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南研习营回顾1 | 在“自然圣境”中体验布朗族传统文化

绿色光年 2022-10-0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贝叶之旅 Author 贝叶之旅


    心向往之                       行必能至

春节前,

云南研习营落下帷幕,

6个省市的大中学生参与其中,

各地重磅导师轮番登场,

多元文化的初探与交融,

跨学科内容的丰富呈现,

在西双版纳当地游学活动中,

可谓独树一帜。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旅行,

而是脑力、体力与心智的精神大餐。

此次云南研习营由上海“绿色光年”环保机构与西双版纳“贝叶之旅”联合举办,西双版纳州布朗族发展研究会给予了鼎力支持。

“绿色光年”创始人倪欢老师曾留学剑桥,有着在联合国、世界银行,以及多个国际项目机构的工作经验,在她的主导下,此次研习营的课程设计,从一开始就达到了一定高度的知识水准。

在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里,同学们倾听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课程,并展开激烈的辩论;

在乡政府,当地干部分享可持续发展与精准扶贫项目经验;

在礼堂与布朗王子和“申遗”专家面对面;

在边境集市,完成老师分配的各项任务;

在村民家中,展开主题调研;

了解农村淘宝在大山里的运作;

森林徒步中,边走边学英文词汇......

结营仪式上,来自江苏的学员江若琦表达了此行所感:

在许多导师和热情边民的帮助和影响下,我们收获了足以受益终身的知识和思维。愿此行的体验与思考,能够成为我们成长与发展的养料;愿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感,能够传递和触动更多有需要的人。

我们的课堂


我们的足迹



我们的餐桌



   西双版纳那么多少数民族,

为什么此次研习营偏偏把

布朗族聚居区的

“自然圣境”

作为主要活动地点呢?

和云南其他山地民族一样,布朗族这一人口不足12万的少数民族,有着原始宗教对山林、水源地的保护,对万物有灵的神灵崇拜,自然古朴的农耕文化,同时,由于历史上受傣族统治,也保留着南传佛教的信仰,对于布朗族人人格规范和行为要求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形成了浓郁的南传佛教文化氛围。

两年前来到章朗的时候,我在所住的农家看到一篇社区文化研究报告,第一次看到章朗村作为“自然圣境”的提法。


所谓“自然圣境( Sacred Natural Site)”泛指由原住民族和当地人公认的赋有精神和信仰文化意义的自然地域。它将自然系统和人类文化信仰系统融合到一起,对自然景观赋予了特定的文化涵义。


此次研习营主要的活动地章朗和芒景,均有构成自然圣境的要素,包括:竜林、坟山、宗教寺庙、传统水源地等。对于“自然圣境”的保护,可以为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保持起到积极作用。


我们的研习营模式与通常意义的旅游、乡村游或户外探险的模式不同,我们更看重以布朗族传统文化聚居区的“自然圣境”作为文化基础,以及在云南多民族聚居区产生的多元文化碰撞与交织的背景。


此外,我们也深感由于现代商业文明和网络文化的浸淫,每一个少数民族文化区域都面临着外来文化侵入的考验。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如何,如何看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交融,是我们此次研习营关注的重点之一。

自然圣境(章朗)

拴线仪式——

从带入仪式感体验布朗族习俗

宗教信仰培育了布朗族民众的敬畏之心。布朗族传统的欢迎方式——拴线仪式除了修行,还含有祝福的意思。

到达章朗的第一个晚上,主人备好了蜡条和敬奉品,邀请了一位阿章(佛爷还俗后,主管社区佛教礼仪的人员)和5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为远道而来的学员们接风洗尘。

大家与长辈们见面后双手合掌跪下,阿章开始诵经:“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随后老人们为每一位客人拴线,整个仪式蕴含着一种自控和庄敬的力量。

仪式结束后,营员与老人共进晚餐,等老人动筷后其他人才动筷,所有人都安安静静的,以示对主人和布朗族传统的尊重。看来拴线过后的晚餐也是有仪式感的。不是说吗?有一种教养,是人们为了自由和爱而愿意受到一定的约束,传统的拴线仪式也是这种约束。

随行领队岩庄香告诉大家,拴在胳膊上的白线要保留3天以上才能一个个摘下来,放在枕下睡上一夜,方可处理。直到第9天结营时,很多营员依然戴在手臂上,有的学员取下时,将白线一根根收好,说要把老人的祝福和教诲带回家乡,作为永久的留念。

《赕威仙》——

村民历时三年拍摄的人文纪录片

章朗村早在十年前就是云南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基地,很多十年前拍摄的影像资料已成为历史。而《赕(dǎn)威仙》这部纪录片,是由章朗村一位叫岩(ái)坎三的村民在一家NGO组织的指导下历经三年完成的。

