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个关键词解锁“老有所养”的幸福密码!

湖州民政 2024-05-17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截至2022年末,湖州户籍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有76.4万人,占比28.45%,这其中,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超过98%。



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人的需求结构正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为了保障老年人过上有品质、有尊严的晚年生活,2023年1月1日《湖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正式施行,这不仅填补了湖州在居家养老方面的立法空白,同时也以法治的力量让“最美夕阳红”可观可感。

“老有所养”涉及方方面面,如何在一部地方法规中有的放矢,既把湖州以往行之有效的举措固化下来,又用立法手段补齐短板,更好地回应全社会对养老服务的关切,《条例》施行4个月来的这些热词,值得关注。



关键词:责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养,既是关系社会发展全局与和谐稳定的“国之大者”,又关系到每家每户的“小确幸”,需要依靠多方主体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条例》从顶层设计上规范与明确“居家养老服务”,重点对市、区县人民政府统筹推进和相关部门条线管理、乡镇(街道)落地执行的工作职责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同时,规定村(居)民委员会要发挥“身处一线、贴近群众”的优势,开展信息收集、意见处理、配合检查、探访帮助、组织活动、教育引导等工作。

子女是赡养老人的第一责任人,家庭尽责是居家养老的前提和基础。《条例》对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义务人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健康护理和精神慰藉等义务进行了强调,同时还分别就推进落实护理照料休假和督促履行赡养、扶养义务作出规定。

此外,《条例》还鼓励各类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支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并对志愿服务、互助性养老、新闻媒体公益宣传等内容作出规定。



关键词:设施

服务设施是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硬件基础和环境支撑,在硬件改善方面,《条例》对症下药,提出了不少“硬核”要求。

在规划布局方面,《条例》以构建“十五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为基础,让老年人感受到触手可及的便利。记者了解到,按照城乡一体、就近便利、相对集中、医养康养结合的原则,未来我市将以老年人的住所为中心,以十五分钟步行距离为半径划定服务区域,通过集中、合理布局服务设施,推动养老、医疗、文化、体育等服务资源下沉,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便利性、可及性。

针对当前居家养老服务用房配置不到位等问题,《条例》明确,新建住宅小区配置居家养老服务用房,要与住宅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且每百户建筑面积不少于三十平方米;已建住宅小区每百户建筑面积不少于二十平方米,未达到配置标准的,通过补建、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在三年内配置到位。

值得关注的是,《条例》还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用房作出了明确,一般每个行政村至少要集中配置一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用房,且单处建筑面积不少于三百平方米(山区和区域较大、居住相对分散的行政村,可以相应配置多处)。

从2020年起,湖州对生活困难老年人家庭免费推出了适老化改造,这些“小改造”,承载了不少老年人的“大幸福”,《条例》从硬件、软件两个方位,对适老化配置、改造和服务作出规定,也为更多困难老人的生活托起“稳稳的幸福”。

其中,政府对经济困难的失能老年人家庭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或者配置基本生活辅助器具的,要按规定给予补助;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比较集中的多层住宅,要支持优先加装电梯;此外与老年人生活关联度较高的单位,在提供线上服务时要简化应用程序的使用步骤及操作界面等,并保留人工窗口、人工引导、上门服务和电话专线等必要的线下服务方式。



关键词:需求

天下至味,不过一碗安乐茶饭。包括助餐服务等在内,此次湖州出台的《条例》从服务供给内容方面,实打实为老年人提供了暖心的服务。比如,政府对经济困难的失能老年人按照失能等级提供一定标准的居家养老服务;失能的高龄老年人每月可享不少于八十元标准的养老服务;为高龄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定期可享免费体检;还有免费为老年人购买的意外伤害保险等。

对认知障碍专业照护、助餐等老年人颇为关注的重要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条例》也专门做了明确。其中,对轻度认知障碍明确要及早进行预防和干预,通过支持设立专业机构或者在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内设置专区等,更好地为认知障碍老年人提供照护服务。

考虑到老年人用餐不便的问题,《条例》规定了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的具体职责,通过建立可以抵达村(社区)的助餐服务网络,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就餐需求。

此外,“以需定供”的智慧化精准服务路径是我市居家养老服务的特色,也是《条例》的创新之处。《条例》明确要求村(居)民委员会要调查登记老年人服务需求,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汇总分析服务需求。

同时还规定了要定期开展老年人能力和需求综合评估,对老年人需求开展分类建模、全量统计和智能分析,梳理刚性、共性和高频需求,推进供需精准对接。



关键词:医康养

医康养融合,把养老床位搬进“家”中,也是此次《条例》的亮点之一。

记者注意到,针对失能等老年人的照护服务需求,《条例》明确将提高具有基本生活照护功能和相关医疗护理服务功能的康复、护理床位;面向疾病终末期或者老年患者,有条件的增设便于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身体、精神等方面照料和人文关怀等服务的安宁疗护床位;对诊断明确,需连续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因行动不便,到医疗机构就诊确有困难的或者经住院治疗病情已趋稳定,出院后仍需继续观察和治疗的,并经医师评估后经所在医疗机构审核适合家庭病床治疗的,可由基层医疗机构按要求建立家庭病床;还支持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为失能老年人设置家庭养老床位,并按照照护协议对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智能化改造。

此外,由国家层面统一推进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正在部分城市开展试点,这是以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服务或资金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为更好地为湖州需要长期照顾的失能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保障,《条例》对长护险在我市的推行进行了明确。



关键词:保障

针对养老领域现有的“坎”,《条例》通过养老服务资金保障、工作力量保障、机构补贴、服务人员激励、社会参与激励、产业支持、护理照料假等条款,鼓励更多主体参与和支持居家养老服务,携手推动湖州居家养老服务活动提质扩容,最终实现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化发展,满足居家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提高居家老年人生活质量。

当前,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招人难、留人难、职业荣誉感低等问题较为突出,《条例》明确将通过组织岗前培训和在岗轮训、给予技能提升补贴或免费技能培训、建立养老护理人员特殊岗位津贴制度、举办技能竞赛、推进职业道德教育和典型宣传、符合条件的养老护理员优先申请公共租赁住房实物配租或者租赁补贴等,加强对养老服务人员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

同时,《条例》还规定,乡镇、街道要确定专门负责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并配备与辖区内老年人口数量相适应的养老服务工作辅助人员,并要指导村(居)民委员会根据需要配备助老员,为湖州的养老服务提供力量保障。


截止目前,我市以区县综合型、镇街示范型、村社标准型为基础的三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基本成型。

全市累计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157家,实现服务全覆盖;建成老年餐厅84家,实现镇街全覆盖;完成首轮75万老年人自理能力筛查评估,率先在全省建成“以需定供”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数字化支持系统、迭代更新配套政策体系;率先实施普惠型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并实现直赔改革;出台养老护理员岗位津贴制度,每万名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达26.8人。

围绕《条例》的贯彻实施,下一步我市将持续完善《条例》系列配套政策,进一步规范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继续推进老年助餐,年内预计推进助餐覆盖1000个村(社区),助餐服务覆盖80%村(社区);同时,新建补建提升10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新增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580张,新增持证护理员430人。


来源:南太湖号

 往期推荐 

全省首届“十佳婚姻登记机关”授牌仪式暨全市“新青年·新婚恋”婚俗改革现场推进会在湖州吴兴举行

媒体关注丨湖州日报:省首届“十佳婚姻登记机关”在湖授牌

媒体关注丨湖州日报:婚俗改革现场推进会举行

我市一案例获评全省社会救助优秀创新实践案例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湖州民政

记得点击在看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