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学校X传统文化X零废弃---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绿学校
注:本文内容根据明悦谢校长的演讲、推介会及网络资料整理而成,仅用于交流和分享
环境教育让孩子们不仅有能力解决现阶段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未来还可以系统性地解决全球加速增长的人口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
——明悦教育
(壹)明悦是谁?
愿景与使命
作为“中国”的学校,我们为孩子开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之门,以先哲圣贤为师,以天地自然为友,以文史经略为伴,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为理,通晓文行忠义,礼义廉耻,敦厚内敛,文质彬彬。
作为“国际”的学校,我们帮助孩子放远视野,熟知西方人文、历史以及科技发展,熟练使用英文等其它外语,具备生活和生存的各项能力。
作为“全人”的学校,我们的孩子将履行他(她)的三个属性,个体属性、社会属性和物种属性,充分发挥其与生俱来的天赋、好奇心和创造力,探索生命、生活和生态。
学科如何设置
在学校的课程设置里面,小学五年,初中五年,高中两年。为什么没有,沿用从美国来的633。第一是符合孩子的生长规律,因为孩子的青春期提前了差不多一年半。从青春期分界来做五年。人的成长是连续的线性的,所以不能靠考试去切割。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候花了很多时间去备考。
现在基本上十年的时间就可以把12年的课标里面的内容都做完。大多数学校用剩下的两年去做备考。小学五年差不多是无害化的教育。我们不谈有没有用,我们需要,反思是不是对世界有正向的作用。我们这个时代一个六岁的孩子,因他而生的垃圾量就基本上会超过他祖父母一辈子的垃圾量。怎么敢保证说我们能成为对世界有用的人,能无害就很了不起了。
明悦小学一年级去了解天气和植物,二年级是去了解动物的生态,三年级是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我们中国人讲天人合一,那么天人合一到底是什么,我们怎么在衣食住里面做到。四年级,我们去了解世界上的国家。这世界上有完全消费主义引导的国家。这个世界上有不丹和哥斯达黎加,他们不是以利为利,而是以益为利。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天人合一的这个理念,虽然他们不是儒释道为经典。那些发达国家如何去面对人和天地人和万物的不平衡,这些也是我们带着孩子去了解的。
五年级我们带着孩子去了解宇宙,宇宙不是天文学。天文学去研究的是整个的物理主体。宇宙非常的大,地球就好像一个小小的飞船。如果哪一天这个经济不能循环,这一船人就结束了。在这么大的宇宙里面,作为扮演智慧的物种该如何扮演一个角色?我们有机会去到外太空,看到外太空的垃圾,就可以知道我们在污染的不仅仅是已有的地球,还有更大的空间。我们未来没有办法的话,我们就可能把垃圾都飞上去。
我们在整个课程设置上都是希望他了解他之外的空间,不断的去建立独立思考。作为一个人,自立和自律是生活的基础,如果能有一个独立的思想就可以解决问题。
(贰)如何准备一次项目式学习?
明悦有大量的外出,所有外出都是和主题相关的,还有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研究的是鸟类,那我们就会去密云水库观鸟。目的不是出去,是这个外出的过程中孩子用他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去获取第一手的资料。为了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
这样的工作对老师要求非常的高。首先老师要加一年的大主题分解为小主题,然后要分解成主题单元,针对每个主题单元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准备教学资料。包括要看哪些纪录片,要准备哪些辅助的阅读的资料,跟他平行的既有主题内容又有文学内涵的阅读资料,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习哪些生字也就是语数英基本的能力。校外的活动设计如何,匹配的向内的生活活动也要进行设计。如果可以还要去和音体美做配合。所以说明悦的老师,既是设计师又是执行者。
以恐龙主题研究为例的课堂一瞥
探究式学习的英文是Enquiry Based Learning,但是很多学校做的其实是question based learning.这里面的区别就是问题来源于谁?当涉及恐龙的时候,很多学校是说,大家知道恐龙是怎么死的吗?我们来研究一下吧!但是在明悦是让学生自主去探寻。柏拉图和孔夫子都是真正的探究式学习,他们是问学。
