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科普 | 神奇的超导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科院等离子所 Author 科普君
Hello!大家好,春节过后大家吃腻了饕餮美食,是不是很期待一期科普大餐呢?
是的,自从看了《我的太阳》感慨颇深啊,非常期待科普君的开箱大作啊!
感谢大家支持!通过前面几期的科普,相信大家应该对核聚变有了一个整体上的了解。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从整体转向局部,了解一下“人造太阳”的组成部分。
好呀,一定都是些非常高科技的东东!
没错!前面介绍过,EAST是全世界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就是“超导”,所以今天科普君首先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超导的神奇之处。
在电影里面,哈利路亚山是由一种名为“Unobt-ainum”(中译:不可获得的元素)的室温超导矿石组成,这种矿石通过排斥行星的地磁场来实现悬浮。
可以说,如果可以实现室温超导,那我们的生活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目前,在地球上还没有获取到室温超导材料,但人们对此一直在追寻。
在过去的百余年中,科学家一直在致力于理解神奇的超导现象,探索现有超导材料中的超导转变机制,努力合成更高临界温度的超导材料并加以利用。
下面,科普君将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科学家对“超导”的发现之旅。
当他把汞(水银)冷却到4.2K(零下268.95摄氏度)时,汞的电阻突然降为零,这就意味着电流可以毫无阻碍地通过导体。
之后他又多次实验,最终发现有许多金属和合金都具有类似的特性。于是昂内斯就将这一神奇的现象命名为“超导”(超级导体)。
凭借这一发现,昂内斯获得19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1911年也被称为“超导元年”。
开氏温度是指以绝对零度为起点表示的温度,因此所有的温度表示数都是正数。
这两种温度之间的关系为:开氏温度(K)=摄氏温度(°C)-273.15
国际上除了摄氏温度、开氏温度,还有一种华氏温度。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为:华氏温度(°F)=摄氏温度(°C)*1.8+32
下图展示了这三种温度的区别:
下面重点介绍超导体的两个主要特性。
由于在超导态下超导体是没有电阻的,所以如果在一个超导导线上通入电流,则电流是不会衰减的。
同时,导体也不会发热。因此,很细的超导导线就可以长时间承载非常大的电流,并且电流不会损耗。
而在托卡马克上,正好需要通入超大的电流来产生超强磁场,因而要想让托卡马克长时间运行,超导体的存在就变得异常重要。
科普君,我想知道为什么导体的电阻会突然消失?
这个和导体中导电的电子运动方向有关。
简单来说,迈纳斯效应就是指超导体可以将磁力线从自身中完全排斥出去,即超导体内的磁场值为零。
产生这一特性的原因是:超导体在靠近磁场时会在其表面感应出超导电流,这个超导电流会在超导体内部产生一个与外磁场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磁场,两磁场相互抵消,从而使其内部总磁场为零。
产生量子锁定的原因是外加磁场的磁力线包络了超导体,从而抵消了它的重力。
下图就是“量子锁定”现象的一种演示: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谓的锁定,不仅仅是悬浮或是悬挂,而是以任意姿态“锁定”于空中。
磁悬浮列车利用的就是“量子锁定”的原理。
之所以把室温定为终极目标,是因为如果实现了室温超导,那么我们就不用为超导材料提供特殊的低温环境,超导的应用范围将会无限扩大,我们的生活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如果实现了室温超导,那将引发一次新的现代工业革命。出门能轻松乘坐时速几百公里以上的磁悬浮列车;不用再为电子产品的电量发愁,充一次电可以用几个月……光是想想就觉得美好呢!
然而这条高温超导追寻之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畅。在最初的数十年,提高超导转变温度的速度很慢,从1911年至1986年,超导转变温度仅从4.2K提高到23.22K,科学家们用乌龟来形容这个程度。
直到1986年,缪勒(K. Alexander Muller)和柏诺兹(J. Georg Bednorz)发现了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人类提高超导转变温度的速度才坐上了火箭,开始飞速攀升。
缪勒(K. Alexander Muller)和柏诺兹(J. Georg Bednorz)也因为开创了高温超导时代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最近的消息表明,德国马普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借助短波红外激光脉冲的帮助,成功制成室温下的陶瓷超导体——尽管其维持的时间仅有百万分之几微秒。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科普君相信,室温超导的实现终将到来。
在寻找高温超导材料的过程中,科学家们也在不断探究超导的微观机理,希望为进一步提供超导转变温度提供理论指导。
1935年,科学家们提出了伦敦理论。1950年,又提出了金兹堡-朗道理论。这两种理论都给出了唯象的超导图像,并且预测到了一些与超导相关的物理现象。
1957年,“BCS理论”被正式提出。从而实现了真正从微观角度解释了超导转变机制。“BCS理论”的名称来自于它的创立者:巴丁(J. Bardeen)、库珀(L. Cooper)和施里弗(J. Schrieffer)
BCS理论从微观层次解释了当时发现的大多数常规超导体的转变机制,因而其三位创立者分获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一个比较形象的理解:当一个电子在晶格中运动时,由于异性电荷相吸而导致局域晶格畸变,当另外一个电子通过时,会感受到第一个电子通过时导致的晶格畸变的影响,从而在两个电子之间产生间接吸引相互作用,这就是“库珀对”,其总动量和总自旋为零。所有电子对在运动过程中能够保持“步调一致”(相位相干,即相位相同),即使受到杂质等散射也将保持总动量不变,从而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能够不损失能量而运动——这种现象就是超导。所以说,超导是微观量子凝聚态的宏观表现。
然而,BCS理论并不是完美的理论。之后大量的非常规超导体被陆续发现,而根据BCS理论无法对它们进行解释。
因此科学家根据微观配对机制将超导体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常规超导体(又名“BCS超导体”),另一类便是非常规超导体。最有代表性的非常规超导体就是1986年发现的铜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和2008年发现的铁基超导体。
对于非常规超导体,目前物理学界还没有统一的理论来阐述其微观机制,我国著名超导专家赵忠贤院士从事高温超导研究多年,对高温超导电性探索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无数聪慧的科学家的推动下,超导已经逐步走向实用化,并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实际上超导体就是电力工业革命性的技术储备之一。目前采用常规金属合金制造的超导输电线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高温超导材料制作的超导输电线也即将投入市场。
在生物学研究和临床医学上采用的高分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大都是采用超导磁体,其不仅体积小功耗低,还具有高场强高分辨率的特点。
由于我们对非常规超导体展现出的新奇量子现象还缺乏理解,在微观量子态的应用更是十分稀少。随着超导研究的深入,新的超导材料也必将会被发现并应用。
如同半导体的发现和应用让人类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样,超导的应用前景也将十分乐观,并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福音。
如果您有问题、建议,或者要投稿,都请发邮件给我们吧!
我们的邮箱是:weixin@ipp.cas.cn!
群号: 210975757长按二维码直接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