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客江树,从吃到吃
和江树约了鹤鸣茶社喝早茶,没想到9点过已人声鼎沸,选一处角落坐下,穿淡蓝色套装的嬢嬢过来点了茶,一盏茶15-35元价位不等,好些没吃早饭的,口袋里摸出一把花生或瓜子,讲究点的摸出中式茶点,和盖碗茶配成brunch,一喝就是小半天。
聊天过程,江树抽了两支烟,害怕熏到邻桌大姐,特意换到了更角落的位置。他说自己抽烟不凶,也不上瘾,就是个习惯,大概和写作差不多。
从2015年开始,他每天记日记,一年12万字左右,加上写剧本、美食,一年20多万字不在话下。但他并非职业作家,谋生之事占据一半时间。没有局的时候,他每天10点坐到工作室去,处理工作事宜、看书、写作,直到夜里12点。
最近,他高频出现在朋友圈,一是他的微信公号「食客江树」今年更新稍微勤了些,陆续发了《肥肠的成都叙事》《成都的包子》《成都粥事》等,美食文化、美食典故、美食地图等都是他的胸中丘壑。二是,他组了个叫做“不割席,不拉黑”的系列饭局,网络不少人心和胃。
江树讲,他做事的准则是有趣。我问怎么个有趣法,他答:“做事当然首先考虑安身立命,之后才谈得上意趣。人生苦多乐少,多趣好过无趣。”
江树
小说家、编剧、美食专栏作者
食物的隐喻
作为历史的切片,食物存在着更多隐喻。
美食写作,看似门槛低,实则要在高手如林里杀出一片天地,拥有个人风格,并不易。许多人写作,一开始由美食入局,最后往往也以写美食结束,练达人生都在里边了。
江树是由小说入局的,后来做编剧,也写美食专栏,写得越多,就对食物越好奇。这一好奇,连同食物背后的风土、经济、历史、人文、民族一并好奇起来。
·江树做的盬子鸡,用一个叫盬子的炊具汗蒸而成,材料是腊肉、全鸡、白果、大头菜和姜,不加其他调料,也不加水。
这些年,开传媒公司,拍品牌广告,做教育项目,安生立命之余,江树从未停止写作。
从2015年开始,他每天都有记日记的习惯,记录当天的流水账,“因为我还是在写小说,很多年之后,我再要写这些的时候,日记很有用的。我会记录一些看起来莫名其妙,完全不重要的东西,比如说我今天买的一样什么菜,单价是多少。今天和谁吃了饭,哪道菜让我印象深刻,这道菜怎么做。”
·日常减肥餐,红白豆腐乳皆是江树自制
写了快10年日记,100多万字在电脑里躺着呢。
除此之外,江树每年写几万字的美食专栏文章,“改小说改剧本,这就不好估,写了之后再推翻的情况常有,每年大概都会有两三部作品。”
“今年我和朋友西西弗创始人薛野立了flag,要写20篇美食文章发在「食客江树」,目前已经写了七八篇了,估摸着是可以完成。”
2023年前后,烧烤与包子在成都逆势狂奔。除了前述的老牌包子,外来的酒城小笼包、嘉州包子、南京灌汤包、千层破酥包、杭州小笼包、鬼包子也在成都谋得一席之地,另外本地的丁卤肉包子、老号无名包子、晶晶友味、汪记特味小笼包、哈笼包也各有拥趸。
不像烧烤具有更多的社交属性,能一起吃包子的非亲即故。包子是碳水+蛋白质+油脂的完美热量组合,也意味着温情和安全感,事实上,没有食物能比包子更懂中国人了。
——摘录自《成都的包子》,发表在「食客江树」
江树说,写成都的包子、肥肠、粥、腊味……的这个系列,如果出一本书,他想叫《带一本书回成都》,“美食本身是社会学、人类学范畴的,背后有相关人文历史类的一些知识点,跟政治跟经济都有关联,所以我想把这些东西带进来。”
·江油肥肠 图源/「食客江树」
讨论起美食写作的风格,江树笔下最明显的大概是画面感,可能是写剧本的习惯影响。第二是通感,他鲜少直接描写食物的口感,更多的是从侧面打开,形、声、闻、味、触,都很重要。最后,他力图把调子写得稍微轻松、明快一些。
至于文字打磨,江树不是特别追求,他更在乎的是整体传递的东西,文字只要让阅读相对顺畅一些就行,稍加一点阻尼就行。阻尼是为了有存在感,让读者印象更深刻。“另外,不要陈词滥调,有一些新鲜感的词句碰撞,就玩起来了。”
·观景台花园餐厅的清菠包子 图源/「食客江树」
“写了这么多年,你觉得在写作方面还可以再进步吗?”
