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改革调研 | 推进贵州黄牛产业发展机制创新研究

贵州省委办公厅 贵州改革 2022-03-30

省委改革办按】 2020年,中共贵州省委改革办组织开展了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调研工作,经专家组评选并报省委领导审定,共评出若干优秀调研成果,拟通过“贵州改革”微信公众号推送。今日推送荣获一等奖的《推进贵州黄牛产业发展机制创新研究》,供各地各部门学习参考。
 
推进贵州黄牛产业发展机制创新研究
 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联合课题组

肉牛产业链条长、带动大,是确保高质量、打好收官战的重要支撑产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贵州黄牛产业发展,时任省委书记孙志刚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安排部署,2020年4月10日在专题研究推进牛羊产业发展时强调,要全面落实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提高组织化程度,提升产业链水平,创新产业发展机制,更好助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6月12日,专门对我省畜牧养殖业作出指示,强调要抓饲料促规模、抓屠宰促加工、抓市场促销售,为我省黄牛产业发展指明了主攻方向、明确了重点任务、提供了强劲动力。新形势下,推进贵州黄牛产业发展机制创新,对于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贵州黄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推进贵州黄牛产业发展机制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贵州黄牛产业发展机制创新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牛肉需求缺口巨大,市场供给不足,是肉牛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从全国层面来看,2019年全国牛肉产量667万吨,牛肉消费量833万吨,市场净缺口166万吨;我国人均年牛肉消费量为5.95千克,只有世界人均年消费量10千克的59.5%。从贵州层面看,2019年全省牛肉产量21.51万吨,按全省人均计算牛肉产量为5.94千克,与全国平均牛肉年消费量基本持平,与世界人均水平10千克比较,全省市场缺口14.71万吨。当前受国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全球贸易局势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全球肉牛产业链和供应链动荡加剧,原有供应渠道平衡被打破,育肥架子牛、能繁母牛进口受阻,国内牛羊肉供需布局面临洗牌。2020年上半年,全国出栏肉牛1879万头、肉羊1.29亿只,同比分别降低2.1%和3.2%;牛肉、羊肉产量为278万吨、197万吨,同比也分别降低了3.4%和2.5%;受犊牛、羔羊价格倒挂影响,一些畜牧大省的产能也出现不同程度滑落。牛羊肉产能的区域性调整,为我省牛羊肉参与市场份额竞争提供了空档和机遇。从我省产业发展实际来看,贵州黄牛相比其他品种,贵州黄牛肉中鲜味氨基酸含量高,富含锌元素和肉碱,具有促进生长和增强免疫力、抗氧化和保护心血管的作用,肉香味鲜、馥郁劲道,深受上海、广东等地客户的喜爱。但产业底子薄、总量小、周期长,供给能力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因此推进贵州黄牛产业发展机制创新,有利于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优化黄牛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丰富产品结构,提高产品产量,切实提高贵州牛肉供给能力水平。
(二)推进贵州黄牛产业发展机制创新是促进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有创新才有新突破、才能实现高质量。长期以来,由于我省黄牛产业历史欠账多,面临链条不健全、规模上不去、标准不规范、品牌不够响等诸多难题,严重制约了贵州黄牛产业做大做强。推进贵州黄牛产业发展机制创新,就是要在深化工作统筹调度机制、平台运行机制、产品流通机制、利益联结机制、金融支持机制等方面下更大功夫,集中精力有效解决我省黄牛产业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迅速把生产规模提上来、把产品品牌树起来、把市场营销做起来,加快促进黄牛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推进贵州黄牛产业发展机制创新是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具体举措。