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izomatic”与“青色”
关注未爱教育 用设计思维做社会创新
“Rhizomatic”与“青色”
“Rhizomatic”是最近从少斐那了解、学习到的,由法国思想家吉尔斯·德勒兹(Gilles Deleuze)和费利克斯·迦塔里(Felix Guattari)率先提出,意为“根茎式”。他们指出,“根茎式”结构才是世界存在的方式,也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方式。
根茎式,是与线性思维(有明确的起点和重点、由简单到复杂,有清晰具有逻辑的结构)不一样的存在,它盘根错节,错综复杂,却又是任意一个局部都有无限的生长可能性。
“青色”,是一种人群的特质,这群人会“走出小我,和社会及自然建立内在联结,成为更完整的人。”他们以平等的价值观为前提,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非排斥性。
“青色”的人,是我们“未爱教育”致力于发现的人;青色的人,是我们致力于培育的人;“青色”的人,是我们致力于“联结”的人(前一篇文章使用“链接”一词,思索后,我还是觉得“联结”更恰当)。我们相信当这样的人越来越多,这样的人越来越“联结”在一起,我们的社群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Rhizomatic”与“青色”这两个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为什么会“绑”在了一起?
因为探索。
“让社群拥有越来越多的‘青色’的人”是我们基于社会现状、自己的内心和能力,多次探讨后确定下来的愿景。而怎样去挖掘或孕育这些“青色”的人,是我们的使命。
昨晚,曹蕾问我是否又准备开始“简书”了,她与我相约继续每日简书。我应允了,因为在思绪沉沉浮浮多日,或者陷于琐事而懈怠之后,最终还是发现书写与阅读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锻炼”。
曹蕾说她要开始青色思考系列,我本来想着我的简书就继续我的育儿系列,记录与娃同行的点滴。但是,今早一醒来,不知怎地,脑子里就想着曹蕾说的青色思考系列,然后存在大脑里的“Rhizomatic”与“青色”就相撞了,我的脑海中开始浮现它们的“结合”。
挖掘或培育“青色的人”,当我们去思考路径时,我们不该是定位为一条或几条线性的路径。我相信具有“青色”特质或潜质的人本身就存在,这些人并不需要经过系统的“赋能计划”,需要的是土壤或相遇的空间,“遇见”带来“发生”。“青色”的人并不需要我们这个机构“去教会”,而是本身就与我们是共同体,在相遇中共同生长。
我们创造相遇的空间和滋养的土壤,我们在共同的社群里协同去关注、解决我们关心的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生长。
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先让自身发光,我们的《从青涩到青色》期刊,我们在教育中的行动研究,这本身就是在发光。而在发光的同时,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共创的心态。
当我们像根茎一样野蛮生长,像微光一样无孔不入,“青色”便会越来越多,一如晨曦微露,淡青色的天空充满希望。
原文链接:http://www.jianshu.com/p/833469bde813
我们是由几位长期专注于教育创新和社会创新领域的创变者组成的跨界共创团队。我们邀请社会各界一起帮助高中生体验和设计社会创新项目,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和创变者。精益创业、设计思维、服务学习、项目式学习是我们的核心方法论。我们相信,人人都可以成为创变者。
我们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赠志愿时间,参与到我们的共创工作中中。每人以少许但连续的能力来改变社会。我们从现有的社会问题为出发点,运用“设计思维”为核心方法论,连接设计师, NGO,专家团队等多方背景的人员一起来践行社会创新。
联系我们:
银斯雨
We Chat:dersenf_1973
dersenf@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