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班37人进清华北大,普通人输在哪里?

2017-10-16 槽值 槽值



小时候,“别人家孩子”总是懂礼貌,爱学习;


读书时,“你们上一届”总是纪律好,成绩高;


还有一种,叫“别人的学校”。


前几年,一篇《一个班37人考进清华北大》曾引起很大轰动:在奥数风生水起的年代,有个叫王金战的数学老师,他带领一个55人的班级。


其中37人考上了清华、北大,还有10人被牛津、剑桥、耶鲁等名校录取,他所辅导的奥赛学生也屡创佳绩。


当人们感慨这个老师的厉害之时,发现老师是人大附中的老师,孩子是人大附中的孩子。


几年前,是人大附中的神话,而最近,当你的孩子还在为“背诵全文”而发愁时,清华附小的学生们已经在用数据分析苏轼的诗词了!


清华附小的六年级同学利用假期完成苏轼课题报告23份。他们不仅搜集了苏轼的3458首诗词,共25万字,利用分词研究揭示苏轼作品的高产以及他的人生经历;



节选自《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研究报告


还推算出苏轼对于旅游景点的品牌价值;


节选自《人杰地灵——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分析》研究报告


甚至还分析出了苏轼的朋友圈,及社交往来……


节选自《苏轼的社交圈 揭秘苏轼不同时期的朋友》研究报告


不服不行。


赞叹过后,有网友开始感叹,“这么小就读了清华附小,大了怕是要读清华呀”;“学校和学校的差距体现出来了”;“背后的家长团辛苦了”……


不能否认的是,每一项成果的诞生,除了学生的辛苦作业之外,还有其背后学校的强大师资力量,和父母的教育做坚实后盾。



名校的大门,对于某些人,总是开得更大些。


中国校友网对全国各省级高考状元开展调查,发现在2007-2016年间,全国共有约837名高考状元。其中,近五成状元父母是教师(35%)和工程师(12.6%),近两成父母是公务员。


来自农村、经济状况欠佳家庭的状元所占比例在下降。


如同今年北京高考状元说的:“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还生在北京,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能走很多捷径。”


那些出生优渥家庭的孩子,从出生就享受更好的东西:优质的教育资源、良好的生活环境。


他们暑假,父母花几万、几百万去全世界各地参加夏令营、旅游,普通小孩,最多就是在家刷刷习题。


王金战老师在总结经验时提到一点:


贫穷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但并非越贫穷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做父母的,需要为孩子提供基本的文化资料,不让孩子陷入人穷志短的自卑深渊。


富裕是另一种更高级的教育资源,西方人的经验是:" 培育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 阶层是会遗传的" 。


机会从来不是均等的,对于出生在北京的孩子,这种优势更加明显。


之前有人对清北自主招生和博雅领军在各省的入选人数进行统计,发现北京录取总人数是江苏的2.5倍,是河南的3.5倍。



我们不得不承认,高考录取,地域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教育资源不公平也是近年来反复被讨论的话题。


所以,常有人感慨:我们努力也不能考上名校,勤奋也没什么用。


人总是奢望“付出最少得到最多”,但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这种不公平的交易。


出身优越可以带来更好的教育资源,但富裕家庭千千万,北京考生那么多,却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高晓松。



我们过于看重出身给人生带来的加速度,却忽略了出身好并不等于能进名校的事实。想进名校,还需要努力。


在《开讲了》中,李健谈及大学时代的故事:


“我们宿舍有六个人,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我的上铺是一个对哲学很感兴趣的人,大一的时候就看黑格尔。另外一个室友是不停地学习语言,学英语、学日语、学法语、学德语。也有获得奥林匹克数学金牌、物理金牌的,他们总是不费什么力量就总能考到97、98分。但对我来讲不一样,我可以通过努力、通过勤奋考到六七十分、顶多八十分算不错了。但是我参加的一些歌唱比赛,基本都是第一名。”


