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研赠书01】考古中国

文研院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2024-01-09

【按语】自文研院成立以来,已有七十余位来自海内外的邀访学者在文研院驻访工作,并向文研院赠送了他们的著作。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分期推送文研院邀访学者赠书,以飨读者。本次为第一期,书籍所围绕的领域是“考古中国”。

《中国玉器: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

Jessica Rawson

大英博物馆出版社,2002


The Chinese have revered the mystery and magic of jade since ancient times. This authoritative book provides an up-to-date and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six thousand years of development, from the eariest cultures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author describes and assesses the variety of roles and functions, ritual and ceremonial, which jade has played in China.Recent discoveries from hitherto little-known neolithic cultures of around 3000 BC have highlighted the extra ordinary skills of the crafttsmen and the complexity of the cultures that supported them. Other remarkable finds include the precursors of the famous jade suits, which range from jade plaques and shrouds dating from about 900 BC to superb pendants and sword fittings carved for a king buried near Canton in around 122 BC.The catalogue describes over 300 outstanding pieces from Sir Joseph Hotung's collection, which spans the history of jade in China. Drawing upon the very latest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to set jade in its historical and artistic context, thiswork will stand as a difinitive reference for manu years to come. In her wide-ranging introduction to the catalogue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arguments and sets out new views, supplementing this major essay with a series of shorter introductions to the chronological sections into which the jades of different types, shapes and fuctions have been diveded. The book is folly illustrated throughout with specially commissioned photographs of each piece from the collection, all in colour, along from the collection, all in colour, along with comparative examples from the rich collection of the British Museum.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玉石有着敬畏之情。杰西卡·罗森的《中国玉器: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这一本极具权威性的著作,全面且详尽地梳理了玉器从早期文化到20世纪之间6000多年的发展历程。罗森对玉器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和功能进行了描述和解释——它们同时具备仪式性和礼仪性的双重功能。近期发现证明,在我们知之甚少的公元前三千年前后的新石器文化中,工匠们就已经具备了非同寻常的高超技艺,而这得益于文化的复杂程度。其他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发现,例如著名的玉衣的雏形的出现——从公元前900年前后的玉片和玉制丧服到公元前122年广东南越王墓中出现的精美的玉制垂饰和剑饰。本书还介绍了来自何鸿卿爵士(Sir Joseph Hotung)收藏的300余件不同历史时期的著名的玉器。借助最新的考古发现,该书将玉器置于其自身的历史和艺术语境中,对后续的研究有宝贵的参考价值。在导论中,作者首先对以往不同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并按照时间顺序对不同形制和功能的玉器进行了简短的说明,对前文进行补充。本书中每一件玉器都配有相应的彩色图片和来自大英博物馆的可供比较的其他玉石的彩色照片。

《敬天格物:中国历代玉器导读》

邓淑苹

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


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一系列呈现民族特性的中国历代玉器特展并出版本导览介绍专书,让读者可从各类古器物具体的形制、纹饰、色泽,以及刻画之符号、铸造之文字等,了解中华历史文化发展之梗概,甚至探索其隐含深奥且不易为人知的精神文化内涵。「以器载道」正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特质,在各种能以形而下之「器」,承载行而上之「道」的器类中,又以玉器为萌芽最远古,内涵最神秘,发展最连续,意义最深厚,最受大众欢迎,雅俗共赏的器物。本书除列举有关玉料的质地、产地、雕琢工艺之外,并整理介绍玉之灵、玉之德、玉之华、玉之巧等四大文化意涵。

《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

许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


“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最早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上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然而这已经是西周的事情了,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最早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

“何以中国”是对最早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最后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最早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诞生。

《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

许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


考古发现的遗迹,尤其是作为大型遗迹的都城遗址,相对于遗物来说,不是那么直观和易于观察,但它正是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载体。如果有人说,从二里头国家(夏或商王朝)诞生到汉代的绝大部分都城是没有外城的,甚至说这一千多年是不设防的时代,您相信吗?本书许宏是继《何以中国》之后,从另一个角度对早期中国的解读,同时也是考古学者用自己的方式构建历史、体现考古学家在古史构建中发挥作用的又一力作。如何观察古代都城在先秦时期的时代变迁,如果理解“大都无城”现象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文化内涵,我们跟随考古学家,从本书中寻找答案。

《先秦城邑考古(上下编)》

许宏

金城出版社,2017



该书是先秦城邑考古的集成之作,是作者博士论文《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的“升级版”。作者对70余年来的城邑考古材料和考古学史进行系统梳理,竭泽而渔地收录了1000余座城邑资料,对先秦城邑7000年的演变脉络进行了全景式的大扫描。该书贯穿了作者明确的史观,有不同于以往的概念界定和叙事框架(纵贯前仰韶时代、仰韶时代、龙山时代、二里头—西周时代、春秋战国时代),在若干问题上有作者独到的认识。尤其是提出了包含环壕聚落在内的新的“城邑(enclosure)”概念,总结出了“大都无城”等早期城邑、都邑布局模式和文化传统。 全书近800页,精装上下两编。含80余页基础表,400幅精绘插图,每图专享二维码,让查图、用图更便利。另附“先秦城邑考古中文文献存目” 5000余条,囊括1929年至今的发现与研究成果。 本书可一书三用:资料引得+学术专著+教辅读物。其中的“大数据”分析作业,使得对城邑形制的深度梳理、对城邑的时空变化轨迹、城邑与气候环境和社会结构之关系的把握,对华夏城邑群空间构成的勾画等成为可能。作者提出的相关见解,将会引发思考、有裨于深化中国考古学和上古史研究。

《商代青铜器铭文研究》

严志斌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此书是我国对商代有铭铜器进行全名系统整理与研究的著作。收集的资料完备而丰富,全书共收商代有铭铜器5453件,可以说,对2007年以前发表的有铭铜器已囊括其中。作者对这五千多种器件进行分类分期,并对铜器铭文的语法,铭文中的职官、诸子、诸妇、族氏及记事铭文等诸多问题做了了解深入的探讨,其中不乏独到的新见,如中商器铭的甄别、复合族氏之宗氏与支族的辨识、诸妇称谓中父族与夫族名号的区分,以及商代铭文的语言学研究等,都反映出作者良好的研究水平与思辨能力。此书是对商代铭文综合研究上做出努力与贡献的成功尝试,是一部全面总结并推进商代青铜器铭文研究的高质量学术专著。

《辽代墓葬的考古学研究》

刘未

科学出版社,2016


《辽代墓葬的考古学研究》针对辽代墓葬的特点,设立契丹大型墓葬、契丹中小型墓葬、汉人墓葬三个专题分别予以讨论,在此基础上对辽代墓葬等级制度的发展、制度与习俗的互动等问题作以总结,并深化对分区分期问题的理解,指出辽代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差异与阶段性变动是左右其墓葬历史发展方向的深层次因素所在。历史考古学对于古代墓葬的既有研究主要注重年代学层面的时空框架构建以及墓葬类型的划分,辽代墓葬基于其所处历史位置的独特性以及材料的丰富程度,成为综合研究的理想对象。


责任编辑:陈启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