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动回顾|53名厅局级领导干部的低碳参观之行,我感想满满

2016-10-20 倪欢 绿色光年



本周六报名开放中!


在上周末的绿色光年新logo投票留言送票活动中,恭喜崇予、立娟、芳芳猫三位获奖,请你们尽快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将送上每人两张低碳参观门票!

光年君要求请假两天,可能是因为前几天很心潮澎湃地发了一篇disgusting science的“重口味”科普之后,被自己的创意恶心倒了
我来说点严肃的。
10月17日下午,绿色光年团队接待了史无前例高规格的低碳参观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研讨班”的53名厅局级领导干部。
意外吗?有一点。
我们就是一个才成立半年多的草根环保NGO,怎么就被领导们集体看上了呢?
被这个国家级干部培训院校直接“接洽业务”时,作为绿色光年的创始理事,我的确还很思维定势地问了很弱智的问题:“你们能否给我们主管部门的上上级部门去个函?是否需要相同级别的领导陪同?”潜台词其实是:咱这庙太小……
不过,从中央的各项简化干部培训礼遇的规定来看,我的操心很官僚,必须改!
要知道,去年五月,我被邀请到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为上一期厅局级领导干部们分享我家的绿色生活时,我家还没有造鱼菜共生系统,自己也还没有开始创立NGO的想法。一年多过去,机构已注册,有招牌项目定期运营,还“骗”来了一个刚刚留英回国的CEO。
感想一:从亲子游到领导干部的考察游,说明我们的低碳参观活动的“兼容性”不错,需要继续努力! 周一下午两点,两辆大巴停靠在我们小区门口时,学员们在我们团队的导览旗下引导到社区活动室,没有休息,直接进入授课状态。

在现场教学中,我为学员们分享了从一个家庭应对气候变化,如何演变到一个环保组织的诞生和运营。这个心路历程,充满令人哭笑不得但容易陷入深思的趣事,还好不算坎坷。

我的分享要点包括:
第一,我们越来越生活在城市“孤岛”中。邻里互相不认识,也不在乎要不要认识。我当初筹建这座中国第一个CIGS薄膜民用电站的第一件事,就是主动去认识我的邻居,并且获得他们的同意并签字。第二,上马一项无论多大的项目,评估社会影响和风险是永远的黄金原则。从我家电站落成初太阳能板上连续出现的烟头,可能会因为我不与社区做沟通,而直接变成恶意的砖头。第三,充分享受国家低碳政策带来的福利,并告诉亲友和媒体,自己对这些政策的体验整体良好。第四,要让更多有需求的家庭知道这些知识、政策,并且采取行动,如何持续地获得基层政府和社区居民的支持,需要做更多的创新。……


感想二:从学员们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看出,他们对相关低碳政策落地的效果和宣传推广非常关注,听得很认真。比如,他们频频拿出手机对我(的PPT)拍照。嘿嘿。

不带停歇地,带学员进入现场教学环节时,分成两组,一组参观我们小区,包括建成的上海市第一个充电桩停车场,另一组直接进交大参观我们的其他低碳参观“景点”。

这时,学员们的问题都堆出来了:

Q:我是做社团组织立法工作的,请问你们机构资金哪里来?
A:机构运营的资金短缺一直是个大问题。我们目前的招牌项目低碳参观收成本费,也不能满足运营开支。目前要尽量争取获得政府的扶持,包括服务采购。(一句话总结:做NGO是个大坑!
Q:政府对你们的支持力度如何?
A:很给力。目前办公室是免费使用的,宽带也是蹭居委会的。居委干部经常来我们的活动当志愿者。目前也申报了一些政府项目,正在落地中。要自负盈亏还得探索运营模式。
Q:你们机构有多少人?都是全职员工还是社区志愿者?
A:目前领工资的有三位全职,但我是创始理事,白干活不领工资。
Q:你们这些留学回来的做公益的多吗?你平时在哪里工作?
A:留学回来全职做公益的不多,但也有利用业余时间做公益的。我平时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其他国际项目做顾问,不坐班,时间可以灵活安排,有条件做公益。
Q:为什么停车场有这么多不一样的充电桩?难道没有统一标准吗?
A:因为不同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有自己的充电系统,但是国家正在统一标准。
Q:既然这些新能源车主能用上便宜的民用电充电,他们的充电桩设施能分享给其他车主使用吗?
A:(曹总,你得付我广告费了)在上海已经有了这样的尝试,比如上海财大孵化的一个创业项目,正是做充电桩的分享经济,名叫e电充。
Q:你家的厨余垃圾堆肥桶受温度影响大吗?
A:会的,冬天太冷的话必须要放到室内,否则酵素菌会失去活力。
……
感想三:他们来社区参观,仍然在紧密结合自己的工作内容去思考问题。显然,他们都对在社区级别做可持续发展主题相关的公众教育,充满兴趣。很多学员对我表达了类似的感慨:你来做这个社会创新很不容易!

时,另一组学员们正在交大的低碳景点“日上江村”和中意绿色能源楼,体验低碳科技和成果,他们也问了很多与技术应用相关的问题。

大家从我家参观结束后,有的学员找我单独合影或找我要名片。我更珍惜跟印开蒲老师的合影。他被邀请专程前来授课,授课内容是重走威尔逊之路探讨中国西部的环境变迁。我和印老师曾经在一个大院里生活,又一起参加了2014年悉尼世界公园大会,印老师受邀在我负责的中国边会上做了演讲。这次在上海的合影一定要珍藏!关于印老师的传奇故事,绿色光年会择机组织线下活动,放映央视今年春首播的关于他和威尔逊的纪录片《中国威尔逊》和组织《百年追寻》读书会。


晚上,学员们的课程指导老师回复我,回到学院后,学员评价很高,以致我留给她的名片很抢手,“很快就发光了”。宣传组的同学们报告,微信公众号后台新增了十多个关注。
感想四:这场不到三小时与领导干部们的交流,至少给了他们更多的信心(也许还有启发)----政策制定得好不好,关键看有没有群众自发地在基层为政策做宣传,群众是否乐于分享和反馈政策体验。
学员们表现出谦虚学习的整体风貌,让我的这场“教学”跟学员互动的体验良好!如果有学员可以协调到更多的政府资源来采购公益组织服务,我们希望被优先知会。提前谢过!
如果能借用这个互动体验对想带孩子来我家参观的家长说点啥,我会说:1、  请让孩子记得懂礼貌,不随便翻拿主人家的物品2、  请让孩子不要随便打断老师,听完讲座再有序提问

3、  参加我们的低碳参观,请提前结伴预约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预约报名。




关于我们 About Us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contact@green-lightyear.org

17740869659


官方微博 Official Weibo

上海绿色光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