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云侨胞,你不得不知的那些事……
有这样一群白云人,为了逃难或谋生,背井离乡,到海外落地生根,开始别样生活;还是这样一群白云人,一百多年过去,传统观念,乡土情谊,并没有改变。
他们,都是白云旅外乡亲。
今天,他们回到家乡,共叙乡谊。
关于白云侨胞
你知道多少?
据了解,白云区华侨出国多在鸦片战争之后。据不完全统计,白云区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有31万人以上,分布在世界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今已有160年的历史。
叶飞晴制图
记者查阅《旅美三邑同乡会会刊》了解到,“清朝咸丰之世(1851-1861),为加利福尼亚省淘金热之高潮,入各坑淘金者以禺北慕德里司之蚌湖、鸦湖乡侨最多。”太和镇龙归南村旅纽西兰华人周耀星在编著《纽西兰华侨史略》中提到,“查华人由广州和香港乘船直接到达新西兰,是1860-1870年之间,广州郊区龙归南村人已在其中。”他们,为何纷纷选择出国谋生?
鸦片战争后,同全国广大劳动人民一样,广州郊区农民群众生活日益贫困。特别是禺北地区,人多地少,水源不足,为争水灌田,清末民初,龙归镇南村与太和镇石湖村农民,因争水而械斗延续五十年之久。
人祸天灾,使广大劳动人民陷入饥饿死亡的困境,被迫离乡别井,出国谋生。此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发本国经济和加强掠夺殖民地,急需大量廉价劳动力。184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金矿之后,龙归、鸦湖等地村民纷纷乘船到达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地谋生。至1912年加拿大“蚌湖保安和华侨通讯处”成立,旅居加拿大乡亲捐资入册的蚌湖华侨已达1711人,1916年人和鸦湖乡在加拿大人数已有895人。清末民初,白云区出国谋生的农民连年不断。
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禺北的人和、蚌湖、龙归、太和、石井、江村、三元里等各乡农民,在参加甘先(人和鸦湖乡人)率领的红巾军起义失败后,遭到清兵的残酷镇压。
“我曾祖父杨胜龙兄弟六人,其中二人惨遭杀害。我曾看见过我乡的乡志记载,甘先的故乡鸦湖乡曾先后被清军杀戮七百余人,蚌湖乡被镇压的亦复不少。” 新西兰老华侨杨汤城(蚌湖乡人)回忆道,当时,一些幸存者和害怕无辜株连受害的起义人员的年青亲属,纷纷逃到香港,以契约华工的身份,辗转前往南洋群岛、美洲、大洋洲等地寻求生路。
到了清末民初,通过香港、澳门、广州三个港口陆续“应募”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当矿工,到加拿大建筑横贯该国东西的铁路,到南洋开锡矿,到新西兰开金矿的贫困农民数以千计。当时,在美国矿区有个番禺会馆,馆内有副木镌的楹联:“往来俱梓里,谈笑尽乡言”。这里的“梓里”,指的就是人和、蚌湖、太和、龙归、江村、石井、三元里的禺北华侨。他们离乡背井,最后老死他乡。
鸦片战争后,欧美等教会各派先后来广州传教,建立教堂,组织教会。1835至1847年美国的“浸信会”“哥老会”先后在广州设立教堂,进行传教。新西兰教派的“长老会”也在白云区江村、高塘、人和一带传教,1901年在高塘墟建立了一座基督教堂,开设了普惠医院、磐基学校、德基女校。他们从白云区侨乡的教徒中培养选拔了一批华人当传教士。早年被延聘到新西兰各华侨教区布道的传教士有曹龙、罗恭普、戴进水等20余人。这些华人传教士又介绍了不少白云区的教徒到新西兰定居。
白云区早期出国的华侨,有些人摆脱契约之后,经过艰苦奋斗,有了积攒,已在海外站稳脚跟;有些人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积下了相当的家产。他们通过水客或侨批行汇款赡家,或回国置田建屋创立家业,对同乡邻里中的贫苦农民有极大吸引力,于是出现了靠亲友挈引出国的现象。
有部分华侨在侨居地已有产业,当他们到了花甲或古稀之年,一般都要自己的亲人出国承接自己的产业,于是办理儿女或全家出国的为数不少。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同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采取了保护华侨正当权益的政策,使华侨的境况和生存条件大大改善,能够申请国内眷属出国团聚、助理或继承产业。从1981至1995年,白云区出国人数共为20154人。
