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家观点 | 警惕中国科技落入“中等水平陷阱” 【中国科讯】

中国科讯 2022-05-0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科技与出版 Author 刘益东

编者按


原文题目为 面向用户的开放评价与一流学科建设——从“以尖识才”力破“五唯”开始,刊于《科技与出版》2021年第2期。


作者单位

刘 益 东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100190,北京


为便于阅读,制作了文章的思维导图

点击看大图




以下进入文章全文阅读 


摘 要  “五唯”特别是“唯帽子”已经成为我国发展原始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巨大障碍,原因是“四唯”“五唯”曾经长期盛行,据此上位不少“中材大用”者,占据了学术界的一些重要位置,埋没、半埋没了不少一流人才,形成了“中等水平陷阱”与学科评估“内卷化陷阱”。本文提出用是否做出前沿突破衡量学科的国际相对水平,以弥补学科评估只衡量国内相对水平的缺憾。揭示一流人才特征和甄别方法并广而告之,出现越来越多的懂行而挑剔的用户,让徒有虚名的“唯帽子”不攻自破。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我国科技实力与智库实力的最佳方式就是实行面向用户的“互联网+代表作”评价法,让大材小用、大材中用的一流人才及时胜出并充分发挥作用。建议成立科教特区,面向用户建立一流学科平台,让一流人才团队入驻,成为一流学科标杆。


关键词  人才评价;开放评价;互联网+代表作;一流学科;“以尖识才”;中等水平陷阱;一流学科平台



破“四唯”破“五唯”已经两年多时间,效果并不显著,尤其是“唯帽子”仍然大行其道。2020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对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作出规定,扭转“唯帽子”倾向,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五唯”久破不除的原因复杂,主要是没有做到破立并举,不立不破,没有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案,“唯帽子”当然不可避免。更糟糕的是,学术界的“中等水平陷阱”、学科评估“内卷化陷阱”与同行评议主观性痼疾等正在严重阻碍我国科技的原始创新与自立自强。笔者研究学术评价和人才评价23年,2004年提出开放评价法,经过17年的不断完善并提出其简明版“互联网+代表作”评价法,尝试对这些难题进行破解。本文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揭示“中等水平陷阱”与学科评估“内卷化陷阱”;二是提出新方法、新指标,以衡量学科与世界一流学科相对差距;三是超越同行评议,尝试破解及时甄别一流人才这一世界难题;四是结论与建议,提出创建科教特区,面向用户建立一流学科平台,双管齐下,加快一流学科建设。





01

“中等水平陷阱”与学科评估“内卷化陷阱”:中国科技发展的巨大阻碍



“五唯”特别是“唯帽子”已经成为我国发展原始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巨大障碍,原因是“四唯”“五唯”曾经长期盛行,据此上位不少“中材大用”者,占据了学术界的一些重要位置,利用同行评议、同行承认的主观性和创新非共识,排斥、压制原始创新(且不说还有拉帮结派、学术腐败的糟糕情况),形成了原创成果明显偏少、高端“帽子”明显偏多,“只见一流学科、不见一流学者”“只见知名学者、不见知名成果”等怪现象,[1] 形成了“中等水平陷阱”与学科评估“内卷化陷阱”。本文述及的一流学科、一流学者、一流人才均指世界一流。


