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三届“重走学森路”|大西北一捧沙的前世今生

光年君 绿色光年
2024-09-04



心系西北,半生为国半生为家

遍布黄沙,尽数发展农林草沙


在十八年前,俯瞰着西部中国广袤而贫瘠的荒原,科技泰斗钱学森抛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预言——西部中国16亿亩的沙漠戈壁将会为国人每年生长出几千个亿!而这绝不是神话,它只需要走一条途径:发展沙产业


这看似平平无奇的黄沙在经历了千至数百万年的风化、侵蚀而分解后,如何在未来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呢?如何继续可持续发展呢?让我们走进大西北,重温钱老走过的路,寻寻大西北之上一捧沙的前世今生。



揭开沙产业的神秘面纱

十八年前,俯瞰着西部中国广袤而贫瘠的荒原,科技泰斗钱学森抛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预言——西部中国16亿亩的沙漠戈壁将会为国人每年生长出几千个亿!而这绝不是神话,它只需要走一条途径:发展沙产业。


他做出这个预言的理由十分独特:


沙漠戈壁在中国大约有16亿亩,与东部南部的农田总面积相近。传统农业时代的人们潜心于东部南部的农田,通过精耕细作养育了一个民族;新型农业——21世纪的大农业必须开拓新路子,转移战略核心,潜心于我们未知的领域——沙漠戈壁。


沙漠戈壁的原始状态以及人们对它的未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加映衬出它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因为,沙漠戈壁并非绝对的“不毛”,只有极少数的地域干旱不长植物,只要有些降水,沙漠戈壁就有植物生长,甚至有大量多年生植物。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造就了沙漠戈壁植物的独特性和难以复制性,如特殊药材,各种习性特别、品质特别的沙生植物等,这些为沙漠生“金”提供了可能。


沙漠戈壁的沙生植物丛


而事实上,在西北沙区,有着充足的太阳能资源,有着无可比拟的天然、无污染的绿色环境,只需要转变沙区的常规思维定势,就可以寻出新型农业的有利条件。于是,钱学森进一步将其沙产业理念升华,郑重提出“第六次产业革命”,即以生物技术为核心所引发的大农业革命。


沙产业的定义,目前尚无准确的科学表述。一般是指利用沙地、荒漠半荒漠地区的独特优势进行经济开发,由社会投资并实现自我循环的经济运行活动。西部“不毛之地”上发展新兴产业——沙产业,即利用现代化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技术的全部成就,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转化太阳能,使用节水技术,以发展知识密集型的农业型新兴产业。


钱学森的沙草林理论


沙产业、草产业理论是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他预言创建知识密集型沙产业、草产业,将是21世纪在中国出现的第六次产业革命。经过中国西部的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陕西等省区的成功实践,不仅证明了钱学森先生知识密集型沙产业、草产业理论的科学性、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而且证明了发展知识密集型沙产业、草产业是推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选择。



为什么要发展沙产业?

防治荒漠化一直是全球的重要议题之一。从1992年起,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通过了《21世纪议程》讨论荒漠化,而在SDG第15个目标的第三项子目标中就有2030年要为防治荒漠化、修复退化土地(包括受荒漠化、干旱和洪水影响的土地)而实现土地不再受退化的世界而努力。


西北荒漠化与治理


按照钱学森先生的建议,将林、草、沙三业结合起来,开创中国西北沙区21世纪的大农业,将会更好地实现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达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


大力发展沙产业、草产业,会使西部成为中国新的战略能源基地、绿色生态屏障,会为未来新增人口提供生存空间。中国的综合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也将因此得到可靠的物质保障、生态环境保障。



沙产业的发展现状怎么样?

钱学森认为,有充沛阳光的沙漠戈壁,有可能发展成为农业空间。1984年,钱学森提出沙产业的构想。钱学森还表示:“沙产业是未来农业,是服务于未来世界的农业。”随着科研团队的不断努力,钱老与刘恕主席为之奋斗的沙产业获突破性进展:重庆交通大学力学教授易志坚带领研究团队,经过7年的反复试验,研发出一种可以让沙漠变成土壤的黏合剂,点沙成土。中国科学家们将这一发现运用到"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技术中,并取得成功。


绿化沙地——绿色中国梦


除此之外,中国现有沙漠化土地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几乎占国土面积的1/6。尽管各级政府和沙区人民多年来为保护环境和防治沙漠化作出了艰辛的努力,但中国沙化土地每年仍以2460平方公里的面积加速递增,绿化速度依然赶不上沙化速度。沙产业的兴起,使防沙治沙工作由过去的被动防治走向主动开发利用沙地资源,既控制了沙漠化的蔓延,又为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各地充分利用沙区日照长、温差大等有利条件,推广使用节水技术,搞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向沙地要产出、要效益,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防沙治沙的资金问题,而且解决了沙区人民赖以生存、脱贫致富的物质资源问题,实现了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东起科尔沁沙地,西到天山南北,都已经掀起了加快发展沙产业的热潮。



沙产业的未来在哪里?

中国18.2%的国土是沙化土地,每年还在以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直接受沙化影响的人口有4亿多。沙产业使沙区资源“变害为宝”,黄沙产“黄金”,为创业者提供了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草产业也潜力很大。国际市场草的需求量很大,中国出口能力较弱,养殖业的发展使国内草产品市场也逐年扩大,前景诱人。


沙产业与草产业、林产业结合


自1984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沙产业、草产业的理论以来,沙产业、草产业日益受到各地的重视。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陕、甘、宁、内蒙古等省区涌动起一股沙产业、草产业发展热潮。


推进生态环境条件脆弱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尚存有不少未解的难题。多年实践表明,只有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下,将防沙治沙措施,融入振兴地区经济总体规划中,以求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这才是具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抽薪止沸”的治沙治本出路。


虽然在沙产业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只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和起点,西北的一捧捧黄沙终会变成可持续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标杆,带领中国在治沙的道路上走得更顺利、走得更远。



最后,特别鸣谢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恩格贝生态体验园对第三届“重走学森路”西北环保科技研学营的大力支持!


相关阅读:

夏令营招募 | 第三届“重走学森路”西北环保科技研学营

预报名倒计时 | 第三届“重走学森路”西北环保科技研学营

第三届“重走学森路”丨科学天团C位担当——钱学森

第三届“重走学森路”|揭秘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第三届“重走学森路”丨以小见大——从上海垃圾分类说起

重走学森路 18 | D8 告别了酒泉基地,我们朝着灿烂的恩格贝沙漠前进

重走学森路 18 | D9 走,去恩格贝生态园品尝真正的沙漠农作物!

重走学森路 | D10 沙漠里体力和智力的磨炼

重走学森路18 | D11燃烧吧,在恩格贝最后一晚的热情!


文案丨玫瑰鲸鱼

资料来源丨网络

图片丨网络

编辑丨彼岸花北极狐

审核丨茉莉小企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绿色光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