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4年市场预计86亿美元,小核酸将成单抗、小分子后第三大类药物?

本文编辑自银河证券研报《小核酸时代终将到来,优质赛道如何掘金?》

人类历史发展至今,诸多重大疾病的生存期得到了延长,甚至被治愈,从化学小分子到抗体,人类对创新药研发的脚步从未停歇,创新技术也不断革新。然而事实上,小分子药物与抗体类药物靶点多为蛋白质,包括激酶、受体、抗原等,而人类疾病相关的致病蛋白约80%不能被目前常规的小分子药物与生物大分子制剂所靶向,属于不可成药蛋白;同时,在人类基因组中,只有1.5%的基因序列编码蛋白质,其中和疾病相关的蛋白只占10%~15%。因此,还有一大部分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需要从新的领域入手,此时,小核酸药物应运而生。

小核酸将药物靶点扩大至蛋白质上游,能够特异性上调或下调靶基因表达,在人类重大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

01关键技术突破带来巨大开发空间


与基因编辑、ADC等技术的诞生类似,小核酸药物的诞生也是诺奖级的革命性技术进步,当然,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

1978年哈佛大学科学家Zamecnik等人首次提出反义核酸概念。20年后,FDA批准了全球首款ASO药物Vitravene上市,用于治疗用于治疗艾滋病人的眼部CMV病毒感染。同年,Andrew Fire和Craig Mello在线虫中首次揭示了RNAi现象,两人也因此斩获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2001年Tuschl等首次利用体外合成的siRNA实现了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基因表达调控,标志着RNAi拥有了从研究走向制药的潜力,同年,RNAi技术被Science杂志评为2001年的十大科学进展之一。

siRNA药物首次走进临床在2004年,OPKO公司的Bevasiranib获批临床试验,用于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病。再之后大型制药企业罗氏、默克、辉瑞、赛诺菲、雅培等纷纷进入这一领域,投入了数十亿美元资金。

随着资本的入场,小核酸药物的开发难题也逐渐凸显:

  • 小核酸在血液中不稳定极易被降解,同时可能会触发人体免疫应答反应,并且不易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 小核酸药物从进入人体到发挥药物作用主要经历逃避核酸酶清除、靶向组织细胞、实现胞吞、内涵体逃逸。尽管化学修饰能够解决稳定性和免疫原性的问题,但如果不能进入细胞实现胞吞,小核酸药物依然不能发挥药物作用。

化学修饰技术和递送系统成为了解决小核酸开发难题的关键办法。

首先,核酸在人体内不稳定,进入血液之后极易被核酸酶降解,且容易通过肾脏清除,半衰期短,同时外源的核酸分子具有免疫原性,容易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化学修饰技术增强小核酸药物在血液中的稳定性并降低免疫原性。

尽管化学修饰能够解决稳定性和免疫原性的问题,但如果不能进入细胞实现胞吞,小核酸药物依然不能发挥药物作用。

环糊精纳米聚合物、脂质纳米颗粒、缀合物递送系统等递送系统可提升小核酸药物胞吞效率,同时,研究者们对大部分递送过程背后机制的理解仍在不断发展,这也展现出了小核酸递送领域创新的巨大空间。

02全球研发进展


狭义的小核酸是指小干扰RNA(siRNA),而广义的小核酸则包括小干扰RNA(siRNA)、反义寡核苷酸(ASO)、信使RNA(mRNA)、核酸适配体(Aptamer)等。与小分子化学药和抗体药物不同,小核酸药物由核苷酸组成。目前全球范围内,主要的小核酸药物类别是ASO、siRNA、mRNA和Aptamer四种。

ASO(antisenseoligonucleotides,反义寡核苷酸)是一种单链寡核苷酸分子,单链,通常包含15~25个核苷酸。ASO进入细胞后在核糖核酸酶H1的作用下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与其互补的靶mRNA结合,抑制靶基因的表达。

目前全球共有有八款ASO药物获批上市,比较具有代表性的ASO药物为Nusinersen(中文通用名: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由渤健研发,用于治疗用于治疗脊髓性肌萎缩(SMA),于2016年12月23日首次在美国获批;2019年4月28日,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在中国上市,用于治疗5qSMA,并成为中国首个能治疗SMA的药物。该药物在2019年全球销售额达到19亿美元,证明了ASO药物的商业潜力。