1.1  学术界的“中等水平陷阱”与同行评议的痼疾


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突破性创新(本文统称突破性创新/成果)有三个环节:做出、发表、获得承认;在获得承认之前,就不是突破性成果,只是普通成果、甚至是错误的工作。自从近代科学创立以来,同行评议、同行承认是硬通货这一金科玉律已经主导学术界三百多年,其有效运行的条件非常苛刻:需要健全的学术秩序(大材大用、中材中用等)、科研诚信和创新文化。即使如此,大材大用的学术权威排斥竞争对手、压制突破性创新的事情仍然时有发生,比如牛顿排斥莱布尼兹、爱迪生压制特斯拉、两获诺奖的莱纳斯·鲍林压制丹·谢赫特曼发现准晶体等,这些绝非个例。普朗克定理(新理论得到公认,往往并非由于说服了反对者,而是因为反对者死去,接受它的一代新人成长起来)说明的就是这种情形比较普遍。大材大用者尚且如此,“防御性嫉贤妒能”在“中材大用”和“唯帽子”群体里就更加普遍了。[2] 与“中等收入陷阱”类似,笔者认为学术界也存在“中等水平陷阱”,即在发展科技的中级阶段,以追求中等或中上等水平成果数量(SCI和顶刊论文,专利、PCT专利。与诺奖成果相比,大部分国际顶刊论文只是中上等水平)为主,那些擅长此道者纷纷胜出,“中材大用”者占据一流人才位置。当科技发展走过中级阶段需要升入高级阶段时,“中材大用”者却依然占据高位,成为最大阻碍,科技发展落入“中等水平陷阱”。“中等水平陷阱”的一般化表述为:事物发展的阶段不同,完成不同阶段目标的能力和人才各异,经历中级阶段时,擅长完成该阶段目标者胜出并占据高位,往往阻碍了事物进一步向高级阶段的发展,陷入“中等水平陷阱”。这一规律适用科技发展等多个领域。警惕“中等水平陷阱”,及时让擅长完成高级阶段目标者胜出,才能继续进步。对我国而言,目前就应该让擅长做出突破性创新者胜出,大材大用。 


简单对比一下中国与美国的科学院院士的话语权与整体水平,即可知道现实情况不容乐观。中国目前有810名院士,只有1位诺奖得主(杨振宁于2017年转为中科院院士,填补了诺奖院士空白);目前美国国家科学院有2 400名院士,其中有约190位诺奖得主。[3] 可见中国院士的整体学术水平明显低于美国院士,而在本国学术界的话语权,中国院士却明显高于美国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与美国工程院院士的对比也大同小异。我国其他高端帽子人才也具有很大话语权。让没有做出过原始创新者去评议他人的原始创新,结果可想而知。正如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院士指出的:搞项目评审、专家投票,往往把颠覆性技术“投”没了。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院士指出:在科技项目的确定过程中,我们习惯于拒绝支持有争议的项目,排斥没有国外先例的研究等。让人才称号不与利益挂钩、回归学术性荣誉性的本意是好的,但事情比想象的复杂,学术话语权(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高层咨询等)运用不当仍然误事。荣誉性与话语权的关系如何,是需要认真探讨与划界的。破除“唯帽子”是当务之急,否则就难以摆脱“中等水平陷阱”。



1.2  学科评估“内卷化陷阱”与一流学科标准的缺陷


学科评估和一流学科建设,目的都是促进学科进步、迈向世界一流水平,但是目前学科评估的标准只反映国内相对水平,无法反映国际相对水平,对学术带头人(PI)的评估权重过低,不能有效体现“双一流”建设的初衷,出现“只见一流学科、不见一流学者”的现象。学科评估A+者得到大量资源,如果其PI不是一流学者,则会陷入事与愿违的“内卷化陷阱”。根据人类学家吉尔茨(Clifford Geertz)的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本文述及的学科“内卷化陷阱”是指如果PI(往往也是院长、系主任等)没有做出过突破性成果,不是一流学者,则对其学科投入再多,也很难建成一流学科。当然该PI的地位会愈发巩固、学科考核评估的数据会越来越漂亮。学术带头人决定论和PI限高法则表明,学科、研究团队的水平是由PI水平决定的,不是由其中最高水平的学者决定的。即使PI容得下比自己水平高的学者,也难以承认和吸收比自己高的智慧。[4] 学科评估应该慎之又慎,没有一流学者的学科,切不可评A+,否则它会陷入“内卷化陷阱”,锁定(lock-in)效应使其不会建成一流学科。相反,如实评其为B+,其还有机会更换PI,继续进步。



1.3  错位管理危害大:依据日常社会经验管理科研是“五唯”“六唯”盛行的重要原因


“唯帽子”使得名不符实者成为PI,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工作上他们自己力不从心,而且出于“防御性嫉贤妒能”,还要排斥真正的一流人才。“四唯”“五唯”“六唯”(包括“唯项目”)长期盛行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想当然地依据日常社会生活经验来管理科研活动。殊不知学术运行有自身规律和特点,不能依据日常经验来管理,笔者将常见的错位管理列于表1,表1中的科研自身特点来自科技史和科研现实情况。 



