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研监管只监管经费?这些更重要!【中国科讯】

2016-09-15 王婷 中国科讯

  


“中国科讯”APP文献移动获取第一平台


汇聚中科院海量文献,

提供战略、学科、产经权威快报。

让你随时随地查文献、阅期刊、读报告。

点击文末二维码,下载“中国科讯APP”。

  ◆  ◆  ◆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



值此中秋佳节,祝大家中秋快乐,阖家团圆!


背景

beijing

美国的科研监管机制主要由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联邦政府各部门、半官方和非政府机构之间的分工互补机制所构成。


近几十年来,各部门或机构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急剧增多,其中有些是重复的、互相冲突的,并没有实现改善问责、提高科研效率和增加科研安全的目标,甚至使科研人员产生很多疑惑和混乱,导致研究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遵守相关规则,接受多部门监管。


(图片来自网络)


美国联邦政府也意识到其科研监管相关法律法规的累积效应削弱了科研事业的生产率,降低联邦政府的投资回报率。


▲低效率(图片来自网络)


因此,美国国会呼吁美国国家科学院成立专门委员会审查所有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并提出下一步行动建议。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发布《优化国家学术研究投入:21世纪新监管框架》[1]报告,在2015年9月提出新监管框架(即加强国会与白宫管理与预算办公室等相关机构间的监管协调、建立研究政策委员会等)的基础上,就监管框架组织运行等相关问题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图片来自网络)


1联邦投资新监管框架的组织运行


1

推进新成立的研究政策委员会的工作,包括:


制定本委员会的工作规章制度,建立在相关法律法规发布之前所有相关机构共同参与的机制;


就核心问题召集关键人员召开临时或定期会议,就要处理的问题达成共识,就解决方案的成本进行评估,对新规则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就一些新的研究领域以及相应的法规、政策的修订进行探讨。


2

任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学术研究事业部主任,负责收集科研监管相关的正负面信息,降低法律法规中的冲突事项。


3

通过相应的报告制度保障新框架取得进展,白宫预算与管理办公室、研究政策委员会向国会提交年度报告,总结在优化研究事业方面取得的进展,找出当前面临的挑战和监管中存在的潜在问题,供国会审查。


2加强科研伦理监管


建议由国会批准、总统任命,成立一个独立的、交叉学科和无党派的国家委员会,面向尚未解决的和新出现的有关人类受试研究的问题,评估人类受试者研究的监管体系,制定开展人类受试者研究的基本道德准则,检查和更新人类受试者研究相关的伦理、法律和体制框架,向总统、国会和相关联邦机构提出建议。


3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移


(图片来自网络)


1国会将运行发明报告系统的职责移交至商务部,并分配适当的资源以改进发明报告系统。2商务部应与新成立的研究政策委员会协商,共同制定关于提交给联邦机构的发明报告的统一要求,以确保不超越拜杜法案的要求。3国会应授权商务部,强制对所有联邦资助机构的发明数据履行报告义务,使资金接受者严格执行规定的报告要求。  





[1] Optimizing the Nation's Investment in Academic Research: A New 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the 21st Century.

http://www.nap.edu/catalog/21824/optimizing-the-nations-investment-in-academic-research-a-new-regulatory



本文选自 国家高端智库 中国科学院 《科技政策与咨询快报》, 2016年, 第9期

近期热门文章Top10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1. 汤森路透为何一定要卖掉SCI,“接盘侠”看好中国业务?

2. 它比影响因子更重要!

3. 是时候知道一些“国家机密”了——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即将升空 

4. 这才是大科学装置的正确打开方式!

5. 投稿| 产业链创新无从下手?试试技术产业联盟

6. 喜大普奔!“科研差旅”拿走不谢

7. 最新!Nature月度十大亮点(8月版)

8.  LinkedIn最新榜单:全球21家“员工来了就不想走”的科技企业

9. 汤森路透走了没关系,谷歌学术继续为您导航

10.权威人士带你全景看《“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中国科讯 APP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 App


中国科讯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 | 微信ID:Sci-think


长按指纹 > 识别图中二维码 > 添加关注!

推荐文章或反馈意见可直接在公众号内留言投稿或法律相关事宜请通过邮件联系我们

邮箱: linan@mail.las.ac.cn 

see you tomorrow 


更多精彩,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