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白云】崇德堂:客家围屋定格百年家族记忆
历经百余年沧桑的客家围屋崇德堂,坐落在嘉禾街长红村层层叠叠的楼房中,仿佛这钢筋城市中的一座孤岛,透着与高楼格格不入的倔强,又似一位端坐的白须长者,将族人百年兴衰往事向来者娓娓道来。
图为崇德堂。
崇德堂,又名广安屋,300多年前,客家陈氏族人的祖先从梅州五华县迁移而来,在广州北部的水田定居,家族不断壮大富甲一方,随之建起了围屋,代代相传,最鼎盛时有六十余口人住在这座围屋中,直到上世纪80年代族人陆续搬出。
百年祖屋:先祖富甲一方的见证
崇德堂围屋坐落于嘉禾街长红村广新街99号,占地面积1070平方米。据悉,陈氏先人耗时3年,花费了大量银元,最终建成这座“金包银”的方形围屋。所谓“金包银”,就是该房屋的建造采用砖、瓦、木、花岗石等材料,外为青砖镶嵌,内为泥砖堆砌,三合土墙木结构,形成这座具有客家围屋格局的家族大宅。
崇德堂后人陈耀雄称自己为广安人,他说,崇德堂的祖先擅经商,曾于民国期间在太和圩一带创立广安祥、常丰及茂昌等商号,先人经商有成后便筹建房屋,因此崇德堂又称“广安堂”。现在还有很多广安人远赴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地,在他乡传承着先辈的经商智慧。
崇德堂没有确切的“出生纸”,但陈耀雄记得爷爷曾经说过,小时候经常看着工人在这里搬砖,按他推算,崇德堂建成至少有120年的历史了。尽管墙面略显斑驳,屋顶也几经修葺,这座百年祖屋依然处处透露着大户人家的派头,仿佛在向后人诉说着当年的家族风光。
厚重古朴的趟栊门。
“像这种抽木趟栊门,就是只有大户人家才有的。”十三根圆木横亘在趟栊门中,直至今日依然可以左右灵活推动,据说兼具防盗、通风作用,打开趟栊门才是侧门,内里又能反锁。推门而入,只见天井上方不盖瓦,陈耀雄记得小时候上方还有防盗铁丝网。高门大院,窗户却很少,且凡有窗户的无一不装上四根坚固的铁窗栏,也作防盗之用。偌大的祖屋里处处可见防盗设施,也可从侧面验证当年崇德堂一族财力之鼎盛。
宅院深深:几代人的记忆
崇德堂为四围结构,分正厅及两个偏厅,正厅是供奉祖先遗像、节时祭祀、举行红白喜事的地方,上厅是主要的部分,上下厅之间隔着一个天井,这是客家建筑的特色之处。天井上方不盖瓦,在老一辈族人的回忆里,下雨的时候,天井上方雨水淅沥淅沥流下来,仿佛挂起四方水帘,流下来的水在铜钱型的排水口形成细细的溪流,别有一番趣味,这也是只有在祖屋里生活过的人才有的童年记忆。
祖孙三代在崇德堂。
陈耀雄在崇德堂里度过了整个童年,打开这座大宅子的大门,童年的记忆也随之涌出。“小时候,我们几个小孩很喜欢在屋子里串来串去玩捉迷藏,每次有谁关起某扇门躲起来的时候,响声吱吱呀呀的,伯公听到就把人揪出来,勾起指头敲我们的头顶。”明明是孩童时期最恐惧的惩罚,陈耀雄说起来却带着一丝怀念。
现在,陈耀雄的母亲、今年76岁的陈姨,会定期到祖屋清除杂草和青苔。她回忆,嫁入陈家起,便在祖屋住了10余年,她记得当时整座屋子住了六十余口人,十分热闹。每逢夏天,“金包银”结构的屋子倒还算凉快,但一间房间住了五六口人时还是显得逼仄,每个晴朗的晚上,族人会到屋子前方的空地上乘凉赏星。晚上的时候,偏厅中的公共澡间外还会排起长队,一些小男孩就直接在空地的井边打水冲凉。
孤岛求存:后辈接棒祖屋修葺
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安人陆陆续续搬离崇德堂,住到新盖的楼房里。往日的热闹不复,现在的崇德堂冷冷清清,在握手楼的环绕下犹如城市里的一座孤岛,也只有村里族人举行节时祭祀、红白喜事时才有一些喧闹声。
如今的崇德堂,被层层叠叠的楼房所包围。
经过百年风雨洗刷,再精致的建筑也会有所破损。崇德堂门口的维修简记就曾记录:崇德堂……日趋残旧,先辈物业当挽救之时,曾数次修葺。2001年,陈氏族人成立广安屋修缮筹委会,对其进行较大规模的整修,后来,又有几次修修补补。整个长红村还有好几处客家围屋,崇德堂算得上是保存、维护最完整的了,族人也不允许将其用来出租,以免破坏其原来面貌。
如今的崇德堂就像是族人之间牵绊的纽带。
如今,崇德堂的后生仔基本都没有在祖屋生活的经历,对于他们而言,崇德堂是一个陌生又熟悉的地方,陈耀雄的侄子陈哲朗便是其中之一。对于陈哲朗而言,崇德堂是祖屋,是祠堂,是父辈住过的地方,唯独不是回忆,他对崇德堂的概念是在祖辈、父辈的讲述中形成的。说起崇德堂,他总会带一句“我爸说……”。比如,近几年,他也参与到崇德堂的整修之中,他会说,“我爸很重视这座祖屋,一定要保护好。”父辈这样教导,陈哲朗一一照做,不过,他也经常苦恼,现在越来越难找到匹配的瓦片等材料,要保持崇德堂的原貌有些难度。
如今的崇德堂更像是族人之间牵绊的纽带,同辈之间在酒席上觥筹交错,陷入往事的回忆,后辈则在长辈口中的故事里窥见崇德堂往日的风光,如今看来,崇德堂的故事也许还会继续讲下去。
新闻优选
1.【白云族记】南村周氏:开村800余年,族迹遍布海外10多个国家
3.【白云族记】谢氏:800年前南迁98人中唯一谢氏,现今族迹遍布珠三角
文|方洽旋
图|石建华
通讯员|罗梓韵
排版|陈若兰
(本文由“白云时事”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