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河北第一农业大市——定州拟定18个全生物降解地膜主体名单
生物降解材料研究院报道,定州市位于京津冀经济区,是京津冀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河北省十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河北省第一农业大市。
在2021年2月1日,定州市2021年地膜回收示范项目已进行约44万的采购招标,为了做好定州市2021年地膜回收示范项目,该市在2月18日拟定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示范主体18家,主体名单如下:
定州市金丰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
定州市志红家庭农场、
定州市冉冉家庭农场、
定州市王兴家庭农场、
定州市合一家庭农场、
定州市老亮家庭农场、
定州市顺瑞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
定州建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河北旭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定州市众志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
定州市亿玛家庭农场、
定州市禾升园家庭农场、
定州市李朋家庭农场、
定州市农博种植有限公司、
定州市四通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
定州市为民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
定州市卓枫家庭农场、
定州豪农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
对于定州市拟定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示范主体,积极推进地膜回收示范项目的行为,在农业生产领域起到了很好地领头作用,这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对此我们也展开了如下分析:
定州市是省内农业大市,肩负着绿色农业的使命和责任
定州市农业优势突出,素有“冀中粮仓”美誉,是河北省第一农业大市(县),先后被联合国工发组织命名为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部命名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形成了畜牧养殖、苗木花卉、蔬菜种植三大特色产业,粮、油、肉总产连年位居全国“百强”。
2020年以来,定州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发展质量农业、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着力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绿色农业中强调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起来,其中也包括对土壤的利用和保护,采用全生物降解地膜有利于绿色农业的实施与发展。同时该市也在加快绿色农业建设,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使用量继续保持负增长。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生物质天然气项目为示范带动,重点支持气、电、肥一体化利用项目发展。
政策加码,加强全生物降解地膜示范应用
2020年8月3日,河北省生态环境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上对地膜的使用,有了以下描述:
推广替代产品和应用模式:在农业生产领域,大力推广标准地膜,推进地膜覆盖技术合理应用,逐步减少农膜使用量。
以张承地区和黑龙港流域为重点,选择地膜使用大县,加强全生物降解地膜示范应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
加快培育替代产业:以降解安全可控性、规模化应用经济性等为重点,研发推广可降解农用地膜技术和产品。
规范塑料废物的回收利用和处置:依托废旧农膜再利用企业,布局废旧农膜回收网点,完善农膜生产企业、农膜销售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废旧农膜再利用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废旧农膜回收体系。推进农田残留农膜、农药化肥塑料包装等清理整治。
完善支持和保障体系:加强农田地膜残留监测评价,构建底数清楚、可考核的数据统计平台。统筹现有资金,对建设地膜回收网点及废旧地膜捡拾回收进行补贴。
省内水资源短缺,推广地膜可缓解难题
河北省是水资源短缺省份,人均水资源可用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为合理有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近年来,河北省通过大面积推广地膜覆盖播种技术,缓解了缺水地区农业生产用水难题。
地膜的应用为节约用水、提高农作物产量带来了革命性突破。但大量的废旧地膜不及时回收,不仅污染环境,也对耕地质量构成潜在危害。据农业部门调查,河北省土壤中地膜平均年残留率达30%以上,回收率不足40%,农田地膜残留量平均每亩2公斤左右。覆膜年头越多,地膜残留量越高,甚至部分长期覆膜地块出现了弃耕现象。
对于弃耕,或者地膜的使用反而导致土地贫瘠的问题,将残留地膜进行回收,或者趁着“禁塑令”的契机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的使用都能很好地解决这些农业上的问题。
秸秆利用需要可生物降解地膜
2020年,定州作为河北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县之一,目前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100%,秸秆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等方面持续用力,强力推动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定州是农业大市,养殖业发达,牛、羊等草食畜禽养殖量较大。
但是就目前而言,河北省农户对于小面积作物使用的地膜,一般采用人工捡拾回收为主;对于玉米、花生、棉花等大田作物,一般采用拖拉机牵引犁耙进行简单收集,但由于中耕培土压膜、秸秆还田等农艺措施,使地膜很难与作物秸秆、土壤分开,为机械回收带来了极大困难。
然而,无论是秸秆的肥料化还是饲料化,都不会允许秸秆里面存在微塑料,因此地膜的回收对后续的秸秆的综合化利用尤为重要。如果无法做到回收地膜,那么全生物降解地膜的推广就能避免上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