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典范|罗常培:从客家迁徙的踪迹论客赣方言的关系

民族的迁徙与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著名语言学家、中国语言学界“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罗常培先生在《从客家迁徙的踪迹论客赣方言的关系》一文中,从语音学入手,参之以正史与族谱文献的记载,抽丝剥茧、旁征博引,细致地描述了历史上客家人的三次迁徙过程,进而提出了“部分江西话可以代表第二期客家所遗留下的语言”这一假设。罗先生治语言学,往往推及语言与社会历史及语言与文化的研究方面。本文即是透过语言现象考察历史文化问题的一篇经典之作,收录于氏著《语言与文化》一书。特此转载,以飨读者。


从客家迁徙的踪迹

论客赣方言的关系


文 / 罗常培


1930年代,罗常培在中研院史语所办公室


一、客家话和江西话的近似点


在我研究江西临川话的时候,我发现这种方言和客家话有许多类似的地方。若拿临川话和可以代表客家的梅县话来比较,我们可以指出下面几种相同点:


(1)古浊塞声一律变送气的清塞声。古浊塞声并定诸纽,在官话系的方言里,平声变送气的清塞声,仄声变不送气的清塞声。临川话和梅县话却不论平仄一律变送气的清塞声。例如:属于古并纽b’的“蒲”“部”,声母都念作P’,属于古定纽的d’的“徒”“度”,声母都念作t’。


(2)古晓、匣两纽的合口变f。例如:属于古晓纽x的“呼”“火”“化”“忽”等字,属于古匣纽的“胡”“户”“活”等字,在别的方言里有的都变x,有的都变h;这两种方言把这些字都念成了f声母。


(3)保存闭口韵尾-m、-p。例如“贪”“南”“三”等字都是-m韵尾。“答”“杂”“纳”等字都有-p韵尾。这是和广府话、福佬话相同的现象。


(4)咸、山、蟹三摄在见系声母后残余一、二等分立的痕迹。


照近人所拟的《广韵》音,一等覃、谈、寒、桓、哈、泰诸韵的主要元音是侈a,二等蟹、衔、山、删、皆、佳诸韵的主要元音是弇a。这种分别在多数方言里都混淆了。临川话和梅县话都把“感”“甘”“鸽”“盍”“干”“喝”“官”“括”“该”“盖”等字的主要元音都念成o,把“减”“监”“夹”“匣”“奸”“瞎”“关”“刮”“皆”“佳”的主要元音都念成a。这虽限于在见系声母后边方保存,可是古代侈a和弇a的分别,总算反映出一点儿遗迹来。


江西赣州客家古村落——夏浒村


(5)鱼、虞两韵的精组、见系、来纽字变i。例如:“居”“鱼”“句”“驱”和“饥”“尼”“冀”“欺”同音,“徐”和“齐”同音,“驴”“缕”和“黎”“旨”同音。


(6)侯韵读εu。例如:“头”“猴”“口”“走”的韵母,在外方人听起来颇可以表现这两个方言的特别腔调。


(7)庚、耕、清、青的话音读ang或iang。例如“棚”“冷”“生”的韵母,这两个方言的话音都念ang;“饼”“井”“晴”的韵母,这两个方言都念iang。


这几点是临川话和梅县近似的地方。可是临川话的章、昌两纽字和知、彻两纽字同变t、t’,以及来纽在今齐齿呼的前头变t之类,却是梅县话所没有的;梅县的去声不分阴阳,声母n、l不混,模韵的精纽和鱼虞的庄组韵母变z,以及宕、江、通三摄的入声保存-k尾之类,也显然和临川音不同:然后从音系的全部来看,总算是大同小异的。所以我颇疑心这两种话是同系异派的方言。


固然,要断定两个方言的亲属关系单靠音韵的近似是不够的,除此之外,还得注意到词汇和语法的各方面。可是我现在很想从客家迁徙的历史上找出一些线索来。


二、客家迁徙的动因


客家迁徙的动因,据正史和客族宗谱的记载,在南宋以前主要的有三:第一次是晋永嘉乱后元帝的渡江;第二次是唐僖宗末黄巢起义;第三次是南宋末年元人的南侵。关于这三次迁徙的背景和经过,罗香林在《客家研究导论》中论客家的源流一章已经有详细的记载[1]。他的结论说:


客家先民东晋以前的居地,实北起并州上党,西届司州弘农,东达扬州淮南,中至豫州新蔡、安丰;换言之,即汝水以东,颍水以西,淮水以北,北达黄河以至上党,皆为客家先民之居地。上党在今山西长治县境,弘农在今河南灵宝县南四十里境上,淮南在今安徽寿县境内,新蔡即今河南新蔡县,安丰在今河南潢川、固始等县附近。客家先民虽未必尽出于这些地方,然此实为他们基本住地,欲考证客家源流,不能不注意及此。客家先民第一次迁移的途径,远者自今日山西长治起程,渡黄河,依颍水,顺次南下,经汝颍平原,达长江南北岸;或者由今日河南灵宝等地,依洛水,逾少室山,自临汝,亦经汝颖平原达长江南北岸。要之,客家先民第一期的迁移,大抵皆循颖、汝、淮诸水流域,向南行动,这是可从该地自然地理推证出来的。至于第二期的迁移,则远者多由今河南光山、潢川、固始、安徽寿县、阜阳等地,渡江入赣,更徙闽南;其近者则径自赣北或赣中,徙于赣南或闽南,或粤北边地。第三期的迁移则多自赣南或闽南徙于粤东、粤北。[2]


此外,清初因为人口膨胀,和咸、同之际因为“土客相仇”的两次迁徙,都和本题没有什么关系,所以这里不去引它。


三、客家三次迁徙和江西所发生的关系


现在且把罗君书中和江西移民有关系的材料略加订补,分别叙述如下:


关于第一次迁徙的记载,据《兴宁温氏族谱》说:


我温族发源于山西、河南,子孙繁衍。逮东晋五胡乱华,怀愍帝为刘渊所掳,我峤公时为刘琨记室。晋元帝渡江,峤公奉琨命,上表劝进。


又《崇正同人系谱》“温氏”条:


后峤出镇洪都,子孙因家焉。


客家族谱


又同书“赖氏”条:


今赖氏郡望亦称松阳。遇子匡,显于义熙。后见晋室凌夷,遂告归。其子硕,字仲方,晋末丁世变,避居南康。


又同书“钟氏”条:


其族皆处中州。东晋末,有钟简者,世居颖州,生三子:长曰善,次曰升,三曰贤。元熙二年,避寇南迁……贤则徙居江西赣州。


若拿正史来印证,则《晋书·地理志》“司州”条说:


元帝渡江……后以弘农人流寓于寻阳者侨立为弘农郡。


又“扬州”条说:


及胡寇南侵,淮南百姓皆渡江。成帝初,苏峻、祖约乱于江淮,胡寇又大至,百姓南渡者转多,乃于……寻阳侨置松滋郡[3]遥隶扬州。


到安帝时,何无忌以“司州之弘农,扬州之松滋”二郡,寄在寻阳,人户杂居,并宜建督,安帝从之。后又省松滋郡为松滋县,弘农郡为弘农县,并属寻阳郡。《宋书·州郡志》“江州寻阳太守”下也说:


江左流民寓寻阳,侨立安丰、松滋二郡,遥隶扬州,安帝省为松滋县。寻阳又有弘农县流寓,(宋)文帝元嘉十八年省并松滋。


徐文范《南北朝舆地表·郡县表》卷十一“东晋浔阳郡”下,参合晋、宋两志说:


元帝侨立弘农郡,成帝侨置松滋、安丰二郡,遥隶扬州[4]。安帝末领松滋、弘农二郡为二县,旋又省安丰郡为县,并属郡。


又《晋书·地理志》“豫州”条:


(孝武)因新蔡县流人于汉九江王黥布旧城置南新蔡郡。


《宋书·州郡志》以南新蔡太守隶属江州,东晋时领有褒信、慎、宋三县,徐文范《南北朝舆地表》依照《宋志》的说法,也把南新蔡郡附在东晋的浔阳郡下。当时为安插河南、安徽一带的流民,既然在浔阳郡所属的地方侨置郡县,可见他们逃到江西的很多了。此外刘铎所修《江西通志·舆地略》论广信的风俗:


信自永嘉东迁,衣冠避地,风气渐开。


又同书“吉安府”条引《通典》说:


衣冠所萃,文艺儒术为盛,闾阎力役,吟咏不辍。


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东晋永嘉以后,中原流民逃到江西的,北自九江,东至上饶,南经吉安以达赣州、南康,都有他们的足迹。这就是客家第一次迁徙和江西所发生的关系。


安徽黟县南屏叶氏宗祠


自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濮州王仙芝在长垣起义,有众三千余,破曹、濮两州,又扩充了一万多人,声势很大。曹州人黄巢遂和他的徒党八人、募集了几千人来响应仙芝。这两股合起来,转攻河南道十五州,不久就聚集了好几万人。于是分兵进攻淮南道的申、光、安、舒、庐、寿、和、黄、蕲等州,山南道的邓、郢、复、隋、朗等州,江南道的江、洪、岳、潭、宣、润等州。五年(公元878)仙芝牺牲后,尚让率仙芝溃众归黄巢,推黄巢为王,号冲天大将军。从此黄巢率河南、山南两道的百姓十几万,进攻淮南,被官军所阻,乃转入浙东。旋收众逾江西,破虔、吉、饶、信等州,刊山伐木,开道七百里,直趋闽西建州。六年(公元879),由别道围福州。旋又出湖、湘,陷桂、管,进攻广州。不幸赶上大瘟疫,部下死亡很多,不得已领众北还。从桂州编大木排,沿湘水,下衡、永,破潭州,进逼江陵,十月遂据荆南,号五十万众。在荆门被曹全晸、刘巨容所败,巢乃渡江东走,部众被俘虏的很多。后来又整顿残部攻入鄂州,转攻江西,再入饶、信、杭州,攻临安,为戍将董昌所败。又回来打宣、歙等十五州,数受挫折,乃退保饶州。乘机再陷睦、婺、宣州,又和仙芝党刘汉宏的残众合起来,渡采石,侵扬州。所过居民逃散,官兵望风而降。广明元年(公元880)九月,全军渡淮,攻申、光、颍、宋、徐、兖、汝等州,十一月攻陷洛阳,进取陕、虢。遂破潼关,入长安,称齐帝。[5]总计黄巢从起义到称帝,中间曾被他进攻的地方,拿现在的省份来算,前后几乎达十省。其中尤以今日河南西南部、湖北东南部、湖南东南和东北两部、广西东北部、广东中部、江西中部北部、福建西北部和北部、安徽西南部、浙江西北部等地方,战事最厉害。这些地方恰好是客家第一次迁徙后所居住的,他们为避免兵灾,只好再向别处奔逃。这时候全国打仗,民无宁居,只有江西东南部(即上饶以南,赣水以东)、福建西南部(即旧汀州八属)、广东东部和北部(即惠、潮、嘉、和、清、南、韶、连各属),侥幸没受战争的祸害。于是东晋永嘉以后迁移到河南西南部、江西中部北部和安徽南部的客家,到这时候就有一大部分迁移到上面所说的乐土。其中有由江西迁到别处的,如始兴《平阳堂饶氏重修族谱》说:


始祖讳元亮,世为饶之鄱阳人,仕唐德宗,晚寓南城(建昌府)。生五子……后遭兵燹,迁徙无常,不能悉数。


始兴《范阳卢氏五修谱》说:


至于有唐,有讳富公者,南京分脉,而迁江右虔州虔化县。富生广、广生卓,卓生光稠公。僖宗乾符二年,王仙芝、黄巢操谋不轨,剽掠州郡,远近震骇。公独以虔、韶二州请命京师,愿通道输贡。……稠公生三子:长希一,次延昌,三孟坚。……益公(延昌八世孙)与县尹公(孟坚八世孙)筮出闽省,令莆田,考满,次永定,属上杭大塘垇瓦子乡而居。


《江西罗氏大成谱》说:


迨下唐僖宗之末,黄巢作乱,我祖仪贞公,至仕隐吉,因家吉丰。长子景新从赣州府宁都州,历数十年,又迁闽省江州府宁化石壁村,成家立业。


太乙罗氏宗祠


又《崇正同人系谱》“罗氏”条说:


历代相承,繁殖中土。自东晋南渡,罗之族人遂有南来而奠居于江、浙之间者。据《罗氏族谱》称:唐末有铁史公之子景新,因避黄巢之乱,与父分散于虔州,乃迁于豫章,之闽省汀州宁化县石壁洞葛藤村紫源里家焉。


《松口钟氏族谱》说:


向公为江阳(?)太守,时因军乱大变,自颍川逃难,在江西雩都县竹子坝穽乡住。后流在福建宁化县白虎村安家乐业。


《崇正同人系谱》“温氏”条说:


至九郎公(原住江西南昌)因避黄巢之乱,转徙闽汀之上杭。


又同书“古氏”条说:


五代至古蕃(原住洪州),生于唐乾符四年,曾任窦州都监,有子六人,当五季之世,中原扰攘,遂南迁岭表。长曰全交,居古云;次全规,居江下;三全则,居白沙;四全望,居增城;五全让,居惠州;六全赏,居高州。


又胡曦《宋乡贤罗学士遗事考略》引《兴国州罗氏家谱》说:


昌儒(世居豫章)唐昭宗朝进士,官循州刺史,因黄巢乱,道路梗塞,流寓不归。


也有由别处迁到江南南部或者东部的,如《崇正同人系谱》“萧氏”条说:


……至三十世孙萧觉,仕唐,值乱,举族出逃,分居湖广及江西泰和、庐陵等县。


兴宁《吴氏族谱》引其上世《文福公实录》说:


吾祖宣公,随公任,居蜀阆州。……吾祖夫妇有深远之虑,挈眷回籍。于后晋高祖天福元年丙申,时吾年四岁,吾祖年六十有三,偕祖母与父纶公,叔经公、绍公合家渡江,徙今江西抚州府临川县之石井。留二叔经公居此,又与父纶公,三叔绍公,易居江西建昌府南丰县。……时后汉乾佑元年戌申岁九月。


这些客家巨族,或从赣北移到赣南(饶氏),或从赣南移到江州(廖、卢、罗、钟诸氏),或从赣中移到广东(古氏和兴国罗氏),还有由外省移到赣南或赣东的(萧、吴二氏):这就是客家第二次迁徙和江西所发生的关系。


江西客家人聚居区


在客家第二次迁徙后,将近四百年的光景,元兵大举伐宋,端宗德祐二年(公元1276)二月,临安陷落,帝“率百官拜表祥曦殿,诏谕郡县,使降大元”。五月,陈宜中等立益王昰于福州,改元景炎。九月,元兵从明州、江西两路进迫。招讨也的迷失会东省兵于福州,元帅吕师夔、张荣实将兵入梅岭。景炎二年(公元1277)正月,元军破汀关,是时宋臣文天祥、张世杰、陈宜中、陆秀夫诸人,犹力谋抵抗;闽、粤、赣的义民也纷纷的起来勤王。于是闽、粤、赣的交界地遂成为双方辗转攻守的场所。向日住在这些地方的客家,或辗转逃窜,流入广东东部、北部;或愤起勤王,随从帝昰、帝昺战死于碙州或崖门[6]:结果遂成了客家的第三次迁移。我们现在从客族谱牒中也发现一些关于当时江西移民的记载。如《五华魏氏谱》说:


三十九(世)淑玉公(原住江西石城县),生四子曰:元、亨、利、贞。时值宋末,天下混乱,有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人扶宋主在赣州霸截水道。元主起兵二十余万,从建昌而来,杀戮人民,在此经过,是谁敢当?我祖兄弟惊恐流涕,商议只得移别处逃生。以是兄弟行经宁化,不得已号泣分袂,移居三郡。元公至惠州长乐(今五华),为一世开基祖。……亨公迁福建汀州上杭,后迁惠州龙川县。


兴宁《黄陂曾氏族谱》说:


惇官封鲁国公。宋政和壬辰年,由南丰徙福建宁化县石壁下居焉。生子仲辉,辉子桢孙、佑孙,因宋、元兵扰,不能安居,由宁化徙广东长乐县家焉。现居兴宁,梅县、平远、镇平、五华、龙川、惠州、河源、和平、广州、新宁等县之曾姓,皆为此祖之后。


和平《徐氏族谱》说:


吾祖德隆,实积之六世孙。王父曰暄,宋宁宗时都统,扼于权奸,去位,卜居于豫章之吉水。孙男二:道隆,德隆,均先后为度宗时提刑。解组未几,元兵南下,道隆起兵勤王,力战而父子俱殁。德隆则随宋帝度岭而南。迨宋祚已绝,义不臣元,遂择龙川乌龙镇(案乌龙镇即今和平县)居之。


又《崇正同人系谱》“徐氏”条,述徐氏别派的迁徙经过说:


宋末有徐一郎者,自江西宁都迁福建上杭,其弟二郎迁连城,传五世,曰真人,迁居长乐(今五华)


福建永定土楼


又同书“谢氏”条说:


宋景炎年间,有江西赣州之宁都谢新,随文信国勤王,收复梅州,任为梅州令尉,时景炎二年三月也。新长子天祐,遂家于梅州之洪福乡。


又同书“饶氏”条:


宋末其族人有世居永丰之名四郎者,父为福建汀州推官,丁世变,因家于汀之八角楼,及四郎复迁于潮之神泉乡,即今大埔境。


以上这五姓由赣中或赣南迁移到福建西南部或广东东部北部的,这就是客家第三次迁徙和江西所发生的关系。至于清朝康熙以后,因为人口过剩,再从旧嘉、应、汀、赣各州所属搬到赣西的遂川、万载、萍乡、修水等县的客家,我们现在还不把他计算在内。


由以上这些材料里,我们可以从客家迁徙的踪迹找到他们和江西的关系。再从语音的系统来参证,我们就可以假定一部分江西话可以代表第二期客家所遗留下的语言。


四、结语


这个假定虽然只是一个问题的发端,可是很值得有人来继续探讨。我常说,如果有人把客家问题彻底的研究清楚,那么,关于一部分中国民族迁徙的途径和语言演变的历程,就可以认识了多一半。从事这件工作,一方面固然可以拿语言的系统去推迹民族迁徙的途径,一方面也可以拿民族迁移的历史去联络语言的关系:我这次研究就是一个初步的试验。据罗香林君调查,江西省的纯客住县,还有寻邬、安远、定南、龙南、虔南、信丰、南康、大庾、崇义、上犹等十县,住在这些地方的客族,有从唐、宋时就落籍其地的,也有从明、清以后才由闽、粤搬去的。至于已经知道的非纯客住县,则有赣县、兴国、雾都、会昌、宁都、石城、瑞金、广昌、永丰、万安、遂川、吉安、万载、萍乡、修水、吉水、泰和等十七县,住在这些地方的客族、和湘、赣系的人们错杂居住,交涉很多,可是他们的语言风俗,直到现在还是截然不混。[7]我觉得,我们现在不但对于罗君所举的“纯客住县”和“非纯客住县”要一一的调查,就是其他和客家话系统相近的江西方言也得仔细比较,为的是好找出各期客家话的流变。然后进一步再和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四川、台湾等处所有客家话去比较,同时再尽量多搜集客家的宗谱,作为推寻迁徙途径的帮助,那么,整个客家语组的纵横两方面或许就显豁的表现出来。到了那个时候,我这个假定才有证实的希望。



    注释:

[1] 参阅《客家研究导论》,页40-58。

[2] 参阅《客家研究导论》,页59-64。

[3] 晋松滋故城在今安徽霍邱县东15里。

[4] 《晋书·地理志》“扬州”条原文。

[5] 参阅《旧唐书》贰○○下,《新唐书》贰贰五,《黄巢传》。

[6] 参阅《宋史》肆柒《瀛国公纪》。

[7] 参阅《客家研究导论》第三章,页94。



更多相关学术活动,敬请关注

责任编辑:陈锐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