赤子之心不可失,
桑梓之情莫能忘。
无论漂泊在外多远多久,
每个人心中总怀着对故乡的那份牵挂。
长期以来,白云区旅外乡亲奋发有为,在外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多年以后仍然深深牵挂家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或返乡寻根问祖探访亲友,或出资出力出策支持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千山万水的距离斩不断浓浓桑梓情。据统计,现与白云区保持着友好往来的海外侨团和工商企业社团有80多个,建立起密切联系的重点侨领和广州市荣誉市民、知名人士有160多位。多数侨团、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为白云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侨领事迹
祖籍白云区石井镇夏茅村(今白云湖街夏茅村),广州市荣誉市民,广州景星酒店董事长、香港桥堡集团董事长,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回乡投资的香港同胞之一。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刘耀柱踏上了回乡探亲和投资家乡之路。1979年他引进200辆红色“的士”开办了白云出租小汽车公司,开创了内地“扬手即停”的先河,带给广州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打的”一词因此而起。他还投资兴建了广州景星酒店,该酒店在其悉心经营下,业务稳步上升。此外,他还热心社会福利事业,先后捐建夏茅小学、广州东方心血管医院、夏茅刘氏大宗祠,资助广州市残疾人基金会儿重福利中心等单位,总额逾1000万元,为广州市的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祖籍广东南海,香港知名实业家,白云区侨界知心朋友。1993年,罗焯投资3300万美元兴建广州大都会广场,该广场是广州天河地区的标志性建筑,曾获得中国建筑最高成就奖——鲁班奖。2005年,罗焯又投资2500万美元建设耀中广场,并于2008年投入使用。
罗焯是位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善长仁翁。1993年以来,先后捐赠广州市交通建设管理基金、振兴粤剧基金、侨友画报版费、广东电视台制作中心、四川汶川地震救灾款、金沙街教育基金等,合共866万元人民币,其中捐赠广州地区750万元人民币。2009年4月21日,罗焯又再行善举,慷慨捐款支持白云区金沙街教育基金。
近年来,罗焯与白云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每年都到白云区祭祖、观光、行善。2009年,他还先后两次到白云区敬老、助学。
祖籍广东南海,香港日成集团董事局主席、广州日成玩具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梁焕珍是较早到白云区投资的香港同胞。改革开放初期,在香港很多企业家还在犹豫之际,本着对祖国的热爱和信赖,郑梁焕珍与丈夫郑柱成率先投资珠江三角洲,继而拓展至广西、上海、黑龙江等地。在创业成功的同时,她以扶贫助学为己任,热心公益。
郑梁焕珍视白云区为自己的“家乡”,在这里开设日成玩具厂,不但打下了自己的事业根基,还帮助白云区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和创造外汇、税收。
事业有成后,郑梁焕珍先后为太和中学、市115中捐建了教学楼,与丈夫在白云区设“郑柱成扶困助学金”“郑梁焕珍助学创优金”,广西、新疆的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或图书馆也留下了他们的爱心印记。
原籍白云区北村,1977年移民秘鲁,秘鲁华助中心主任、政协第十届广州市白云区委员会侨事顾问。初到秘鲁时,在其伯父和父亲的进出口公司打理业务,在生意上成功后,他开始把目光关注到秘鲁侨社的公益事业上。
