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大奕,被抛弃

谢康玉 未来消费APP 2022-05-10

  如涵退市,不讲武德。


作者 | 谢康玉出品 | 36氪-未来消费(微信ID:lslb168)


张大奕的疑似“绯闻”、被王思聪唱衰、上市即破发、股价持续低迷话题不断,又一直资本市场表现不佳的网红第一股如涵,要退市了。这里特别说下标题张大奕被抛弃的意思,不是说被哪个人抛弃,而是被资本市场抛弃,大家可别误会啊!


11月25日,如涵控股发布公告称,公司已收到三位创始人:冯敏、孙雷、沈超于,发出的不具约束力的初步建议书,提议以每股0.68美元价格(每ADS 3.4美元)将公司私有化。


而这样的结果可能在外界看来,也在意料之中,2015年7月借壳克里爱在新三板挂牌,2018年2月退市,2019年4月转战纳斯达克。


新三板流动性不佳,而包括阿里在内的大机构们还都在里面,不推着如涵去美股没法退出。于是乎,大家看到了,上市不到两月,包括阿里、君联资本、赛富投资、昆仑万维、远镜创投、启明创投、钟鼎资本在内的多家机构,相继退出了如涵的股东行列。


这期间如涵的股价也一路下跌,上市首日就跌了37.2%,不到两个月跌去超70%

如今如涵的股价跌到只有2.89美元(截止发稿前)。而此前发行价为每股12.5美元,私有化价格3.4美元较发行价缩水了-70%。


纳斯达克不认张大奕


如涵当年是带着很多光环上市的,国内最大的电商网红孵化平台中国网红电商第一股阿里巴巴唯一入股的MCN机构不过可惜,纳斯达克并不认张大奕、也不认中国网红。


娱乐圈“纪委主任”王思聪首先跳出来了:“钱花的莫名其妙,大笔营销费用令人费解”、“网红电商模式没有验证成功,也没有证明出自己可以培养出新KOL”,在如涵上市破发后,王思聪的质疑的核心在于两点:一是过度依赖头部KOL,二是巨额营销费用。


后者是其抨击的重点,一家MCN机构还要花大额营销费用推广,那养KOL还有何用?


当时如涵3 亿的毛利里有一半花在了营销费用,营销费用高达 1 . 46 亿元,一家靠KOL赚钱的公司,却还要花钱为KOL先做推广,这种模式让外界感到费解。


而在上市后的一年多后,这些问题始终存在,甚至还在被放大,营销费用占比过高等所造成的亏损依然存在,依然没有复制出更多张大奕。


也就是说,如涵没让投资人们看到它的模式跑通了,也没展现出能培养出更多KOL成为超级MCN 的能力。


此外,张大奕绯闻事件对这家公司造成的巨大的影响,也再次验证了,这依然是一个靠单个网红个人影响力撑起的商业模式。4月17日的那则微博,让如涵的股价一度暴跌10%。 


不仅是股价,销售额也受到了这一事件的影响。


在私有化公告发布的前两天,如涵控股发布了截至9月30日的2021财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如涵上一季度总净营收2.48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净收入2.727亿元下降9%。


减少原因一方面,是是受部分网店从自营模式转变为平台模式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张大奕负面影响。如涵财报中提到,自2020年4月以来,一直受负面宣传影响的顶级KOL旗下在线上商店,所产生的产品销售收入明显下降。


这里提到的顶级KOL就是如涵控股联合创始人,撑起如涵过半营收的张大奕。2017 财年、2018财年、2019财年、2020财年,张大奕的店铺对如涵总营收贡献的占比,分别为51%、52%、55%、58%。


以前叫人家网红电商第一股

现在叫人家老网红


一家公司太过依赖于某一个人,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如涵自己也早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张大奕这样的顶级KOL不可复制,就算有源源不断的“张大奕”出现,还面临着红了之后脱离平台的风险。而且头部KOL固然赚钱,但她们的话语权也更大,意味着会拿走更高的分成,这无疑是个死循环。


如涵此前在网红运营上主要采取的是自营,也就是是推广自营网店的产品和服务。张大奕就是如涵自营模式网红的代表,也是如涵孵化的最成功的网红。


2018年开始,如涵开始尝试平台模式,让网红更多的成为渠道,通过为商家带货或提供广告服务来赚取佣金。如涵旗下的温婉就是平台模式网红,在接受如涵的培训后,她通过在微博上发布内容来推广商品和品牌。


去年,如涵尝试在开放上更进一步,联合淘宝和阿里妈妈,把全社交平台的流量开放变成内容商品模式,一边借助淘宝的商品池,另一边接入非签约KOL和中小型MCN机构,为他们开放供应链和各项运营能力。


也就是说,如涵目前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自己孵化的网红开店卖货。另一种对接品牌和签约、非签约网红(目前还是以签约为主),对他们进行撮合,自己从中赚取佣金。


而后者正在成为如涵的重点,从如涵发布的Q2财报来看,目前如涵在做自营网红店铺的网红已减少至3人,公司网店数量也减少至17家。但目前于服务于平台模式的有180个网红。平台模式如今贡献了48%的净收入,在上市那年的前三季度,这个数字仅为11.7%。


平台化转型效果初现,从自营卖货的重模式到撮合品牌、KOL的轻模式,也让如涵的销售成本有所降低,从去年同期的1.84亿下降27%至1.35亿,其中,仓储物流、行政费用分别下降了52%、51%。


但转型之下,净收入整体下降9%,营销费用上涨了9.72%,营销费用率依然不低,有28%。净收入的下降的上文提到,一个是向平台模式转型后,自营业务下产品收入下降,另一个是顶级KOL的销售额下降。


而营销费用上涨则是平台模式的代价。财报中提到,平台模式收入的增加主要因为三个方面:为公司平台模式服务的KOL数量增加;此类KOL的表现有所改善,顶级、成熟和新兴的KOL总数增至53名;以及公司在广告业务中合作的品牌数量从去年同期的308家增加到520家。


也就是说目前如涵生意的增长依然仰仗于成功孵化网红的数量,和单个网红的贡献度。从上市时的113个网红到如今的180,是需要大量营销费来堆的,这也是如涵始终走不出亏损的原因,Q2依然净亏损2020万元。


同时,起于图文时期的如涵,也错过了直播最好的时候,2019年,每个平台都已经跑出了自己的头部主播,整个全年都充斥着薇娅和李佳琦的名字,而张大奕在这一年9月才在微博宣布要直播带货,此后在各个平台的达人卖货榜上我们都没有看到过张大奕的名字,不要说其旗下的网红。


只能说,如今的如涵,处在很多MCN都存在的困境中,同质化、生命周期短暂、竞争壁垒低。


尽管如涵此前一直在强调自己在供应链上的优势,不是一家简单的孵化网红的MCN机构,但从目前来看,不断缩减自营业务的如涵虽降低了成本,但也削弱了自己原有的优势。


而把它的模式放到诸多MCN机构中去比较,似乎看出不太多差异化的点,但却在它的周围大有很多乘着直播的风口而起,且成长更快的MCN。不得不感叹一句,网红电商第一股如今也成了老网红。



【看热点】新消费十年的「权利游戏」

【看热点】兴盛优选大战互联网巨头

【看热点】什么是蒯佳祺提出的微距电商

【看热点】苏宁是家怎样的公司

【看热点】京东新财报的新发展潜力


你「在看」我吗?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零售老板内参APP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