李健在《开讲啦》现场


有人总要说,你看,日语、法语、歌唱技能,这些穷人哪能学得起,有钱人的孩子,才有资格享受,而我们这些普通人,再努力也没什么用。


是的,艺术特长生、竞赛获奖者、国防定向生、飞行学员班、高水平运动员,有时候是文化分不达标的学生走进名校的另一条路径。很多技能,也确实要家庭资金上的支撑。


可比起资金,更重要的是自己。音乐上有极大成就的李健,进入清华靠的确实是自己的特长,但他家境也相当普通。


他的父亲是京剧演员,小的时候,一直跟随父亲上班,跟着学唱戏。他的家境也是比较普通的,曾经想报吉他班,看二十块钱的、三十块钱的……为了省钱,他选择了四块钱的。有时候还要帮老师调音、扫地,来减轻自己的学费压力。


况且你想想,艺术特长生、竞赛获奖者、国防定向生、飞行学员班、高水平运动员……这其中的任何一条,哪一个能轻易达成?



以清华大学自主招生人文科学实验班申请条件为例:


“受过系统的蒙学教育,《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蓑翁对韵》、《龙文鞭影》”;


“能背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周易》、《诗经》中的一种”;


“有初步的文字学基础,学习过《说文解字》用篆书默写540部首,能简单讲解六书”


这些知识,不是有钱就能掌握,也需要付出汗水和努力,也需要承受无数的竞争和压力。


今年清华北大自主招生初审信息统计显示,有45%以上的学生参加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科技创新大赛等比赛获奖。


烟台一中的曲浩志,是今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联赛一等奖获得者,获得清华大学降60分录取协议。


在清华大学生命体验营的230人中,通过笔试面试选拔最终获此奖励的只有50人。


他们走的路,只是和我们不一样,但不代表不艰辛,更不代表没压力,他们只是和我们用不一样的方式在努力。


你看,比你条件好的人都在努力,你不努力不勤奋,才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差距。



前段时间,《我月薪三万,却撑不起孩子的暑假》一文刷屏,不可否认,不管是月薪三千还是三万,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总是全心全意。


湖北黄石的胡莹莹,考进了南京大学。


她没有特长,没有参加超过三万块的夏令营,甚至没有爸爸。


为了让胡莹莹继续上学,她的妈妈到处打工,每天五点起床,晚上六点多才下班。为了让女儿更好地学习,在胡莹莹上高中时,她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有时候,胡莹莹已经睡下,胡妈妈却在忙碌。


妈妈支持,自己也争气,胡莹莹最后也敲开了名校的大门。


收入不同,爱子女的心却相同。


家境、天赋,我们无法改变,但相较这些,能否到达罗马,更重要的是自身努力。


河南焦作的朱志强,因病失去行走能力,从幼儿园起就需要妈妈每天背着去上学。


他的父母为了照顾他,只能在家周边打零工,挣钱不多,还要顾及他的弟弟。


长时间坐在板凳上,朱志强身体出现了新的不适,他只能趴着学习。即便如此,并未放弃努力,初中他就能考到县里的前几名,高考则直接进了武汉大学。


奋斗得到了嘉奖,起点不高的人,靠自己进了名校。



努力,也讲求方式方法,因人而异。而优秀者的努力往往有方向,不指望通过麻木努力来自我感动。


季羡林在自传中提到了上学时的经历:


在班上,那些成绩优异的人,往往国文和英文的基础比较好,他们花很多时间在这样的课程中。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勤奋,形成优势。


而对于历史、地理这样的课程,则不需要花费过多时间,只需要临时抱佛脚,也可以得到很高的分数。


网综《学霸是怎样炼成的》中,杨慧琴称得上是一位女神级人物,她坚信做事就要做到最好,学习上也是一直拿第一。


在她的记忆中,她高中只有一次考了第二名。


在总结学习方法时,她给出了两招。


第一招:把试卷做穿。


高中的知识点并不多,认真琢磨一道经典题,弄清楚知识点,比做十道题更有用。


第二招,抓住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段。


研究表明,人们的最佳记忆时间是晚上八点到十点,在这段时间学习可以更高效率掌握重要知识点。


《学霸是怎样炼成的》中的杨慧琴



许多优秀的人懂得去混迹学霸圈,而这,也一直是考名校的捷径。


微博上有网友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初三时,生活很苦。很早起床,一个月休息一天,半个月洗一次澡,衣服脏到不能再脏时才会脱下来洗。