徐明敏与几家秘鲁的著名中餐馆老板们共同倡议并成立了秘鲁首家“秘鲁中餐协会”,提高秘鲁中餐馆的管理、烹饪水平,团结秘鲁中餐业者,为秘鲁中餐馆在法律、卫生、经营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他还慷慨解囊,赞助侨界体育活动,并号召带领秘鲁侨胞积极开展蓝球、中国象棋等多种体育比赛。
徐明敏热心侨社侨界事业,在2003年至2008年间被秘鲁侨界选举成为秘鲁华侨最高机构“中华通惠总局”主席一职。秘鲁中华通惠总局是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授予在海外设立的第一批华助中心之一,徐明敏成为该中心的第一位负责人。
祖籍白云区人和镇太成村,全德华侨华人联合总会执行主席。邝伟森出生于厨艺世家,其“中国酒家”位于德国汉堡巿中心,从1964年创办至今,经过三代人的发展,在德国享有盛誉。邝伟森因厨艺精湛,于2004年当选为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常务理事,并曾三次出任中国烹饪世界大赛国际评委。
邝伟森一直积极投身于侨界各类事务中。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汉堡的中餐业受到严重打击,他召集中餐馆业主共商对策,从容应对,争取政府和新闻媒体的支持,最终成功渡过了危机。2000年,为了让海外新生代不忘“本”,他和全德华侨华人联合总会的另一位执行主席李福全先生一道,组织“寻根团”回国寻根,效果非常喜人。邝伟森在侨界的成就得到肯定,国家领导人访问德国期间,他与德国侨领受到接见。2010年,他还以特邀嘉宾的身份观光了广州亚运会。
慎终追思
祖籍白云区新市镇远景村(今棠景街)。颜同珍早年往港经商,生前任香港钻石酒家董事长、香港中华总商会永远荣誉会长、香港穗郊同乡会会长,广东省第六届和第七届人大代表。颜同珍身居香港数十年,一直热爱祖国,热爱香港,情系桑梓。
改革开放以来,颜同珍满腔热情地为家乡建设出钱出力,先后捐建了远景小学、白云区第一人民医院、颜乐天纪念中学、颜乐天幼儿园、乐天广场、黄边小学等项目,为家乡的教育、卫生、体育、科技、妇幼、赈灾等公益事业,捐资达2000多万元。颜同珍慈爱、慷慨,其“乐天、乐人、乐己”的善行义举,备受人们的称颂。1993年2月5日,被授予“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2003年,被香港特别行政区授予“紫荆荣誉勋章”。
祖籍白云区人和镇人和村。戴贺廷13岁到秘鲁谋生,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在水稻种植和畜牧饲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秘鲁农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不久,他曾多次回国探亲访友,返秘鲁后,他和子女为中秘友好出力,主动做对祖国有益的工作,为当地华侨社会贡献力量,是一位有声望的侨领。
戴贺廷对家乡的建设和文化福利事业非常关心。在世时,他与侨领戴宗汉共同捐资兴建同文中学、捐资100万港元助暨南大学复办,后来还捐资兴建人和镇高增小学、人和小学和广州市七十三中学新教学大楼,修缮高增村戴氏宗祠作文化室,为人和村修水渠、铺设水泥路,使该村的环境卫生大为改观,并带头捐资参与兴建人和华侨医院。1988年10月16日他被授予“广州市荣誉市民”称 41 42276 41 17625 0 0 4708 0 0:00:08 0:00:03 0:00:05 4707。
祖籍白云区人和镇,曾任秘鲁“通惠总局”副主席、顾问。戴宗汉16岁到秘鲁谋生,在秘鲁长期从事农业,推进农业生产改革。1968年11月8日被秘鲁议会授予农业功臣勋章,为发展中秘两国人民的交往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戴宗汉非常关心家乡的文教、医疗福利事业。上世纪60年代,他同戴贺廷一起捐资创办同文中学,并先后为暨南大学、广州少年宫捐赠教学设备,为暨南大学医学院捐赠医疗设备。80年代,他同戴贺廷一起捐巨资兴建人和镇高增小学、人和小学和广州市七十三中学新教学大楼,修缮高增村戴氏宗祠用于办文化室,为高增村修筑水渠、铺设水泥村道、改善村庄环境卫生。1988年,他捐资270万港元兴建人和华侨医院。他为家乡捐资赠物共300多万元人民币。1988年10月16日被授予“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
