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取经·浙江治水经验】修复山河本色,治出转型实效

尹传刚 石建华 白云融媒 2020-10-10


曾几何时,因水而名、缘水而兴的浙江,有6500公里河道成为“垃圾河”,有5100公里河道成为“黑臭河”。浙江全省总动员,打响了一场战况空前的治水攻坚战,下定决心修复山河本色,重塑美好家园。其治水的成效已逐年显现,成绩有目共睹。

河水清漪,湖水清澈,溪水潺潺,今日的浙江大地,再现美丽的江南水乡景致。

浙江在治水上有哪些好经验和做法,能让白云区学习借鉴?日前,记者走进绍兴市上虞区、诸暨市,深入治水治污现场,一探究竟。

治水治污
做好转型文章,推动全面治水


有专家说,“五水共治”就像五个手指头,治污水是大拇指,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分别是其他四指,捏起来就是一个拳头。对污水,老百姓感观直接、深恶痛绝;治污水,最能带动全局、最能见效。怀着重整山河的凌云壮志,怀着壮士断腕的豪迈斗志,浙江毅然决然打响治水攻坚战,“决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

五水共治,矢志唤回条条清流


流经上虞境内的曹娥江,如诗般宁静,如画般旖旎,一眼望去,澄江如练,两侧遍布着新兴产业。

流经上虞境内的曹娥江,澄江如练,两侧遍布着新兴产业。



“以前可不是这样的。”随同记者前来的上虞区委对外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肖平对记者感叹,曾经,沿曹娥江集聚的印染、纺织、化工等企业的污水排放,使得曹娥江不堪入目,水质混浊,“连鱼都带着一股怪味”。

上虞区委对外宣传工作领导小组陪同记者深入治水治污现场。



与上虞区同属绍兴管辖的诸暨市,也曾是水环境污染重灾区之一,诸暨市是传统工业重镇,制造业产值超过千亿元,但占大头的袜业、纺织、化工、珍珠加工等传统产业,大多耗水严重、工艺落后、排污量大。诸暨治水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最严重的时候,“诸暨大小河流中,劣Ⅴ类水质占44.9%,Ⅲ类及以上水质仅占26.53%”。实际上,上虞、诸暨的水污染情况,是浙江当时水环境糟糕境况的缩影,这种状况必须得到改变。


2003年3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宣布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战略,明确提出要以建设生态省为重要载体和突破口,加快建设“绿色浙江”,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从2004年开始,该省连续开展了“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2004年—2007年)、“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2008年—2010年)、“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2011年—2013年),都把水污染防治作为重头戏。


201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五水共治”的战略部署,确定了“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的路线图,矢志唤回条条清流。2017年1月,浙江更是把剿灭劣V类水作为今年全省环保工作的首要任务,背水一战,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水岸同治,向落后产业“开刀”


“水环境污染表现在水里,问题在岸上,根子在产业。”杭州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周旭霞一语中的。浙江开展水岸同治,加速淘汰能耗大、效益低、高污染的落后产能,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印染、化工、制革、造纸是影响曹娥江流域的四大重污染行业。上虞治水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上虞按照“集聚提升一批、兼并重组一批、关停淘汰一批”的分类处置要求,启动化工、印染行业整治提升行动,关闭淘汰74家,兼并重组13家,淘汰落后印染产能2700万米,工业污水实现有序纳管,污染源头得到有效控制。同时,曹娥江两侧设置200米禁养区。

污水整治工程区域均会设置禁养区域。



无独有偶,诸暨同样痛下决心向岸上落后产业“开刀”,彻底堵住污染源头。记者从诸暨市治水办获悉,2013年以来,全市共关停电镀、印染、铸铜等企业47家,全部实现企业集中入园集聚发展;重点整治的2406家涉水工业企业全部实现雨污分流。此外,针对污染严重的畜禽养殖业,诸暨整治规模养殖场1945家,关停“低小散”养殖场1200家,创建5家省级美丽生态牧场。


在治水倒逼之下,不少从事化工、建筑的上虞本土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开始涉足电子竞技、网络游戏等热门产业。在曹娥江西畔,记者看到,江畔滩涂经过改造以后,建起了造型新潮的楼宇建筑群。一个集电子竞技、移动社交、电子商务等信息经济和泛娱乐新经济业态为一体的“e游小镇”在此崛起。如今,“e游小镇”成功跻身浙江省特色小镇行列。可以说,曹娥江是上虞大力发展绿色经济、铁腕治水的一个缩影。 

