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拍苹果的张晓,开始搞收藏
瘦身菩萨、基金菩萨、英语菩萨、点赞菩萨、直播菩萨、广场舞菩萨、外卖菩萨……当几十尊菩萨的木雕作品、摄影作品汇集到一起,有人说这个展览应该叫:多个菩萨多条路。
·图源/位必艺术空间
事实上,展览的名字叫:多个张晓,多条路。这次展览是了解张晓有关乡村主题作品的一个窗口。从2012年,张晓回到故乡山东烟台海阳的台上村,开始拍摄跟自己成长经历和小时候记忆相关的作品,11年过去了,故乡的概念变得越来越大,“故乡”或“在地”的概念对他来说,是精神意义上的故乡。
故乡,触着碰着,都是带刺的花。
从自己生长的乡村,到全国各地的乡村,在跑了几百个乡村之后,张晓对于何为“乡村美学”,有了更多解读,“这种美学并不一定只存在于乡村,城市也有,它是经济发展下的特定产物,是这个时代最为直观的印记,也是人们物质基础发展和精神层面发展不协调的直接外在体现。我希望通过这样的作品,去提醒、去唤醒依旧存在于血缘里、历史里的美学方式。”
·展览现场的直播菩萨、马甲线菩萨 图源/位必艺术空间
展览现场,有位大学生问张晓:“对于我们许多‘00后’来说,故乡的概念好像没有那么明晰,家本位的概念似乎也在解体,有一天,我们会失去故乡吗?”张晓没有直接作答。
有故乡的人,大抵是幸运的。
张晓
摄影艺术家,2018年获得哈佛大学罗伯特·加德纳摄影基金。作品《海岸线》系列曾获得法国汇丰银行摄影奖(2011)、法国才华摄影基金中国区冠军(2010)及候登科摄影奖(2009),《他们》系列作品则在2010年获得三影堂摄影奖大奖,曾在连州摄影博物馆举办个展《苹果》。
01/
那个拍苹果的张晓
《海岸线》是张晓从媒体辞职后拍摄的第一个系列摄影作品。2009年到2013年,他奔着“改革开放前沿”的名头,奔袭在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捕捉大时代下人们平常日子的小细节。他的个人感受如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的诗句所描述的那样:
我出生于一个村庄,
一个像子宫一样,隐秘的小村庄。
我从没有走出那里:
我爱的不是岸陆,我的爱属于海洋。
·《海岸线 No.2》 2009
·《海岸线 No.14 》2009
《海岸线》之前,张晓的《他们》系列在2010 年获得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这个系列的照片大多拍摄于重庆,那时候他是重庆一家报社的摄影记者,工作之余,他将形形色色的人与物框进1000多个120胶卷。
·《他们 No.6 》2007
“我不喜欢摆拍,只是观察他们最自然的姿态,用最快的速度拍下来。” 当你凝视这些照片,会感受到世界荒诞如诗,这份厚重和陌生,在胶片里保留了下来。
照片让我想起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所写:“以前,是要知道生命是否有意义,值得我们活过。而此时,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生命很可能没有意义,它才值得更好地活过。经历某一种经验,经历命运,就是充分地接受它。但是倘若我们不竭尽全力,充分掌握通过意识显现出来的这份荒诞,就无法经历这我们已知是荒诞的命运。”
·《他们 》2006-2008
在《他们》和《海岸线》这样的宏观叙事之后,张晓决定结束之前的流浪生活,将创作主题回归故乡。“回到故乡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回归,更是对精神上的一种解放。回到故乡,更多的是关于自身的体验,这也是一个从自我向外看的过程,这样或许才能更真切更真诚地去看到现实。”
2015年开始,张晓将所有的拍摄主题转向了苹果。为何是苹果?“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能从故乡里抽离出来的,具有符号意义的东西,苹果自然是首选。因为苹果是与我的家乡息息相关的一种经济作物,是当地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入选》2018
·《流水线上的红富士苹果》2018
从苹果出发,张晓创作了一系列艺术品,他无意去直接展示中国乡村生活里的苦。他更希望通过苹果,从抽象的层面去展现这个时代的现状。“我希望它是朦胧的,委婉的,正如苹果本身的种种隐喻。”
由此,大家记住了“那个拍苹果的张晓”。
·《四百零三个苹果》
·《十五个苹果》
2022年2月,张晓创办了苹果百货大楼(Apple Department Store)这一艺术衍生品平台,致力于以多种艺术创作形式来呈现基于当下的社会现实。
·苹果百货大楼在上海浦东碧云美术馆 2023
想要看到更多张晓的“苹果”相关作品,可以去《苹果乐园—张晓个展》现场,找到你内心的那颗“苹果”。
于是,摄影艺术家之外,张晓多了品牌创始人的身份。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之后又做起了收藏家、雕塑艺术家。
02/
那个搞收藏的张晓
今年年初时,策展人刘小乙去张晓工作室玩,看到了他大量的藏品,包括民间的木雕、刺绣、陶瓷、绘画、玩偶等,“这些物件来自全国各地的乡镇,他收藏他们并非为了升值,而是为了探索乡村美学,去发现审美的差异,我觉得很有意思。于是想要为这些作品做一个展。”
·张晓工作室一角
张晓的收藏始于6年前,有一次在河南拍摄,在一个地摊上看到了很多好玩的东西,“那些东西突破了我的想象力,用我身边古玩收藏家朋友的话来说,你不能一眼看过去,眼睛遭不住,你得慢慢去看。”
从乡村开始了解城市,一直都是张晓践行的,从收藏开始,他对乡村美学的探讨从平面的摄影来到了立体的塑像。他如今的收藏一半是各种菩萨的木雕,一半是其他民间的手工艺品。
·张晓收藏的木雕观音
“你在挑选藏品的时候有标准吗?”