目前全球在研的ASO药物超过30款,涉及了克罗恩病、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丙肝以及阿尔茨海默症等多领域的适应证。

siRNA是一种长约21-23个碱基对的双链RNA,在细胞核中转录后,双链siRNA以及相关的蛋白质便会穿过核孔,并在核孔中由RNaseIII核酸酶裂解形成单链siRNA,导致在3'端的两个核苷酸突出和在5'端的单磷酸突出。如此形成的单链siRNA与Ago等蛋白质结合,降解双链siRNA的过客链(即有义链)并掺入引导链(即反义链),此链用于和互补mRNA的识别,并作为切割的模板,形成的蛋白复合物称为沉默效应复合物(RISC)。基因沉默时,引导链保持附着于RISC,并将复合物引导至靶mRNA。在正确识别与引导RNA互补的mRNA核苷酸序列后,切割过程通过在引导RNA的5'一磷酸末端上游切割10至11个核苷酸的mRNA来实现。该过程借助酶Ago2催化,该酶是RISC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切割后的mRNA无法继续完成原有的生物学功能,从而完成沉默。

目前全球共有4种siRNA药物获批上市。分别是Patisiran、Givosiran、Inclisiran以及Lumasiran。

Patisiran是全球首款获批的siRNA药物,用于遗传性ATTR(hATTR)淀粉样变性成人患者第1阶段或第2阶段多发性神经病的治疗。Evaluate Pharma分析报告指出,该药物的研发是2018年全球20个最有价值的研发项目之一,Patisiran以44.73亿美元的净现值(NPV)位列第18位。Evaluate Pharma还预测,Patisiran在2024年的销售额将达到13.08亿美元。

目前全球也有超过30款在研siRNA药物在研,临床设计了干眼症、血友病、胰腺癌等多领域适应证。

第三类小核酸药物为Aptamer(核酸适配体类药物),Aptamer是折叠成独特的三维结构的短单链寡核苷酸。可利用其三维结构特异性结合较大范围的目标,包括蛋白质,小分子,金属离子,病毒,细菌和全细胞,其高特异性和结合亲和力可达到抗体水平。

Pegaptanib是目前唯一获批的Aptamer药物,由Eyetech和Pfizer研发的聚乙二醇化的修饰性寡核苷酸,最早于2004年在美国获批上市。该产品能够靶向结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亚型),用于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第四种小核酸药物是新晋较为流行的mRNA信使核酸类药物,mRNA是机体内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基础性RNA分子,理论上外源mRNA可补充相关蛋白的含量,从而治疗特定的疾病。

mRNA主要优势为:mRNA不会修饰宿主的基因,从而避免了基因毒性;可以以相对受控的方式递送mRNA以调节转染效率和蛋白质表达的持续时间;mRNA的传递不需要核定位或转录。

因此,药企们认为可用于治疗遗传性疾病,癌症,传染病,心血管疾病等病症。目前,mRNA疗法主要包括:通过外源导入mRNA来纠正基因表达缺陷或异常;将表达抗原蛋白的mRNA制成疫苗。

在疫苗领域,mRNA的应用较为普遍,其优势体现在其设计速度快,低蛋白水平就可激发人体免疫反应。且一条mRNA可以联合用药编码多个蛋白,成本较重组蛋白更低。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mRNA疫苗的研发与临床实验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Moderna公司的mRNA-1273疫苗。该疫苗是一种脂质纳米颗粒(LNP)包裹的,基于mRNA的疫苗,可编码引起新冠病毒的预融合稳定全长刺突蛋白,注射入人体后可引起相应的免疫反应。临床实验表明,mRNA-1273疫苗在预防新冠疾病(包括严重疾病)方面显示出94.1%的功效,同时,除了短暂的局部和全身反应外,未发现安全隐患,药效优秀。

除了在疫苗领域的应用,还有一些外源mRNA补充蛋白疗法处于临床研究中,治疗领域涉及晚期黑色素瘤、前列腺癌以及非小细胞肺癌等适应证,但大多仍处于临床I期阶段。

譬如由BioNTech公司开发的BNT111,处于I期临床实验,用于治疗转移性肿瘤患者的晚期黑色素瘤,并作为肿瘤切除后的辅助治疗。它旨在引发对四种黑素瘤相关抗原的免疫反应。首次人体剂量递增研究(MERIT研究)评估了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体内给药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表明该药物经过优化可诱导针对恶性黑色素瘤靶抗原的抗原特异性CD8+和CD4+T细胞应答。


03资本热捧,2024年市场将突破8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小核酸药物从转录后水平治疗,候选靶点丰富,特别针对一些蛋白靶点难以成药的基因,未来适应症范围广,应用潜力大。根据《RNA therapeutics on the rise》分析,全球431个小核酸药物在研项目,其中,63%处于pre-IND阶段,32%处于早期临床阶段(I期或II期),3%处于III期。研究项目覆盖多个疾病治疗领域,主要包括抗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心脑血管、代谢疾病、传染病、眼科疾病等。值得一提的是,小核酸疗法在治疗罕见病,尤其是神经系统和肝脏疾病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在21种处于研发后期的小核酸药物中,18种为罕见病用药。