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持续推进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和工作作风的革命性转变,创新提出“八要素”“六个转变”,实行省领导领衔推进牛羊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我省农业产业发展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孙志刚同志多次强调,要加快扩大产业规模,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增加农民收入。推进贵州黄牛产业发展机制创新,有利于通过采取超常规举措促进贵州黄牛在产业选择上抓特色、上规模,在产销对接上抓销售、保效益,在利益联结上抓分配、富农民,在组织方式上抓龙头、强带动,切实推动我省养殖产业结构调整,助力农户摆脱贫困、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县域经济,为我省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凝聚强大动力。
(四)推进贵州黄牛产业发展机制创新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要内容,也是基本前提。黄牛产业发展链条长、带动作用大、增收效果稳,不仅事关贫困人口脱贫出列,也关系广大养殖户的持续增收致富。大量养殖实践证明,群众养牛意愿强烈、收入稳定、致富效果较好。推进贵州黄牛产业发展机制创新,有利于整合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强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集中推广统一的产业发展模式,迅速提高黄牛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真正实现以产业兴旺推进乡村振兴。
二、贵州黄牛产业发展机制创新的阶段性成效
2020年以来,省牛羊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五步工作法”和产业革命“八要素”,着力强基础、促改革、抓创新,构建了全省共同推进牛羊产业发展的大格局,理顺了全产业链的发展思路,实现了产业发展的长足进步,为全省确保高质量、打好收官战作出了牛羊产业贡献。2020年上半年全省肉牛存栏497.58万头,出栏73.83万头,同比增长1.32%,牛肉产量9.65万吨,同比增长3.43%;新设立牛产业市场主体3144户,同比增加1741户,增长124.1%。
(一)着力创新工作调度机制,保障产业统筹化推进。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安排,省级层面成立了省牛羊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刘捷担任组长,领衔推进全省牛羊产业发展。一是加强纵向调度。成立全省牛羊产业发展工作专班、专家技术体系,建立工作例会、信息调度、台账管理、问题协调、督查通报等制度,实行“周报告、月调度、季通报、年总结”工作机制,具体问题专题研究、专项解决。市、县两级比照省里做法,先后建立肉牛产业领导领衔制度和工作专班,由党委、政府分管领导领衔推进,形成了上下贯通的工作调度体系。2020年5月,在黔西县开展以点带面专题调研,形成《产业重点县如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调研报告,从全产业链角度提出省统筹、市督促、县落实的工作思路。二是加强横向沟通。2020年以来,省牛羊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集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省农科院、贵州大学、贵州现代物流集团、贵州黄牛产业集团、省牛羊产业协会等有关部门及有关市、县召开了20余次专题会议,集体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复工复产、贵州黄牛产业集团组建、饲料项目建设、市场销售、创新金融支持等重点工作。三是加强重点突破。为聚集要素资源形成合力加快推进产业发展,2020年6月17日,由省牛羊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安顺市政府、关岭县委率先签订《贵州省省、市、县三级合作推进肉牛产业发展(关岭县)协议书》标志着全省黄牛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开启新模式。9月8日,与遵义、毕节、铜仁等3市和凤冈、习水、大方、威宁、黔西、德江、思南等7县进行集中签约。协议对地方党委、政府的职责进行了细化,有效改善行业部门“包打天下”的单兵作战劣势,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着力创新平台运行机制,推动产业集约化发展。2020年以来,注重加强产业顶层设计,创立全省性平台载体,集中优势力量推进产业快速发展。一是推动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契机,3月30日,由贵州现代物流集团和贵州羊鼎黄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省二级混合制集团公司——贵州黄牛产业集团,正式挂牌成立。