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宋洋 李先军|新发展格局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与评价体系

您的关注,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作者简介:宋洋,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评价学、经济发展、企业创新;李先军,管理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创新管理、企业管理。


摘要:本文基于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论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并对新发展格局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新发展格局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在“内生动力”驱动“外在表现”的机制中不断演化推进的一个动态过程,而新发展理念作为指导原则决定着这一演进过程的价值判断。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域进行测算评价,结果表明:(1)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引领和示范地位,中等水平地区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2)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对于改善生活质量、扩大内需产生积极作用,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相结合,是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既是对我国发展历史阶段的科学判断,又是确定经济工作目标和任务的方向指南。在新的国内外环境下,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进一步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具体要求,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运行效率,保持稳定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顺利进行。一方面,在中长期视角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符合我国发展的基本趋势。另一方面,在中短期内,又必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适应新的发展阶段,为中长期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进而做出科学系统的评价分析,成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

二、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学术界和政策界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已经形成共识,相关理论研究成为热点,其中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和评价方法是最具有基础意义的关键问题,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

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研究主要有三个视角。一是从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区别入手,强调“发展”的多元性,并在研究思路上,由对“量”的研究转向对“质”的分析。基于这个思路,魏敏和李书昊借鉴经济增长质量(钞小静和任保平)的已有研究,提出应从“发展”的视角关注经济成效的“质量等级”。类似地,袁晓玲等人通过比较经济增长、经济增长质量以及高质量发展等相近的概念,认为高质量发展意味着经济发展不再简单追求量的增加,而要实现“质”与“量”的高度统一。二是从经济发展合意性的角度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行分析。金碚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性特征是以各种有效和可持续的方式满足人的需要,是否达到了高质量发展,要以能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准则。还有研究以“新发展理念”为参考依据,更具体地论述了高质量发展所包括的主要方面。三是用具体的经济发展指标对高质量发展进行量化分析。教育水平、政治稳定性、外商直接投资、信息通信技术(ICT)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为分析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提供了重要参考,还有研究以全要素生产率(TFP)为衡量尺度,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分析。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高质量发展关键特征的归纳上,相对静态地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含义,缺乏对深层次内在逻辑和形成机制的分析,因而削弱了理论框架的系统性。

随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成为政策界的关注重点,一些学者将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新发展格局的研究统一起来,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产生新的认识。有文献从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出发,提出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构成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因素;还有观点认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应通过优化需求结构、提升供给能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动态平衡。而任保平和豆渊博从自主创新能力、现代产业体系、新型消费体系、创新链产业链结合、科技体制改革等多个角度分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路径。已有研究虽然认识到构建新发展格局对高质量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较少从理论上系统论述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未能从新发展格局的角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理论完整性。

三、新发展格局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不是静态和孤立的,而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的要义。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在新的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下所做出的科学选择,体现了对经济规律和发展现实的深刻认识。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并与之产生密切联系,从而丰富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

