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昨天,我们的公众号里介绍了一些几何证明的解题思路,不少孩子把它当作解题宝典背诵记忆。然而,单纯记忆这些是不足以解决难题的,我们还需要培养解题直觉。

       拿到一题,有些人能够很快判定往什么方向去思考,而有些人则是盲目前行一段遭遇困境时才回头重新寻找路径。那么,怎样才能更快更准确的找对解题方向呢——还原图形的生成过程,是找到思维起点的关键!下面我们用一个例题谈谈如何从读题到解题,如何找到解题思维的起点。(该题转自段广猛老师的Q空间,注明题目及解答为义乌刘俊勇老师的分享)

       

         如果不看解答,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拿到此题,最先进入眼帘的可能是题中的图(有图的题,往往最先看到的是图而不是题,这是图形给人们的直观效应),而能否看出这个图形的生成过程,进而发现其中的特别之处,是破题的关键。不妨用尺规重新画出这个图形(建议孩子们养成尺规作图的好习惯,虽然画草图或不重新画图也许就能解决问题,但养成规范的尺规作图习惯会让你慢慢地发现它带给你的诸多益处。)        

        由已知:    

      这是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直角三角形(勾3股4弦5),D是斜边上任意一点,联结DC,也即,线段CD是一条只有C点确定的活动线段,过点C作CE垂直CD,这让我们联系到刚才CD是一条动线段,那么CE不就是一条“跟着动”的线段!只是——动的过程中,CE与CD的垂直关系不变!想象一下,这是不是就象我们拿着一块三角板,让直角固定在点C处,自由地转动?!——直角三角形CDE就这么生成了!

       人都是喜欢找朋友的,那么这个“新生”的直角三角形当然也想找到它的同盟是不?!原先那个熟悉的直角三角形呼之欲出(实际上不就是在玩两块三角板吗?!)——它们共用一点直角顶点!——共用,必然就有彼此间的联系!很自然地,我们发现,共用一个角(角BCD),于是有角BCE=角ACD,而在题目已有的条件下,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是顺理成章的。相似即有相似比,而题目要证的也是线段成比例,似乎已大功告成。且慢!

       那么,用同样的方法可否解决更难的下一小题?孩子们不妨去尝试一下,明天我们再叙。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思维的草根”的公众号,让我们一同守望成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