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展览 | 新文化的曙光:五四时期北大学人群像

文研院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2021-04-21

专题展览


      

新文化的曙光

五四时期北大学人群像





2019年为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五四运动是20世纪深刻影响中国思想文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值此五四百年之际,我们特举办本次展览,回顾1917至1925年北京大学在学术与文化方面种种努力与进展,展示本校百年传统的历史生成过程,并向那个时代意气奋发地建设新北大的师生们致敬。


展览时间

2019年4月26日-9月20日

参观时间

周一至周日 9:00—17:00(16:30停止进场)

展览地点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注:本次展览免费开放,入校请提前预约并携带好身份证件,详情敬请关注北京大学保卫部通知,入校按相关规定执行。

展览前言


五四时期是北京大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北京大学在现代中国历史上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的奠定时期。新文化运动的酝酿与展开、五四运动的爆发与传播,无一不以北京大学为焦点,可谓开一时代之风气。


在激荡的时代风潮中,锐意革新的青年人才汇聚北大,围绕新伦理、新思想和白话文运动,展开了中国近代文化最活跃的争论、变革和复兴局面。而一战的终结、十月革命的胜利,则使“庶民的胜利”所代表的全新社会想象出现在地平线上。在危机与希望的交错中,这批知识人吸纳融汇东西学术与文化,展现出对语言文字变革的诉求、对价值重建的关切和对走向普罗大众的渴望。波澜壮阔的画卷中,我们可以看到北大两代师生合作、对话以及冲突、融通的复杂关系。这其中既有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老师辈谋划蓝图,提供方略,为其前驱,也有傅斯年、罗家伦、顾颉刚等五四一代具体地贯彻新文化的学术主张。两代学人在呐喊中上下求索,合力开启了现代中国的转型。


1919年5月4日,北京各大专院校3000多名学生云集天安门前,强烈要求北京政府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惩办亲日派官僚。五四爱国运动由此爆发。


第一单元 文化之激荡


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北大进入了确立自身精神与制度的关键时期。蔡元培召集了一批兼具世界眼光与本土关怀的新文化精英,在“兼容并包”的氛围中,他们与本校既有传统互相激荡,努力造就一个“和而不同”的学术与文化社群。此一时期,北京大学的制度建设也进入了正轨。各位同仁以西方综合性文理大学为榜样,健全各项学术制度,将北大改造为现代的研究型大学。


胡适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聘书


1920年8月蔡元培授予法国学者班乐卫和儒班名誉博士学位时的合影


第二单元 风气之转移


北大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与中心。北大自身的发展也与该运动密不可分。以《新青年》群体为代表的北大师生,以德、赛两先生为宗旨,创新文化,改造社会,在推动时代变革的同时,也促成了北大的自我更新。


历次文化论争促进了对传统与西方的深入检视与重估。马克思主义经由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的介绍和传播,影响逐渐扩大。多种社会实践开拓了宽广的生活与研究领域。不同取向与风貌的学人互相切磋砥砺。新学术社群在这种激荡而多元的氛围中成长起来。


《新青年》杂志(左)与陈独秀像(右)


1920年,北京大学接收查晓园、奚浈、王兰(从左至右)三位女生进入文科旁听,从此开公立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


1921年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部分会员的合影。前排左二范鸿劼,左五何孟雄,左六黄日葵,后排左六邓中夏。


北京大学理科化学实验室


1920年3月14日,蒋梦麟、蔡元培、胡适、李大钊(从左至右)合影于北京西山。



为学问而学问的精神,蓬勃一时。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这情形很像中国先秦时代,或者古希腊苏格拉底和阿里斯多德时代的重演。

——蒋梦麟《西潮·新潮》

第三单元 精神之回响


五四无论对于北京大学,还是对于现代中国整体的学术与文化历程,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位置。“兼容并包”的精神,为形成北大学术传统注入了不竭的活力。此一时期的理念、制度和人才,为在中国创建“学术社会”与进行“文明再造”准备了条件。更重要的是,五四开启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现代中国民族革命和文明复兴引领了方向。


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评议会成立合影,右起第十位为蔡元培。


蔡元培为北大设计的校旗



尾声


蔡元培:

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之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亦听他们自由发展。

 

梁启超:

五四运动…实以文化运动为其原动力…一年来文化运动盘礴于国中,什九皆“五四”之赐也,吾以为今后若愿保持增长“五四”之价值,宜以文化运动为主而以政治运动为辅…非从文化方面树一健全基础,社会不能洗心革面,则无根蒂的政治运动,决然无效…吾以为今日之青年,宜萃全力以从事于文化运动,则将来之有效的政治运动,自孕育于其中。青年诚能于此点得大激大悟,则“五四纪念”庶为不虚矣。

 

陈独秀: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新潮》杂志(左)与《国学季刊》杂志(右)


鲁迅:

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

北大究竟还是活的,而且还在生长的。凡活的而且在生长者,总有着希望的前途。

 

蒋梦麟:

本校是不怕越出人类本身日常习惯范围以外去运用思想的。虽然我们自己有时还觉得有许多束缚,而一般社会已送了我们一个洪水猛兽的徽号。

 

胡适:

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实在是个彻头彻尾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项对一千多年来所逐渐发展的白话故事、小说、戏剧、歌曲等等活文学之提倡和复兴的有意识的认可。


北京大学沙滩校园全景


梁漱溟:

胡先生的白话文运动是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主干,然未若新人生思想之更属新文化运动的灵魂。此则唯藉陈先生对于旧道德的勇猛进攻,乃得引发开展。自清末以来数十年,中西文化的较量斗争,至此乃追究到最后,乃彻见根底。

 

顾颉刚:

八年前的五四运动,大家称为新文化运动…到现在,新文化运动并未成功,而呼声则早已沉寂了。我们的使命,就在继续声呼,在圣贤文化之外解放出民众文化,从民众文化的解放,使得民众觉悟到自身的地位,发生享受文化的要求,把以前不自觉的创造的文化更经一番自觉的修改与进展,向着新生活的目标而猛进。


老舍:

没有“五四”,我不可能变成个作家。

五四运动是反封建的。这样,以前我以为对的,变成了不对……既可以否定孔圣人,那么还有什么不可否定的呢?……这可真不简单!我还是我,可是我的心灵变了,变得敢于怀疑孔圣人了!这还了得!假若没有这一招,不管我怎么爱好文艺,我也不会想到跟才子佳人、鸳鸯蝴蝶有所不同的题材,也不敢对老人老事有任何批判。五四运动送给了我一双新眼睛。

 

俞平伯:

星星之火可燎原,如睹江河发源始。

后此神州日日新,太学举幡辉青史。



主   办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协   办

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承 办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鸣    谢

北京大学档案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北京大学校史馆

蔡磊砢(蔡元培家属)




责任编辑:石 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