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研学|整装待发会青岛 漫步长街体风韵
编者按:
经历紧锣密鼓的筹备,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暑期研学终于拉开了帷幕!从研学的设计到最后的成行,热爱学习的未爱教育和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地理组老师们一起做了很多的探讨。这次的研学背后的设计成了我们共同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课题的核心是“如何设计一场不一样的研学?”我们选择了身处南方的学生少有机会接触但是和上海文化可以有很多对比呼应的青岛;邀请富有经验的当地老师参与研学内容的设计和带领,为学生过程中的探究提供工具和方法的在线和线下支持……
让学生们来呈现他们眼中的研学也是这次研学不一样的点之一,和你分享!
踏着暑期的开端
一年一度的地理研学活动
拉开了帷幕!
这次我们的研学之“舟”
开往了黄海的一隅——青岛
7月3日早晨,小“探险者”们早早登上了开往上海火车站的客车。大家精神抖擞,互帮互助,整个车厢都弥漫着对研学的无限期待。
在高铁上,小“探险者”们以小组为单位商讨研学过程中的分工,轻松欢乐的气氛中不乏小“探险者”们的认真思考。
经过了6个小时的漫长之路,13点15分我们终于到达了青岛北站。在当地的向导小鹏老师的引导下,我们正式开始了研学之旅。
研学之旅的首要任务是通过领略青岛当地的建筑风格以及漫步青岛街头探究青岛城市规划。青岛作为一座形态优美,发展历史特殊,地域文化独特的海滨城市,其空间形态的形成不仅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更与这座城市特有的发展历史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当我们漫步在“上上下下”的街头,发现在这个城市几乎看不到自行车以及自行车专用道,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推测这是受青岛地形地势的影响造成的。青岛是一座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凹凸不平的地形使得城市沿丘陵绵延扩展。
跟随着当地向导的讲解,我们了解到青岛由于在历史中曾经被德国殖民统治,所以在建筑中体现出了浓厚的外域风味,沿街有很多的德式建筑,德国建筑多配以来自崂山的花岗岩嵌角或采用厚重的蘑菇石作墙裙,二层多为木质结构,所以其建筑风格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屋顶方面,精良的牛舌瓦置于屋面并常采用折坡形式。总体来说,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东方与西方结合的建筑城市。
作为一座人杰地灵的海滨城市,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先后在青岛定居,他们不仅在青岛创作出数不胜数的经典名著,也留下了一处处颇具历史价值的名人故居。在小鹏老师的讲解中,我们了解到青岛市名人故居大多分布在市南区的小鱼山附近,尤其是大学路与福山路之间,这样的分布与近代的高等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尤其是中国海洋大学的在这里的成立。
在途中我们有幸“偶遇”了老舍故居,以“老舍先生诞辰120周年”的主题为背景,我们重新追溯了《骆驼祥子》与老舍的一生,不禁领会了“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随后,小“探险者”与老师们化身为“文艺青年”,在网红路"鱼山路"与“大学路”的路口中,“探险者”们与老师们争相合影。
傍晚,同学们来到商场,用额定的财富去购买次日崂山之行的午餐,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意识到自主管理财富也是一门学问,安排好钱财才可当家做主。
尽管一路劳顿,但大家顾不得休息,回到旅店后,抓紧时间对一天的旅程进行总结,在研学手册上,在微信群中分享与记录下了旅程的第一个脚印,并期待着崂山地质地貌之旅。
撰稿:陆劼雯
摄影:刘慧 蒋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