科技发展需要符合科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表1表明实际情况却不尽然。《工人日报》评论员指出,经过调研科研人员反映,“官大学问大,权大经费多”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5] 仅知网上涉及批评“官大学问大”的论文和文章就有320篇之多(截至2020年12月)。《人民日报》记者调查发现院士评选中存在搞关系、拉选票等不合理现象,“虽然院士增选的标准是学术能力和实质贡献,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较难做到,拉关系、运作能力有时候倒成了重要因素,少数有真才实学、不会搞关系的科学家反而会落选……为了当上院士,候选者个人和所在单位花费不菲。”“一些想当院士的大学系主任、院长,会非常注意长期经营和本领域院士的关系。”“一些有能力、真正钻研学问的人如果不会搞关系,有时连被推荐的资格也没有。”[6] 科技运行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违背的结果是得不到原始创新、得不到世界一流成果。回归学术本位至关重要。原始创新与科技的自立自强是立国之本,但是仅有这样的愿望和目标是不够的。我们需要认清现实:科技史规律与科研特点充分表明“唯帽子”“官大学问大,权大经费多”等学术界痼疾与科技自立自强水火不容,只能二选一!我们应该在此前提下思考倡导原始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改革措施与战略规划。






02

以是否做出前沿突破衡量学科的国际相对水平



何谓一流学科?有人认为学科排名前1%或前5%就相应地在该范围内成为一流学科,这显然不妥。一流学科的核心内涵是在学科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而不是简单地在学科排名中名列前茅,就像一流科学家不是由排名决定的,而是由其做出的科学贡献决定的。如果一批科学家都做出重要贡献(如在科学成果涌现期),排名第十的科学家仍是一流科学家,否则在某些时期(如在科学发展停滞期),排名第一也不是一流科学家。对一流学科的认定原则也如此。“世界一流大学拥有一批一流的学科,往往就是这些学校围绕着一个重大问题开展学术研究,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成果,开创了一个新的学科领域……一个重大的综合研究项目有时往往可以催生一批相关新学科。”[7] 


由此可见,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关键是做出突破性成果以引领学科发展的新进程、新方向,PI就是做出突破性成果的一流人才。一流学科的代表作是该学科内教师做出的符合学科方向的突破性成果。成果分为三个等级:确认或公认的推进性创新(推进性创新比较常见可归为同一等级)、确认的突破性创新、公认的突破性创新。考虑到突破性成果在得到公认之前往往要经过创新非共识阶段,颇耗费时日,所以笔者提出“确认的突破性创新”这一中间阶段,用查新、同行挑颠覆性错误等进行规范确认。[8] 用突破性成果(确认与公认)可以衡量与世界一流学科的相对差距,即在分支学科领域、在主要细分研究领域,做出前沿突破,与世界一流学科就至少是零差距,甚至实现领先(负差距)。这样世界一流学科分两个等级:因“确认的前沿突破”而可能引领学科发展者A+,因“公认的前沿突破”而引领学科发展者A++。对于研究型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科研水平决定学科核心实力,因此这样划分合规合理。 


据上所述,评估学科与世界一流学科的差距包括三种情况:①尚未达到世界一流学科水平。没有实现突破就不可能引领发展,即使进入学科ESI全球前千分之一、万分之一,都不能简单地据此认定为世界一流学科;②达到世界准一流学科A+。实现突破并得到确认但尚未得到普遍承认,可能引领学科发展;③成为世界一流学科A++。实现突破并得到公认,引领学科发展。是局部还是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学科?在非主流细分领域做出前沿突破算作A+还是A++?这些都可以讨论。需要强调的是,做出前沿突破是世界一流学科的必要条件,而且目前的非主流有可能日后成为主流,所以至少应该评为A+。至此,用是否做出前沿突破来作为衡量国际相对水平的标准,填补了学科评估相应指标的空白。





03

以突破点及时甄别一流人才:破解世界难题的新方案



3.1  及时甄别一流人才是一个世界难题


科技史和科研特点都表明一流学者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决定性因素,一流人才的甄选对科技发展、一流学科建设头等重要,其决定性作用体现在正负两个方面——甄选正确,大材大用,可以发挥引领作用;甄选错误,则“中材大用”,危害之大,有时是公众难以想象的。纵观人类历史,历次大国崛起的核心秘密就是尊重人才、尊重一流人才,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


