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4分钟短片刷屏,哭倒全班人!师生一起看,补上人生最重要一课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教师枕边书 Author 教师枕边书
来源|教师枕边书(ID:jiaoshizhenbianshu)
作者:枕边酱
“只要你还记得,我就还活着”
1
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都可以相信,亲人之间的爱和羁绊,能超越天堂地狱,超越几世轮回。
我们大可不必避讳谈论生死,因为死亡并不意味着终结,而是一种延续。
如果有一天,我们突然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振作的力量,那便是我们逝去的亲人不放心,又回来抱了我们一下。
这部短片,是至今为止,我看过“死亡教育”最动人的故事,也是我听过的关于“永恒的爱”,最长情浪漫的解释。
2
的确。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死”,是一个很忌讳的词。大人们对此都是能躲则躲,能避则避,能不谈就不谈。
白岩松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清明节,全家起了个大早去给外公上坟。
在我们五米开外,只见一位母亲正蹲在墓前摆放点心,旁边站着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眼睛盯着墓碑。
母亲要起身离开墓碑的时候,男孩却没动。
母亲等了一会,他还是没动。
后来母亲有些不耐烦了,径直地往前走。只听男孩一声大吼:
“你不是说姥姥只是回老家!我都不记得最后一次见姥姥是什么时候了!我恨你!”
听到这句话,母亲怔在原地。
陵园万籁无声,扫墓者敛声屏气。
只见她乍然一转身,三步并两步的跑了回去,半跪半屈的抱住了儿子,抽泣着说:
“对不起,妈妈也是第一次失去妈妈啊。”
面对亲人的离世,即便身为人母,也仍然不知所措。
而当父母自己都无法面对生死别离的时候,又何谈平静理智的为自己的子女开展“死亡教育”?
华东师大一份调查结果显示:63%的家长难以接受,向孩子开展和死亡相关的任何话题和活动。
为了改变这样一种畸形的局面,早在2019年,两会代表顾晋就建议从中小学开始展开“死亡教育”。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议题,是因为中国的孩子甚至往上几代人,都实在太缺乏相关教育了。
缺到他们根本不知道死亡为何物;缺到他们会以“死亡”为筹码,和家人赌气;缺到他们认为“死亡”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上海一名17岁男孩,因为和母亲发生激烈的争吵,便从桥上飞身而下。他获得了永远的宁静,却带给家人无限的痛苦;
合肥一名10岁男孩从34楼跳下;同月,杭州一名15岁女生从19楼跳下;与这两起事件相差才几天,广东湛江一名高一男生在学校跳楼身亡;
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新闻接连出现在大众视野里,让人不胜感慨。
有研究指出,中国每年自杀人数达到60万,其中14-24岁的青少年每年高达15万人。
不得不承认,在我们教导孩子关于“生与死”的问题上时,的确生疏,甚至会产生自我怀疑。
因为那些抵触和孩子谈“生死”的老师和家长,其实是自己害怕。
马东曾在《奇葩说》中说过:“如何面对生死这件事,是我们汉文化缺失的一课。从小培养孩子对生命的尊重,真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不错,不仅仅是学生缺乏相关知识,中国社会几代人都面对“死亡教育”都显得稚嫩、愚蠢。
所以撒谎就成了大人们的惯用伎俩。
大人们总认为,把孩子和死亡隔离是对他们最大的保护,却不知道这种做法,会对他们的心灵和未来造成多大的伤害。
台湾著名教育专家张淑美曾说: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美国一本名为《你可以更靠近我——教孩子怎样看待生命与死亡》的书籍也称:小孩的心灵跟成人一样,对死亡充满了疑惑和焦虑。
但是,不管多不愿意面对,我们一生中总要经历无数次的生死离别。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的必经过程,我们不应该让孩子陷入疑惑和焦虑之中。
在让孩子们直面生死的同时,学会敬畏生命。
在此过程中,感受爱,理解爱,学会爱。
“死亡教育”本质上就是一场“爱的教育”。
3
“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以后便再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了。”
往期推荐
初中数学延伸课堂最新图书了解与购买 | |
扫码进店购买 | |
1.点击书名了解编写说明、详细目录、样章等. 2.关注本公众号,发送“视频”可得相关图书的视频解析汇总. 3.点击“阅读原文“,阅读查看动态更新,详细分类(已细分100大小类),支持关键词搜索,如同百度,快速方便! |
关注本公众号 | 相关公众号 |