祖籍白云区金沙街沙贝村,1946年生于香港。陈锦麟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法律系,后来成为一名香港执业律师。曾分别担任慈幼英文学校发展基金秘书,大角嘴天主教小学(海帆道)和大角嘴天主教小学的法团校董会校董,香港日本文化协会理事,锦翠园业主立案法团秘书长等多个社会职务。
他用一颗美丽的心为香港的慈善公益服务,贡献自己的心力。担任了沙贝(陈世德堂)家族联谊会会长之后,坚持每年正月期间在香港举行联谊活动,加强了乡亲们的往来与团结,鼓励大家为香港的繁荣稳定作贡献。当家乡的学校、祖祠需要维修时,他慷慨解囊,并发动更多的乡亲为家乡出钱出力。
祖籍白云区金沙街。陈耀华是一位知名的物理学家,曾任职于美国国家研究院,与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共事,曾任香港物理学会会长,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顾问、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为香港平稳过渡及筹组特区政府作出贡献。
退休后陈耀华仍然关心社会工作,他经常回到家乡横沙村,除了与乡亲们共叙乡情,还对家乡的发展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他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一直是白云区政协委员,在政协活动中传播科技常识。2011年,陈教授于美国俄亥俄州辞世,享年87岁。消息传来,家乡人民十分怀念这位学识渊博、桑梓情深的乡贤,还派人前往香港参加他的追思会。
为了便于同乡增进情谊、互帮互助,白云区旅外乡亲多组建、参与侨团活动,将“他乡遇故知”的喜悦扩大,同时,多数侨团在促进社会公益上也作出了贡献。
据悉,现与白云区保持着友好往来的海外侨团和工商企业社团有80多个,主要有香港穗郊同乡会、加拿大多伦多番禺同乡会、金山大埠番禺昌后堂、澳门广州白云联谊会、旅港番禺会所、广州人和鸦湖华侨幸福会等。借助侨团平台,会员们在外扭成一股绳互帮互助,对内则支持家乡建设、热心家乡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
成立于1988年6月24日,为原籍广州市郊旅港乡亲之同乡联谊组织,宗旨是增进同乡情谊,促进社会公益。穗郊同乡会一向支持“一国两制”,为香港繁荣、稳定作贡献,保持与广州市各区各级政府及香港各社团的联系,积极参与广东社团及兄弟社团的活动。该会成立至今一直关心家乡及内地的经济建设,发动会员、乡亲到内地投资设厂,支持家乡建设,热心家乡和祖国内地公益、慈善事业。
于2005年5月在邝国如先生的倡导下成立,该会为非牟利民间联谊团体,其宗旨是努力维护会员权益及促进团结友爱、共谋福利、服务社会,积极参与澳门及广州白云区两地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体育卫生与社会福利等事业的交流及增进友谊,为家乡白云区的发展与建设出资出力出策,为中国的建设及澳门安定繁荣作出贡献。
会所前身为成立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之敦义堂,是由徐尧臣等数十人发起的自筹自办的群众组织,采值理制,管理春秋祭扫之事。其后,为适应旅港华侨需求,扩大组织,广征会员。该会所宗旨为敦睦乡谊及联络感情,促进工商业发展,办理侨梓福利和社会公益,为会员及乡亲排难解纷。会所自创立以来,竭诚为旅港乡亲服务,甚得乡人爱戴。
由原人和镇鸦湖乡旅居加拿大乡亲的社团爱群社筹备成立,幸福会所于抗日战争时曾迁内地曲江以便接驳侨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曾派人赴港设办事处,接收代储侨汇。在幸福会所成立的数十年间,其对侨乡的社会文化教育和福利事业支持颇大,如:支持创办鸦湖中心小学和村办的学校,设立书社,资助乡人办《幸福》杂志和《鸦湖乡报》、《乡声》等报刊,办幸福广播站、设赠医局、办敬老院等。
作为广州市最大的侨乡,白云区目前有30多万海外侨胞,分布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区内还有25万归侨侨眷。多年来,白云区与旅外侨胞、港澳同胞的友好往来从未中断,旅外侨胞、港澳同胞回乡寻根问祖更是受到乡亲们热情欢迎。
友好往来大事记
● 2011年7月,新加坡番禺会馆133周年庆典暨第二届恳亲大会举行,区侨务代表团赴新加坡祝贺。
● 2012年11月,香港穗郊同乡会举行成立24周年会庆活动。区侨务代表团赴香港参加此次活动。
