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CI论文多产学者的9点自我修养【中国科讯】

2018-02-14 信忠保 中国科讯


▲图片来源:千图网


现如今,SCI是考核一位学者学术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职称评定、申请项目、项目验收的重要考量因素。但,受人力物力、平台环境、精力学科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发表SCI论文异常的困难。


如何成为一位高产的SCI学者呢?尤其是多年能年发表5+、甚至10+数量的SCI论文。根据我个人观察,感觉还是有一些捷径可走的。今天梳理出来,供大家批评和参考。


1、多投稿IF<0.50的刊物


这些期刊大多是新刊物、或者常年低端徘徊的刊物,竞争力差,投稿命中率高。尤其是大量中国人在此灌水的刊物,命中率会莫名其妙的高。这是千百万中国人,靠长时间的摸索而证明的一个事实,值得信赖。


但也有个风险,时间久了,个人简历上都是小影响因子论文,灌水爱好者的臭名,贴上就此揭不掉。


2、多投稿国外开源的刊物


开源刊物是近年来新事物,容易投稿成功,这也是这几年大家形成的共识。同样是IF=4.0上下的刊物,开源刊物与非开源传统刊物,投稿难度相差甚大。但这几年,开源刊物有从混乱转向正规的趋势,投稿难度有所上升,但毕竟还是容易投稿。


开源刊物并非是每个人都能玩的事儿,需要高额的出版费用,因此,成为中国有实力、有财力的科研玩家的最爱。这有个风险,开源刊物通常在严肃、权威场合,饱受非议,可能因此而招惹事端,葬送宝贵的学术机遇。


3、多参加国内组织的组稿


很多刊物,中国人不是很容易发。但是,聪明的中国人有的是办法。例如,很多刊物很希望有强力学者出头,组织专刊或者特刊,编辑从中可以得到片刻的休息和解脱。对于嗅觉灵敏的学者来说,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专刊或者特刊,也是有同行评审的,但把握的尺度肯定能不同程度的人为操作,也比平时松了很多,只要差不多就能蒙混过关了。


当然,这个也有风险,时间久了,履历上发表的论文都带个S,总让人感觉是个投机取巧之人,感觉不是名门正派、缺大家之风。


▲图片来源:千图网


4、多撰写综述与评论论文


综述论文是一个不需要材料、差旅、测试等实际费用的一个类型的论文,投入就是个人时间,因此,这成为很多缺少科研项目的SCI爱好者的首选。但能写好一篇综述论文,并非易事,时常功归一篑,无疾而终。


评论性论文,短则1/3、1/2,长则1~2个版面,发表的刊物通常IF特高,可谓投入小、收益高,是爱好冒险、剑走偏锋的SCI爱好者的最爱。哪怕失败一百次,只要成功一次,就能名利双收,投机特质彰显无遗。


这也有个缺点,评论性论文容易招惹是非,深陷争议,通常论文是发表了,但毁誉参半。这需要有个强大的大心脏,如果是玻璃心碎一地,那就只能苟延残喘地苟活于世,似乎也不是很有尊严的事儿。发多了评论性论文,还给人一种不务正业,缺乏在某个领域深入系统、扎实深厚的不好印象,当然,这都是次要的。


5、永不停歇的论文流水线


要想成为SCI多产的学者,论文流水线永远都不要停歇,最好能保持外审论文永远5+、甚至10+,形成一个永不停歇的论文生产流水线。要不断地寻找好材料,好点子,让这条流水线充满了生命力,保持活力。


论文流水线另一个方面是,需要发挥个人长处,要与别人进行流水线式的合作。比如,大老板拍脑袋定题目和提供科研环境,小老板布置具体的实验方案和安排组织人员,青椒和研究生开展做试验和写论文工作,老外合作者做最后论文修整和语言润色,形成一套规范的、成熟的、国际合作的SCI生产流水线。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纯熟而又专业,生产效率势必坚挺。


这种方法也有个缺陷,往往会受到没有这种流水线生产SCI论文条件的学者非议,心生看不起,却也无可奈何,这需要强大的实力做依靠。


6、同一主题论文复制拷贝


如果在某个方向发表了几篇论文之后,这仿佛粗暴地推开了一扇发表多篇SCI论文的窗户。可以通过不同区域、不同材料等各种方式,进行疯狂地复制与拷贝,这是论文高产的不二法门。


比如说,发表了黄河泥沙方面的SCI论文后,以此类推,可以继续发表长江、珠江、海河、松花江、孔雀河等N多流域的同一题材的SCI论文。如果发表了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SCI论文后,可以继续撰写东北黑土、华北平原、西北风沙区、西南山区等N多区域SCI论文。