江畔滩涂经过改造以后,建起了造型新潮的楼宇建筑群。


在诸暨,通过治水带来的生态红利也渐渐发酵,成为了当地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诸暨探索供给侧小镇经济新模式,大力推进袜艺、珍珠、环保、“智”造、香榧等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美丽经济,走出了一条治水与转型的双赢之路。

上虞经验,抓住科学治水的要领


到2016年,曹娥江上虞段水质稳定在了Ⅱ至Ⅲ类水标准,处处可游泳。在曹娥江江畔,陈肖平对记者说,提升水质,上虞抓住了“截污纳管、清除底泥、产业整治、生态修复”四个环节,实现从污水控制、污水处理、污泥清理到水体修复,全过程、全系统、全方位的治理。上虞出台了《河湖清淤疏浚工作实施意见》,科学编制清淤方案。对清除的河道淤泥,在科学检测的基础上,主要有四种处置方式,“返桑还田、无害化填埋、用于绿地建设或海涂围垦、由专业公司进行焚烧。”


上虞治水办相关负责人说,上虞区在浙江全省第一个完成全区322个行政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全覆盖。在曹娥街道里睦桥村,记者看到清澈的萧绍老运河,缓缓流过村外。“过去,村里的厨房和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排入河道的,水黑得像墨汁一样,臭不可闻。”里睦桥居委会相关负责人说,“五水共治”后,村里统一截污纳管,家家户户的生活污水都排入管道进行集中处理,由政府兴建的污水处理设备房就建在河边,“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

曹娥街道里睦桥村的生活污水都排入管道进行集中处理。



在上虞区道墟镇钱上村南江沿生态河道治理工程现场,记者见到清澈的河中,生长着一处一处的狐尾藻,“狐尾藻治污,是上虞率先推行的,是增强河道生态修复的一种有效方式。”陪同记者前来的道墟镇干部介绍,经狐尾藻处理,污水中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两项指标远远低于污水入管标准,治污效果和生态修复效果都很明显。此举得到浙江省肯定,这一净化河道的“神器”迅速在浙江推开。

在上虞区道墟镇钱上村南江沿生态河道,使用狐尾藻有效净化水质。


创新制度
把握长效治水的“定海针”


治水不仅是一场攻坚战,更是持久战。诸暨、上虞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治水成果,让常态化治水真正惠及群众。

严查严管,让违法者付出相应代价


为治水治污,诸暨于2015年提出了打造全国最严环保执法县市的目标。记者获悉,诸暨始终保持严查严管的高压态势,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从重量罚、一律依法停产整治、一律依法关停取缔、一律取消政策优补、一律实行媒体公布。在此基础上,实行了环境违法黄红黑亮牌管理制度。“对红牌企业,停办环保审批,加密监测次数;对黑牌企业,除上述惩戒外,还将企业及法人作为失去诚信的‘老污’予以公示,联合税务、银行等10余个部门共同惩戒。”诸暨市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大队长周新建说。据悉,截至目前,该市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犯罪行为734起,行政处罚金额2775万余元,责令企业停产332家,移送公安行政拘留52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59人,查处力度空前。


诸暨市公安局成立治安大队食药环中队,检察院参与所有环保涉刑案件执法,法院成立环境资源庭,纪委对涉嫌环境违法的党员干部同步进行纪律处分。全面畅通的协同机制,打通了原本部分环保案件无法查处的瓶颈。“这就破解了环保执法难题”。


诸暨和上虞都建成了覆盖河道状况、畜禽养殖、农村生活污水等污染源的在线监测监控信息化平台,24小时紧盯污染源。


上虞整合多部门执法力量,实行全区联动执法,对违法违规行为,查处零容忍,打击必重拳。仅在2016年,就查处水环境违法案件161起,刑事拘留16人次,清除非法捕捞设施5934处,拆除涉水违法建筑41000平方米。


上虞区治水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对化工、印染等重污染行业继续加以整治,对全区“无环保设施”企业进行排查、整治,对涉水环境违法行为加大查处力度。环境违法行为发现一起、立案查处一起,及时解决影响群众利益的环境问题。

考核问责,调动治水治污的积极性


“河长制”是浙江省“五水共治”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最为典型的表现形式,通过明确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基层党员干部担任“河长”,使各河流、河道的整治和管理明确到了具体的点、责任明确到了具体的人。