● 2012年12月,区政府侨务代表团应邀赴香港,参加旅港番禺会所成立126周年会庆活动。
● 2015年7月,香港穗郊同乡会110多名乡亲,在颜尊辉会长的带领下回到我区,了解我区“一城一园一轴一廊”的建设情况,分别到白云新城、万达广场、绿地中心、太和镇龙归华侨医院等地参观、考察和联谊。
区侨联供图
● 2016年11月,广州人和鸦湖乡幸福会隆重举行成立100周年庆典活动。来自全世界各国的海外华侨代表400多人,以及200多名乡贤、嘉宾出席了庆典活动。
区侨联供图
● 2017年7月,香港穗郊同乡会组织近150人的访问团到白云区品荔联谊,受到区政府的热情接待;同月,广州白云海外联谊会与澳门广州白云联谊会共同举办“品荔·乡情浓”交流联谊活动,30多名白云籍旅澳乡亲回白云区省亲品荔。
区侨联供图
● 2017年11月8日,区领导莫小云、卢绮文、侯鹿应邀赴港出席香港穗郊同乡会29周年会庆,与旅港乡亲和各界人士联谊。
寻根问祖事件录
● 2010年5月,时任蒙市市长黄维刚(祖籍白云区)以市长身份率团回小坪寻根,受到我区的热情接待。
● 2013年10月,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的谢翠兰、谢有纬等四位老人几经波折,找到了已故父亲生前未能找到的故乡大朗村,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寻根梦。
● 2014年7月,法国富善社华裔青少年寻根团一行12人在社长陈文鸿夫妇的带领下回到广州白云区寻根联谊。参观南村孖祠堂时,华裔青少年不忘虔诚地向周氏先祖上香,以示敬意。
● 2014年11月,新西兰华裔青少年冬令营寻根团一行16人,到人和镇的民强村、黄榜岭村、新联村、南方村及太和镇的柏塘村等地寻根。寻根团成员走村串巷,各自找到了祖辈曾经生活过的村庄,并与家乡亲人相认。每年冬天,新西兰都有一批华裔青少年回家乡白云区寻根。
● 2015年12月,时任蒙市市长陈赞新(祖籍白云区)首次返回故里金沙街沙贝村寻亲祭祖,并与乡亲们共聚一堂畅谈。
报效家乡、服务桑梓一直是白云区广大旅外侨胞、港澳同胞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他们虽身在异乡,却时刻心系故里,始终不忘造福桑梓、回报乡亲。
800多个捐建项目助推白云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正值百废待兴,对于区境绝大部分还是农村、不少地方更属偏僻山区的白云区来说更是如此。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大量侨资捐建项目的涌现,白云贫穷落后的面貌才有了深刻变化。
据统计,单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白云区就有侨资捐建社会公益项目800多个,款物折合人民币约1.7亿元;到了本世纪以后,尽管白云社会经济有了迅猛发展,但侨资捐建仍是络绎不绝,款物约合人民币5000多万元。区侨办方面表示,这些侨资项目涉及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敬老、桥路等方方面面,不但加速了当年白云的发展,还为如今白云的发展奠定基础。
有着38年办学历史的颜乐天纪念中学,原名七星岗中学,在1992年迎来了转折性发展。在侨资400多万元的捐助下,校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年更名为颜乐天纪念中学。
1991年,新市镇颜乐天纪念中学“原七星岗中学”奠基。由香港同胞颜乐天的儿子颜同珍为纪念父亲和秉承父亲遗愿投资兴建。 白云区档案局 供图
“我们学校虽然从建校起就是一所初具规模的中学,但在旅港同胞的不断资助下,学校的规模和环境不断升级。1994年兴建了教师宿舍,2004年兴建了颜同珍科学楼……”颜乐天纪念中学负责人说,如今校园环境更优美,教学设施也更齐全了。学子们有了一个静心读书的好地方,至今已培育出上万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颜乐天纪念中学现貌。 石建华 摄
距离颜乐天纪念中学7公里外的白云区第一人民医院,络绎不绝的患者在明亮的门诊大厅缴费、看病、取药。然而,20年前,该院的医疗条件根本无法满足人们的就医需求。
在侨资的捐助下,“颜乐天纪念大楼”在白云区第一人民医院建成。石建华 摄
