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汕合作区“深圳味”渐浓:融入半小时生活圈,产业更高端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版权申明: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


深汕特别合作区由深圳全面主导后,深圳加快谋划深圳至深汕合作区高速铁路、第二高速公路,以实现半小时通达深汕合作区。深汕合作区通过行政管辖权的过渡,在经济和社会事务层面实现了统一,产业规划将更加凸显深圳元素。

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式揭牌后,深圳正谋划如何实现半小时通达深汕合作区。

12月19日,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透露,近期将加快谋划深圳至深汕合作区高速铁路、第二高速公路,届时深汕合作区将融入深圳“半小时”生活圈。

深汕合作区地处珠三角核心区和沿海经济带的连接点,区位独特、空间广阔、生态优美,一直是珠三角通往粤东的桥头堡和港深向东拓展辐射的战略支点。

随着12月16日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式揭牌,标志着深汕特别合作区的经济社会事务将由深圳全面主导,正式成为深圳第“10+1”区(深圳10个区和新区+深汕特别合作区)。

深汕特别合作区产业规划编制组成员、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兴贺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深汕合作区通过行政管辖权的过渡,在经济和社会事务层面实现了统一,产业规划将更加凸显深圳元素。

合作区新兴产业井喷

驱车从深汕高速白云仔收费站下高速,处处弥漫着“深圳”的味道。

深汕大道、创业大道,华为云计算中心、腾讯云计算中心,华侨城、深圳市政院,诸多熟悉的“深圳元素”出现在道路两旁,恍惚间像回到了深圳。

这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已非新鲜事。最早在2011年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容升格为深汕特别合作区时,前述机构、企业纷至沓来。

同一年入驻的还有参与编制深汕特别合作区产业发展规划的刘兴贺。他回忆,在产业园建立之初,深圳主导经济管理和建设,而汕尾负责征地拆迁和社会事务,直到2013年依然没有大的起色。“甚至当地村民质疑,深汕合作区只会吸收一些深圳不要的落后产业,难有大的发展。”

在刘兴贺看来,以前根本问题在于体制没有理顺。以合作区引进项目举例,前期的招拍挂、建设过程中的审批、生产过程中的环保检测,生产后期的人才供应,各项服务缺一不可。

“前期招商属于深圳负责,后期的服务支撑环节受属地化管理限制,由汕尾跟进。因此,深汕两地服务水平的不同步,严重影响了产业发展的速度。”刘兴贺说。

这一情况在2017年得以扭转。当年9月21日,广东下发《关于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的批复》,决定将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调整为深圳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由深圳全盘接管。

在刘兴贺看来,深汕特别合作区在经济和社会事务层面上实现统一后,包括前端规划、招商,以及后端服务、管理都会按照深圳标准统一执行。

深汕特别合作区凭借“深圳总部+深汕基地”的产业发展模式,承接深圳总部企业因扩大产能、产业外移的生产制造环节转移落户,深圳在此过程中投入财政70亿元,撬动各类投资达到1200亿元。

在短短数年内,产业基础几乎为零的深汕特别合作区,新兴产业呈现“井喷”之势。

目前,深汕特别合作区已供地产业项目67个,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610亿元,预计年税收约53亿元,已初步形成了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不乏腾讯云计算中心、赛格龙焱薄膜光伏产业园、万泽航空发动机特种材料生产基地等新兴产业项目。

未来辐射带动粤东升级

脱胎于产业转移工业园的深汕特别合作区,一直被外界误读为承接深圳低端产业的“飞地”。直到最新的总体规划纲要发布,这一误解才得以澄清。

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主任产耀东表示,深汕特别合作区被赋予了“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粤东沿海经济带新中心、深圳自主创新拓展区、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四个目标,未来要着力打造成具有国内标杆意义、全球一流水平的特别新城。

如何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刘兴贺所在的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曾先后三次参与深汕特别合作区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他们给出的方案是“深汕一体、依托深圳、融入深圳”。

深汕特别合作区有这个底气,正逐渐融入到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一体化体系中。深圳已经谋划推进深圳至深汕合作区高速铁路、第二高速公路,届时深汕合作区将融入深圳“半小时”生活圈。

“要素流通的一个关键就是交通,因为高端产业发展是有配套半径的。”刘兴贺说,深汕特别合作区距离深圳市中心约100公里,按照高铁350公里/小时计算,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完全可以实现“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的发展模式。

刘兴贺建议,深汕特别合作区未来要引进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及科技创新等优质资源,将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为深圳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未来产业重要的集聚区。

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看来,深汕特别合作区承担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尤其随着深汕合作区进一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粤东地区势必将接受大湾区的产业辐射。深汕特别合作区将带动整个粤东在产业升级和湾区一体化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为此,深汕特别合作区应提前做好布局,在人才发展、产业基金、土地出让、科技孵化、研发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快出台新时期深汕特别合作区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投资准入标准等系列文件。

深汕特别合作区未来的发展思路,已经变得越来越清晰,一个细节、一项数据足以说明。自2017年以来,深汕特别合作区已经提升产业引进门槛,明确项目引进的投资规模原则上不低于5亿元,并实行重大项目、高端技术产业、规模集聚项目“三个优先”。数据显示,2017年,深汕特别合作区接洽的企业达到412家,新供地项目筛选率达到1:21。

刘兴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为吸引高新优质企业集聚发展,合作区规划了面积达13平方公里的深汕湾机器人小镇、深汕湾科技城、深汕科技生态园等。2018年,深汕特别合作区提出,预计全年生产总值完成51.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8亿元。




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