构建新发展格局符合我国发展现实,体现了对客观经济规律的准确把握。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7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17%,并且在新冠疫情蔓延的形势下,我国成为2020年唯一保持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体现出良好的发展韧性。另一方面,随着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快速调整和产业布局的深刻变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可调和性逐渐显现,引发经济逆全球化,进而导致世界政治经济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对我国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带来重大挑战。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通过提高内需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强化自主创新、实现共同富裕、改善生态环境等举措,进一步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以国内经济稳定有序发展为基础,提高竞争力和风险抵御能力,有利于实现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确保“双循环”持续有效运转。另外,从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视角看,我国经济进入了由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关键阶段,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既无法支撑经济稳定增长,又易遭受外在风险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立足于畅通国内大循环,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以持续稳定发展的国内经济为大后方,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应对各种政治经济风险,进而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新发展理念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三方面的指导意义。一是新发展理念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二是新发展理念精准务实地应对我国发展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指导原则。三是新发展理念从国内外环境的角度审视各种风险,是“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的思想保障。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对于把握经济发展方向、应对现实问题、提高风险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些方面是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要前提。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理论逻辑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在国内外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确定了方向。从理论上看,一方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题或内容,只有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才可能顺利构建新发展格局;另一方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中蕴含着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要求和价值判断,为评判经济发展质量提供了客观的参考基准。因此,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在实践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两者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有机联系。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发展质量的提升为“双循环”的良性运转提供必要的内需环境、产业基础和竞争能力。“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指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可见,高质量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内容,在实践中应通过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顺利形成,因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积极意义。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扩大内需密切相关,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过程中将伴随着消费水平尤其是消费质量的显著提升,有利于改善消费内容、消费偏好,进而形成更高层次的消费文化,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强有力的需求拉动。二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不断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布局,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新旧产能的新陈代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同时激励自主创新,促进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实现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提供良好的产业条件。三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天然地需要扩大对外开放,促使我国在更高水平上参与经济全球化,从而有利于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并且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全球吸收更高质量的经济要素,并以更强的自主性参与全球贸易,这既有助于促进国内大循环的良性运转,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外部风险的冲击,提高经济韧性,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产生积极作用。

构建新发展格局赋予经济高质量发展丰富的理论内涵,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以“双循环”为显著标志的新发展格局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逻辑,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趋势,而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题,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在新发展格局的逻辑框架内向前推进,并在理论要义和实践路径上与构建新发展格局保持内在一致性,因此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和实践意义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理论内涵。一方面,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符合“双循环”持续平稳运转所需的条件,与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保持一致。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应更多关注国内的需求侧管理,既要从总量上提高内需规模,又要从需求结构和消费质量上改善内需水平,相应地,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渐提高生产体系与内需的匹配程度,为畅通国内大循环创造条件。二是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有助于提升国内产业的全球竞争力,通过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在充分利用国内资源禀赋的前提下,确保创新链产业链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降低外在不利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积极参与全球化提供物质保障。三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同时完善体制机制,这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要过程,也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保障。“双循环”的持续良性运行意味着必须对已有经济体系作出调整,并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将这种调整稳定下来,因此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框架下实现相应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另一方面,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以新发展理念作为基本的指导原则,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对经济发展质量作出价值判断。一是新发展理念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推动高质量发展又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题,与新发展格局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因此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逻辑框架下推动高质量发展也应贯彻新发展理念,并以此作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参考基准。二是新发展理念所涉及的五大方面有利于扩大内在需求、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抵御经济风险,对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均产生积极作用。因此,从发展路径看,新发展理念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样具有指导意义,这从实践的角度表明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构建新发展格局之间的有机联系。

(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态特性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在我国新的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中作出的重要决策,体现了根据形势发展而主动求变的方法论,新发展格局不是一个静止孤立的状态,而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由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构建新发展格局之间的密切联系,需从动态的视角理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对其进行评价的逻辑框架。从具体的经济现实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我国的要素禀赋、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生态环境等都将进行动态调整,同时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也将不断变化,这使得构建新发展格局所面临的约束条件处于变化之中,进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和最优路径始终呈现动态演化的趋势。因此,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只能基于已有的发展条件促进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资源禀赋和约束条件在变化中影响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发展水平。基于这一逻辑,将经济高质量发展所对应的禀赋和约束的集合统称为“内生动力”(Endogenous Dynamics,ED),而将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结果层面的内容称为“外在表现”(External Performance,EP)。一方面,内生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外在表现,这显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态特性。另一方面,从理论上说,内生动力与外在表现之间应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并从不同视角显示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综合这两个方面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实质。

另外,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被看作是发展的一种形态,而发展本身始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必然是一个动态过程。内生动力直接影响着发展的外在表现,随着发展形势的变化,新的资源禀赋和约束条件构成了下一阶段的内生动力,进而又呈现出对应的外在表现,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演化。因此,内生动力和外在表现形成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既从不同侧面说明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又从内在逻辑上显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态特性。