“当年,旅港同胞捐资300万元兴建医院,并捐赠了许多先进的医疗器械。”区第一人民医院负责人介绍,1998年一幢12层高的主体建筑“颜乐天纪念大楼”在该院建成并启用,业务用房1.3万多平方米,开设病床210张,设备齐全且先进,成为了当时白云区就医环境最好的医院之一,极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去年,该院更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成功升级为区属首家三级医院。“下一步,我们将朝着三甲医院目标继续前进。”
兴办教育、兴办医院,是白云区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支持家乡建设的一大善举。这些年来,获得侨资捐助的并不只有颜乐天纪念中学和白云区第一人民医院。早在1920年,蚌湖籍旅加归侨朱溥源、朱约之等人,就创办了全乡第一所新型学校——紫阳小学,随后蚌湖小学(现市72中学校址),人和、蚌湖、龙归等华侨中学,同文中学(现市73中学)等先后涌现。而更早的1917年,龙归南村籍的海外乡侨就捐资办了肇福赠医局,随后人和、蚌湖、龙归等3所华侨医院也先后崛起。还有建设敬老院、老人活动中心、修桥铺路等,侨资捐建项目迅速在白云遍地开花。
蚌湖钟楼。石建华 摄
区侨办统计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后,侨资捐建白云的项目共858个,款物折合人民币约1.7亿元,极大加速了当年白云区的发展,在白云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侨资大举回乡捐建的基础上,白云区到了本世纪有了迅猛发展的势头,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然而,侨资捐建的脚步并没有停下,一如既往热心于白云建设,让白云区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发生着更深刻的变化。
白云区第三人民医院内,一座崭新的9层住院大楼正在紧张装修中。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如今钟落潭、太和地区和部分人和、花都群众都会到这里就医。可是,数年前,由于这里就医环境一般,医疗设备落后,群众看大小病都会跑到20多公里外的市区。
2011年,白云区启动了百项农村扶贫开发项目,白云区第三人民医院获捐侨资1000万元,新建一幢高9层、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住院大楼——被命名为穗和楼,配备电梯、手术室、床位等设施以及妇科、产科、儿科等科室。“如今,医院年门诊量60万人次,住院量1.6万人次,我们急盼穗和楼早日启用,缓解业务用房紧张困境。目前,大楼已加紧进行装修,预计下半年能投入使用,届时将大大提升医院的服务能力。”上述负责人说。
距白云区第三人民医院西南方向约40公里的金沙街沙贝社区,亦在侨资捐建项目的作用下,发生着让人欣喜的变化。乡亲遍布海外的沙贝社区,近年来,共收到来自港澳同胞、华侨等乡亲支持家乡建设的善款折合人民币210多万元。其中,沙凤学校体育馆、陈子壮纪念馆、陈天游墓、沙贝文化室和邓氏公祠都重新修缮了。沙贝社区相关负责人说,有了侨资的捐建,沙贝居民文化娱乐有了好去处,沙贝社区的城市环境也变得更加亮丽。
陈子壮纪念馆前安放在宗祠前的陈子壮半跪像。 石建华 摄
鸦湖村修建文化活动中心得到白云侨界企业家捐资300万元;今年9月,香港穗郊同乡会副会长朱广波到访白云,有意在家乡江高镇兴办养老院……近年来,侨资捐建的脚步始终没有停下。据悉,随着白云区发展势头日益壮大,有不少新生代侨胞在白云投资创业的同时,继续捐赠约合人民币5000多万元支持家乡发展。如今,在白云区,像颜乐天纪念中学、人和华侨医院、穗和住院大楼一样,以捐资侨胞名字命名、以“华侨”二字命名、以侨界企业命名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桥路等项目多不胜数,成为了白云发展的垫脚石。
新闻优选
2.【白云族记】南村周氏:开村800余年,族迹遍布海外10多个国家
4.建区30周年 | 经济发展:30年,白云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超过100倍!
5.建区30周年 | 时代印记:那一年,白云区栽下这棵梧桐树,引来了众多外资企业
文|刘喜冰
图|石建华 区侨联供图
通讯员|林海
编辑|陈若兰
(本文由“白云时事”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