集团定位行业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全力打造以“平台引领、统筹资源、加工提升、外联销售、配套物流”为核心的贵州黄牛全产业链发展生态体系,促进全省黄牛产业饲草料供应、屠宰加工、统一品牌、行业融资等有机衔接,努力打造“贵州黄牛——中国和牛”的“1+N+X”品牌体系。二是推动行业协会组织化服务。依托贵州省牛羊产业协会,积极参与做好企业复工复产、饲草料配送中心建设、销售渠道拓展、推介平台搭建等重点工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通过行业协会协调下拨500卷口罩巾、1000套防护服分配给牛羊企业、养殖场,全省牛羊企业2月底全面复工复产,有力保障产业加快发展。三是构建种繁、饲草、疫病防控等产业保障体系。在黔西县建成省种公牛站,可年产100万支贵州黄牛冻精,2020年就可提供10万支冻精,为贵州黄牛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种源保障。建成播州饲草料配送中心、威宁1万吨干草加工中心,与河南相关企业达成花生秧、小麦秸秆供应协议,到省价格比企业单独采购降低20%左右。组建牛、羊、草三个省级产业技术体系逐步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在酒糟饲料化利用、牛粪肥料化处理、高粱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积极献智献策。
(三)着力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夯实产业规模化基础。2020年以来,注重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总结推广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充分调动农户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从机制上保障农户养牛利益。一是总结推广“分户饲养、集中育肥、培育品牌、统一营销”发展模式。立足关岭县、凤冈县典型黄牛养殖的做法经验,总结提炼“分户饲养、集中育肥、培育品牌、统一营销”发展模式,即能繁母牛由农户分散饲养,合作社负责统一回购犊牛进行育肥,由贵州黄牛产业集团拓展市场渠道,创建品牌进行统一屠宰、分割、包装和销售。借鉴劳务就业脱贫“从江模式”,制作全省黄牛产业发展模式框架流程图,便于基层操作实践。二是推进扩群增量基础工作。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外流,农业生产经营者老龄化和兼业化趋势加快的实际,发挥家庭牧场投资小、风险低、效率高的优点,大力鼓励农户分户养殖黄牛,在重点产业县开展能繁母牛摸底工作,实施冻精输配员队伍培训,着力通过人工输精提高产犊率、养殖量。上半年完成人工种草106.62万亩,优质高产牧草种植43万亩,为扩大规模打好基础。三是组建关岭县SPV公司。6月24日,贵州黄牛产业集团与关岭牛投公司组建第一家SPV公司——贵州黄牛产业集团关岭自治县有限公司,重点负责能繁母牛扩群增量、肉牛养殖育肥等环节,2020年底完成1万头黄牛的收购、育肥、销售目标。
(四)着力创新产品流通机制,实现产业链条化整合。2020年以来,针对饲养成本高、物流成本高、屠宰加工效益低“两头高、一端低”的短板,注重突出问题导向,破解产业流通难题。一是培育壮大流通主体。强化贵州现代物流集团和贵州黄牛产业集团的引领作用,发挥其在饲草供给、冷链运输、仓储转运等方面的优势,建设形成服务全省的产业流通网络。二是建立健全流通基础设施。拓展牛肉“本地屠宰+异地分割”产销模式,在上海布局的精细化分割车间已完成生产线建设。6月30日,省农科院在威宁县建成年产1万吨干草加工中心;贵州黄牛产业集团与河南企业建立花生秧、小麦秸秆收储运输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加快建设省内饲草料加工配送体系,建立健全以贵阳牛郎关和遵义播州为核心、以关岭、凤冈、威宁、德江等为网点的全省饲草料集中仓储与物流配送体系,切实降低饲草料运输成本和牛羊养殖成本。三是拓宽销售渠道。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重大机遇,紧盯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与广州市多家食品加工企业、餐饮企业广泛交流,与多家来黔投资兴业的企业开展意向性洽谈。发挥协会会员单位带动作用,深化与盒马鲜生的供需合作,先后与食行生鲜、叮咚买菜、自嗨锅等新零售业态龙头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四是推进黄牛追溯和标准体系建设。由贵州黄牛产业集团牵头组织开展全省黄牛追溯体系建设工作,7月完成关岭县试点系统上线运行,8月完成追溯系统上线运行。对照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有关要求,已完成7大项37条贵州黄牛标准初稿的专家审查工作,并通过省牛羊产业协会提供给部分会员企业参考试用,为牛肉市场有序流通提供可靠保障。