四、评价体系和数据来源

外在表现和内生动力显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的不同侧面,以这两个概念构成评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级指标,同时将其整合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通过综合指数在整体上对某一经济体或经济区域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测算和评价。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结构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外在表现”和“内生动力”这两个一级指标之间的作用机制相对应,并体现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态特性。更具体的二、三级指标则需根据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具体要求,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结合数据的可得性逐步构建形成。一方面,由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内生动力之间的密切联系,部分指标可能既与外在表现有关,又与内生动力有关,在这种情况下,选取关联性更直接的指标作为相应的二、三级指标。另一方面,评价指标体系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但在具体的指标选取中,不是机械地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而是在整体上把握新发展理念的各个维度,有机地将相应的价值判断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具体要求体现在指标体系中。因此,基于外在表现和内生动力所构建的基础框架,再根据新发展格局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将各级指标逐步细化,形成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得到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即EPED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EPED模型)

注:三级指标详见表1。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外在表现”的评价指标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外在表现强调发展的结果层面,体现经济发展的合意性和适配性。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符合“双循环”的基本要求,并以新发展理念作为对高质量发展进行价值判断的参考基准。图1给出了外在表现所对应的6个二级指标,体现了外在表现的理论涵义:(1)经济绩效是高质量发展在经济层面的内容,构成最基本的量化指标,经济增长保持良好趋势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前提条件;(2)创新能力是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并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积极作用;(3)协调发展是应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关键一环,提高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对于改善收入分配、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推动协调发展还有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产生促进作用;(4)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经济发展承载力的重要因素,对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5)生活水平直接体现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与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高度统一,并且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扩大内需,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产生积极作用;(6)公共服务是人们生活便利性的保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并且公共服务状况的改善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进而提升消费质量,为扩大内需创造有利条件。在得到二级指标后,基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并结合数据可得性,进一步选取相应的三级指标,形成外在表现的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的评价指标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对发展的资源禀赋和约束条件的统称,包括支撑(或阻碍)高质量发展的各类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的发展质量,因此内生动力的二级指标对外在表现产生积极作用。另外,内生动力对应的子指标还需体现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和新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图1显示了内生动力所对应的6个二级指标,体现了内生动力的理论内容:(1)增长动能与外在表现中的经济绩效(EP1)相对应,是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良好的增长动能有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障;(2)创新资源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要素,丰富的创新资源对于企业技术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降低全球创新链供应链风险均产生积极作用;(3)风险防控能力是保障经济平稳运行,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关键因素,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必须严格控制系统性风险,确保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4)市场机制改革是提高经济效率、提升经济全球化参与水平的重要前提,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完善的市场机制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影响;(5)教育机会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协调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先决条件,对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6)治理能力决定着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环境,良好的治理能力有助于各类资源稳定持续地转化为合意的发展成果,并对相关产业政策的落实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治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表现,是构成内生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得到二级指标后,基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并结合数据可得性,进一步选取相应的三级指标,形成内生动力的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注:后续做无量纲处理,因此表中未列出三级指标的单位。

(三)数据来源和测算方法

1.数据来源。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三级指标是基础的数据指标,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投资领域统计年鉴》《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等公开资料中获取相应指标的原始数值,选取2019年我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域的数据完成测算,这些区域构成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对象,相应区域名称如表2所示。对于统计年鉴中缺失的个别数据,根据历史数据和经验常识进行估算。实际上,由于评价指标最终体现各数据之间相对大小,因此,即使未能精确估算出缺失数据的绝对数量,只要指标的相对大小接近真实情况,则不会导致评价结果的明显偏差。对于逆向指标,取原始数值的相反数作为三级指标数据。

2.测算方法。首先,由于各三级指标之间在绝对数值上差别显著,且指标之间单位的异质性较强,因此使用熵权法的基本思路,做无量纲化处理。具体地,对于任意区域j的第i个指标数值xij,根据公式(1)算出对应的无量纲数据Xij,其中xi,min和xi,max分别为所有区域中指标i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其次,由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多元化特征,各指标之间并无实质性的权重差异,因此对全部三级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采用等权重法算出相应的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进而得到相应区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

