乐的地方,明堂这个词就冒出来了。2009年,「明堂唱片」从一个概念变成一个厂牌,14年过去了,它被业内及乐迷认可为“中国最好的都会音乐厂牌”。“有人说,都会音乐就是遛狗时候听的音乐,你觉得喃?”“可以这么说。”·鱼翅Fin「厨房才是宇宙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