“有,首先要让我有兴奋感,其次跟我探索的城乡审美差异有关联。比如,我最近一段时间收的木头制品比较多,大多是明清民国时期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被现代的人加工过或者翻新过。这种修复体现出他们的审美意识和生活状态。他们对于新和旧、美和丑的理解是我看重且一直在关注的,我觉得这是有叠加意义的。”
“这些藏品有收藏价值吗?”
“我不知道,因为我从来没卖过。我当然希望这个收藏是有意义的,这些东西达到一定数量按照一个体系放到一起,肯定会有它的效应。我也不是在乱花钱,这些物件也并不便宜,单价几块到上万都有。”
·张晓收藏的民国时期的药王木雕
这次展出的作品属于张晓的“怪力乱神”系列,摄影作品里的菩萨来自宁波的一个寺庙。木雕作品来自于张晓和乡村木雕师傅的合作,“从2020年开始做雕塑,现做了五六十件。我觉得这些垂直细分领域菩萨的存在,跟现代人生活的精神需求有关,人们需要一个出口。”
·整容菩萨
·拉面菩萨
·体育菩萨
从早期的“乡村照相馆”系列开始,张晓的作品就被指“艳俗”。但他并不认为这是一个贬义词,“我认为‘艳俗’事实上是一个审美的过渡期,我觉得这种审美和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经济条件决定了‘艳俗’的受众所看到的东西、他们所掌握的技能以及他们所处在自身圈子带来的影响。这不能评价它是好是坏,它只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亲戚Relatives No.1》 2015
对张晓自己来说,他成长于那样的环境,乡村审美的定式影响着他,既然摆脱不掉,就重新认识。“每个人都在生活中建立对美和丑的评判标准,在个人成长经历中,有些影响永远都抹不掉。”
“乡村和城市的审美为何这么割裂?”
“城市审美的形成是一种有组织地引导。乡村审美是松散的,没有那么多约束,便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涌现,当然其中也不乏有很多很美的东西。”
“你自己是更喜欢城市生活还是乡村生活?”
“上大学之前,我一直生活在乡村,后来一直生活在城市。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肯定两边都要跑。”
近五六年,张晓每天早上四五点睡觉,中午起床后开始工作,他有太多的事要做,“别人都以为我工作室至少10个人,其实我只有一名工作室助理。但是这些年虽然很累,但是我感觉很充实,唯一的遗憾是陪家人的时间太少了。”
·张晓在工作室 2022 摄影/石汉文
摄影、雕塑、纪录片、品牌都要继续做,张晓一直在输出,他的所有感知都来自于现场,“没有小孩的时候,我一去乡村就是几个月,有了孩子之后,最多八九天就得回来。”
有人说张晓已经很久不务正业“不摄影”了,事实上,他一直在拍,而且拍得很多。“这五六年拍了有七八十个系列,但我一直都在硬盘里放着,我觉得单个小的系列力量太薄弱了,又不希望以一种新闻报道的方式发出来。我想通过时间的积累,很多小的系列可以组成一个更大的项目。我一直在等这样一个契机。”
展览信息
多个张晓多条路——摄影×雕塑张晓作品展
2023年07月08日-2023年09月11日
周二至周日 12:00-18:00(周一闭门馆)
位必艺术空间(成都市高新区环球中心S1五楼511号)
● ● ●
编辑丨书书
图源丨张晓 位必艺术空间
CONTACTS
找到小都
微信公众号丨YOU成都视频号丨新浪微博丨APP
YOU成都小程序丨YOU在场小程序丨YOU成都抖音
今日头条丨一直播
合作添加微信号
YOUCHENGDUDU
· 欢迎把小都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