注:公式(1)决定了无量纲化的数据取值在0到1之间,0表明原始数值为所有区域中的最小值,1则为最大值。

五、评价测算的结果和分析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测算结果

评价指标体系层次性地展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面,再结合相关数据测算我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和各级指标得分,将测算结果按照评价体系的结构呈现出来(见表2),可系统性地展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情况。

表2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测算结果

注:由外在表现和内生动力得分求均值可得综合指数得分。

从表2中可直观看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排名靠前的行政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在前十位中有七个来自东部地区,并且处于前七位,而西部地区只有作为直辖市的重庆进入了前十名。这表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沿集中在东部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这些区域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较深,在推动“双循环”发展格局中将持续发挥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引领和示范作用。东部地区中,东北三省全部落入了排名后十位的区间,这既显示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所面临的挑战,也体现了促进东北发展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尤其是考虑到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中装备制造业占比较高,在这样的区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东南沿海省份,体现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问题,因此通过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既有利于从整体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又为扩大内需、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提供机遇,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产生促进作用。

图2显示了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直观排名,排名前7位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且经济开放度较高,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从图2中可以直观看出,综合指数排名处于中等水平的地区之间差异相对较小,事实上,综合指数排名前10位、排名11至21位、排名22至31位的三类地区,综合指数的标准差分别为0.09、0.01和0.03,这表明经济高质量发展处于中等水平的地区具有更强的发展潜力,在保持整体平稳发展的同时,根据区域优势有针对性地推动重点领域快速发展,能够显著提高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图2 各省级行政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

(二)评价结果的量化分析

根据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内生动力与外在表现应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根据表2的数据,可检验出两者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β=0.78,p<0.01),支持了内生动力对外在表现产生决定性作用的分析结论,说明内生动力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作用。用内生动力的各二级指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做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内生动力的6个二级指标分别对综合指数做回归分析,其中5项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这说明,总体上内生动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正向影响,通过对内生动力各子指标的进一步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深入把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并且根据模型7的结果,内生动力的全部6个二级指标共同解释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90%以上的影响因素,因此与内生动力相关的各类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作用。

表3中的模型5的结果显示,教育机会(ED5)这一指标未能与综合指数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其可能的原因在于,我国一直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对公民受教育权利形成了良好的保障机制,即使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中央政府依然保障相对落后地区的受教育机会,因此通过公立教育的相关数据,未能显示出不同发展水平地区之间教育机会存在显著差距。

表3 内生动力的二级指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回归分析

注:*p < 0.1,**p < 0.05,***p < 0.01;括号内为标准误。

六、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基于对新发展格局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的分析,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区域之间发展差距明显,东南沿海地区已达到较高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应积极发挥示范效应,带动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高质量发展处于中等水平的地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同时,利用自身优势提高若干发展指标有可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产业结构方面,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竞争力亟待提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产业竞争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为制造业基础较好的地区(例如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了发展机遇。另外,数量分析结果表明,内生动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这既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又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二)政策建议

评价测算结果所展示的研究结论,为在新发展格局中充分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和内在逻辑,推动高质量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政策启示。一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质量发展前沿地区的示范作用和扩散效应,畅通各类资源流通途径,带动其他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处于中等发展水平的地区要充分利用独特优势,在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的同时,选择重点领域快速发展,从而在整体上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二是提升消费水平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消费水平的提升正向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外在表现(例如,指标EP5生活水平),并对生态文明(EP3)、公共服务(EP6)等产生激励作用,而提高消费水平需要消除城乡差异、实现共同富裕,因此进一步制定并落实好提高收入水平、优化收入分配的相关政策,将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三是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既优化产业布局,又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在国外政治经济环境不确定的条件下,确保创新链产业链的安全,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深度参与全球竞争奠定良好的产业和技术基础。


[责任编辑:陈加友 唐少奕]

[图文编辑:吴晓敏]



为了适应阅读,略去注释

原文刊载于《贵州社会科学》2021年第11期

本刊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

举报电话:010-5560402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