如何及时甄别一流人才、如何让一流人才及时胜出,是一个世界难题。显然这里的一流人才是未成名者或半成名者,他们有时更有价值,他们才是新思想的策源地。破解该难题的意义重大。迄今为止,关于一流人才没有统一的说法,笔者认为哈佛大学第24任校长纳森·普西(Narsen Puthy)给出的定义清楚合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是区分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9] 这一定义已被广泛接受,可以说普西解决了这一难题的上半部分,但是如何及时甄别人才的创造力却尚未有方法上的解决之道。经长期研究,笔者通过对同行评议、同行承认这一金科玉律的突破,提出以及时甄别突破性成果来衡量人才创造力,尝试完成破解这一难题的下半部分。



3.2  同行评议与同行承认是想当然的产物,应该用开放评价与规范推荐取而代之


同行评议、同行承认是硬通货被视为金科玉律,笔者认为它只是想当然的产物,就像地心说是想当然的产物一样。想当然的理由包括三点:①学术研究专业性强,外行不懂,只有同行才能评价;②成果完全正确才有价值;③完全正确需要得到同行普遍承认。实际上这一主导学术界三百多年的金科玉律是错误的,从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1)对知识四要素进行评价。知识成果由四个要素构成:新颖、正确、启发、重要,对其评价包括对这四要素及其综合的评价。新颖性可以通过查新解决,技术有专利数据库,尽管尚无学术观点数据库,智能检索技术也可以进行查新。正确性需要同行专家判断,有否认推定和承认推定两个尺度,一严一宽。否认推定指没有得到普遍承认就是没被承认,突破性成果往往会受到“是否首创、是否正确、是否有价值、是否获得普遍承认”的质疑;承认推定是指没被普遍否认、没有发现颠覆性错误,就应被暂时承认,突破性成果受到优先重视。[10] 迄今为止,同行评议采用的几乎都是否认推定,需要完全正确,需要得到同行普遍认可。笔者提出,用确认是否存在颠覆性错误来进行承认推定,没有发现颠覆性错误,就应被暂时承认。知识成果的启发性和重要性都是见仁见智,不仅对同行有价值,对各行各业都有价值,因此就不是只能由同行来评价,现在项目评价除同行之外还包括环境专家、伦理专家等。可见,四个要素,只有确认是否在学术上存在颠覆性错误一项由同行评议,其他三项都可以由同行之外的专家和人士评议。 


(2)评价成果与通过成果评价人才不同。以往把对成果的评价和通过评价成果来评价人才混为一谈了,笔者认为两者的目标和重点是不同的,通过成果评价人才的目标是人才,重点是通过成果所体现出的创新性来评价人才的能力、创造力。学术人才、科技人才、设计人才、智库人才、文艺创作人才等创新人才(统称创新人才)的核心能力都是创造力,通过评价成果的创新性来评价人才极为合理、有效。在评价创新性方面,同行之外的专家可以发挥更大作用。西方谚语道“一个有创意的错误胜过一打老生常谈”,就说明创造力的重要性。评价人才主要是甄选拔尖人才,甄选PI,要求其代表作是突破性成果。通过成果评价人才包括三个环节:查新,同行专家确认是否有颠覆性错误,对突破性成果的突破点四要素进行确认。突破性、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的核心分别是突破点四要素、原创点四要素、颠覆点四要素。原创和颠覆性成果都是突破性的,可用突破点四要素统一表述,内容上可分别反映原创和颠覆性成果的特点。突破点四要素为:①突破什么(学术定论/主流共识/思维定式/研究范式/现行做法/权宜之计/学术僵局,或技术僵局/技术范式/主流技术/技术系统/应用系统/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技术经济范式等。其中之一或几个);②怎么突破的(通过提出和解决什么问题实现突破的);③突破的结果(突破性成果、原创成果、颠覆性成果等);④突破的意义及前景。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或技术产业领域是突破、原创、颠覆性成果的共同特征。原创开拓的新前沿、新领域,不仅是从0到1,还要从1到N,两者缺一不可。颠覆性创新替代原有技术/产业/市场等,开辟新技术、新产业、新市场、新模式等。这些成果均可用一句话来精炼表述其核心贡献。[11,12] 同行专家确认没有颠覆性错误之后,对于规范展示的突破点四要素进行确认较为容易。通过三个环节的评价,就完成了通过成果的创新性评价人才的创造力,确认其为准一流人才,得到普遍承认后即为一流人才。准一流人才已非常难得,可成为PI。 