二年级的主题是动物,我们有两个星期研究恐龙。恐龙已经死了,所以我们是去研究一个已经不存在的生物。主题是学习的第一节课就是找到大家都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去提问,提一个全班都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是特别被鼓励的。孩子们问了非常多好的问题。在问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去思考。第一轮出现了56个问题,这个班总共有13个孩子。
然后开始第二轮,随机的将56个问题分成了两个组,孩子也分成了两个组。大家去找自己组的问题的答案。他们可以看书,可以上网查,可以问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比如这个问题是恐龙灭绝时一共掉落多少颗小行星?有个小朋友找到了一本书,叫《恐龙王国》,书中第79页写是掉落了一颗。小朋友要去找答案,并且还要标明出处是要培养他思考并且是严谨的思考态度。有的问题是没有办法找到答案的。那问题就变成怎么重新来设计这个问题?这个探索的过程主动进行大量阅读。
下一轮小朋友开始找一个问题深入探究。他们找到的问题是为什么恐龙会灭绝?在班级里有三个小朋友找到了三种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说法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有种说法是从裸子植物过渡到有花,花带了毒素,恐龙吃了之后灭绝。还有一种说法是持续的火山喷发导致的灭绝。
接下来孩子们就要开始辩论,他们支持哪种说法以及为什么。一开始孩子也会说这是书上说的。然后老师就会反问,书上说的就一定对吗?然后孩子们就要去找进一步的证据。
例如,支持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小朋友接下来就找到了在墨西哥湾撞击地球留下的陨石坑。刚好陨石坑的地质时期跟恐龙灭绝时期是吻合的。另外一个火山爆发组也去找,发现在印度有几千米厚的岩浆沉积层。由此科学家推论,长时间的火山喷发可能造成了光照的变化,可能造成了恐龙的灭绝。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去帮助他们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以及个人观点。通过这个过程建立思辨的思维。
两个星期他们获得了很多的知识点,但是真正宝贵的是知识以外的。例如,在辩论的时候,另外一个小女孩说了一句话,他说老师,会不会有可能两件事情是同时发生的。有没有可能是小行星撞向了地球,然后引发了长时间的火山喷发?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造成了现在的恐龙灭绝。其他小朋友觉得她说的也很有道理。这样的孩子是非常了不起的。在我们给孩子空间和方法之后,他们可以去思考复杂深入的问题。这两个星期老师看上去是没有做什么事情,但是让孩子们去做思想的碰撞是最有价值的地方。
(叁)如何实践传承传统文化的学校?
以二十四节气设计课程
明悦学校的谢康校长以二十四节气为例为向我们介绍了他们是如何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设计课程。谢校长以24节气为例介绍他们的课程设计和传统文化的关系。
谢校长问了我们,节气是按照农历还是按照阳历来区分的。其实是按照阳历来区分的,虽然24节气已经申遗成功,但是大家对于它的了解还非常有限。那么明悦是怎么让孩子认识中国文化,并且在现代社会发生连接的呢?
在明悦学校,所有一二年级的孩子每天都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中午12点的时候测量铅笔的影子。这也是源于中国对于日晷的记录。所有的这些数据结合在一起,他们去分析数据的变化,从而去了解节气的变化。比如他们发现,影子最长的时候是冬至,那个时候是太阳距离地球最短。相应的他们发现春分和秋分影子不一样长,然后他们就去古观象台。发现古人发现的数据也是这样的特征。古人由此推测出地球绕着太阳的轨道是椭圆的。
明悦的小学生连续两年因为量影子的项目得到了小院士科学一等奖。中国人还记录了自然界的72侯,这是更加了不起的发现。
就数据来说,20个数据就是统计学上的有效数据。也就是说,至少观察20年才能有可能积累出有效数据。在古观象台记载着一位唐朝的一行大师,就修订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侯。
三年级期末最后一天现场
三年级孩子从自然的认知到了人文的认知。中国人是怎么过天人合一的生活的?不光是做社会科学类型的学习,还包括跟衣食住行相关的文学、文字各方面深入的跨学科学习。
例如当我们学衣的时候,就需要去了解做衣服的材料、款式以及中国人衣服的款式都受了哪些历史事件的影响?为什么中国人的衣服是多彩多样的?中国人的衣料的织法,这是科学的范畴。中国人的织布机是非常复杂的,体现了中国的机械制造的发展。
当我们学习住的时候,就需要了解中国人是如何盖房子的?中国人做屋顶是不用胶的,所以中国的房子顶会呼吸。孩子们要亲手去尝试,了解里面的房子承重防雨等结构和原理。中国人的这个瓦当上的花样也是特别有讲究。瓦当上的花样字样每个年代都特别不同。所以,配合主题的学习,相应的,游学设计也不一样。这群孩子接下来会走丝绸之路,到西安有一站会停很久去研究纹饰。
(肆)如何做一个零垃圾的环保学校?
