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色思考|个人领导力,如何学习?
写在前面
我不是来推销课程的,而是来分享在个人领导力学习和提升上的一些经验。这些经验基于我的个人领导力课程学习,包含的是我对领导力学习的理解以及具体的学习经验。即便你不跟我学一样的课程,其中的一些原则、方法、视角都希望助力到你的领导力。具体的助力可能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高品质的学习体验在学习方式设计上有哪些特质?如何结合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来实现课程学习中的共创?如何理解学习过程中的挑战和失败来做个人的突破等等。
个人领导力课程是什么?
有幸在2017年遇见汉忠教练在千里马公益私董会1706组,经商多年提前退休的他竟然在3年中完成了从理性的企业家角色转换成了教练的角色。这个角色的转换本身就足以让我敬佩,更不用说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专业性和深深的关怀。
这个机缘下碰到了“个人领导力”课程,由李汉忠教练带领,和蔡美娇女士共学。这个机缘下碰到了“个人领导力”课程,由李汉忠教练带领,和蔡美娇女士共学。这套课程由美国领导力发展中心(以下简称LMI)开发的,以下简称EPP。这是全方位领导人课程的第一阶段课程,主要的内容包括:理解生产力本质,通过目标达成提高生产力,通过控制优先顺序增加生产力,通过沟通改善生产力,通过授权团队提高生产力以及增加团队生产力。
EPP课程带来的学习方式改变
在学习EPP之前我没有听录音来学习的习惯。EPP要求每周至少将课程内容听6遍。听是学习方式的一种,但是不是非常受重视,跟我们主要是视觉学习方式有关。
但是在成年后的学习中,我们正儿八经坐在书桌前的时间减少,而需要充分利用的零碎时间变多,例如家务时间、通勤时间等。
因此,对于成人来说培养听的习惯就显得非常必要。EPP课程在这方面深深的影响了我,我现在每天从听中学习的时间平均超过1个小时。
尽管我们一直说小组学习,强调在小组中协作者角色的重要性,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落实的不理想。大多数情况下,协作者角色发挥的并不理想,这跟协作者的协作能力、投入以及对专业内容的引领都有关系。
在EPP课程中,教练扮演协作者角色,需要不但去带领每次学习的过程,还需要在学习前后协助组员进行目标、计划及定期的回顾。协作学习过程意味着流程话题的把握基础上,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启发。从投入上来看除了课堂的时间,还需要做1对1以及大量的线上小组社群的互动。
因为EPP课程是关于领导力,内容上的专业性意味着教练要在这些领域上面有深入的思考并且有相应的优秀实践,这些是课程书本之外组员的重要学习来源。
过去我是个在学习方面“常立志”的人,经历了EPP完整的一个季度的学习之后,在制定学习计划上变得理性了很多。这个理性从EPP的角度看就是制定合理的目标,找出高回报活动,管理优先级等思维方式出发,另外一个就是有了高品质学习体验之后,更清楚自己在学习项目上的具体期待是什么。
我个人的需求可以归纳为3点:第一点是有团队有氛围和有节奏的学习,高质量的队友,经过设计的学习场景以及固定的场所时间;第二点是学习的内容一定要和日常的实践能够紧密联合,即便是研究性质的正式学习也要有一定的输出(再不济就是作业)计划;第三点是学习的过程是重要的对自己个人生活进行整体梳理的过程,不是单独的某一个人生领域的影响,而更多从整体去看影响,所以多花些时间去看涌现出来的感受从而看到整体是我所欣赏的学习方式。
如何利用EPP课程构建知识系统
进入课程的时候,课程框架的逻辑缜密、清晰甚至“创新”(这里更多意味着是更多贴合时代发展)非常重要。透过教练和自己的解读我接受这个框架之后,我会主动的去做内在的知识体系边个,决定让这个新的更好的框架成为我领导力方面知识系统构的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做了这个决定之后,我会暂时的放下以前我所学习和理解的片面的领导力方面的知识和它之间孰优孰劣,而是更多的考虑去理解这些框架背后的哲学,尝试在更形而上的层面去看我们之间的关联性。
不同于知识的学习,领导力的学习综合了认知、情感以及自己的经历。书本上的语言大多数时候是抽象的,这个好处就是需要用自己的东西来补充对于它的认知。这一方面意味着学习的过程是和书本共创、和组员共创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随着自己的认知发展,对于领导力的认知会越来越不同。建立在这些严谨基础上的领导力课程可以成为建设自己高楼大厦的根基,反之则无法实现。
课堂中的交谈互动总是给我们很充实、多样甚至是幸福的领导力学习体验,但是为了这样的体验,以及为了这样的体验不要回忆起来已惘然是需要做大量的“功课”的。除了课前按照要求完成听、读和作业的要求,需要我们用笔记、向他人介绍、在团队中实践的方式来做操练,并且将这些操练做简要的记录。
目前这门课程为了促进行动设计了一套完备的笔记本,且不说笔记本的设计上是否完备是必要的,笔记本核心是透过记录去实践课程中的重要工具和原则。最后这些作业、课堂笔记、日常笔记等构成了初步的个人的关于领导力的知识系统。
能够构建这个系统有个关系上的重要因素是: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以及成员和教练之间的信任关系。