(五)着力创新金融支持机制,促进产业市场化发展。针对黄牛产业长期面临的活体抵押难等融资难题,注重加强探索创新,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有效促进产业超常规发展。通过多次研究讨论,多轮多方会商,6月29日,省农业农村厅、贵州现代物流集团、农发行贵州省分行签订了《财政资金与农业政策性金融协同服务贵州省牛羊产业合作协议》,6月30日,省农村产业革命牛羊产业发展专项资金8000万元以风险保证金的形式注入省现代物流集团,按1:5比例撬动农发行贵州省分行4.25亿元银行贷款,标志着以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银行信贷资金的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同时,持续开发其他多样化金融产品,推动农业银行贵州省分行开发活牛确权抵押贷款业务,已对习水、德江、凤冈、黄平等县进行了摸底,正在黄平县开展试点工作,与黄平县农博翔农牧有限公司签订500万元贷款意向书。
三、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省黄牛产业历史欠账多、发展底子薄,经过近期的研究调度,在黄牛产业发展机制创新方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瓶颈亟需在发展中加以突破。
(一)市县合力发展产业理念有待强化。尽管8个县在签订省、市、县三级合力发展产业协议后已有序推进相关工作,但仍有部分产业重点县还未在观念意识上牢固树立全省黄牛产业一盘棋发展的理念,仍固化在省级政策支持、市级跟踪协调、县级配合落实的传统思维中,省、市、县三级合力推进产业发展协议的签订进程缓慢。
(二)贵州黄牛产业集团引领作用有待提升。虽然贵州黄牛产业集团在公司组织架构搭建、追溯体系建设、酒糟饲料化利用、开发加工食品等方面开展了大量扎实的工作,但作为全省黄牛产业的“航空母舰”,对全省黄牛生产经营主体的组织引导工作还有待加强,对全省黄牛产业发展的方向性、关键性思考和实践还需要加强。
(三)发展规模有待扩大。当前,我省肉牛养殖最大的短板就是集中育肥场偏少,仍然停留在传统养殖阶段,以群众自发性散养为主,饲养规模化、科学化、标准化程度低。虽然立足我省黄牛产业规模基础特点和山地生态资源特色总结探索了“分户饲养、集中育肥、培育品牌、统一营销”产业发展模式,但由于与传统规模化养殖有一定出入,部分养殖主体接受度不高,分户饲养在冻精输配、疫病防控、质量管控、保险等方面还有差距。
(四)产业成本有待降低。饲草供应不稳定,省内牧草种植面积小,干草生产、加工、供给能力不够,冬季饲草缺口大,同时我省是饲料原料综合成本最高的省份,直接抬高养殖成本。省内肉牛产业集中屠宰比例低,分割车间少、技术也不高,缺少专业肉类分割技术人才,产品精深加工不到位,产品同质化严重、多样化不足,加工技术的标准化、自动化建设滞后,产业链延伸还不够长,产品附加值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产业长期存在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难题,制约产业长远可持续发展。
(五)品牌影响力有待加强。省内没有进行统一市场营销,完全还是无规律、散漫式的“提篮小卖”,省外市场、军营市场处于协商对接阶段的多,签订实质性供销合同的少,贵州牛羊出山任重道远。专注于终端消费市场的研究力度偏弱,品牌推介还存在“小、散、零”现象,“贵州黄牛”公共品牌引领作用发挥还需时间检验,品牌雁阵效应不能立竿见影。宣传推广有待加强,行业社会知晓度和专业知识科普率偏低,产品推介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宣传推介载体偏少,方式创新度不够。
(六)科技支撑较为滞后。全省肉牛产业在良种繁育、饲草品种、行业标准、质量追溯、农业机械化等核心技术上还未有效掌握,疫病防控、信息服务、技术支持、污染防治等还有较大差距。比如,系统性品种繁育工作滞后,缺乏品种改良的长远规划。
四、推进贵州黄牛产业发展机制创新的对策建议
推进贵州黄牛产业发展机制创新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2020年是我省黄牛产业发展的关键一年。下一步,将围绕畜牧养殖业“三抓三促”、牛羊产业“三年打基础、五年育品牌、十年磨一剑”的总要求和“让全国人民吃上最好的牛肉”的总目标,把牛羊产业纳入新发展格局中来布局和发展,树牢改革思维,加大创新力度,进一步做大产量、做优质量、做通渠道,推动全省黄牛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努力把贵州肉牛产业培育成贵州特色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支柱产业,力争成为我省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产业振兴排头兵。