“河长制”将治水责任明确到具体人。



据悉,诸暨出台了河长工作规程和保证金制度,做到河长职责具体化、问题处置规范化、处罚考核定量化、追责问责刚性化,构建“责任一包到底、管理一抓到底、河情一通到底”的工作体系,目前已扣除河长保证金11余万元。


诸暨出台的《镇乡(街道)河渠交界断面水质考核办法》规定,如果发生出境断面水质连续三个月与上年同期相比水质类别出现下降或新增Ⅴ类及以上出境水质断面的,负责人将被行政问责。


诸暨治水办介绍,2013年以来,市级层面先后对26个单位35次、75名干部实施了追责问责;各镇街下发批评通报195个,内部问责646人次。


上虞区实行常态督查,把剿灭劣V类和V类水工作,作为乡镇街道和部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建立实施“一周一计划、一周一曝光、一周一排名、一周一考核机制”。上虞加大考核结果运用,以领导干部的治水成绩,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


记者了解到,诸暨和上虞都注重发动群众共同参与,让污染无处遁形。仅以诸暨为例,2013年以来,有128支护河志愿者队伍先后开展了护河活动,247名群众被聘请为公益河长,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主动加入到治水工作中来。

 

记者观察

治水,功夫在水外 


浙江各地治水,首重治污。将“剿灭”二字置于“劣Ⅴ类水”之前,可见浙江治水治污的“狠劲”和不达目的不收兵的决心。


治水治污就需要这股“狠劲”。目前,白云区正在大力治水治污,任务艰巨,待解的问题尚有不少,比如在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建设上仍有短板、治水工程规划相对滞后、违法偷排现象仍未根绝等。对比上虞、诸暨的治水,白云区在思路和实践上都有需要更进一步的地方。学习浙江治水经验,根治源头稳定水质,就要把截污纳管、清除底泥、产业整治、生态修复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违法建筑是低小散产能的老巢,是藏污纳垢的温床,因此,要确保治水成功,尚需“拆违”襄助。


上虞和诸暨的治水实践证明,治水,功夫在水外。水是生产之基,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决定了什么样的水体水质。上虞和诸暨两地关停并转了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严控污染源,这是剿灭劣Ⅴ类水的一大法宝。两地的实践表明,淘汰了这些企业,换来的是产业集聚和升级。白云区需以治本为导向加大岸上治理力度,淘汰落后产业,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治水是综合性工程,是基础性工程,与之紧密相连的是产业的升级、环境的再造、民生的改善。具体到我区,做好治水治污,是全面实施“1358”发展战略和“强二优三”产业发展路径的前提。标兵在前,白云区需悉心学习先进地区的治水治污经验,各级领导干部需深刻体会“发展是硬道理,环境是硬手段”的内涵,牢牢确立抓治水就是抓发展的共识,迅速行动起来,紧紧抓住治水项目建设的机遇,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两手抓”,全面改善白云环境面貌,做好产业转型升级,把白云发展好。


各级干部应有铁一般的意志和决心,切实发挥治水管水职责。浙江对治水不称职的官员,毫不留情地进行问责,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动真格。记者在同当地一些干部交流时,也深感他们身上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日前,广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实施了《广州市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该办法明确规定,环保考核结果将和干部选拔任用挂钩。白云区在治水治污上要严考核、强问责,注重对考核结果运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


公开资料显示,仅仅在2015年一年,浙江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2513件,行政处罚4.63亿元,移送公安案件数1145件。浙江各地在治水上实行最严格的水环境监管制度,以实际行动对水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实行“零容忍”。我区也要保持执法高压态势,切实将相关制度落实好,形成持续震慑力,逐渐在全社会形成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治水治污是惠民生的工程,要把治污为大家、治污靠大家落到实处,实现从“政府治水”向“全民治水”转变,共同打赢治水攻坚战。

读完这么一篇治水长文,相信我们的读者对大白云的水环境整治有一定的想法。对于我大白云的水环境整治,你们觉得应该从哪方面进行加强呢?留言给我们!


新闻优选

1.【取经·杭州海创基地】“海创摇篮”孕育科技产业新生命

2.【取经·杭州艺创小镇】“艺术+”打造永不落幕的艺术嘉年华

3.【取经·浙江诸暨】敢叫城乡换新天,青山绿水引凤来!(文末有彩蛋)

4.【取经·杭州云栖小镇】“政府主导+名企引领”成就傲人成绩

 

文|尹传刚

图|石建华

编辑|欢欢

(本文由“白云时事”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