一切只有一个目的:去县里最好的高中、进县里最好的班级,然后去一个好大学。


那个时候常常想,只要自己多花时间多学习,就能够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机会。


最终,努力有所回报。


当年高中提前招生,我们全校只有两个名额,其中一个就是我,志得意满,觉得自己天赋极高又努力,将来一定是天之骄子。


可真正进入高中,我才知道,我的努力多么微不足道:提前批次一共招200多个人,其中有一个学校占了一大半,而各乡镇的初中,名额加起来也没有这一个学校多。



中国的学霸圈,往往以学校分。


所以无论条件怎样,中国家长都在努力买更好的学区房;在湖北的孩子,很多人挤破头进黄冈;在南通的孩子,有机会就想进启东(中学)。


进入好的初中,能让你大概率进入好的高中;进入好的高中,能有更大概率进入好的大学。


在学霸圈中混迹,周围的人都很努力,自己也会用严格的标准来审视自己,哪怕最后不牛,也可以优秀出众。



当然,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耐心和信心。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201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曾说:“我是1983年进入清华的。我知道,无论那时还是现在,能够来到清华上学都是不容易的,你们在成长过程中一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有些人,接受不了这份挑战。


河南省实验中学开学第一天,一名农民工在黑板上留下寄语:


不奋斗,你的才华如何配上你的任性;


不奋斗,你的脚步如何赶上父母老去的速度;


不奋斗,世界那么大,你靠什么去看看;


一个人老去的时候,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失败,而是我本可以。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海,自己不扬帆,没人帮你启航。只有拼出来的成功,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当这段话刷屏时,这位农名工说,这段话不仅留给孩子们,也是留给自己。


当初家境不好,出去打工,没能给孩子制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导致大儿子早早辍学前往郑州打工。如今想来,很是愧疚。


初中、高中,无数个努力的夜晚,你可能也抱怨过,为什么要这样的辛苦,你也许也怀疑过,这样的付出值不值得。


辛苦,是因为名校难进;名校难进,是因为人人想进。


通往名校的路上,持续性踌躇满志,间歇性混吃等死的人只能被淘汰,名校,需要的是你有坚定的决心。



知乎上有人问,我的邻居夫妇是农民工,收入不高,但他们家女儿执意进清华,甚至考了三年,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有个高赞回答:我父母是大学老师,在北京有别墅,我觉得她上了清华也逆袭不了我。但她未必逆袭不了你。通过对教育的投入,她在这个社会上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变强了,跳出了她的家庭给她设置的上限。


努力、坚持、决心,让无数寒门子弟进入名校,接受优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


周游其中的学子们,重新找到自己的地位和价值。


考上名校的人都有哪些特质呢?


他们拼搏、坚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其说,考上名校的捷径重要,不如说一个人拥有克服困难的决心、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


与其说,我们具备了进入名校的特质,有了进入清北等名校的成绩,不如说我们具备了解决人生中大部分事情的能力。


参考资料:

[1]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6年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

[2]清华大学本科招生网《清华大学2017年自主招生简章》

[3]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4]季羡林.季羡林自传[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

[5]王骥,王悦. 衡水中学教育模式值得深思[J]. 中国教育学刊.2015,(05):8-12. 

[6]外语学习中的记忆规律[J]. 范贤榜.  山东外语教学. 1992(Z1)

[7]研究记忆规律是探究学法的重要途径[J]. 石庭恺.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S2).


推 荐 阅 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网易新闻沸点工作室《槽值》栏目长期招聘线上作者,单篇稿费300元-1500元。在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