(3)开放评价、难得易懂与历久知真。对知识四要素及其综合进行评价,笔者提出开放评价法,包括规范展示、规范确认、规范推荐。由同行专家、评价专家及相关专家组成评议组,同行专家确认是否有颠覆性错误,评价专家负责查新、定级,相关专家负责环境、风险等评估,对受评成果进行格式化处理(创新成果展示创新点四要素、突破性成果展示突破点四要素等)并公开或在网上规范展示,采用承认推定原则,新颖而无颠覆性错误的成果即通过规范确认,进入规范推荐环节。开放评价继承同行评议的优点、避免其缺陷,有利于突破性成果及时胜出。[8,10] 规范展示突破点四要素更便于理解,而且对于绝大多数的成果而言,都具有难得易懂的特点,就是做出发现很难,百思不得其解,然而一旦发现并清楚地阐述出来,大家(同行)恍然大悟,比如阿基米德发现判断皇冠是否掺银的方法就是如此。对于突破性成果,往往需要长期研究,所谓十年磨一剑,通常是提出原始创意之后不断深入、系统研究,发表一系列论文、论著。职业学者长期坚持的主要原因有三:①研究思路、技术路线行得通,没有颠覆性错误,结论成立;②经过长时间思考和自我评价,长期阅读、检索、比较和同行互动及学界反馈,确信自己的研究独创独有,甚至可以开宗立派;③得到学术界好评和鼓励,充满希望。如果发现有颠覆性错误(且不能修补)或者不是首创,职业学者往往就偃旗息鼓转向其他研究了。运用开放评价的简明版“互联网+代表作”评价法甄选人才更是简单易行 [13],拔尖人才的代表作是突破性成果,在互联网上规范展示突破点四要素,查新、确认是否有颠覆性错误等。 


(4)两次聚焦、“以尖识才”、盘点比较、规范推荐、面向用户。基于上述分析,笔者提出及时甄别一流人才的方法——基于“互联网+代表作”评价法的“两次聚焦、‘以尖识才’”法,包括两次聚焦、“以尖识才”、盘点比较、规范推荐、面向用户五项内容。两次聚焦指第一次聚焦是以代表作论英雄,在该人才的众多成果中聚焦1~2项代表作;第二次聚焦是以突破点论代表作,一流人才的代表作应该是突破性成果,聚焦于突破点四要素(如上所述),这样就可以通过评价人才的突破性成果来衡量其创造力,并用“互联网+代表作”评价法进行规范展示和规范确认;“以尖识才”是指层次越高的人才越能用一项标志性代表作体现其水平,诺奖、菲尔兹奖奖励的都是一项具体成果,美国科学院院士评选要求候选人至少有一项成果特别突出,拔尖人才、顶尖人才(即一流人才),就是因为有“尖”,“尖”就是突破点,“以尖识才”就是以突破点论英雄,这与“针尖战略”(在细分领域做到世界第一)也是一致的。盘点比较是对国内外同类突破性成果进行比较,突破点四要素也是四个比较点,同类比较,水平高低一目了然。规范推荐是科研成果经过查新和确认无颠覆性错误等规范确认之后进行的有效推荐,包括公开或在互联网上展示成果及其特点,将突破性成果及突破点四要素录入“主题-前沿”数据库、基本参考文献数据库、优先权数据库,关联用户。规范推荐包括了同行承认的优点,又避免了其缺点,可以替代同行承认,让有价值的成果、特别是突破性成果得到及时传播和应用。[2] 面向用户包括四项内容,①面向同行,更要面向用户,用户不会同行相轻、不会嫉贤妒能,用户需要最好的知识服务;②用户应该知道一流人才的重要性:一流人才与二三流人才相比,不是程度上的区别,不是95分与70分的区别,而是方向上和层次上的区别,是有解和无解的区别,是想得到与想不到的区别;③用户应该知道一流人才的特征和甄别方法,一流人才有自己的标志性代表作作为学术招牌,只见学者知名、不见其成果知名,往往是徒有虚名。甄别方法就是上述的“两次聚焦、‘以尖识才’”法,使得用户变成懂行而挑剔的用户。波特(Michael Porter)的挑剔性消费者理论认为,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有严格要求,将会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笔者认为该理论也适用于知识生产领域,越来越多的懂行而挑剔的用户,让徒有虚名的“唯帽子”不攻自破;④面向用户也是面向学术市场和思想市场。前沿学习与前沿咨询,是知识服务最重要的内容,当今知识爆炸、变化无常,学习前沿知识头等重要,洞悉前沿变化和发展趋势、防控风险、把握先机、前瞻布局等头等重要,只有做出前沿突破的一流人才才能提供有效服务。“两次聚焦、‘以尖识才’”法易于程序化,笔者据此研发AI评价法。[14] 在学习方面,应遵从“临帖法则”,即学习书法时,初学者不是先向三流书法作品学习,进步后再向二流、一流书法作品学习,而是一步到位,向顶尖书法家作品学习,临帖颜柳欧赵“楷书四大家”;在咨询方面,应遵从“康南特法则”,即强调十个二流人才抵不上一个一流人才,一流和二流的区别不是程度上的,而是方向和层次上的区别,是有解与无解、想得到与想不到的区别,应该向一流人才咨询、请教,才不误事、才能抓住机会。