“当然可以,无论是思维上还是技术上。以前写东西不自信,会猜,会想这篇文章写出来,读者会怎么想,编辑会怎么想,哪些人会感兴趣。现在也还是会有这样的不自信,但好很多了,更专注自我表达,而不是传播效果。”
组局的人
饭局是城市人文精神的一部分,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在一起。
今年初,江树发起了“不割席,不拉黑”系列饭局,局主与受邀朋友签订契约,单方约束自己在一定期限内容忍其言论,不绝交、不拉黑。
·吃饭前,先签约
系列饭局计划先做15场,每场有不同的局主,局主涵盖投资人、策划人、作家、艺术家等。江树不担任局主,但在所有饭局蹭饭。
·“不割席,不拉黑”饭局第一场,在屋顶上的樱园举行
目前,系列饭局已经组了三场。第一场参加者各自订立了年度个人计划,并为之众筹设立了樱园玻姆奖,委任专人督导计划完成;第二场发起了成都地铁8号线文化空间联动,之后完成了约30人参加的City walk踩线,年内将会影响数千人;第三场是成都文艺酒吧主理人聚会,可以看作成都近30年地下音乐和小众音乐的背景墙。
明天(4月2日)是第四场,导演陈心中将发起朋友圈读书会,盲盒嘉宾是《盲井》《盲山》《盲道》的电影导演李杨。
“邀局有主题、参局有身份、终局有结果”,在江树看来多元的朋友构成了这个城市,构成了我们共同的成都。
·第一场饭局上的美食 图源/「食客江树」
这不是江树第一次组局,这么多年来,他都是那个“吼一声,喊大家一起吃饭”的人。
2014年4月,江树和朋友一起组了三峡人文行走局,可以说是早年的City walk。30多位前来参加的朋友,以刑天为旗,泊舟瞿塘峡口,吃着火锅唱着歌,还同时套拍了剧情微电影。
“为什么会喜欢组局?”
“我觉得局是可以流传下来的,是城市人文精神的一部分,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在一起,聊了什么内容才重要。”
·在四川烹饪四十周年活动上的江树
江树喜欢做有趣的,好耍的事。前两年他写了一个叫《假如成都有刺客》的剧本,故事大概讲的是,有一帮外星人来到了成都,化身为普通的成都人生活。他们为什么要选择成都?因为在他们的认知当中,花椒是无上的美味,一吃到花椒整个人会嗨。对他们来说,吃花椒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体验和奖励。来地球,吃花椒,而花椒之都就是成都。
来一趟很不容易,他们要化妆成普通的成都人,才能待得久一些。到了成都之后,他们要接受一次洗脑,完了之后就真以为自己是成都人了,很多年后回到自己的星球才能唤醒记忆。
江树想让身边的朋友来演这个不同的外星人来成都吃花椒的故事,“目前这个电影还没成,一是因为疫情耽搁,二是还没拿到足够多的赞助费。”
不知道花椒知道它自己这么重要不?
一直以来,江树推崇的是零度写作,就是写作者保持冷静、客观、理智、从容的态度,情感隐藏,很少渗透,尽量不去影响读者的判断。
“我知道善恶,知道对错,但是不代表我在文字表达中需要有明确的立场,因为价值观容易被曲解,我尽量根据人物和情节的需要组织语言,读者会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文字不是我的,句子不是我创造的,我只是很偶然地把它排出来,表达观点。就拿我抽雪茄来说,雪茄最后的1/3是不抽的,让它自己慢慢熄灭,有尊严地死去。”
“写美食这么多年,自己收获了什么呢(除了稿费)?”
“美食专栏作家或者美食家的身份标签很容易交朋友,多了一些饭局邀约,其他好像没啥了。”
就这样,从吃到吃,由食物打开世界,思考世界。
·江树藏书,1974年编写、1977年出版的《四川菜谱》
YOU成都专访
X:小都 ,J:江树
X:喜欢的美食作家有哪些?分别喜欢他们的哪些作品,为什么?
J:朱伟《考吃》《关于品质》,有考据有论证,叙述从容,有名士之风;威廉·吕贝尔《碳水的胜利:面包小史》,学院派美食著作代表,说起来是面包,其实是人类学;迈克尔·波伦《杂食者的两难》,科学美食主义者,食材背后的价值观催人思考;陆游《陆游饮食诗选注》,用诗歌记录食馔,比同期美食专著多了豁达与狂放,也多了友谊与家国;袁枚《随园食单》、李渔《闲情偶寄》,清代文人饮食笔记典范;聂凤乔《老凤谈吃》,行文利索,旁征博引,美食短文当代无出其右者;唐鲁孙《唐鲁孙谈吃》,真正民国食家,叹服;车辐《川菜杂谈》,民国成都食馔琐记生动,受益匪浅;陈梦因(特级校对)《食经》,行走的中国菜百科全书,仰视;张富如|熊四智|胡廉泉《川菜烹饪事典》,很难想象80年代能编出这么好的工具书,四十年无人撼动地位;蓝勇《中国川菜史》,以田野调查手法写川菜,用时间沉没交换烟熏火燎。
喜欢的美食作家太多了,其他诸如袁庭栋、向东、石光华、沈宏非、陈晓卿、老波头、李树人、张新民、蔡名雄、刘长明、张中尤、汪曾祺、蔡澜、田道华、往熹、林文郁、神婆、伊芙琳·特里弗雷、伊藤章治、森舸澜、扶霞的作品也喜欢,恕不一一列举。
X:推荐几家好吃的,你常去的成都馆子吧。
J:屋顶上的樱园,成都文艺会客厅;叒缘夜光杯,成都夜宵头牌;豌豆姐私房菜,家庭炉灶演绎的奇迹;芙蓉凰,传统川菜;同福社,另类老川菜;轩轩小院,荣派川菜中性价比王者;喜玉饺子,玉林文艺气息;流水席,能看到绝迹多年的成都小吃;鹤鸣茶社,坝坝茶+钟水饺+担担面+龙抄手的绝妙组合。
● ● ●
编辑丨书书
图源丨受访者
CONTACTS
找到小都
微信公众号丨YOU成都视频号丨新浪微博丨APP
YOU成都小程序丨YOU在场小程序丨YOU在场小红书
合作添加微信号
YOUCHENGDUDU
· 欢迎把小都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