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C2024 Day 2丨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转型的成效与挑战
前言
第十二届世界环境教育大会于2024年1月29日至2月2日在阿布扎比召开,主题是“连接人们,创造明天”(“Connecting People, Creating Tomorrow.”),世界环境教育大会(WEEC)是一个致力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际大会。大会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环境教育应对气候变化、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环境挑战,以及如何鼓励跨国界、跨文化和跨世代的协作。会议不仅限于传统的学术和实践交流,也鼓励采取创新形式,如艺术表演和互动活动,以丰富教育内容和参与体验。
绿色光年青年代表团已于1月28日抵达阿布扎比参会,本篇文章是绿光青年代表团第二天的参会心得分享:
Day 2 精彩瞬间
左右滑动查看所有照片
参会心得
龚文竹(Wenzhu Gong)
绿色光年 青年项目主管
向下滑动查看全文
评估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2003年第一届世界环境教育大会召开之时,参会的各国代表就讨论着教育需要转型,教育体系里面需要包含并贯彻环境教育,并在环境教育领域内不断创新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
2024年1月,第十二届环境教育大会暨二十周年的大会召开时,专家们仍在讨论着,教育需要转型;讨论着下一个20年,IGO,NGO,政府,学校体系,私营部门可以在环境教育领域里面做什么实事来继续推动教育的转型。
那么,这20年里,教育转型到底转向了哪里?
是学习者的主要目的转型了吗?
我想答案是:“是的”。从为了国家发展而读书转向了“for living in a sustainable future”。
是教育者的教育方式转型了吗?
我想答案是:“是的”。从手把手手动教学转向了项目式学习,以地点为基础的学习。从在课本里畅游知识的海洋,逐渐转向在真实场景里去感受气候的变化,在一个又一个的完整项目里感受跨学科学习的魅力。
是参与到这场教育转型的利益相关者转型了吗?
我想答案是:“是的”。从学术领域独自奋斗,转向了各行各界都在协作助力教育转型,推动环境教育,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就像数字科技领域修起了一座又一座的桥梁,促进教育公平事业,让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走进千家万户;金融系统提供了修建桥梁的资本。
那么,这20年里,环境教育视角下的教育转型是否成功度过1.0时代,进入2.0时代了呢?还是说,教育转型已经进入了5.0转型时代?
在这20年的教育转型过程中:
有第三方评估体系可以帮助大家看见教育转型的成效与进度吗?
有可学习的评估体系帮助教育工作者提前整体规划自己的教育工作吗?
有教育工作者体系的Mapping了评估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吗?
听会学习时的自问自答固然是有用的,但是也是无用的。全球教育工作在这二十年里的变化没有得到体系化的总结与评估,我国环境教育工作在过去二十年里的努力与成效也没有得到体系化的总结与系统性的规划与评估。
截止到2023年,我国的环境教育工作仍处于无秩序的状态。2000年至2005年出生的青年人尚且能通过回顾自己过去20年的成长环境来观察环境教育对于个人、家庭、社会的积极作用。那2005年-2010年出生的青少年呢?2010年以后出生的儿童呢?谁可以为这群younger generation按下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学习旅程的加速器呢?
徐嘉璇(Jiaxuan Xu)
西交利物浦大学
向下滑动查看全文
在第十二届环境教育大会召开的第二天早上,国际地球宪章的执行主任Mirian Vilela女士进行了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演讲。
国际地球宪章执行主任Mirian Vilela女士的演讲
Mirian Vilela的演讲围绕着四个方面展开: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教育议程的机遇以及协同增效;2.价值观与地球伦理教育;3. 地球宪章;4.合作。
其中,Mirian Vilela强调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不同教育议程以及发表环境教育相关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各个国家的教育需要在可持续发展领域赋予学习者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以便学习者可以能够为环境完整性、经济可行性和公正的社会作出负责任的行动。在知识方面,学习者需要了解地球的承载能力和再生能力、社会和环境的不公正以及环境、社会和经济层面及其影响之间的关系。这种全面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技能方面,学习者需要具备预见性素养、系统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合作思维、跨学科思维、非暴力沟通、不确定性思维、适应数字技术、以及道德领导能力。这些技能将使学习者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的需求。
此外,Mirian Vilela引用了教科文组织2012年的文件ESD Sourcebook,阐述了21世纪的教育的目标是使学习者学会求知、做事、共处、生存,最终实现自我和社会的改革。这种全面的学习理念体现了教育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也为培养具有责任感和全球公民意识的学习者提供了重要指导。
高致同(Zhitong Gao)
协和双语学校
向下滑动查看全文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几大冲突
今天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WEEC)讨论的重点是如何让全世界尽可能多的人重视和学习可持续发展教育(ESD)。事实上,早在会议开始之前,许多人就已经意识到在可持续发展教育⽅面存在全球性的不足。
正如国际地球宪章执行主任米里安·维莱拉在今天上午9时的全体会议上所提到的,自2004年首次提及可持续发展教育议程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2005年以来一直在推进该议程。与各国教育部长共同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框架已经规划到2030年。行动计划框架的重点是确保更多的学习者能够培养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三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起草了一份题为“共同重塑我们的未来(Reimagining Our Futures Together: A New Vision for Education)”的报告。该报告重申了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课程的目标及其重要性。时至今日,强化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呼声依然不绝于耳。
