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诈骗短信看起来都那么蠢?为什么贷款广告看起来都那么俗?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诈骗短信大家一定不陌生,花样很多,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蠢
骗子真的是傻吗,发这种短信谁会信?还冒着违法的风险,大面积的发,能骗到钱?
其实反过来想,到底是什么样的利益,能够让骗子们冒着违法的风险,发这种看起来这么蠢的短信呢?
机器学习中有一个评价分类器准确度的工具,叫做混淆矩阵,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很简单,它有四个指标:
1. 真阳性(True Positive,TP):样本的真实类别是正例,并且模型预测的结果也是正例
2. 真阴性(True Negative,TN):样本的真实类别是负例,并且模型将其预测成为负例
3. 假阳性(False Positive,FP):样本的真实类别是负例,但是模型将其预测成为正例
4. 假阴性(False Negative,FN):样本的真实类别是正例,但是模型将其预测成为负例
前两种都是预测对了的情况。后两种是预测错了
纵向看,体现了最后实际发生的受骗和未受骗的人数,真实受骗的人=TP+FN,未受骗的人=FP+TN
横向看,体现了预测出来的受骗和未受骗人数,预测受骗的人=TP+FP,未受骗的人=FN+TN
骗子在编造诈骗短信的时候,肯定是希望不要错过茫茫人海中可以骗的那几个人,那么对于骗子来讲,最大的成本在于:
假阳性,FP:其实是个不容易上当的人,发了短信给他,实施后续诈骗,被识破
假阴性,FN:其实是个容易上当的人,没有发短信给他,没机会上钩
对于FP这种情况,假设诈骗短信写得很真,有一些比较聪明的人也收到了,但是在诈骗的后续过程中识破了,那么这会耗费骗子大量的沟(zha)通(pian)成本。
而对于FN,只要加大发送力度就行了,成本不高
因此,需要极力避免FP这种情况的前提下,尽可能避免FN这种情况。
如何避免呢?
如果扩大短信发送范围,则所有人收到的比例都变小了,诈骗成本也小了,但是上钩的肯定也少了;
如果缩小短信发送范围,则所有人收到的比例都变大了,诈骗成本也大了,但是上钩的肯定也多了;
有没有办法,在扩大发送范围的同时,筛掉很精的这批人,实现更加精准的投放呢?
由于骗子手里只有手机号,没有这个手机号的主人信息,因此没法做到前置的精准投放,所以,就通过很蠢的短信,逆向筛掉这部分比较聪明的人。
既使得比较容易上当人多收到了短信,又使得不容易上当的人不响应短信。
简单来说,容易信比较蠢的诈骗短信的人,本身就比较容易骗,针对这些人下手,诈骗成功率更高。
我们再来看看贷款广告
360借条的贷款广告
京东金融的贷款广告
说他们价值观不正、俗不可耐都是轻的,简直就是令人反胃,把用户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
那大家再想想,这种广告,通过了机构内部的审核,承担了获取客户的重任,消耗了广告投放的巨额资金,难道不能带来新客户吗?
在发送广告的时候,其实也有一个评估过程。广告投放方面,也是希望能够尽可能准确的投放到目标客户那里。
目前的第三方广告服务商,也会通过抖音、快手、头条等平台,获取客户标签,将标签提供给广告主,由广告主筛选特定标签进行投放。
收费的模式,一般有:
CPM(Cost Per Mille):按曝光人次,便宜
CPC(Cost Per Click):按独立IP或设备点击,稍贵
CPA(Cost Per Action):按实际行动,或申请,贵
CPS(Cost Per Sales):按实际下款,分润,更贵
一般都采用前三种,但是,这些标签不一定100%准确,所以面临的情况和前面诈骗短信类似。
因此,只要提高覆盖范围,也就是提高CPM的量(反正这个成本低,类似加大诈骗短信发送范围),但是减少不愿意借款的人点击的次数,因为点一次就要收费,但是你又不借钱,浪费广告费,相当于前面诈骗短信,减少聪明人响应的次数。所以,同样,采用逆向筛选的方法可以做到。
另外,如果用户看过广告之后,觉得有用,自发传播给自己圈子里的人,那就更好了,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转化率。
通过这些视频,确实可以吸引到一些次级客群,你看了觉得蠢,因为你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在其之上。
但是别忘了,还有很多人,确实缺钱,也许就是想体验一下头等舱,但是连利息都算不清楚。
他们就是看了这类视频,感同身受的人,更加容易被这类广告所触动。
这就是这类广告能存在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