实践零垃圾
零垃圾,这是明悦创校团队在最开始设计这个学校的时候就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整个学校是按照美国的Lead绿色健康建筑的标准来建造的。家具基本来自于二手家具店。建校三年没有买过一张纸,全部来自于捐赠的单面纸。学校有近百种植物,多肉类基本上都是被各个班级的孩子认养的。其余的由幼儿园也叫做启蒙班的小朋友的进行日常照顾。
餐厅里的环保细节
所有的纸品,都是没有漂白剂用麦秆做的。在餐厅的角落里面有三种桶分别是可回收物,不可回收厨余垃圾。桶本身也不是市面上买来的,而是建学校时候涂漆用的一些剩桶。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发现不可回收的总是粘了油纸的保鲜膜。后来我们就要保鲜膜的餐盆替换成了带金属盖的餐桶。
通常来说一个学校60多人,一天的餐厨不超过一杯。这些餐厨要先去喂兔子,如果兔子不吃的话,就去做堆肥。学校的院子里面总共做种了六七十种农作物,包括水果蔬菜,甚至主食。
每天产生的厨余垃圾都会被记录在厨余桶上面的表格里,会记录是什么?如果集中是一种菜的话,可能是大家都不爱吃,会从菜单上拿去,从源头上来进行减量。
其他的废弃物的量化分析也是我们关注的,包括专门回收塑料瓶的桶,电池回收桶。就塑料瓶来说,孩子刚开学的时候会比较多,后面会越来越少。因为他们进到学校以后,我们要求所有孩子都要带水壶。他们在这个学校生活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就非常习惯的在生活中用水壶喝水。
整个夏天,我们一家人一共用了四个饮料瓶,我们在家里面都做了一些重复利用的处理,但是我们当然最终是要回到这儿去回收。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个回收分类的过程中去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生活习惯,然后再去做源头改变。我想有了这个习惯,对于未来配合整个国家的资源化的计划会更有意义。我们看到孩子对于家庭和整个社区的影响要远远大过成人,所以我们非常愿意陪伴孩子发起这样的改变。
明悦的洗涤剂都是肥皂和茶籽粉。作为零废弃学校,我们希望出这个学校的东西,包括从下水走的,对环境也是没有伤害的。所有的有机垃圾都不会离开我们学校。我们理解零废弃是一个逻辑上的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零。因为我们也消耗一些社会上的垃圾,我们学校本身还是会产生一些没有办法消耗的垃圾,这样进行了两相抵消。
(伍)一些有关明悦的问题
问:做教育的种子是如何埋下的?
从小我奶奶就说好为人师没事,我就开始给别人讲。我觉得就是什么,估计我能给别人讲明白了,代表我懂了。我为什么考到北师大可能也是有好为人师的这个因素。家学有但是没有传承,爷爷是是1939年医学院毕业,西医方向,中医也懂。妈妈是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去麻省理工做访问学者,做物理研究的。谢康校长认为去美国学环境科学颠覆了她的科学观。因为小的时候都是受西方教育,又从小生在一个科学至上的家庭,她也认为科学是好的。
学环境科学的时候才发现,今天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污染物无一不是来自于人类所谓的科技进步。这对我的启发是说,我们永远不知道我看到的那个好背后还不好。是环境科学,促使我第一次思考中国文化。这一扇门看得很奇妙,完全不是因为她学习中国文化,而是接触环境问题。
为了经济发展,中国搞了40年的GDP,为了很多虚无的东西对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很多的破坏。回顾在外企的工作,她发现我们认为的好,很多都不是我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东西,我们把他接纳了。
当我们自己有了孩子以后,我们开始思考几个简单的问题,第一个孩子要不要受教育,这个貌似很匪夷所思的问题。因为互联网我们在IT行业,我们看到的这个时代的变化就是,只要这个孩子不是文盲,这个互联网平台有足够多的资源。如果他只是为了知识学习,他是不需要去学校的。十年前,亚马逊的美国的仓库里面已经全都是机器人在工作了。所以我们总在讨论的那个未来,其实早都实现了。那这个年代的孩子是不是还要去学校?去学校学什么?
第二个问题当我们真的去了美国,或者在世界化的公司去工作,真正开始面对所有的国家文化,我们自己是谁?印象特别深的,就是去美国别人问我的英文名叫什么?我说中文名英文名都叫谢康,然后好多同学说你要不要改几个英文名。她说毛泽东英文名也叫毛泽东,需要一个英文的名字,大家都知道。后来反思这个背后是,中国人真的应该有文化自信。为什么现在没有或者缺乏,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太不了解。我们这么多经济情况非常好的家长,都要把孩子送到双语学校,送到国际学校?
