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是一篇不一样的活动回顾|崇明生态研学后记

曹蕾 友伴成长
2024-08-24

写在前面的话,

距离崇明生态研学活动已经过去了一周,我却始终不能动笔来写活动回顾。这个阻碍让我一度怀疑,我是不是对这件事情没有热情?或者说,对于本身的这次活动没有什么正面反馈?更有可能的是,我不满意自己跟这件事情的关系?

周五的时候,我和冬梅做了长约2小时的通话,我尝试描述这样的一次活动,然后阐述它的意义和价值。说着说着,我找到了感觉,那个感觉有了这样的一篇不一样的活动回顾。在这篇活动回顾里面我想分享的,不是我们研发了多么牛逼的活动,活动有多么的受欢迎和成功。我想分享的是,我们对自我角色的重新定位,对角色价值的重新思考,以及呈现这样的思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希望你有所收获并且喜欢。

是什么让我对做活动焦虑?

简单来说,我们的生存现状就是,不做活动就没得活,做活动就活的不好。没得活的表层意思是做活动才有现金流,深层意思是,如果仅仅是对内做工作不做推广测试,不接地气也难以改进。活的不好表层意思是做活动是个现金流真不怎么样的事情,尤其是在初期,深层发现是,一旦做活动就会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看见各种捉襟见肘而引发焦虑、阻碍活动的推进。

回到崇明生态研学这件事情上,当我视买单方为客户的时候,满足客户的需求就是我的第一重任。客户的需求是活动,那就把活动做到最好。为了这个做到最好,我和团队差不多熬了一周的夜,这些不是重点,里面大多数的活我做起来不仅仅得心应手,也在做的过程中透过修正有新收获。我的焦虑是,对“最好”的追求。

“最好”我起初以为是,尽可能满足甲方代表校长的所有需求的情况下,让学生们自主投入到研学的目标中的情况下,让学校的老师们也对好的研学有启发并乐于在行程中配合与学习。现在看来,这些需求拆解开,单独去回应做到能力范围内“最好”并不难,而在三者之间找到交集,限制好交集的框架,从而在框架内做到最好是有困难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生态研学那就得尽可能的拒绝一次性,所以我在行前准备清单上强调自带水杯,动员讲座上强调自带水杯。出发早上,细心的校长提醒给每位同学至少准备两瓶水。本来只是买了一桶5升的水,临时又加成了5桶,然后藏起来准备好的一次性纸杯,有需要的再来索取。童强对我这样的举动很是不理解,因为他认为出行的时候是雨天,大家饮水量不大,应该不需要准备这么多水。一次性纸杯也很多余,因为根本没有机会给他们用,到了活动地点已经有非一次性杯子可以使用。可是,宁愿多辛苦一些,也要追求尽可能周全,并且说到做到那是我对自己的标准。一天活动结束的时候,只喝了半瓶都不到的水。

有了框架算是有了方向,可是在方向上的抓大放小依然是我的短板,类似这样的细节本身并没有绝对对错之分,可是一旦追究起来就发现花时间和花精力在这样的事情上纠结放不下还真是个问题。这个问题再挖一挖就是,大是什么,如何在大和小上形成共识,如何将大家的关注点更多的集中到大上面,如何在小上面做好基础是我的挑战。在水的事情上,我如何理解生态,如何用校长接受的方式传达生态理念,这个理念和我们行动之间链接点的理解,如果有饮水问题是不是可以转化为一次大家对于生态的学习机会

成为“关心领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合作者

我们一直说助力教育的变革,实践教育创新,在和学校的合作中,我们的角色是什么呢?尽管学校一直没有将我们当作服务乙方,给了我们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我自己却总是用客户视角来对待他们。上面的那个关于水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类似的例子我还可以举出很多。但是相对一致的是,最后都跟“角色”有关。我自己在理解和处理与学校合作关系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角色的冲突。这样的冲突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我自己扮演的角色是相对多元的:商务角色,做销售、拿订单;专家角色,做内容,做培训;引导角色,激发教师参与热情,和教师共同探索项目方向等等。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对于什么是合作,合作的基础是什么合作的边界是否需要有是什么,如何应对合作中的挑战等等,我过往思考的不多也很不深入。

透过这一次的生态研学活动,对于合作和角色处理我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去年我们在对张华教授的采访中得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当下和未来学校课程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推进。这也会成为很多社会型教育机构进入学校大门和学校建立合作的重要路径之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个特殊的要求,就是打破教室和校园的限制,走向社会中去探究,“世界即课堂”。这种打破有的是在空间上的,有的是在内容上的。社会、社区环境都可以也应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究的场所和范围。具有社会特质的活动是需要孩子能够出现在现场,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双手去实践的。

类似未爱教育这样的非制度化的教育机构(主要是指非制度化的教育机构,各类公益组织甚至也包括场馆、社区、企业等)本身就在社会中,具有更加明显的社会性,有条件更好地和社会建立起丰富的联系,所以我们是有能力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这次的生态研学活动中,我们做了很多独特的工作。例如将不同领域的专家带进来,有热衷公民科学的大学老师,有环保教育和保护领域的专家,有当地返乡做文旅创业的跨界设计师等。就空间上面,我们带着学生去了不在大众旅游路线中的私家园林、湿地保护区等。就形式上面,我们也突破了一般的讲座、导览的方式,而是变成一系列的小组挑战,从湿地探访过程中要透过观察、调研完成问题,到小组合作完成航拍器的制作,再到实地走访为当地绘制绿地图等。

就未爱的角色细分来看,我们是在做跟关心有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合作者。其中的关心包括: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关心自然。而在合作者的角色里面,我们并不苛求自己成为全能型专家,我们更专注于整合社会资源、从学习促进专家(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学习)角度去将优秀的议题及内容转化为学生和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我们的具体工作是基于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求、学生和老师的学习成长需求以及“关心品质”的理解,来开展课程框架的设计、全球搜寻优质内容资源和相关的专家、转化优质内容为教师和学生喜闻乐见和促进他们参与的课程活动。我们透过和学校、老师、外部专家的鼎力合作来完成这些工作,在合作中尽可能的促进多方角色的明晰,在共同目标中促进各个角色发挥自身优势。

透过分享为什么和如何做,我们一起来达成使命

这样一个后记,确实和我们往常的活动回顾有所不同,却是更符合我和团队的心意的。我们试图展示更多的展示我们为什么以及如何做,而不太去说我们做成了什么。这样的原因是,我们信赖的更好的学习发生从成果的学习开始,但是一定要走向背后的探究。成果基于资源、团队和长期的经验积累尤其是失败经验的积累。我们试图创造一种未爱的分享模式,让这些对失败、关系、动机的思考和看见能让分享的彼此更受益。

我们的思考并没有那么成熟,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这些空间希望是留给我们彼此的。我们希望在促进关心品质培养上,能够和更多的伙伴建立联结。下面附上我们崇明生态研学的掠影,对具体流程和相关的资料感兴趣的伙伴,欢迎和我们取得联系:15618365760,leona@weneti.com


静静等待学生们的逅院


今天湿地保护区的风向是什么?


团队合作完成


同学们对动手非常有热情


同学们在做绿地图项目的社区探索

下雨天,为了放起来一个航拍器我们做了很多努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友伴成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