04

结论与建议:面向用户建立一流学科平台,加快一流学科建设



综上所述,本文揭示了科技发展的“中等水平陷阱”与学科评估的“内卷化陷阱”,指出科技史规律与科研特点充分表明“唯帽子”“官大学问大,权大经费多”等学术界痼疾危害巨大,而且在科技发展的不同阶段,危害程度不同。在科技发展的中级阶段,以追求引进吸收、国际合作、论文专利产出规模、科技与教育国际榜单为主,“中材大用”者和“帽子”人才尚可应付,但是进入发展原始创新、强调科技自立自强阶段,则“唯帽子”等学术痼疾的危害是毁灭性的,不破除之,科技自立自强就无法实现,两者格格不入,只能二选一。对此应有清醒认识,科技发展有自身规律和特点,在学术领域是越公平越有效率,中材中用,大材大用的诚信秩序必不可少,违背的结果就是难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我们必须直面和破除这些陷阱与学术界痼疾,在此前提下思考倡导原始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改革措施与战略规划。本文提出以是否有前沿突破来衡量学科的国际相对水平,提出世界一流学科分两个等级:因“确认的突破性创新”可能引领学科发展者A+和因“公认的突破性创新”引领学科发展者A++。笔者期望以此解决目前学科评估只衡量国内相对水平、不能衡量国际相对水平的难题。通过提出知识成果四要素、区分评价成果和通过成果评价人才的差异等,破除了同行评议、同行承认这一金科玉律,用开放评价与规范推荐替代同行评议和同行承认,笔者还提出“两次聚焦、‘以尖识才’”法,以评价成果的突破点来衡量人才的创造力,以解决一流人才及时甄别这一难题。它不仅是一流人才识别法,也是开展精英教育、前沿学习、培养一尖多能、鼓励实施“针尖战略”的方法。指出一流人才具有突破性成果作为学术招牌,特征鲜明而易于识别和检验,以替代人才帽子。通过揭示一流人才特征和甄别方法并广而告之,出现越来越多的懂行而挑剔的用户,让徒有虚名的“唯帽子”不攻自破。提出“临帖法则”和“康南特法则”(笔者用哈佛大学前校长Conant.J.B.命名)强调向一流人才学习和咨询的重要性。 