(一)进一步加强统筹调度,凝聚行业合力。按照《贵州肉牛产业“六个重点”实施方案》《2020年贵州省肉牛产业发展工作计划》等产业发展有关政策要求,推动各级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加强沟通交流,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形成齐心协力共抓肉牛产业发展的工作局面。一是强化牵头抓总。继续发挥好省牛羊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的牵头抓总作用,2020年9月8日在凤冈县召开全省牛羊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会,统一思想、分析形势、部署工作,督促省直有关部门(单位)、产业各重点市、县和协会步调一致开展工作,促进形成政策高度集中、资源高度聚集、力量高度聚合的省市县三级齐心协力推进黄牛产业的良好局面。二是强化工作落实。在推进贵州黄牛产业发展上突出重点、主攻难点、总结亮点,扛牢抓落实的责任,完善抓落实的机制,专班每周召开专题调度会,推进落实《全省牛羊产业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按照种繁、饲草料、屠宰加工、市场销售、标准和溯源体系建设等产业链条将有关重点工作任务细化到月到周,明确时间表和责任人,确保任务逐项得到落实。三是强化协议兑现。对照省、市、县三级协议列出任务清单,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加快推进能繁母牛摸底、优质牧草种植及青贮加工、集中育肥场规划建设、财政支持资金到位、信贷项目落地等工作落地落实,促进打造我省肉牛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二)进一步加强规范运营,促进集约发展。充分依托贵州黄牛产业集团,发挥集团混改机制优势,进一步推进全省黄牛产业集约化发展。一是更加注重资源整合。采取兼并重组、股权合作等方式对行业饲草料体系、养殖体系、屠宰加工体系、品牌体系等现有资源进行统筹整合,加强与行业协会、技术体系的沟通协作,切实保障集团有效配置资源,形成产业有机共同体。由贵州黄牛产业集团通过采取收购等方式,将关岭、大方、凤冈三县的屠宰场进行统一规划管理,提高定点屠宰能力,实现集中屠宰黄牛10万头、杂交牛20万头的目标。二是更加注重集团健康运营。加快健全集团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完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健全企业内部监督体系和内控规章制度,增强企业现代治理能力。以黄牛养殖、饲料饲草、屠宰加工、销售配送等经营板块为主体,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定,着力打造具有完整产业链、较强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黄牛产业集团。三是更加注重打造推广关岭SPV公司运营模式。着力按照“控牛源、扩规模、降成本、做样板”的目标定位打造关岭SPV公司运营模式,通过与乡镇平台公司、养牛农户搭建利益联结机制,盘活掌控能繁母牛资源,扩大种草面积,降低养殖成本,为其他各协议县SPV公司提供借鉴参考。四是更加注重协会作用。发挥省牛羊产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行业自律,积极反映行业、会员诉求,提出行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扩充省牛羊产业协会会员单位,重点做好标准拟定、技术服务、质量管控、权益保障等行业管理工作。引导协会掌握省内外行业发展动态,收集、发布行业信息,举办交易会、推介会、展览会等,为企业开拓市场创造条件。
(三)进一步加强模式推广,紧密利益联结。全面推广“分户饲养、集中育肥、培育品牌、统一营销”发展模式。鼓励广大农户饲养能繁母牛,提高能繁母牛数量,发展适度规模家庭牧场养殖,2021年省牛羊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要重点向“见犊补母”倾斜,进一步保护贵州母牛资源,提高生产性资产比重,扩大基础产能规模。由企业建设贵州黄牛标准育肥场,统一集中育肥、屠宰、销售,扩大分户饲养覆盖面,增强出栏规模集中度,带动更多养殖户增收致富。一是强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扶持家庭牧场、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高农村肉牛养殖组织化程度,促进企业、合作社、农户形成紧密相联的产业发展共同体。二是依托贵州黄牛产业集团,与各产业重点县签订省市县三级合作协议,实施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在各协议县以组建县级SPV公司为依托,2021年底前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方式建设100个规模以上集中育肥场,提高规模化集中出栏量,远期达到集中出栏30万头牛的目标。三是强化黄牛规上企业、合作社的培育扶持,加强与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的对接协调,完善牛羊企业上规入统制度,通过及时入统符合统计标准的企业(合作社)、统筹整合散养农户加入合作社、加强规模养殖场建设等举措,迅速提高黄牛养殖规模。