世界环境教育大会秘书长致欢迎词
从我的角度来看,要实现这一愿景似乎仍然具有挑战性。下面我将简要探讨几个关键因素:
1. 文化差异与价值观
不同国家受其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拥有独特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传统。教育自然也就成了传播这些民族价值观的一种手段。例如,东方提倡的集体主义教育与西方的个人主义教育就存在着冲突。
2. 政治因素
“历史是胜利者的宣传”。——汤因比
政治制度会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有些国家倾向于更加多元化和开放的教育体系和环境,而有些国家则更加保守,往往利用教育来强化其政治意识形态。
3. 信息和技术的不平等
各国的教育基础不尽相同,导致在没有共享信息和技术的情况下难以统一教育。
4. 经济差距
各国经济实力不同,必然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发达国家往往拥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设施和师资。发展中国家可能面临教育设施和合格教师资源短缺的问题。在经济濒临崩溃或已经崩溃的国家,教育似乎成了奢侈品。
5. 沟通障碍
不同的国家使用不同的语言,即使在同一个国家,方言、术语和表达方式也会有所不同。这是教育全球化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因为语言是传播教育的基本工具。
由于这些原因,多场关于教育方面的全球化会议将在本世纪持续举行。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未来
然而,人们并没有放弃希望,在今天中午的会议上,有听众建议我们应该改变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大家呼吁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采取更加积极主动和进取的态度。台下的其他听众和专家也分享了他们对这一全球性挑战的看法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这一目标何时才能实现仍是未知数。此外,即使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标准的全球化,它是否有可能导致严重的、难以控制的副作用?这是另一个永恒的难题,至今仍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关于ESD和EE的讨论
孙孝颉(Xiaojie Sun)
西交利物浦大学
向下滑动查看全文
今天是参会的第二天,除了学术交流,我们还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在本届WEEC中,亚洲面孔非常少,主要以阿拉伯人和欧洲人为主。第一件事情是在茶歇环节,有一位阿拉伯女性得知我们来自中国后,立马用中文向我们问候“很高兴见到你们”,这使我们感到很诧异。她告诉我们,由于工作需要,她曾经学习了一段时间中文,并且非常期待将来有机会可以到中国旅游。听到她想要到中国旅游,我们立刻开始传播中国文化。比如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方言、食物和习俗,并且非常欢迎她来中国旅游。
第二件事情是我们听完一场plenary准备去找下一个会场的时候,经过一位工作人员的时候突然被问到:“Are you Chinese?”得到肯定答案后他非常激动的接着问道:“Do you know Jack Chen?”他表现出了对中国功夫文化的极大热情,并请求我们给他现场展示一下。同行的徐嘉璇同学也热情地回应了他,从书包里拿出了“符”展示给他看。我们告诉他这是另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保佑人们好运平安。
每当外国人表现出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和欣赏的时候,我都会为我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并且由衷地希望中国能够发展得更好,中国文化能够被更多外国人所熟知和夸赞。
向外国友人展示中国文化
薛泽钰(Zeyu Xue)
宋庆龄学校
向下滑动查看全文
今天听了两节大课和一节side event。大课围绕培育受众伦理和社会责任的环境教育。
留心观察,大会YEEC的宣传墙中的信息阐述了大会的减碳措施,如所有灯的电力来源均属绿色能源。大会主办方以身作则,以先驱性的身份举办这场论坛,令人信服。
其中Side event 通过更简短和批判性的言论,让我对这个会场和议题有了更多的认知和思考,反思大会的初衷和模式。
我本以为模拟联合国(MUN)与WEEC大会会十分相似,今天看来却不然,差别最为明显的有三个:人数,受众和目的形式。WEEC的人数远多于MUN。受众代表的更多是组织和个人,而非掌权者——政府。MUN的目的是陈述观点,针对性话题探讨,小团体磋商和最终各话题的阶段性解决方案;而WEEC的大课话题虽具有相对针对性,但大都宽泛,side event自由度也非常高,但缺乏长期阶段性、有组织的讨论和推行。
就如Eureta Rosenberg女士所提到的,环境教育当下的挑战之一是“开放式结果(open-ended process)”,借她的话说,会议和项目需要更多的条理,因为逻辑链条通常有所匮乏:同行之间进度透明度不高,无法从最新层面了解,因为文化差异,无法确保相对统一的标准和测量,缺乏回馈和再次修改的步骤使它常常停留在讨论层面。
运用伦理道德的教育方式不可缺乏,教育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对正确的宣扬,错误的避免,而伦理则作为约束个人行为的辅助。好比,一个受过环境教育的旅客,无法把塑料丢进海里,然后借口说“海洋很大,消融塑料用不了多久”。因为他的教育在理性层面上告诉他:一个塑料袋需要大约200年才能被消融,许多化学废料会长久打破现有生态平衡,而他的伦理道德则会在情感层面上告诫他,这么做的劣根性和社会排斥性。
第二场大课是主讲艺术的,没有预想中的那么深刻和新颖,艺术的呈现更多的在于激发人们思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艺术形式多样,却在提供解决方式上有很强的局限性。这是社会普遍出现的问题之一,随便去街上抓一个人都知道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而知道如何从自己开始节约能源的人少,知道目前绿色发展的进度及其渠道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我有一些同学十分关注环境保护的议题,家庭也支持这个行为。然而不知道除了宣传以外,如何参与或助力,学校也没有过多进一步的项目(现在,我的一位朋友在试图找些校外项目做)。这大概也是为什么环境教育被急于列入教育体系中的原因之一。
文案&照片|
龚文竹(绿色光年青年项目主管)
徐嘉璇(西交利物浦大学)
高致同(协和双语学校)
孙孝颉(西交利物浦大学)
薛泽钰(宋庆龄学校)
排版|
张智媛(向日葵柯尔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