基于信任,我们愿意去表达,表达促使我们思考;我们也愿意去贡献,贡献促使我们更多元的思考;我们也因此愿意被激发,愿意在个人更多的精神、家庭方面去坦诚,而这些需要勇气也给我们莫大的力量。在这个知识系统构建的背后是需要这些来自信心、信任的力量作支撑的。
从目标达成的角度看课程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整个EPP课程是始于目标又是围绕目标的。个人关于目标的理解总是在两个端点上,一端是理想的目标,一端是现实能达成的目标,这两个始终都很难调和。这个不可调和的很多经历让我有时候会痛恨目标,畏惧目标和放弃目标。
透过EPP课程我对目标有了一些新的态度:一个好的合适的目标是可以带给自己持续的能量的;如果没有持续的能量那么就好好的体会目标并且对它做调整,这样的调整不是作弊就是更好认知自己的过程;一个好的目标是可以给日常带来启发和引导的,而不是为日常的工作设定框架的,这也意味着好的目标是可以自如的转化为子目标乃至行动中的目标的;很多时候我会设定很多的目标,大多数情况下是恐惧作怪,其他的就是属于目标深度探索不够或者经验不足需要多多操练。
例如,我一直想养成运动的习惯,基本上都以失败告终。竟然在学习EPP的过程中成功的养成了每天跑步半小时的习惯。这个改变现在看来有几个重要因素,一个是汉忠教练个人有很好的运动习惯并且持续的跟我分享这个习惯带给他的好处,也就是榜样的作用。
这个榜样和以往看到的鸡血榜样不一样,他自己的目标是每日7000步,第一件事情去走路感觉就是每天第一件事情爱自己给自己的生命能量加油的感觉,当然这个好的习惯开启了美好的一天。另一个原因是,我并不强迫自己是要全程跑下来,根据当天状态可以跑就跑,只能走就多走走,凑满时间就行。还有一个就是,作为妈妈,这个决定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如果我起来稍晚来不及做早餐去跑步也是可以的。我也很想透过自己的习惯养为家庭做示范,后来看效果还是很好的。
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制定双赢协议,里面最核心的就是目标,到了每周学习里面就有月度目标和周目标的沟通,最后到了每天就需要去写下每日的目标。
这些功课看上去挺花时间,但是真正想清楚了,行动的成效反而是更大的。而且开始渐渐的自己对制定目标有了一些具体操作上的领悟,例如在目标跟行动之间先选择目标,行动可以调整;在新的目标和旧的目标之间先找关系,如果关系对了不管怎么样的调整都是合理的;目标没有实现的时候,除了沮丧更多的去从失败中认识自己,而不是一味的自责,深入探讨不是问责而是更清晰什么是重要的,这是我自己从“成长”角度的更多看见。
例如,我开始设定目标的时候很喜欢设定例如“达成多少营业额”的目标,屡屡受挫的经验让我发现这个目标和我创业初衷并不那么吻合,我更期待的是看到多少改变或者产生多少影响。
然后是,到了改变和影响的策略层面上,因为个人特质的原因,也实在很难用常规的拜访多少客户来制定目标,就需要及时的做自我定制,既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通俗的说,就是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变成社会问题,一味的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解决可能并不存在的问题)又不能完全按照常规方式去洞察和满足客户需求。这个过程很个人,但我也相信每个人最终的方式也是很个人化的。
在领导力或者更广的范围内,我还在不断的学习,期待这些分享可以对你学习领导力有所启发。
往期相关文章分享:
欢迎您通过邮箱与作者交流碰撞💥
曹蕾 leona@weneti.com
关于我们
21世纪的教育本质在于实现“人之为人”,同时也追求“共同生活”乃至“共善”(for the common good),这一切意味着我们在教育中不仅要学习适合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技能 (competence),更重要的是,要将下一代的社会化“基因”从竞争意识为主导的“丛林法则”更换为以联结意识为核心的“雨林法则”,在这之中,由关心出发的关系变得极为重要。
然而已有的教育体系缺乏“关系性”,缺乏对“关心品质”的培育。我们认为教育应该回归“关系性”,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驱动儿童和青少年在关心方面的驱动力,从而帮助他们成为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和关心社会的人。
未爱教育,致力于打造基于研究的教育创新实验室,通过孵化公益产品,推动儿童及青少年的“关心品质”的发展,创造有爱的未来。我们以促进教育公益系统性变革为愿景,致力于成为研究、支持和实践更多的“关心”特质的教育创新。我们希望通过联合一大批的非政府组织,基金会,学校,教育局,企业以及社会人士,打破行业、专业和文化界限,推动协同创新。
我们希望通过联合一大批的非政府组织,基金会,学校,教育局,企业以及社会人士,打破行业、专业和文化界限,推动协同创新。
如果您希望继续关注我们的精彩内容,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和我们一起青色思考👏👏👏
联系我们:
曹蕾
WeChat:15618365760
leona@wenet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