这部片子反映了章朗古村落里最为重大的宗教仪式——“赕佛”。赕是奉献的意思,赕按照从低到高的级别分为:赕帕、三诵四赕、赕威仙。赕的过程中有丰富的日常生活场景,例如布朗弹唱、布朗舞蹈和武术、吃酒席等,赕的过程也是年轻人社交的过程,往往有以花为媒的歌会。

岩坎三动用了一切手段将“赕”这种布朗族南传佛教文化的方方面面记录得十分完整,虽然拍摄手法、技巧还显粗糙,但这并不影响营员们的兴趣和观看效果。

为了能够让营员们适应布朗语境与文化,我们将栓线仪式中的两位老人和本片的拍摄者岩坎三和岩章往一起请来进行交流。据介绍,岩坎三利用自己是青年组织伙子头的身份,成立了布朗文化青年调查小组,团结年轻人一起做布朗族文化恢复和保护的工作,到现在已坚持了近9年的时间。 

事后,我们的营员再见岩坎三的时候,亲切地叫他“三哥”。《赕威仙》全长不过20分钟,营员们从中看到了为布朗族文化恢复而默默奉献的在地青年。

章朗总佛寺——

与三罗佛爷不期而遇

章朗总佛寺是章朗村宗教活动的主要地点,第一次来章朗时住在旺哥家,旺哥说第二天要到佛寺参加活动,一早就出发,我们离开时不必锁门,我这才发现章朗还保持着夜不闭户的习惯。

研习营开营前几天,章朗刚刚举行了升和尚仪式,寺院里多了一些出家的小和尚。在临近大门的台阶旁,遇到了三罗佛爷,此前来章朗时就认识他,知道他在苏州的崇元寺进修,这次回来是为了参加升佛爷的仪式。对于章朗人而言,三罗是在外面见过世面的“大知识分子”。

营员们席地而坐,向三罗提了很多问题,例如科技的发展、现代生活对于人们心灵的改变;如何坚守传统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如何克制人的欲望等等。三罗每每沉思后,总能从容不迫、四两拨千斤地把问题化解掉,颇有几分禅意。一些营员不禁微微闭上眼睛,享受三罗的布道和静静的暖阳,享受这份难得的平静与祥和。

大象井——

感受茶马古道的印迹

通往大象井的道路是一条从章朗古村落直奔缅甸的山路,也是古代茶马古道的一部分,现在这条山路亦是章朗人保存完整的南传佛教的传经道,道路尽头的大象井流传着当年南传佛教进入章朗时的传说。

在西双版纳,有萨腊房的地方,就有布朗族村寨。萨腊房是村里布朗族人给远方的客人提供休憩的落脚点,布朗族人好客与含蓄的性格可见一斑。

古驿路上除了有萨腊房,还有很多章朗老人们新近栽种的树苗,都是一些名贵树种,老人们还定期清扫道路,保持路面的整洁和干净,长辈们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子孙后代爱护森林、保护自然环境。

行进中,向导岩章往大哥指着地上一捆已接近朽木的柴火告诉营员,章朗人从不偷盗或拿别人的东西,这捆柴可能是有人收集好后忘记带到村里的,沿途无数路人,谁也不会拿走其中一根。

茶魂台——

芒景布朗族神圣之所

在景迈山芒景村,学员们来到了“自然圣境”中的又一个标志性建筑——茶魂台。布朗族学者苏国文老先生说过,布朗人延续上千年,每新开一片茶地,种下的第一棵茶树就叫做茶魂树。而每年4月中旬桑康茶祖节的时候,呼唤茶魂、祭祀茶祖的地方就是茶魂台了。茶魂台四个角分别代表谷魂、山魂、防护林魂、野生动物魂,中间的竹萝代表茶魂。

茶魂台的祭茶祖仪式,已经延续了几百年,每年一小祭,三年一大祭,其中大祭祀的时候还要剽牛。这个习俗不同于西双版纳的布朗族地区,而是更接近于佤族的风俗习惯,也迥异于章朗的布朗族。

景迈山的向导科南大爹为学员们带路的时候,穿着传统的布朗族服装,让我想起几个月前,在布朗山苏老先生说的话:“我们布朗族人要时刻记得自己的民族,在重要的场合,要穿我们布朗族的服装,这是仪式,也是我们民族的根本。”

通过这一系列“自然圣境”的体验活动,我们给营员初步建立起一个具有布朗族文化背景的课程环境,让大家从心理上领悟本次活动组织策源地的缘由。

在之后的各种场合中,我们也一直跟营员们交流一个观点,那即是:民族文化没有高低贵贱,只有主流与弱势之分。从我们民族大家庭里,从布朗族身上,有很多值得现代人、城市人去学习和反思的东西。

 

 

感谢西双版纳州布朗族发展研究会,

感谢布朗族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和守护者,

感谢 岩勐 申顶芳 苏国文  岩章往  岩坎三  

岩胆南  岩应栋  岩拉    岩温   岩拉香

     科南  科新华  李林生等人的大力支持。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贝叶之旅」,搜索「贝叶之旅」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