基于上述研究,笔者建议科技与教育体制机制深化改革需要建立科教特区,就像当年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建立特区一样,以摆脱科技发展的“中等水平陷阱”与学科评估的“内卷化陷阱”。科教特区可以建在某些区域、城市,可以在某些大学和学科内实行,可以是建在网上的虚拟社区,也可以是上述的组合。具体建议有四:(1)大力宣传一流人才特征与甄别方法,让更多的用户(高校学生、媒体、各行各业与各级政府部门的知识消费者)成为懂行而挑剔的用户,让“唯帽子”不攻自破,让“临帖法则”“康南特法则”深入人心,以一流人才为中心提供前沿学习、前沿咨询服务。(2)建立一流学科平台,双管齐下建设一流学科,在继续完善教育部主导的学科评估与一流学科建设的同时,在一些创新型城市的大学城、有实力的大学和民办大学,在线下和线上建立一流学科平台,让做出前沿突破的一流人才,成立教授工作室并入驻;用“互联网+代表作”评价法的程序公信力,阐明可能引领学科发展的原因和前景,与懂行而挑剔的用户对接。通过与国内外同类学科前沿突破成果的比较,确立一流学科地位和学科标杆。(3)在短时间(几个月时间)内快速提升我国科技实力与智库实力的最佳方式就是实施“两次聚焦、‘以尖识才’”法,让大材小用、大材中用的一流人才及时胜出并充分发挥作用。让原始创新的完成人及时胜出才是鼓励原始创新的最好方式,加大投入、宽松考核等都是第二位的。(4)启动方案是利用“互联网+代表作”评价法,盘点职业学者的十年磨一剑、二十年磨一剑的突破性成果。由于学术界反馈多,可视为长时间的同行评议结果,可列出四项内容:①突破性成果核心贡献及突破点四要素;②系列论文论著等;③获奖、转载、引用、评论、受邀大会报告和学术演进等;④国内外同类工作的盘点比较。水平高低一目了然,突破性成果和一流人才脱颖而出。一流人才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决定性因素,解决一流人才甄选问题,也就解决了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指日可待。正如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田长霖强调的:“世界上地位上升很快的学校,都是在一、两个领域首先突破。一个学校不可能在很多领域同时达到世界一流,一定要有先后,研究型大学一定要想办法扶持最最优异的学科,把它变成全世界最好的。”





参 考 文 献

(上滑查看)

[1] 刘益东. 代表作、学术招牌与前沿学者:精简人才“帽子”的利器[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19 (001).

[2] 刘益东. 从同行承认到规范推荐:开放评价引发的开放科学革命与人才制度革命[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29-40.

[3] 美国国家科学院官网[EB/OL]. [2020-12-20]. http:// www.nasonline.org/membership/. 

[4] 刘益东. 1/99法则、SOS法则与前沿学者及智库思想家[J]. 科技创新导报,2012(36):245-250.

[5] 郭振清. 高校科研“权大经费多”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N]. 工人日报,2015-03-27(003). 

[6] 喻思娈. 院士评选为啥有争议[N]. 人民日报,2015-12-18(018). 

[7] 杨玉良. 关于学科和学科建设有关问题的认识[J]. 中国高等教育,2009(19):4-7.

[8] 刘益东. 试论超越同行评议的复合型学术评估法[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1):98-102.

[9] 刘益东. 开放式评价与学术市场:彻底解放学者的创造力[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1):17-26.

[10] 刘益东. 开放式评价:替代同行评议的新方案[J]. 甘肃社会科学,2015(7):27-31.

[11] 刘益东. 设立战略家工作室,创建世界一流思想库[J]. 科技创新导报,2014(14):250-254.

[12] 刘益东. 外行评价何以可能:基于开放式评价的分析[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9):145-150.

[13] 刘益东. 互联网+代表作:拔尖人才的试金石[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10-30(001).

[14] 刘益东. 吸引和保持前沿学者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开放评价与原创优先的学术出版至关重要[J]. 科技与出版,2019(10):1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立足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主要为自然科学、前沿交叉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和科学交流与传播服务,同时通过国家科技文献平台和开展共建共享为国家创新体系其他领域的科研机构提供信息服务。

长按二维码>自动识别> 添加关注!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在本文留言!

近期文章推荐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1.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面向研究所服务与产品推介:平台类

2.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面向研究所服务与产品推介:报告类

3.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面向研究所服务与产品推介:其他类

4. 中科院蝉联首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全国高校第一;生命领域浙大力压清华

5. 26岁数学天才攻破世界级难题,少年班校友回归中科大

6. 袁亚湘院士建议:禁止对青年科技人员设不合理定量考核指标

7. 一文读懂“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年项目都有哪些部署

8一文看懂:国家创新体系路线图

9. 2021亚太地区自然指数出炉!中国学术机构贡献份额暴涨

10. 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重要时间节点安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