而目前已获批的小核酸药物也已取得了出色的销售成绩,具代表性的是由Ionis公司研发的用于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药物Nusinersen,上市后总共产生47亿美元的销售收入。根据Evaluate Pharma和BCG分析,2024年全球小核酸市场规模将会达到86亿美元,预计2018年~2024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到35%。

小核酸领域也正在受到资本热捧,2019年,罗氏斥资16.7亿美元获得了治疗慢性乙肝的药物Dicerna的权益,该药尚处I期临床研究;辉瑞以15.5亿美元获得了治疗心血管和代谢性疾病的药物Akcea的权益。

2020年疫情之后,mRNA药物巨头Moderna与美国生物医学高级研究与开发局(BARDA)达成协议,将获得最高4.83亿美元的资金支持,拟用于测试和生产mRNA-1273疫苗;该公司还曾以6.04亿美元的募资创下了生物科技公司规模最大的IPO纪录。资本巨头黑石更是于2020年4月斥巨资20亿美元支持Alnylam的RNAi项目,成为biotech行业领域最大的单笔私有投资案例。


04国内:从License-in到自主研发


在国内,小核酸领域经过不断发展亦逐渐受到资本青睐。

2020年,瑞博生物获得了4.7亿元人民币的C2轮融资支持,由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领投,中金启德基金、高瓴创投联合领投,恒旭资本、朗玛峰创投、上海自贸区基金和弘陶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共同跟投。其募集的资金拟用于支持瑞博生物在研品种的研发,促进其研发管线末端产品早日落地产生销售收入。在此之前,该公司还先后获得1.25亿元的A轮融资、2.7亿元的B轮融资和2.03亿元的C1轮融资。

瑞博生物目前有多个小核酸药物在研管线,适应证包括抗神经损伤、降血糖、抗前列腺癌、抗乙肝、抗高血脂等多个领域。

其中,SR062从Ionis引进,是一款ASO新药,特异性地靶向作用于胰高血糖素受体(GCGR)的mRNA,通过阻止肝糖原转化和促进GLP-1水平升高的双重作用机制发挥降糖作用,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其有望成为国内首款双重降糖机制的小核酸药物。SR062已由Ionis在美国等国家完成了1项I期健康受试者试验和3项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II期临床试验;由公司开展的2项国内II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包括SR062单药以及SR062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

SR063也是从Ionis引进,是首款治疗AR-V7阳性前列腺癌患者药物,用于治疗雄激素受体剪接变异体7(AR-V7)阳性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国内目前正在开展IIa期临床研究。

SR061为siRNA新药,属于视神经保护药物,靶向半胱天冬酶2(Caspase2),其首个开发的临床适应证为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同时适用于包括青光眼在内诸多视神经损伤相关的眼科适应症。

SR061初期由夸克公司开发。2012年瑞博生物和夸克公司成立合资公司瑞博夸克,合作推动该产品在中国、新加坡、越南等部分亚洲地区的研发和商业化。针对NAION适应症,SR061目前正在进行II/III期临床数据的分析。针对青光眼适应症,目前国外已完成IIa期临床研究。

除了License-in的管线,瑞博生物还有多款自主研发管线,但仍处在临床前阶段。

小核酸药物正逐渐成为生物制药领域必争之地,国内外研发进展如何,未来如何发展?本土企业mRNA疫苗何时上市?小核酸药物将如何应用在抗病毒领域?

转载自:E药经理人


相关文章推荐:
mRNA疫苗体外合成完整解决方案
美团投资合成生物平台恩和生物,首次布局生物科技领域
推进dbDNA 基因疗法
通用型CAR-T细胞治疗市场分析
药明巨诺CAR-T产品将获批,细胞基因治疗需求将爆发
基因治疗新突破,科学家开发出口服药物诱导的可控表达
开发可重复给药的全新病毒载体,获1.17亿美元B轮融资
今年多地政府发文支持细胞治疗与基因治疗的发展
新一代的AAV载体---莫以衣壳论英雄
基因治疗、细胞治疗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重点发展名单
盘点国内8家mRNA企业
AAV衣壳改造的研究进展
2021年中国mRNA治疗行业研究报告
万字长文解读丨mRNA开启疫苗行业新时代
珍藏版:mRNA治疗领域的挑战与展望
全球/中国小核酸药物市场分析
蓝鸟生物公司CALD基因疗法Skysona获批上市
中国细胞治疗产业研究(二)
AAV载体介导血友病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与挑战
国内首款CAR-T细胞基因疗法纳入平安保险
ICH指导原则《S12:基因治疗产品的生物分布研究》

声明:本文旨在知识共享,所有内容仅学术交流研究,不构成任何建议,无商业用途,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