论文在拷贝与自我克隆过程中,像癌细胞一样疯狂飙升,随之而来的是名利双收。这种做法的缺点不明显,可能个人会感到无聊和厌倦。这就如自己吃的东西吐出来之后再吃了,然后吐出来之后再吃了。想一想真是恶心人的事情,但是想一想收益,为了生存与生活,也就无所谓了。


▲图片来源:pixabay


7、形成铁三角式团队互挂


一个人发表SCI论文,是算数增长,加法增长的过程。但是,如果你能找到一位合作者,最好是2位合作者,尤其是能力相互匹配的合作者。如果每人每年发表5篇SCI,2个人相互挂名就成了10篇,如果3个人相互挂就成了15篇。长此累积下来,在单打独斗傻帽学者发表20篇SCI论文的时候,你已经50+的论文在身,功成名就,笑傲江湖了。


这种方式似乎很有道理,至少大家是相互平衡的,谁也没占谁的便宜。同时,这种方式还能形成相互的积极影响,相互促进,防止拖拉等消极情况出现。有论文债在身,偷懒实在是良心不安,不用扬鞭自奋蹄便成了必然。这种方式的缺点是,找个合作者不容易,还容易内讧,总有人觉得吃亏了,最终不欢而散,还容易受其他团体的攻讦、问难。


8、向高产的研究方向转移


有的学科天生苦逼,从数量上看,发表SCI论文有很多先天性的缺陷。在论文为王的时代,看着一位一位学者,依靠SCI论文登堂入室,成为冉冉升起的学术明星,依靠SCI论文功成名就,这时难免心生妒意。你未来十年大约能发多少SCI论文,基本上有个大概的估算。如果没有什么竞争力,就要考虑“穷则思变”。


如果坚守自己的专业,从SCI论文数量上没前途,那么就要研究重心战略性转移。可以完全性的转移,开辟自己新的研究方向。也可以采用学科交叉的方式转移,给自己留有余地,给自己一个台阶下,也可以美其名曰“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科发展。


这种思路的风险是,抛弃自己的祖业,舍身犯险,险中求富贵,可能因为自己生疏这个领域,犯一些低级错误,让同行耻笑。尤其是,多次尝试跨界失败,成了丢魂落魄的三姓家奴,更让人心生悲悯之情。


▲图片来源:pixabay


9、长期不懈深入系统研究


选定一个方向,依靠长期的理论与方法积累,依靠学术自生性的延伸、拓展,从每个小方向、小细节做学问。时间久了,所做的每个方面都可以瓜熟蒂落的产出SCI论文,尤其是加大对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培养,提高他们独立科研能力。


依靠师生共同的、长期的努力,发挥团队的力量,依靠汗水与坚持,从若干方面做出创新性成果,发表数量众多的SCI论文,成为某个方向、某个领域的真专家、大专家。


这个思路的缺陷是,可能因为经费、平台等客观限制因素,个人懒惰、积极性不高等主观因素,成了一个学者一生的梦想,也仅仅是梦想而已。



我们国家正处在科学的春天,国家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各行各业都在追求创新。每位科研工作者都要审慎的思考自己的学术生涯,给自己一个客观、可行的定位。


SCI论文数量追求,可能是我们国家一个阶段的现象。现在越来越多高校和科研机构,都在弱化SCI数量,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创新性与新成果。我们在追逐名利的时候,一定要从国家和个人所在平台的大背景着眼,从个人生活与学术生涯规划现实着手,不要迷失了自己,不忘初心,走好自己科研之路。



本文来自信忠保科学网博客


长按二维码>自动识别> 添加关注!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在本文留言!

近期文章推荐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1. 美国长达35页的《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会有哪些巨大变化?

2. 最高科技奖2人,中国科学院提名2018年国家科技奖励项目公布

3. 怎样写好一篇论文,这可能是最全的攻略了

4. 21位”80”后入选2017年度长江特聘和国家杰青

5. 中科院将举行首次专利拍卖!附1006件专利参拍信息汇总

6. 最新ESI中国大学综合排名百强出炉(2018年1月)

7. 打着”科学“旗号,2017年度最蛊惑人心的流言,你中招几个?

8. 开年5篇Nature子刊,中科院、中山大学、武汉大学迎来开门红

9. 最新中国癌症大数据:每年126万例癌症死亡本可避免

10. 基金动态 | 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正式发布(官方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