在外国也有很多有思想的好人,但是对于我的家庭来讲,他们比较过中国和外国,看到是这两个文化是有差异的,引发他们思考的第三个问题:什么是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关系是如何的?因为看到了太多殊途同归的的东西,但是有三个东西特别不同的地方。
第一点就是对于物质和精神的认识。西方物理学现在逐渐的认识了一个观点,就是物质是和能量可以相互转化。速度足够快,就可以实现相互之间的转换。那中国人一直相信精神的力量,从最底层来看这样的思考是非常根本的。第二点就是公和私的区分。中国人认为公和私是一体两面。但是在美国宪法里面写的是保护私权。所以在美国是不可能禁枪的。但是中国人,对于公和私的认识在社会学上是一个平衡关系。第三个是美国文化里面认为世界的的核心是人,而不是众生。这三个构成了三观的本质差异,对于世界、价值和生命的认识。
我们相信,在这个世界上会有和他们认识相近的父母,因此就办了这所学校。
做教育人真的不能有一个假设说,教育者的思想会超过孩子,如果有这样的思想,是不可能教出真正好思想。我们笃信的现在这些孩子将超越我们。因为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受了太多的破坏,教育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封闭,我们希望孩子能够越来越开放。他们特别需要有文化自信,我觉得这一点是看到的这一个时代的中国孩子最缺的一样东西,也是钱换不来的。
问:中国传统文化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课堂上用一本书叫做吕氏春秋。当年吕不韦将这本书贴到秦国的墙上,说,凡改一字者赏千金。在这本书中,有关于时禁的说法,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无卵。就是,在万物生长的季节,不能破坏他们的生长,否则到了收获的季节就不再有。为什么过去的人会去管万物?是因为过去的天子是管万物的,也就是说要考虑万物的生存。由此可见,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自古就有。3000年前的中国人,对于大自然的了解的程度远远超过任何西方的。而且不光我们了解,我们还把他们作为了我们中国人生活的规范。如果没有这样对自然的观察,就没有相应自律。
明悦的建校基点以中国文化和哲学为基础来建造的培养世界公民的项目。世界公民应该是一个对天下众生负责的公民,而不是来剥削的公民,并且是一个精神上和众生平等的公民。
中国人一直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一回事。所以,所谓的主题是学习或者项目式学习,在中国1000年之前就有。学科制本身只有100年历史。朱熹讲教之以事,其实就是说教别人的时候要给点事儿干。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任何东西都是全息的。所以中国人学文化,一个村里面的秀才就可以断官司,又可以管经济管农业。放在现在得考博士才能当一个县官,但是为什么过去的中国人可以是一个全才,而且他没有上过什么名校。
这些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上学的时候基本上就是混龄的,怎么教?晴耕雨读,晴天干农活,雨天读书。读什么书呢?中国人的书里面包含了数理化史地生。我们应该先去了解,中国文化里有什么,我们才能更加客观的评价外来的东西。
问:大数据时代如何教?
我们研究所谓的科学,或者说在一个数学至上的年代,大家都是会对数学高山仰止。我在美国学环境科学,后来回了中国。14年回来还没有环境这个行业,只好进了IT行业。在互联网做了10年,后来负责整个戴尔的全球大数据。
外国人觉得大数据很厉害,我说不能跟中国人比大数据。为什么?中国人用筷子从早到晚的量,从春量到冬。这个数据是所有数据里面最牛的,是全息数据。多不代表全。全球的数据,每12个月翻一倍。你每发出的一条微信,转一下,如果有一千个人看了这个,这个数据就会备份一千份。数据量很大,但是这个数据有多少能够给人类带来智慧是值得考虑的。恰恰是在大数据时代,我们需要有独立的思想。而这也是生在大数据时代孩子最大的困扰。这些孩子,永远都比我们过去知道的多,但是他也将会被他知道的所困扰。
所以中国文化可能根本的就是帮我们回到思考的原点。所有的课都是校本课都是从零开始。每一堂课没有一个现成的教材在。所以所有的课都是老师研发,我们的师生比是一比三,16位老师,48名学生。明悦的老师不光是一个教书匠,更多的是一个思考中国传统教育如何与现实世界接轨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关于我们
未爱教育,致力于打造基于研究的教育创新实验室,通过孵化公益产品,推动儿童及青少年的“关心品质”的发展,创造有爱的未来。我们以促进教育公益系统性变革为愿景,致力于成为研究、支持和实践更多的“关心”特质的教育创新。我们希望通过联合一大批的非政府组织,基金会,学校,教育局,企业以及社会人士,打破行业、专业和文化界限,推动协同创新。
如果您希望继续关注我们的精彩内容,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欢迎和我们一起青色思考👏👏👏
联系我们:
曹蕾
WeChat:15618365760
leona@wenet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