(四)进一步加强产业链条,完善流通体系。坚持一二三产联动融合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推动工业饲料生产扩规提质。联合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贵州大学、茅台集团对酒糟饲料化利用进行研究分析,把酒糟饲料化利用作为打造贵州特色饲料和降低养殖生产成本的重要突破口,加快组织批量饲喂试验,不断改进和完善饲料配方,探索出符合贵州黄牛生物学特性的酒糟饲料配方。由贵州现代物流集团在贵阳牛郎关物流园和遵义播州物流园建设年产300万吨的饲料厂,预计2022年建成投产,建成后将打造形成新的百亿级产业,探索走出具有贵州特色的含酒糟饲料工业生产新路。2020年底已完成建设首期30万吨含酒糟饲料加工项目,推动牛羊饲喂酒糟饲料产品投产经营,迅速做大规模,提高生猪、家禽在内的饲料产品供给能力。二是推动屠宰加工业态规范发展。进一步推广“本地屠宰+异地分割”模式,推进省内屠宰扩能增效,统筹做好全省黄牛定点屠宰设置规划与建设指导,在整合关岭县肉牛屠宰场的基础上,加快生产线和生产工艺改造升级,加速凤冈、大方、习水黄牛屠宰场资源整合,力争实现年内全省黄牛定点屠宰率提高至30%以上,2022年实现定点屠宰30万头的目标。积极培育省内肉制品加工企业,加强精深加工企业的招商引资,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溯源管理体系,强化原料产品质量安全与品质监管。三是推动市场营销打开局面。坚持“两条腿走路”,培育打造高效团结、战斗力强的营销队伍,根据细分市场和目标客户的需求,加快建立健全贵州黄牛产品和价格体系,制定针对性强的营销策略和销售方案,高端产品要专攻雪花牛肉市场,中低端产品要走批量化、低成本路线,做到针对不同目标群体供应不同规格产品,探索形成活牛经销、冷鲜肉销售、熟制产品代加工、省内大客户服务等不同经销模式,确保完成年度销售目标。紧盯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重点市场,用好用足省党政代表团考察浙苏沪的成果,加快与上海扶贫消费联盟、广州越秀集团风行生鲜公司的合作步伐,借助对方国有企业、商超、协会等资源,打通贵州黄牛肉供应渠道,助力贵州黄牛开拓中高端市场。强化“贵州黄牛”品牌的宣传推介,广泛开展和参与各类品鉴推介、展览展销活动,加快发展数字新零售业态,着眼全国消费格局转型,加快推进与网易公司、京东集团的合作步伐,快速提升贵州黄牛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五)进一步加强金融科技支持创新,推动产业超常规发展。一方面,强化金融支持。省牛羊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已从省级财政资金中借支5亿元作为风险保证金,将通过贵州现代物流集团撬动农发行贵州省分行30亿元。将继续围绕贵州黄牛产业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探索建立肉牛保险、能繁母牛补贴、金融优惠等薄弱环节的金融创新机制,明确产业发展资金的使用方向,提升使用效益;采取“部门监管、银行风控、企业评级、社会监督”的方式,加快完善资金使用计划和具体方案,规范资金使用程序,充分发挥资金带动产业发展作用。另一方面,强化科技支撑。加强科技攻关和技术服务,在品种繁育、饲料配方、饲草种植、疫病防控、标准建设、粪污利用等方面加强技术支持。着力强化品种繁育,按照“政府管种、企业主导、农户育母”的原则,重点依托省农科院的全省种公牛站,建设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市场认可的高品质“贵州黄牛”种繁体系。同时,大力支持外引品种和杂交牛做大规模,尽快向全省广大养殖户提供优质杂交牛冻精,提升杂交牛种源品质。着力强化产业标准完善,通过提供给相关企业和养殖场进行试用,在养殖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加快推进贵州牛羊产业科学化、标准化发展。着力搭建溯源体系,进一步优化数据采集、模块设计、信息监管等重点环节,做到数据录入简便、数据分析科学、数据调出便捷、数据管理可控,录入范围尽快从关岭扩大到其他协议县,为打响贵州黄牛品牌提供有力保障。

课题组

组   长:

王勋勇  省委机要局局长

王朝晖  省统计局副局长

徐成高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

成   员:

隆   华  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

邓锋平  省委办公厅秘书三处处长

唐   宇  省农业农村厅兽医管理处处长

张明均  省草地技术试验推广站副站长

张双翔  省草地技术试验推广站副站长

岳   筠  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级兽医师

马腾飞  省委办公厅秘书三处二级主任科员

孟星雨  省委办公厅秘书二处三级主任科员

李   靖  省委办公厅秘书三处干部

申   李  省牛羊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工作人员

张凯凯  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郑玉龙  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讲师




推荐阅读

    ●2020年度贵州专家特别推荐改革案例之十

    ●2020年度贵州专家特别推荐改革案例之九

    ●2020年度贵州专家特别推荐改革案例之八

供稿:贵州省委办公厅         

微编:石芳蓉“贵州改革”微信2021年第76期(总第1550期)

▌2021年3月17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